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

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侵权法
  • 民法
  • 知识产权
  • 侵权责任
  • 损害赔偿
  • 归责原则
  • 法律
  • 学术
  • 理论
  • 侵权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论述内容包含二部分,第一部分关于侵权责任之归责原则,第二部分关于侵权行为之损害赔偿。在侵权归责原则方面,本书分别讨论过失责任、推定过失责任及无过失责任。关于过失责任,本书探讨注意义务之发生及注意义务之违反;关于推定过失责任,本书检讨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及僱用人对于受僱人执行职务之责任;关于危险责任,本书讨论危险责任之案例类型及消保法关于服务无过失责任之争议。

  在损害赔偿方面,本书引介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及该制度面临改革运动之争议。此外,本书对于保险给付及损益相抵之关联,在我国法院的最近发展,予以检讨说明。

《物权法理论与实践前沿》简介 一、本书概述与价值定位 《物权法理论与实践前沿》并非一本专注于侵权责任或损害赔偿的著作,而是系统、深入地探讨当代中国物权法领域最新发展、前沿理论争点以及司法实践疑难问题的专业学术专著。本书旨在立足于既有物权法学理论基础之上,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传统物权制度提出的新挑战,为立法完善、司法裁判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思路。 本书的价值定位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物权法研究平台,聚焦于不动产、动产以及特定新型财产权利的归属、利用、担保与公示等核心议题。它强调理论的深度挖掘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力求在保持法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现实操作的可行性。 二、核心章节结构与内容详述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共计二十章,每一部分都围绕物权法学中的一个核心模块展开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物权法定原则的再审视与发展 本部分集中探讨中国《物权法》第11条所确立的“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司法中的具体适用边界。 第1章:物权法定理论的现代嬗变: 分析了绝对物权法定论与相对物权法定论的争锋,探讨了如何平衡立法效率与私权保障的需求。详细考察了德国法系与大陆法系中物权法定原则的最新修正动向,并结合中国物权法的具体条文,论证了“法定例外”的合理性空间。 第2章:类型化与具体化之张力: 重点研究了法律如何通过类型化创设物权,以及在具体案件中,如何通过解释学方法对法定类型进行延伸适用或限制适用,特别关注了准用债权意思表示设立物权的争议。 第二部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力研究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现代物权法的核心支柱。本部分聚焦于登记行为的法律性质、登记错误与善意取得的复杂关系,以及新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带来的理论冲击。 第3章: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性质辨析: 深入分析了登记作为要件说、准要件说和行为说的争论,并结合《民法典》的最新规定,明确了登记在设立、变更、消灭物权中的实际功能。 第4章:登记错误与第三人信赖保护: 详细剖析了登记错误的情形(包括虚假登记、遗漏登记),以及基于公信力保护下的善意取得制度如何在新类型的房产交易、抵押权设立中发挥作用。书中特别分析了“抵押权人在抵押物权属存疑时如何处理”等实务难题。 第5章:不动产共同共有与区分所有权的制度构建: 探讨了区分所有权(如业主对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权利分配)的理论基础,并对照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业主大会决议效力与共有部分管理权限的建议。 第三部分:用益物权的新形态与功能拓展 随着社会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求的提高,用益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居住权等)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 第6章:土地用益物权的法定边界与合同自由: 考察了《民法典》设立的居住权制度,分析了其与传统居住权、租赁权的本质区别,以及居住权设立的要件和公示方式。 第7章:自然资源使用权的物权化倾向: 探讨了在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特定自然资源利用许可中,其权利性质是否具有物权化趋势,以及如何界定其用益物权与行政许可之间的关系。 第四部分:担保物权的能动性与风险控制 担保物权是维护交易安全的关键。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抵押权、质押权在现代金融活动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动产担保的关注。 第8章:抵押权的优先效力与抵押财产的特定性: 深入分析了最高额抵押权的范围确定、抵押物所有权转移对抵押权存续的影响,并对流押条款的效力进行了严格的限缩解释。 第9章:动产抵押与留置权的公示难题: 详细梳理了中国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制度的运行机制,着重探讨了企业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等财产进行动产抵押时的公示效力问题。 第10章:担保物权与信息技术: 研究了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担保物的登记和公示机制,以及区块链技术对未来动产担保公示体系的潜在影响。 第五部分:占有与善意取得的现代诠释 占有作为事实上的支配状态,其向权利的转化机制是物权法中的经典议题。 第11章:占有的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占有辅助人的地位: 明确界定了占有保护的范围,旨在避免占有保护成为权利本权的替代品。 第12章: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与排除情形: 针对司法实践中“拾得遗失物”与“购买赃物”的认定困难,提出了更精细化的标准,特别是对通过网络交易取得动产时的善意认定进行了专门论述。 第六部分:物权法理论与相邻关系、环境责任的融合 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物权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交叉地带,探讨如何在不动产利用中实现利益平衡与外部性控制。 第13章:相邻关系中的利益衡量与司法干预尺度: 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不动产的利用与便利”,而是引入了社会容忍限度、环境影响评估等现代标准,分析了高空抛物、噪声污染等对相邻权的影响。 第14章:环境责任与物权利用的协同: 探讨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物权利用(如采矿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如何服从并融入环境公共利益的限制,以及因污染对相邻方物权造成的间接侵害的救济路径。 三、写作特点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注重实证分析与比较法借鉴。全书引用了大量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和判例,并结合了国际上物权法研究的最新进展。行文逻辑清晰,术语界定精确,尤其适合从事不动产法、公司金融法、民商法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以及立法部门、司法机构和法律实务工作者作为深入参考之用。本书旨在推动我国物权法学研究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更具实践穿透力的发展阶段。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侵权行为法上之过失概念□□最高法院
90年度台上字第1682号民事判决评释
壹、前 言/5
贰、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1682号民事判决
(冥纸烧船案)/5
参、侵害行为与注意义务/8
肆、注意义务之概念/12
伍、注意义务之发生/27
陆、注意义务之种类 /48
柒、注意义务之判断/51
捌、注意义务之违反 /56
玖、结 论/67

第二章 论违反保护他人法律之侵权行为
壹、前 言/77
贰、「保护他人法律」之概念/80
参、违反保护他人法律之过失概念/92
肆、过失推定之排除/102
伍、结 论/111
附 录/113

第三章 危险责任与过失推定
壹、前 言/139
贰、危险责任成立之理由/141
参、美国侵权行为法整编之规定/147
肆、危险责任案例类型/158
伍、危险责任之排除 /175
陆、我国法之检讨/177
柒、结 语/184

第四章 消保法有关服务责任之规定在实务上之适用与评析
壹、前 言/189
贰、四则有关服务责任之法院判决/191
参、英美法上的服务无过失责任/201
肆、案例之综合检讨 /218
伍、立法论上之检讨/222
陆、结 论/234

第五章 受僱人执行职务之行为□□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
第1497号判决评析
壹、案例事实:(87台上1580号变更见解)/241
贰、判决要旨/241
参、判决评析/242

第六章 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壹、前 言/257
贰、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源起与目的/261
参、何种行为得课以惩罚性赔偿金?/282
肆、惩罚性赔偿金的量定因素/294
伍、惩罚性赔偿金数额量定方式的改进方案/306
陆、结 论/315
参考文献/317

第七章 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发展趋势-改革运动与实证研究的对恃
壹、前 言/327
贰、惩罚性赔偿金之理论争执/328
参、美国最高法院的新近判例趋势/332
肆、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改革论/339
伍、对改革论的质疑□□实证研究的反驳/344
陆、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功能之再检讨/356
柒、结论□□兼论我国法之规定360

第八章 保险给付、损益相抵与赔偿代位-评最高法院
88年台上字第353号判决
壹、案例事实/371
贰、判决要旨/372
参、判决评析/373
肆、结 论/3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的书名来看,我推测书中对于“侵权行为”的界定,必定会有非常详尽的论述。在台湾的法律实践中,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除了行为、过错、因果关系和损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必须满足的条件。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分析这些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边界模糊的案件中,如何精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学说上的争议,例如,对于“客观归责”的理论,在台湾的适用程度如何?我希望能够透过这本书,对侵权行为的本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区分各种侵权行为,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人感觉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对于我这种对法律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确实非常有吸引力。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损害赔偿”中那些比较“软性”的部分,例如精神慰抚金的计算。在台湾,精神慰抚金的裁量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在面对相似的案件时,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决。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精神慰抚金的计算,究竟有哪些考量因素?是单纯的“量刑”,还是背后有着一套更为精密的考量机制?作者能否透过一些经典的案例,揭示在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中,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评分

《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对我这样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读者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侵权行为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例如,网络时代的“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滥用”,以及“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侵权风险,这些新兴的侵权形式,在现有的侵权归责原则下,能否得到有效的规制?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现有的侵权法理论,在面对这些新兴的侵权挑战时,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扩张解释?作者是否会引用一些最新的判例,来印证或反驳这些理论上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基础性的法学知识,更能展现出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其应对时代变迁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其专业性和深度,对于我这样的法律爱好者,尤其是对民事法律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阅读材料。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过错”认定的分析。毕竟,“过失”是侵权责任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台湾法律对于“过失”的定义,以及在实践中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过失的?这不仅仅是客观的“注意义务”,更需要结合主观的“辨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因素。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法官是如何去衡量和判断行为人的过错程度的。

评分

《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让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我本身就从事着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而知识产权侵权,正是侵权法中一个极为活跃且重要的分支。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专门开辟章节,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侵权中的归责原则和损害赔偿问题?例如,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中,其归责原则是否存在差异?在计算侵权损害赔偿时,又有哪些特殊的考量?我尤其关注,在那些难以精确计算实际损失的情况下,法定赔偿或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以及其在台湾法律框架下的边界。我相信,对于许多知识产权从业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将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梳理,更在于实务操作上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让我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拆解并阐述这背后繁复的法学脉络的。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多年的我,深知侵权行为的认定以及由此衍生的损害赔偿,是民法中最为实用且至关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离不开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关注书里会不会详细分析台湾地区近几年来出现的、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侵权案件,例如那些涉及网络诽谤、环境污染、医疗事故,抑或是产品责任的经典案例。毕竟,抽象的法条要转化为具体的适用,离不开对这些实际案例的解读和分析。作者能否透过这些案例,揭示不同归责原则(如过失责任、无过失责任、严格责任)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案情判断侵权行为的成立要件,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对于“损害填补”理念的阐释。侵权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赔偿,使受害者的权益恢复到侵权行为发生前的状态,实现“回复原状”。但这种“回复原状”在现实中往往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类型的损害中,例如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以及可得利益损失等,如何实现最有效的填补?作者是否会分析,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达到填补的目的,法律是否会允许一些超出“回复原状”本身的赔偿,例如惩罚性赔偿?我希望从书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损害填补”的真正含义,以及其在现代侵权法中的功能与局限。

评分

对于《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我最期待的莫过于作者在“损害赔偿”这一块的论述深度。在台湾,损害赔偿的计算,往往涉及精神慰抚金、财产损失、甚至可得利益的损失等,其复杂性和争议性不言而喻。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赔偿项目,而是能够深入探讨计算这些赔偿的具体方法论。例如,对于精神慰抚金的裁量,法官在实践中会考量哪些因素?是否有既定的计算公式或参考标准?财产损失的认定,又该如何避免重复计算或遗漏?特别是在新兴的侵权领域,比如数据泄露造成的隐私损害,或者因虚假信息传播导致的商誉损失,其损害评估的特殊性在哪里?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启发性的思考,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找到一个相对公平且合理的赔偿数额,真正实现对受害者的救济。

评分

这本《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在我看来,绝对是法律系学生以及青年律师的案头必备。书名点出的“归责原则”,正是侵权法中最为核心的基石。我想象书中会从历史渊源谈起,勾勒出过失责任如何一步步演进,直至出现无过失责任和严格责任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台湾的法律体系下,解读并比较这些不同归责原则的适用界限的?例如,在消费者保护法、环境法等特定领域,又为何会采纳特殊的归责模式?书中是否会探讨,在面对一些原因不明、难以归责的损害时,法律如何寻求正义的平衡?我期待作者能够透过详实的法理分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掌握不同归责原则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在实际判决中的影响。

评分

拿到《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这本书,我最先联想到的是它对于“因果关系”的阐释。在侵权案件中,除了要证明行为人的过错,更关键的是要证明这个过错与损害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然而,这个“因果关系”的认定,往往是案件审理中的最大难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台湾法院在认定因果关系时,会遵循怎样的审查标准?例如,是采纳“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是其他学说?在那些涉及多人侵权、复杂原因链条,甚至是“替代性原因”的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又会面临哪些挑战?我非常期待作者能透过大量的判例,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具象化,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具体案件中,如何去辨别和论证因果关系的成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