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 ~
偷一幅世界名画要花多少时间、多少人力、多少金钱
要策划多久才能成功
告诉你
本书的小偷先生有些就在众目睽睽下得手
有些只用了一瓶塑胶泡沫就马到成功
为什么这些名画让偷儿觊觎
流浪在外的失窃名画到底何日重见光明
跟着诺拉与斯特凡身旁,让他们告诉你
本书共描述了史上十五件重大的艺术品窃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到近代培根肖像的失窃,作者娓娓道出整个窃案的前因后果;案发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动机、过程、结果,让读者彷彿进入时空隧道般,与当时的办案人员一同前往事发现场,进入案犯的心理活动、体会物者焦切的心情、参与跨时空的办案经过,是一本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的类侦探书。
作者简介
诺拉.科德霍夫
于1974年出生于德国武珀塔尔(Wuppertal),曾在汉堡造型艺术学院中学习工业设计,现居科隆,为一名自由作家。
斯特凡.科德霍夫
于1967年出生于德国武珀塔尔(Wuppertal),在校期间曾学习艺术史、日尔曼学和政治学,后来成为法兰克福汇报、日报和WDR电视台的自由记者。1998年至2001年间他曾担任汉堡ART艺术杂志的编辑和最终代理主编。现于克隆德国电台任职文化编辑。DuMont出版社曾出版他所着的《梵古,谜团和真相》。
译者简介
郑健
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德语专业,现为专职科技德语翻译。
「这案子肯定是受人委託的」
被盗且至今不知去向的艺术品
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盗窃案
CASE 1 失而复得的微笑──所有艺术品盗窃案的开业祖师
1911年:达文西的名画《蒙娜丽莎》在巴黎罗浮宫失窃
CASE 2 「公爵过得很好」──受尽波折的国家英雄
1961 年:法兰西斯科‧德‧哥雅的作品《威灵顿公爵肖像》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失窃
CASE 3 坏事成双再成对──窃贼青睐有加的贝特收藏展
1974 年:都柏林罗斯博罗府邸的贝特收藏展发生了四起窃案中的第一起
CASE 4 巴黎,科西嘉和日本──粗暴的艺术品罪犯路径
1985 年: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的莫内展览受到武装抢劫
CASE 5 啊!上当了──假员警真犯案
1990 年:美国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艺术博物馆受到武装抢劫
CASE 6 我到来,我看见文森
1991 年: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馆20件艺术品失窃
CASE 7 「让它响去吧!」──大师的作品就是这么不见的
1992 年:卢卡斯‧克拉纳赫的8幅画作在威玛的宫殿博物馆内被劫走
CASE 8 无声的吶喊──听不见的唿救声
1994 年:爱德华‧孟克的名画《吶喊》在奥斯陆国家艺廊内被盗
CASE 9 「不止一双手」──谈判者与流浪者的角力
1994 年:多幅画作在法兰克福的席尔恩艺术馆失窃
CASE 10 「她不该这样做」──艺术狂爱者的拥有与错失
1995 年:斯特凡‧布赖特韦泽开始了她的盗窃生涯
CASE 11 静得出奇
1998 年:卢西安‧佛洛伊德所作的《法兰西斯‧培根肖像》在柏林国家艺廊被劫
CASE 12 塑胶泡沫和纸板
2002 年:柏林「桥派」博物馆发生闯入事件
CASE 13 小精灵和蟾蜍
2002 年:马德里的一间私人住宅遭到抢劫
CASE 14 「只是一场演习」
2003 年:苏格兰德拉姆兰里格城堡内的一幅达文西的画作失窃
CASE 15 「萨拉,请回来吧」
2003 年:切利尼的雕像「金雕宝物盐碟」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失窃
「市场可以消化它所得到的一切」──四位专家在谈艺术品盗窃
「警方对这种犯罪行为不感兴趣」 侦探∕查理斯‧希尔
「画从不会贬值」探员∕恩斯特‧朔尔乐,巴登-符滕堡地方刑事犯罪部
「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负责」──Axa艺术保险商/汤玛斯‧伟瑟尔傅士
「理论上,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很棒」档案员∕乌里‧泽格斯,国际艺术品损失登录协会
附录
斯特凡‧布赖特韦泽在瑞士的盗窃活动
自1950年至今的其他艺术品窃案
前言
艺术品盗窃不仅有市场,而且有很大的市场。人们很相信国际刑警组织和保险商对此定期公佈的各种资料,然而实际的艺术品盗窃情况却和这些资料有很大出入。随着东欧国家的不断开放,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延续至今的管理漏洞。包括艺术品盗窃在内的各种有组织的犯罪,都在这些管理漏洞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艺术品盗窃犯罪在其严重性和排名影响仅次于毒品交易和人口买卖,并且增长势头迅勐。
本书除了介绍 15 件轰动世界的艺术品盗窃案件外,还着重在介绍艺术品盗窃组织的背景,并且否定了这个说法:艺术品盗窃犯罪乃归因于案犯自身对艺术的爱好。事实上,在绝大多数艺术品盗窃案件中,犯人的犯罪动机都和艺术完全不相干的。
本书是关于艺术品盗窃,而不是盗窃的艺术。虽然在战争中产生了大量艺术品相关案件,而且这一话题直到今天都还有着许多有趣的观点,但本书内容还是主要集中于那些纯犯罪动机的案件,完全没有关注战争中的艺术品案件,即便这两者之间很难区隔。书中关注于战后时期的独立艺术作品而不是工艺作品(除非对风格流派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深知不可能完整地记述艺术品盗窃的历史,因此也从未对此有所奢望。
艺术品盗窃案件的相关人士(案犯、失主、保险公司、侦探),都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对此发表言论。博物馆方面也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话题,因为他们知道,在收藏品保护和人员配置方面,馆方都是漏洞百出。当时,仅仅一瓶泡沫塑料就可以使柏林桥派博物馆(Berliner Bruecke Museum)的警报装置失效;威玛宫殿博物馆(Schlossmuseum Weimar)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所使用的警铃则每每发出假警报,最后导致馆内警卫索性不再理会警报。有窃贼甚至在汉堡艺术馆(Hamburger Kunsthalle)和柏林国家艺廊(Berliner National Galery)的正常开放时间、在数百观众面前直接将艺术品从墙上或展览柜内取走,而现场却没有人站出来询问或拦阻。
侦探们也知道大约80%的艺术品窃案都无法查明。艺术品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就是不经过警方而是透过其他管道重回失主手中。这是因为艺术品大都投保了十分完整的保险,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相较于高昂的赔偿金,他们自然更愿意付钱将其赎回。不过,当时这种钱并不叫做赎金,而是称作「失物寻回线索奖金」,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艺术品的保险金。
案犯们自然也都不愿意在公众前曝光。只是极偶然地有一个像斯特凡‧布赖特韦泽(St?phane Breitwieser)一样的人,靠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举世闻名。他是阿尔萨斯人,曾经横行于欧洲各地的博物馆,盗窃了价值数百万的艺术品,当然这些都发生在他变得人尽皆知前。他所犯下的案件可能也是本书所介绍的案件中最惊人的。布赖特韦泽打破了常规:他并不是为了敲诈或金钱,而仅仅是为了那种坐拥艺术品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