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矫治为刑事司法体系重要且不可或缺之一环,其运作不仅关系刑罚之有效之执行,同时亦影响整体之社会治安。近年来,犯罪矫治的组织与结构,随着社会型态与政策的变迁,产生了诸多问题,矫治工作需要妥适对策以资因应。
本书作者杨士隆、林健阳,致力于犯罪矫治学术之研究,并从事犯罪矫治实务多年。本书即是结合学术与实务资深工作者之经验,对当前犯罪矫治面临之诸多挑战提出各项建议及改进意见,实有助于我国犯罪矫治之兴革及专业地位的提升。
作者简介
杨士隆
现任:中正大学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民国犯罪学学会理事长
法务部矫正人员训练所兼任讲座
中华民国犯罪矫正协会顾问
学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刑事司法(犯罪学)硕士、博士
经历:法务部监所司专员、编审
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犯罪防治系(所)副教授
中华民国犯罪矫正协会副秘书长
中华民国犯罪学学会秘书长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兼任教授
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兼任教授
中正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所)教授兼系主任、所长
专业领域: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监狱学
林健阳
现职: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所)教授
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法务部矫正人员训练所兼任讲座
学历:美国圣休士顿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博士
经历:法务部监所司科长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所)副教授
专业领域:犯罪矫正原理与实务
第一篇 犯罪矫治相关问题
第一章 监狱受刑人拥挤之问题与对策
第二章 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之研究
第三章 矫治机构民营化之研究
第四章 受刑人生活适应问题之研究
第五章 犯罪矫正机构医疗业务之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 戒护事故之研究
第七章 爱滋病收容人辅导与管理之研究
第八章 假释制度变革与受刑人撤销假释之研究
第九章 毒品犯罪之相关问题与对策
第二篇 犯罪类型与矫治
第十章 强姦犯罪之相关因素与处遇对策
第十一章 窃盗犯之相关问题与处遇对策
第十二章 犯罪帮派犯罪人脱离帮派影响之研究
第十三章 女性犯罪人处遇之研究
第十四章 少年犯之处遇问题与对策
第三篇 犯罪矫治之趋势与挑战
第十五章 机构性犯罪矫治的趋势
第十六章 社区犯罪矫正处遇之发展与末来趋势
第十七章 少年犯罪矫治之挑战与末来发展趋势
第四篇 观护制度之现况检讨与展望
第十八章 我国少年观护制度的现况与展望
第十九章 成年观护制度之现况检讨与展望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社会心理学充满好奇的人,看到《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单纯地知道犯罪事实本身,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学概念,并将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紧密联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同理心缺失”与犯罪的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那些缺乏同理心的个体,是如何在缺乏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探讨了如何在矫治过程中,通过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这些个体培养同理心,重建道德感。这让我看到了“改造”的可能性,不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进行“精神上的修复”。我开始思考,在台湾的监狱和矫治机构,是否能够引入更多先进的心理治疗技术?是否能够有足够数量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犯人?这本书让我对“改造”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更是要触及灵魂,让他们重新学会爱与被爱,学会与他人共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台湾在犯罪矫治领域,引入更多心理学视角的思考,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评分坦白说,拿到《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嘀咕的。毕竟“五版”了,说明它应该是有生命力、有更新的。但“犯罪矫治”这个主题,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沉重的、甚至有点压抑的色彩。我平常看的书,要么是轻松的推理小说,要么是历史传记,很少会去主动接触这类“硬核”的社会科学。然而,当我不经意间翻开它,尤其是看到其中关于“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那一章节时,我顿时被吸引住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坏孩子”的道德谴责,而是极其细致地剖析了家庭功能失调、同伴压力、教育环境缺失等一系列深层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列出问题,还试图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在谈到“偏差行为的早期干预”时,书中提到了一些国外的成功案例,以及如何在台湾现有的教育和社工体系下进行类似的实践。这让我看到了希望,原来那些看似无法挽回的“问题少年”,并非注定走向歧途,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发现、有效干预。这种“救赎”的视角,比单纯的“惩罚”来得更有意义,也更令人感动。我开始思考,我们社会是否真的有足够的资源和意愿,去投入到这些“早期预警”和“预防性矫治”的工作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事后花费巨大的代价去“矫治”已经形成的严重犯罪,不如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和干预,这才是更经济、更人道的做法。它改变了我对“犯罪矫治”的刻板印象,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和高墙内的压抑,而是充满了对人性光辉的探索和对社会责任的呼唤。
评分当我拿起《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时,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又要讲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刑期计算了吗?”但很快,这本书就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非监禁刑”的讨论。过去,我一直认为,犯罪了就应该被关起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假释、缓刑、社区服务等多种非监禁的矫治方式,并且列举了大量成功的案例,说明这些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比单纯的监禁更能有效地帮助犯人改过自新,并且更能降低再犯率。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对“惩罚”的理解太过狭隘了?是不是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区矫治和个案辅导上,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监狱的“隔离”功能?书中还详细分析了非监禁刑的优势,比如节约社会资源,减轻监狱的压力,以及更重要的是,避免犯人在监狱里沾染更恶劣的习性,从而更容易重新融入社会。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人性化、更注重“修复”的矫治模式。我开始期待,台湾的司法体系能否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能否真正做到“罪有所惩,过有所改”,并且让“改”的过程,充满希望和支持。
评分这次阅读《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非常“接地气”,非常“台湾化”。它没有照搬国外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台湾的社会现实,对犯罪矫治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切实的对策。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性犯罪的矫治与再犯预防”的讨论。在这个敏感的议题上,作者没有回避,而是以一种非常审慎和专业的态度,分析了性犯罪的成因,探讨了现有的矫治模式,并提出了如何有效降低性犯罪再犯率的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多种科学的风险评估工具。它还讨论了“强制治疗”的有效性以及潜在的伦理争议,这让我意识到,处理性犯罪问题,需要的是在保护公众安全和保障个体权益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展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它让我对台湾在处理性犯罪问题上的努力和挑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预防胜于治疗”的深思。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这个复杂社会议题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和参与到相关的讨论中。
评分我一直对“犯罪预防”这个议题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理论都过于抽象。《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则是我读到的,最具体、最有操作性的关于犯罪预防的论述之一。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社区参与式犯罪预防”的探讨。它不仅仅是要求政府部门单方面行动,而是强调了居民、社区组织、学校、甚至企业共同参与的重要性。书中列举了许多成功的社区治安改善案例,比如通过建立邻里守望相助组织,改善社区照明,增加公共设施,以及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课后辅导项目等等。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却实实在在地降低了社区的犯罪率。这让我意识到,犯罪的根源,很多时候就隐藏在社区的“肌理”之中,而解决之道,也必须从社区出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是犯罪预防者”的可能性,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我开始思考,在台湾,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机制,来推动社区的广泛参与?我们能否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社区,让“安全”不再只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平静的图书市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犯罪学研究,尤其是在实务操作层面,有时候会有点“悬空”,理论喊得很响,但落到地上,怎么去“矫治”那些犯了错的人,常常是含糊其辞。这次《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的推出,老实说,我一开始抱着“又一本理论书”的心态,但翻了几页之后,我才发现这书的“野心”可不小。它试图搭建一个更扎实的桥梁,连接理论的殿堂和监狱高墙内的现实。我尤其喜欢它讨论到“再犯预防”的部分,不再是简单的“提高刑期”或“加强管教”,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因素、家庭支持系统、甚至是个体心理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重返社会的可能性。这点对我触动很深,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出狱后,如果社会依然是那个“排斥”他们的社会,那么重新犯罪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诸如“社区支持网络建构”、“就业辅导多元化”等具体可行的建议。它让我开始思考,矫治工作不应该仅仅是惩罚和改造,更应该是一种“修复”过程,修复个人与社会的断裂,修复被剥夺的尊严,让“矫治”真正成为“再生的土壤”。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台湾的司法体系和矫治机构,能从这本书中吸取多少养分,又能转化出多少实际的行动,让那些曾犯错的人,真正有机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而不是被标签化、被遗弃的“社会问题”。这本书的出版,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框架,让我看到希望,而不是只有冰冷的数字和沉重的叹息。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因为封面设计比较吸引人,才随手拿起了《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我之前对“犯罪矫治”的了解,大多来自新闻报道,感觉比较片面和情绪化。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多么庞杂而又精细的系统工程。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毒品犯罪的矫治与戒除”那一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将吸毒者视为“坏人”,而是深入分析了毒品成瘾背后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戒毒模式,包括药物辅助治疗、心理咨询、以及社区康复计划。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强调了“家庭支持”在戒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它指出,很多吸毒者之所以难以戒除,是因为出院后缺乏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这与我之前所理解的“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有所不同,这本书倡导的是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家庭参与。它让我们看到,矫治工作不仅仅是针对个体,更是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网络。我开始思考,在台湾,我们是否足够重视对吸毒者家庭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区康复网络,让那些戒毒成功的人,能够在一个充满关怀和理解的环境中,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犯罪矫治,特别是涉及到毒品这样复杂的议题,需要的是“综合治理”,而不是简单的“禁”或“堵”。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曾经犯错的人。《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一点,并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被害人权益保障与犯罪矫治”的结合。传统上,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对犯罪人的惩罚和矫治,但这本书强调了在整个矫治过程中,被害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样重要。它探讨了如何通过“修复性司法”等方式,让犯罪人认识到自己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和解”。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矫治”,不仅仅是让犯罪人“变好”,更是要修复被犯罪行为撕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被害人所承受的创伤。书中提出的“被害人援助机制”、“与犯罪人对话的机会”等建议,让我看到了人性化和富有同情心的矫治模式的可能性。这并非简单地“原谅”犯罪,而是通过一个更全面、更尊重人性的过程,来达到社会正义和个人救赎的双重目标。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台湾在犯罪矫治领域,引入更多以人为本、关注“修复”和“和解”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觉得“犯罪矫治”这个词,听起来总有点遥远,仿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但当我翻开《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尤其是看到其中关于“经济犯罪与社会责任”的章节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与这个议题相关。书中对贪污、诈骗、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界定,更深入探讨了这些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教育来预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它将目光从单纯的法律惩罚,转移到如何通过构建一个更诚信、更透明的商业环境来减少经济犯罪。这让我意识到,矫治不仅仅是针对个体,更需要从社会层面着手,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台湾的社会,是否足够重视商业道德的培养?我们的企业,是否真正承担起了它们的社会责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经济犯罪的治理,是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让犯罪者付出代价,更是要构建一个让犯罪难以发生的社会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健康的经济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科书,或者一本深入探讨社会议题的书,不应该只是“堆砌”理论,更应该“落地”,有血有肉,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而《犯罪矫治—问题与对策<五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更生人”在社会上面临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同理心”。书中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前科犯”,而是详细描述了他们在找工作时的歧视,在租房时的无奈,甚至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感觉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真正深入过社会肌理,感受过那些被边缘化人群的挣扎。它提出的“社会接纳度提升计划”,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甚至是以“非营利组织”为载体的社会企业模式,来帮助更生人重新融入社会。这些建议,虽然在台湾的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不少挑战,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和可借鉴的思路。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很多更生人最终会“重操旧业”?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愿意改好,而是社会给了他们太少的机会,或者说,社会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去“接纳”他们。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这条艰辛的“重生之路”,也提醒我们,矫治工作不仅仅是法律部门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课题。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足够成熟,能够真正做到“既往不咎”,给那些曾经犯错的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