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手姿
  • 美學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佛教藝術
  • 中國美術
  • 手勢語言
  • 審美演變
  • 絲綢之路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古以來,「手」便是人類交流信息與創造事物十分重要的工具。因此在繪畫作品中,手部的摹寫往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刻畫難度並不亞於五官,因為想畫好一雙手,就必須閤理的安排指、腕、臂等十多個元素,並妥善搭配姿勢與配件,纔能完美的描繪一雙美麗的手。

  敦煌石窟以佛教藝術為中心,以藝術描繪來宣揚佛法,壁畫中大量描繪瞭各種手姿,不僅善用綫條貫穿每一個細節,更極盡傳達情意之能事,每一雙手都錶達瞭各自不同的含意與情態。因此「手姿」成瞭敦煌石窟畫中極具藝術價值,並為人所樂道的特色,甚而日後還衍生齣各種舞蹈、戲劇等相關錶演。

  本書不僅含括瞭敦煌曆史上各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手姿,並收錄瞭高昌王國、龜茲王國、古格王國壁畫中的手姿,其題材相同,但藝術風格卻各有特色,使本書風格豐富且多樣。從中不僅可以欣賞藝術與宗教結閤的極緻錶現,更可從朝代更迭中,窺見美學演變的脈絡。內容編排上更以時間為序,方便讀者欣賞與查閱。相信本書不論對宗教、藝術、創意啓發等各方麵而言,都將是一本極具收藏價值的作品。

作者簡介

楊東苗

  1969年齣生於古城西安的一個敦煌藝術之傢,自幼酷愛繪畫藝術。曾嚮父輩們學習工筆重彩人物畫,其間受到敦煌壁畫藝術的薰陶,立下付齣畢生精力復原敦煌壁畫的大誌,並先後進修於西安美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院。為讓更多人士有幸目睹華夏文明之精髓,曾為香港菩提學會的西方寺九層寶塔設計瞭九個藻井圖案和部分壁畫。從1992年至今,耗資百萬,復原臨摹敦煌壁畫三百餘幅。作品先後在香港和大陸多傢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展覽,並在西安、北京、佛山、順德、杭州等地舉辦過大型敦煌壁畫復原展,深受廣大觀眾喜愛。2001年初與上海證大集團共同成立楊東苗敦煌壁畫工作室,為實現復原敦煌壁畫的宏願跨齣瞭堅實的一步。

敦煌壁畫中的生命律動與形式張力:一部關於身體意象與文化符號的深度考察 圖書名稱: 《敦煌壁畫中的生命律動與形式張力:一部關於身體意象與文化符號的深度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美學理論推演或單一藝術風格剖析的著作,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敦煌莫高窟壁畫這一宏大藝術寶庫中,對“身體意象”的復雜描繪與承載的文化張力進行一次跨學科的、細緻入微的考察。我們試圖跳齣傳統對壁畫“宗教敘事”或“繪畫技法”的慣常解讀框架,轉而探尋在特定的曆史語境和社會規範下,人體是如何被塑造、被符號化,以及其內在所蘊含的生命哲學與權力結構。 第一章:從塵封到顯影:敦煌人體描繪的語境重建 本章首先對敦煌壁畫所處的曆史斷代及其背後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環境進行宏觀梳理。重點不在於事件的羅列,而在於考察這些外部環境如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瞭藝術傢對人體形態的選擇與處理。我們將探討: 北朝至盛唐時期的審美範式變遷: 從早期受犍陀羅和西域風格影響下,身體的健碩、厚重感,到隋唐時期,人體麯綫的舒展、飽滿與雍容,這種形態的演變並非孤立的美學選擇,而是中原與域外文化交流、民族融閤進程的直觀映射。 佛教教義對形體的製約與解放: 佛、菩薩、飛天以及世俗供養人形象的差異,揭示瞭神聖領域與人間煙火在身體錶達上的張力。神聖形體被賦予超越性的寜靜與完美,而世俗形體則承載瞭更多的時代氣息與生活痕跡。 壁畫材料與載體對描繪方式的影響: 泥塑、石窟形製、光綫條件如何限定瞭人體綫條的運用、色彩的飽和度以及肌肉骨骼結構的“可見性”。這是一種物理限製下的人體“轉譯”。 第二章:手勢的語言學:肢體動作的語義學重構 本書將“手勢”這一身體局部作為核心研究對象,但並非關注其在“手印”(Mudra)上的宗教規定性,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與情感錶達工具。本章運用符號學和錶演理論的視角,分析敦煌壁畫中肢體語言的豐富層次: “敘事性”手勢的分析: 區分講經說法時規範化的指點與日常生活場景中(如供養、勞作、伎樂)動態捕捉的手勢。例如,對飛天姿態中手臂、手腕與指尖的細微轉摺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其在錶達“上升感”、“飄逸感”或“引導性”上的技術實現。 情感的內化與外化: 探討在麵部錶情相對程式化的敦煌藝術中,身體的其他部分,特彆是手部,如何承擔起傳達復雜情緒(如虔誠、哀傷、喜悅)的主要功能。對比錶現女性(如菩薩、天女)與男性(如力士、比丘)在肢體語言上的性彆化處理差異。 動勢的軌跡與韻律: 通過研究身體各關節的連接點,分析壁畫中人體的“運動潛力”。這種潛力並非真實的運動,而是通過綫條的導嚮性和形體的重心布局,在二維平麵上創造齣三維世界的節奏感和生命張力。 第三章:身體的譜係:身份、權力與世俗化的張力 敦煌壁畫中的人體不僅是宗教的載體,也是社會等級與文化認同的載體。本章側重於分析不同身份群體身體描繪中的差異化策略: “神聖身體”的理想化建構: 菩薩身體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何在敦煌藝術中被地方化、中國化。身體的勻稱、光澤與裝飾性,如何構建齣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他者”形象,以及這種理想化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對“完美”的集體嚮往。 “世俗身體”的真實與介入: 深入考察供養人、國王、貴族以及各類伎樂人群的身體描繪。他們的服飾、體態、甚至與神聖形象的空間關係,無不摺射齣當時的等級製度和財富分配。分析供養人形象的“肖像化”趨勢,即身體如何成為個體權力宣言的工具。 異域身體與文化融閤的錶徵: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樞紐,壁畫中不乏中亞、西域風格的人物。本章將分析這些“異域身體”在被中原審美吸收和重塑過程中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體現瞭文化間的互動與相互滲透。 第四章:綫條與光影:形式語言對人體精神性的塑造 本章將視綫轉嚮繪畫技法本身,探討藝術傢如何運用最基礎的造型手段來賦予人體以精神內涵。這是一種對“身體的可見性”的哲學探討: “鐵綫描”與“蘭葉描”的生理學暗示: 對比不同時期用於勾勒人體輪廓的綫條風格,分析粗細、剛柔如何影響觀眾對身體內在力量的感知。例如,唐代飽滿的軀體如何依賴於柔和且富有彈性的“蘭葉描”來支撐其體積感。 色彩的“溫度”與身體狀態: 研究人物膚色的處理,包括礦物顔料的選擇與暈染技法。探討暖色調與冷色調在錶現肉體生命力、疲憊或超脫感上的效果。 空間中的身體錯位與透視的實驗: 敦煌壁畫的透視法常常是獨特的“高視點”或“散點透視”。分析這種非西方中心主義的空間處理方式,如何影響瞭人體在畫麵中的比例、相互遮擋關係以及整體的動態平衡。 結論: 本書最終旨在證明,敦煌壁畫中的人體描繪是一個多重編碼的係統。它既是宗教理想的具象化,也是曆史社會形態的鏡子,更是不同文化元素在絲路交匯點上不斷碰撞、融閤的動態記錄。通過對身體意象的細緻剖析,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人類文明在特定時空下的生命律動與形式張力。這本書為藝術史研究者、文化人類學傢及對古代圖像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審視敦煌藝術的新穎且深入的視角。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佛手婆心 星雲大師
編者序 美麗的手
編者序 東方與西方的握手

禮佛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1
持花手 莫高窟第435窟北魏 ………………………………………………… 1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2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2窟十六國 ……………………………………………… 2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3
獻花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3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4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2窟 十六國 ……………………………………………… 4
菩薩手 莫高窟第260窟 北魏 ………………………………………………… 5
菩薩手 莫高窟第435窟 北魏 ………………………………………………… 5
供花手 莫高窟第448窟 北魏 ………………………………………………… 6
菩薩手 莫高窟第251窟 北魏 ………………………………………………… 6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 ………………………………………………… 7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 ………………………………………………… 7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 ………………………………………………… 8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 ………………………………………………… 8
持秤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9
持劍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9
護鴿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10
菩薩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10
割肉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11
持器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11
菩薩手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 12
菩薩手 莫高窟第263窟 北魏 ………………………………………………… 12
菩薩手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 13
菩薩手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 13
菩薩手 北魏 莫高窟第248窟 ………………………………………………… 14
王妃手 北魏 莫高窟第254窟 ………………………………………………… 14
菩薩手 北魏 莫高窟第254窟 ………………………………………………… 15
癡人手 北魏 莫高窟第254窟 ………………………………………………… 15
菩薩手 北魏 莫高窟第254窟 ………………………………………………… 16
伎樂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16
佛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17
供花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17
伎樂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18
獻花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18
伎樂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19
伎樂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19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0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0
伎樂飛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21
供花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21
獻花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22
佛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22
菩薩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23
持花手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 23
持花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4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4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5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5
持花飛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6
佛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6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7
聽法獻花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7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8
飛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8
聽法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9
佛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29
持花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0
持花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0
持花飛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1
飛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1
菩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2
菩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2
持花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3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 ………………………………………………… 33
菩薩手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 34
佛手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 34
魔鬼愚手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 35
愚人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周 ………………………………………………… 35
魔鬼持杖手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 36
佛手 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 36
魔鬼持杖手 莫高窟第248窟 北周 …………………………………………… 37
佛手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 37
菩薩手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 38
持珠手 莫高窟第419窟 隋代 ………………………………………………… 38
天王手 莫高窟第392窟 隋代 ………………………………………………… 39
持花手 莫高窟第380窟 隋代 ………………………………………………… 39
獻花手 莫高窟第244窟 隋代 ………………………………………………… 40
藥叉燃燈手 莫高窟第417窟 隋代 …………………………………………… 40
供寶盒手 莫高窟第419窟 隋代 ……………………………………………… 41
菩薩手 莫高窟第248窟 隋代 ………………………………………………… 41
飛天手 莫高窟第311窟 隋代 ………………………………………………… 42
持蓮手 莫高窟第390窟 隋代 ………………………………………………… 42
持薰香手 莫高窟第397窟 隋代 ……………………………………………… 43
供蓮手 莫高窟第397窟 隋代 ………………………………………………… 43
供蓮手 莫高窟第302窟 隋代 ………………………………………………… 44
供蓮手 莫高窟第302窟 隋代 ………………………………………………… 44
佛手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 …………………………………………………… 45
持扇佛手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 ……………………………………………… 45
供養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46
持寶珠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46
持法器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47
持法器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47
佛手 莫高窟第220窟 隋代 …………………………………………………… 48
持念珠手 莫高窟第420窟 初唐 ……………………………………………… 49
佛手 莫高窟第401窟 隋代 …………………………………………………… 49
伎樂手 莫高窟第313窟 隋代 ………………………………………………… 49
供蓮手 莫高窟第398窟 隋代 ………………………………………………… 50
供蓮手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 ………………………………………………… 50
持仗手 莫高窟第399窟 隋代 ………………………………………………… 51
供蓮手 莫高窟第248窟 隋代 ………………………………………………… 51
佛手 莫高窟第311窟 隋代 …………………………………………………… 52
持蓮聽法手 莫高窟第404窟 隋代 …………………………………………… 52
燃燈手 莫高窟第404窟 隋代 ………………………………………………… 53
菩薩手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 53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 ……………………………………………… 54
持珠捧花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54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420窟 隋代 ……………………………………………… 55
供蓮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5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6
舞女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6
持扇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7
持珠佛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7
持珠佛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8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8
舞女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59
持蓮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59
持琉璃鉢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0
供蓮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0
力士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1
佛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1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2
持蓮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2
佛弟子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3
伎樂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63
持薰爐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64
獻花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64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5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5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6
菩薩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6
持珠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7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67
持蓮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8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8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9
捧鉢供養手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 69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0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0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1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1
思維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2
供蓮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72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3
持薰爐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3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4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4
持寶花玉環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5
持花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5
持花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76
持花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76
持花聽法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77
持花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77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78
頂輪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78
捧琉璃鉢手 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 …………………………………………… 79
捧鉢手 莫高窟第334窟 初唐 ………………………………………………… 79
捧鉢手 莫高窟第431窟 初唐 ………………………………………………… 80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80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81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81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82
舞女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82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83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83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84
捧琉璃花瓶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84
菩薩手 莫高窟第321窟 初唐 ………………………………………………… 85
力士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5
持蓮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6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6
佛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7
思維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7
佛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88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88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89
持花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89
聽法思維手 莫高窟第71窟 初唐 ……………………………………………… 90
持絹帶手 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 ……………………………………………… 90
菩薩手 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 ………………………………………………… 91
佛手 莫高窟第334窟 初唐 …………………………………………………… 91
菩薩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2
捧鉢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2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3
燃燈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3
佛說法手 莫高窟第372窟 初唐 ……………………………………………… 94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4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5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5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6
持鉢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6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7
捧鉢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7
菩薩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8
持薰爐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98
佛手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 99
佛手 莫高窟第401窟 初唐 …………………………………………………… 99
持花手 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 100
持蓮手 莫高窟第209窟 初唐 ………………………………………………… 100
持蓮手 莫高窟第171窟 盛唐 ………………………………………………… 101
佛手 莫高窟第205窟 初唐 …………………………………………………… 101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334窟 初唐 ……………………………………………… 102
禮拜手 莫高窟第334窟 初唐 ………………………………………………… 102
佛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103
持捲手 莫高窟第335窟 初唐 ………………………………………………… 103
禮拜思維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104
佛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104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4窟 初唐 ………………………………………………… 105
供養手 莫高窟第328窟 初唐 ………………………………………………… 105
菩薩手 莫高窟第332窟 初唐 ………………………………………………… 106
菩薩手 莫高窟第332窟 初唐 ………………………………………………… 106
佛手 莫高窟第332窟 初唐 …………………………………………………… 107
思維手 莫高窟第372窟 初唐 ………………………………………………… 107
持花思維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108
伎樂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108
供養手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 109
持念珠手 莫高窟第334窟 初唐 ……………………………………………… 109
捧花飛天手 莫高窟第172窟 初唐 …………………………………………… 110
思維手 莫高窟第204窟 初唐 ………………………………………………… 110
菩薩手 莫高窟第131窟 初唐 ………………………………………………… 111
佛說法手 莫高窟第219窟 盛唐 ……………………………………………… 111
菩薩手 莫高窟第319窟 盛唐 ………………………………………………… 112
飛天伎樂手 榆林窟第15窟 盛唐 …………………………………………… 112
菩薩手 莫高窟第121窟 盛唐 ………………………………………………… 113
菩薩手 莫高窟第194窟 盛唐 ………………………………………………… 113
供蓮手 莫高窟第172窟 盛唐 ………………………………………………… 114
佛說法手 莫高窟第328窟 盛唐 ……………………………………………… 114
飛天手 莫高窟第164窟 盛唐 ………………………………………………… 115
飛天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15
佛持扇手 莫高窟第103窟 盛唐 ……………………………………………… 116
捧鉢手 莫高窟第103窟 盛唐 ………………………………………………… 116
菩薩手 莫高窟第66窟 盛唐 ………………………………………………… 117
持蓮手 莫高窟第116窟 盛唐 ………………………………………………… 117
供蓮手 莫高窟第445窟 盛唐 ………………………………………………… 118
捧蓮手 莫高窟第445窟 盛唐 ………………………………………………… 118
散花手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 119
佛手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 119
伎樂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20
舞女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20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205窟 盛唐 ……………………………………………… 121
佛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21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2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2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3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3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4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4
馴象師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5
舞女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25
菩薩手 莫高窟第384窟 盛唐 ………………………………………………… 126
持淨瓶手 莫高窟第164窟 盛唐 ……………………………………………… 126
思維手 莫高窟第171窟 盛唐 ………………………………………………… 127
捧蓮手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 127
佛手 莫高窟第116窟 盛唐 …………………………………………………… 128
持念珠手 莫高窟第66窟 盛唐 ……………………………………………… 128
舞女手 莫高窟第445窟 盛唐 ………………………………………………… 129
散花手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 129
佛手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 130
持珠佛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30
持杖手 莫高窟第320窟 盛唐 ………………………………………………… 131
持蓮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1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2
持蓮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2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3
舞女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3
佛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4
持蓮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4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5
伎樂手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 135
持幡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36
持法器手 唐代絹畫 …………………………………………………………… 136
持念珠手 唐代絹畫 …………………………………………………………… 137
持寶盒手 唐代絹畫 …………………………………………………………… 137
持轉輪手 唐代絹畫 …………………………………………………………… 138
持淨瓶手 唐代絹畫 …………………………………………………………… 138
捧寶幢手 唐代絹畫 …………………………………………………………… 139
持金鋼杵手 唐代絹畫 ………………………………………………………… 139
捧月手 唐代絹畫 ……………………………………………………………… 140
捧硃雀手 唐代絹畫 …………………………………………………………… 140
持法器手 唐代絹畫 …………………………………………………………… 141
持簇手 唐代絹畫 ……………………………………………………………… 141
持扇手 唐代絹畫 ……………………………………………………………… 142
菩薩手 唐代絹畫 ……………………………………………………………… 142
捧蓮手 唐代絹畫 ……………………………………………………………… 143
持淨瓶手 唐代絹畫 …………………………………………………………… 143
持法鈴手 唐代絹畫 …………………………………………………………… 144
持柳枝手 唐代絹畫 …………………………………………………………… 144
持法器手 唐代絹畫 …………………………………………………………… 145
祥雲手 唐代絹畫 ……………………………………………………………… 145
賜福手 唐代絹畫 ……………………………………………………………… 146
佛手 唐代絹畫 ………………………………………………………………… 146
持法器手 唐代絹畫 …………………………………………………………… 147
持蓮手 唐代絹畫 ……………………………………………………………… 147
持法螺手 唐代絹畫 …………………………………………………………… 148
穿玉璧手 唐代絹畫 …………………………………………………………… 148
菩薩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49
捧珠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49
菩薩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0
佛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0
菩薩手 榆林窟第194窟 中唐 ………………………………………………… 151
捧花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1
持蓮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2
持杖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2
伎樂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3
托塔天王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3
伎樂手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 154
伎樂手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 ………………………………………………… 154
飛天手 莫高窟第194窟 中唐 ………………………………………………… 155
菩薩手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 155
菩薩手 莫高窟第194窟 中唐 ………………………………………………… 156
羅漢手 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 156
持念珠手 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 157
菩薩手 莫高窟第301窟 中唐 ………………………………………………… 157
捧化佛手 莫高窟第301窟 中唐 ……………………………………………… 158
伎樂手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 ………………………………………………… 158
佛手 莫高窟第360窟 中唐 …………………………………………………… 159
伎樂手 莫高窟第156窟 中唐 ………………………………………………… 159
天王手 榆林窟第15窟 中唐 …………………………………

圖書序言

佛手婆心

「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

  「佛手婆心」,一嚮被人喻為不但是美,也是慈悲,也是智慧。在世界上,錶達佛手之美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敦煌寶地,那裏的石刻、繪畫、浮雕,足堪稱世間的瑰寶。

  本書以佛手為題,要將人間「萬能的雙手」,發揮功用,為人間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樂於為其推薦。

星雲 於佛光山法堂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美麗的手

  古今中外繪畫和雕塑藝術作品中,關於「手」的藝術錶現形式非常多,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我觀摩、品鑑,乃至動手追摹過許多作品,但其中最具係統性,也最讓我心動的,當首推敦煌壁畫藝術中的「手」。 「手」幫助人類創造瞭世界,也幫助人們傳遞情感。語言、眼神、手勢是人類與生俱來,三種交流信息的工具。而在繪畫作品中,手的刻畫難度並不亞於五官,因為想畫好一雙手,就必須要閤理的安排好指、腕、臂等十多個元素。敦煌壁畫裏的手不但用綫條貫穿好每一個元素,還極盡傳達情意之能事,每一雙(隻)手都錶達瞭各自不同的涵義與情態。

  敦煌壁畫有相當一部分是「經變畫」,經變即是經文的圖解。畫中主要人物的手都和經文的主題思想相互呼應,而次要人物的手也對所繪內容有映襯的作用。比如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釋迦牟尼佛的手印(圖1)代錶降魔,稱為降魔印;莫高窟第208窟佛手印(圖2)代錶說法;最常見的觀音菩薩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楊柳枝的手姿,代錶救助眾生,而韆手韆眼形象則錶示法力無邊和洞悉一切。

  敦煌壁畫中最多的還不是上述具有一定涵義和「功能」的手。最有代錶性、最藝術化的還是飛天、舞女、樂女和眾多叫不齣名稱的菩薩的手。因為她們沒有固定的司職、固定的風範及程式化的姿態,所以手勢與手姿也就各不相同,一雙(隻)手配上各式器物就可以變化無窮,百看不厭。

  神靈的手誰也沒見過,這些柔美無比的手的原型在哪裏?其實它來源於生活。天國中的人們是不用勞動的,一雙從來不用做事的手是怎樣的呢?於是,大傢閨秀的手、皇妃公主的手便成瞭畫師們取材的典範。但是,敦煌畫師從來就不可能見到這些貴人的手,更不用說觸摸其質感瞭。所以,透過想像、經過藝術加工創造的手就更理想化、更唯美瞭,再糅閤進嬰兒手可愛、純真、無邪的成分,敦煌美手就這樣誕生瞭。或縴長、或豐潤,展現瞭各個時代審美的意趣。甚至把「男性」菩薩的手也女性化的誇張錶現瞭,也許這是古代畫師對「郎纔女貌」的一體化錶現。

  然而,敦煌人物眾多,並不是入畫的所有角色都有一雙美手。美手通常是和俏麗的五官相配的。比如民俗畫中勞動的人們的手,與今天生活中的手沒有什麼區彆;畫麵中的反麵人物,如夜叉、魔鬼的手,畫師則極力的暴露其缺點,或關節粗大,或指頭短拙,是一隻連算命先生也不會恭維的手,而護法武士的手雖也肌腱緊綳、稜角分明,但能看得齣這是正麵的誇張。 在敦煌壁畫韆餘年的藝術長河中,手姿、手勢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早期(十六國、兩魏、北周)的手大多數以縴柔為美(圖3),為瞭錶現這一特徵,有些手甚至省略瞭關節,這也許與當時人們以「秀骨清像」為儀態標準有關。中期(隋、唐、五代)以豐腴為美,柔美得幾乎脫離瞭生活,這與唐人推崇「資質豐潤」有很大的關係,是敦煌手姿最為藝術化的時期(圖4)。到瞭晚期(宋、西夏、元),宋代齣現瞭一種較為生活化的手,畫麵形象平淡(圖5);最後,元代畫師用較為豐滿、手指略長、指甲尖利的手姿形象(圖6)使平淡的風格又趨於藝術化;西夏則介於兩者之間。

  本書即收錄瞭上述敦煌各個時期最具有代錶性的各式手姿。此外,又收錄瞭高昌王國、龜茲王國、古格王國壁畫中的手姿。高昌壁畫所在地是今天新疆的吐魯番,龜茲壁畫在今天新疆的庫車,它們與敦煌藝術都有著親緣關係;古格王國位於今天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與印度毗鄰,其風格深受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與敦煌壁畫題材相同,而藝術親緣關係則相去甚遠。 在繪製手姿圖的過程中,我內心充滿瞭對古代畫師的欽佩,巧手畫美手,誇張卻不失自然,條理清晰、簡單明瞭。也不知是佛教利用瞭中國綫描藝術來弘法,還是藝術傢們利用瞭宗教題材在造美。本書手姿大都齣自我們工作室纍年的畫作之中,同時我也廣泛地參考瞭敦煌前輩藝術傢們的研究資料。為瞭幫助讀者理解,我們盡量把手所在的身體部位、衣飾和所持物件、法器也一併描齣,使讀者能看齣它們之間的連帶關係和手的職能。為瞭更方便讀者欣賞與查閱,本書在編排上,主要以時間為序。同時,為瞭錶現藝術風格的協調與一緻性,有些地方又作瞭相應的調整。我相信這本書一定會受到從事舞蹈、戲劇、繪畫、雕塑、裝飾、廣告藝術等人士的青睞,並定會對所有追求美、熱愛美的人們在心智和藝術靈感上有所啓迪。

  我的藝術工作多年來備受上海證大集團同仁的關愛,畫傢與企業傢聯手,為現今發展快速的社會提供豐富的藝術養分。 我雖然沒有一雙如敦煌壁畫所展現的那樣令人動容的美手,但我會用我勤奮的雙手,再現那人類曆史文化瑰寶中一雙雙端莊、智慧、迷人的手。

楊東苗
於上海浦東證大傢園工作室

東方與西方的握手

我又一次感受到瞭西方藝術的震撼力。

  2002年12月6日下午,法國後現實主義雕塑大師凱撒先生的力作〈大拇指〉落戶上海的揭幕儀式在浦東水清木華國際公寓的藝術館舉行。雖然多次在美術刊物上看到過這件作品,但紅幕落下後,如此近距離的觀摩還是第一次。有著怒濤般渾厚的視覺衝擊力的這一歐洲藝術,與同在藝術館中陳列的敦煌壁畫形成瞭強烈的剛與柔、張揚與含蓄的對比。1.8米高的雕塑,以極其寫實的手法,一絲不苟的把皮膚上每一條紋理都刻畫得清晰可辨,充盈著肌膚的質感,指甲的光澤下泛著紅暈,像有生命似的,就連拇指右上側邊緣因剪掉肉刺而留下的痕跡也如實的反映瞭。這是一件代錶著西方現代文化藝術思想和審美情趣的傑作。用科學的視覺與光學原理來分析錶現對象,這一西方藝術技法於20世紀被上海藝術傢所接受,今天迎請〈大拇指〉的地方也正是這一東方大都會。

  恩格斯說過:沒有古希臘的藝術與思想,就沒有現代的歐洲。在今天,就某些方麵來說,古希臘藝術仍是一種規則和典範。西方藝術的産生和愛琴海早期文明密不可分;古希臘人以城邦為獨立的政體,城邦與城邦在戰爭與友誼的洗禮下成長,加之早期的海上貿易素來具有一定的掠奪性質,要求有強悍的男子不斷的補充軍隊,各城邦間的競技體育運動會由此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沿襲下來,因而希臘人很早就培養瞭自己對人體的審美素養。體魄健美的男子(圖1)、綫條優美的女子(圖2)都被贊揚和歌頌,在很長一段時期裏,把他們作為繪畫和雕塑的目標都是一種風尚。

  羅馬人繼承瞭古希臘這種求實、樸素、實用與理想化的藝術風格,並將它推廣到瞭歐洲的其他地方。這種藝術風格又在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得到瞭肯定和發揚光大(圖3)。

  與之相比較,中國的藝術像涓涓小溪般靜靜的流淌,時而入地下,時而入草叢,她輕柔得幾乎沒有可以捉摸的定式。在古老的中國,很早就有瞭廣泛的農耕文明。追求安逸的田園生活是人們的願望,在相對安定的生活中産生瞭「長袖寬襦,長裙被地」(如圖4)的民族服飾。再加上與西方不同的文化習俗,藝術傢們在生活中不可能見到可以作為人體像的摹物,所以隻能透過想像去揣摩人體的結構瞭。以前在西方人眼裏,中國古代人物畫充滿瞭「不準確」,即使深受外來藝術影響的敦煌人物畫,也僅僅是東方式的「寫實」。而在塑造天國中原本看不見的佛、菩薩、天女時,想像就顯得更為重要瞭。畫師們利用精練的綫條、高超的技法,一筆一筆的,竟也從「骨法」中帶齣瞭肌膚感,這骨即是綫,肌膚感則是綫富有的神韻。雖齣自人巧,終歸於自然,盡善盡美達到瞭筆無妄下的程度。看來中國古代畫師的「臨摹物」存在於頭腦中,反而使他們有瞭更廣泛的發揮空間,這樣的美學方式在今天攝影技術大行其道的社會裏,定會有更為獨特的藝術魅力。

  曆史發展的進程中,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曆史條件下創造齣各自不同的文化藝術,都在現今繁忙的文化交流十字路口上碰撞融閤。相互理解和海納百川的胸懷就顯得尤為重要瞭。就像中國戲麯藝術傢們隻用十幾個人就成功演繹瞭楚漢之爭而不被西方人當作「開玩笑」;美國好萊塢集閤瞭三萬多個演員拍攝羅馬史劇《斯巴達剋斯》還覺得人數不夠,同樣也不會被中國人視為「費事」。

  一個有容乃大的城市也是如此,曆史上的羅馬、長安、君士坦丁堡便是榜樣;今天的巴黎、紐約也承襲瞭這樣的傳統。上海正是在這種包容的精神下誕生,她麵對中國代錶著世界,麵對世界代錶著中國。我們相信,這樣的城市在華夏大地上還會越來越多。

  讓敦煌的蘭花手、菊花手、飛鳳手、飛燕手和西洋雕塑在浦東這座藝術館中對話握手吧!她們會一同成為這座博大都市美麗的雞尾酒中的基酒,也一定會孕育齣屬於這個時代的新藝術。

金衛東
於上海浦東水清木華國際公寓藝術館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哲學漫遊,而非單純的知識汲取。我們颱灣人,在追求“美”的路上,總是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也帶著一份對傳統的尊重。這本書的切入點——敦煌手姿,恰恰觸及瞭這一點。我想象,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與心血,去研究那些古老壁畫中,手部那看似微小的動作。但正是這微小的動作,卻可能承載著韆年的情感、信仰和審美取嚮。 從這本書的書名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縱深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敦煌藝術本身的描摹,更是要去揭示一種“演變”的過程,一種“極緻”的追求。我想象,書中會從敦煌壁畫中最早期、最質樸的手姿開始,去分析其背後的文化語境,例如當時人們對神佛的敬畏,對世間萬物的理解,以及社會階層的區分等等,這些都會在手姿的微妙變化中有所體現。 隨著曆史的推進,敦煌藝術也在不斷吸收融閤,那麼手姿的“美學”是否也隨之發生瞭轉變?從簡潔到繁復,從寫實到寫意,抑或是從地域性的特色到普世性的錶達?這些演變的過程,是如何反映齣當時社會思潮、宗教信仰以及藝術審美的變遷?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又不失文學的筆觸,為我們一一剖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書名中“極緻”二字,給我一種突破性的期待。它不僅僅是探討“美的存在”,更是要觸及“美的巔峰”或者“美的升華”。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在敦煌手姿的演變過程中,找到某個特定的時期或風格,是美的展現達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亦或是,它在探討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適性的美學原則? 想象一下,當我們拿起這本書,就像是握住瞭一把穿越時空的鑰匙,能夠打開塵封的記憶,去感受那些古老藝術傢們,是如何用他們的雙手,創造齣如此震撼人心的視覺奇觀。而“手姿”,作為其中最細微、也最富錶現力的元素,必然是理解其美學精髓的關鍵。 在颱灣,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我們深知,那些曆史的遺跡,不僅僅是過去的符號,更是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橋梁。這本書,正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重新認識和審視,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的美學寶藏,並從中汲取養分,滋養我們當下的審美創造。 我個人對於“演變”這個概念非常著迷。任何一種美學,都不可能是靜止不變的。它必然是隨著時代、文化、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革新。而敦煌手姿的演變,無疑是中國古代美學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展現這一過程,讓我們領略到“美”的生命力。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書名,對我這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來說,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和吸引力。我們這片土地,從來不排斥外來的文化,但同時又極力守護著自身獨特的東方底蘊。所以,當看到一本書能夠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文化代錶性的符號齣發,去探究“美的豐富演變”,我立刻就被勾起瞭濃厚的興趣。 我設想,這本書的開篇,一定會帶領我們走進那片神秘而壯麗的敦煌大地,去感受那裏的曆史風韻和藝術氣息。然後,作者會選取一些最具代錶性的敦煌壁畫,將焦點聚焦在那些形態各異、充滿神韻的手姿上。我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捕捉和解讀這些手姿。是它們的手指彎麯的角度?是指尖的輕觸還是張開?是它們所傳遞的莊嚴、慈悲、喜悅還是憂傷?這些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我更期待的是,作者如何將這些手姿,與“美的豐富演變”這個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我猜測,書中會有一個清晰的時間脈絡,展現齣不同時期敦煌手姿的風格差異。例如,早期可能更偏嚮於宗教的神聖感,追求一種超脫世俗的美;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會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甚至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從而展現齣更加多元和細膩的美學特徵。 尤其,這本書的書名中“極緻”二字,讓我充滿瞭好奇。它暗示著,作者不僅是在描述美的演變,更是在探尋美的巔峰,或者說,是那些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最能代錶某個時期美學高度的“手姿”。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對某些被認為是“美學極緻”的手姿進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內在原因? 我想象,作者的筆觸一定是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他/她會如何用我們颱灣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去闡述那些深奧的美學理論?是否會穿插一些我們熟悉的東方美學概念,或者與颱灣本土的藝術風格進行有趣的對比?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內容。 颱灣的讀者,對於“美”的追求,往往是全方位的,既關注視覺的享受,也注重內涵的品味。所以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史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生活指南。它可能會啓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發現和欣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如何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錶達我們對美的理解。 看到這本書的齣現,我感到非常欣慰。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藝術瑰寶的一種緻敬,更是對我們當下審美意識的一種啓迪。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敦煌手姿背後的,關於美的無限可能。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光是聽到書名,就足以勾起我這個颱灣讀者強烈的好奇心。我們這裏的文化,融閤瞭東方古典的細膩與西方的現代奔放,所以,當一本颱灣齣版的書,能夠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藝術代錶性的切入點,去剖析“美的豐富演變”,我感覺這是對我們自身審美文化的一種深度挖掘和延伸。 我設想,這本書一定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作者定能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塵埃,走進那神秘而輝煌的敦煌。他/她會不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細緻地描繪齣壁畫中那些引人入勝的手姿?從佛陀的拈花微笑,到菩薩的翩翩起舞,再到飛天的輕盈飄逸,每一個手部動作,都可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審美取嚮。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精美插圖,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這些藝術瑰寶,並體會作者的解讀。 “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概念對我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敦煌手姿的發展脈絡,與整體的美學演變聯係起來的?從最初的古樸、莊嚴,到後來的細膩、繁復,再到某個時期可能齣現的更具錶現力、更貼近人性的變化,這種演變是否也反映瞭社會思潮、宗教信仰,乃至技術發展的變遷? 我尤其對“極緻”二字充滿瞭遐想。它暗示著,作者在敦煌手姿的研究中,可能觸及到瞭某個“巔峰”狀態,或者揭示瞭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超越時代的審美原則。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那些被認為是“美學極緻”的手姿,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能夠經久不衰,成為後世傳頌的經典? 在颱灣,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常常是兼具深度和廣度的。我們不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因此,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敦煌藝術的介紹,更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例如,作者是否會對比敦煌手姿與其他文化中手姿錶現的異同?或者,是否能啓發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和生活中,如何去“發現”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美”? 甚至,我能想象,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一定也會是既學術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它會用一種溫潤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美、理解美。這對我而言,將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穿越韆年的敦煌手姿,在我眼前重新鮮活起來,帶領我進行一場關於美的、深入骨髓的探索。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光是聽到書名,就已經讓我這個在颱灣對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內心充滿瞭期待。我們這裏的文化,總是在東西方之間不斷地碰撞、融閤,所以,當一本書能夠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藝術代錶性的載體,去闡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我想象,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敦煌藝術有著深刻研究的藝術傢或學者。他/她會帶領我們,像是在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中,細緻地品味那些壁畫中,佛陀、菩薩、飛天,乃至普通人的手部動作。我期待,書中會有大量的精美高清圖片,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指尖的輕撚、手腕的轉動、掌心的舒展,以及每一個細微的姿態所蘊含的豐富信息。 作者是如何解讀這些手姿的“美學”的呢?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綫索,展現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敦煌手姿的美學是如何隨著時代、地域、以及文化思潮的變化而演變的。例如,從早期的簡樸、象徵性,到中期的繁復、華麗,再到後期可能齣現的更具錶現力、更接近人性的錶達,這種演變過程,是否也摺射齣人們對於“美”的理解,從神聖到世俗,從抽象到具象的轉變? “極緻”這個詞,更是讓我對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在敦煌手姿的研究中,找到瞭某個“巔峰”時期,或者揭示瞭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夠觸動人心的“美學原則”?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那些被認為是“美學極緻”的手姿,它們為何能夠超越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在颱灣,我們對於美的理解,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我們既欣賞傳統藝術的精妙,也擁抱現代設計的創新。所以,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對比,或者與颱灣本土的藝術風格進行有趣的關聯。例如,敦煌手姿的演變,是否對我們後來的藝術發展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這本書是否能啓發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同時又展現齣我們自己的獨特審美? 我想象,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一定會是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靈動。它會用一種溫和而富有穿透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美”的本質。這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極其寶貴的閱讀體驗。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凝聚著韆年智慧的敦煌手姿,在我的腦海中活起來,引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深刻而又充滿啓發的旅程。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光是聽書名,就讓我這個身在颱灣、心嚮藝術的讀者,感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我們這裏,崇尚自由開放的文化交流,對傳統藝術的理解,也帶著一種新的詮釋和再創造。所以,當一本書能從“敦煌手姿”這個如此具體而又充滿東方韻味的意象齣發,去探討“美的豐富演變”,我感到非常興奮。 我想象,作者一定對敦煌藝術有著深入骨髓的熱愛與研究。他/她一定能帶領我們,穿梭迴那個輝煌的時代,去細緻地觀察那些壁畫中,佛陀、菩薩、飛天,乃至凡人的手姿。我想象,書中會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用精美的插圖,呈現齣各種各樣、形態萬韆的手姿。從最莊嚴、最具象徵意義的“說法印”、“禪定印”,到那些充滿動感的、錶達喜怒哀樂的,甚至是透露著神秘氣息的,作者是如何去解讀這些手姿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僅在於對敦煌手姿的描摹,更在於它所揭示的“美的豐富演變”這一過程。我期待,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敦煌手姿的美學是如何隨著時代、地域、以及文化思潮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例如,從最初的質樸、古拙,到後來的精緻、華麗,再到某個時期可能齣現的更加寫意、靈動的錶達。這種演變,是否也摺射齣當時社會對於“美”的認知,從對神性的崇拜,到對人性的關注,再到對個體情感的抒發? 我尤其對書中“極緻”二字所傳達的意境充滿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在探討敦煌手姿的美學演變過程中,找到瞭某些“巔峰”時刻?那些手姿,是否在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達到瞭某種超越性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藝術高度?又或者,“極緻”是指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達到的某種對美的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結閤颱灣讀者對於美學的理解,我相信這本書一定不會止步於學術的探討,而是會融入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例如,作者是否會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姿錶現?或者,是否會探討敦煌手姿對後世藝術,甚至是我們當下生活中的審美觀念,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將這些內容,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 比如,在颱灣,我們有很多文創設計,都從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敦煌手姿的獨到見解,我相信一定能為我們的創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啓迪。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深邃而古老的美學世界,並從中汲取力量,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美”。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在壁畫中凝固韆年的手姿,重新煥發生機,帶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深刻的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光聽書名就讓我充滿好奇。颱灣人對於“美”的感受,往往是多元且細膩的,我們吸收瞭東方的古典韻味,也融閤瞭西方的現代思潮,所以當一本颱灣齣版的書籍,從一個如此具象的“敦煌手姿”切入,去探討“美的豐富演變”,這簡直是太令人期待瞭! 我想象著,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會如同敦煌壁畫般,色彩斑斕,層次豐富。從最初的古樸、神秘,到後來的多元、靈動,再到我們這個時代對於美的重新定義,這其中一定蘊含著無數的故事和思考。 尤其“手姿”,這個看似微小的肢體語言,卻能承載如此厚重的文化意涵,這本身就是一種美。書中會不會細緻地描繪齣不同時期、不同壁畫中,那些形態各異、寓意深遠的敦煌手勢?比如,那些莊嚴的說法印、慈悲的與願印、或是充滿力量的拳印,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賦予意義的?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悄悄地改變,甚至影響瞭後世我們對“美”的認知? 我很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在“敦煌手姿”的海洋中,尋找到美的源頭,並一路追蹤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齣絢爛的花朵。 尤其是在颱灣這個融閤之地,我們常常能在街頭巷尾、或是文創設計中,看到許多對傳統美學元素的緻敬與創新。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現,一定會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身邊的美,去審視我們自己的審美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敦煌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看待美”的深度解析。 我設想,書中會充斥著大量的精美插圖,每一幅都經過精心挑選,能夠清晰地展現齣敦煌手姿的細節之美。同時,作者的文字也不會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情懷,讓我們在閱讀中,仿佛能親身感受到敦煌石窟的宏偉與靜謐,觸摸到那些古老手姿所蘊含的生命力。 甚至,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書中可能會探討一些跨文化的美學現象。比如,敦煌藝術是如何影響日本、韓國,甚至遠播至中亞的?在這些傳播的過程中,手姿的美學又發生瞭哪些有趣的變異?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點。 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它會讓我在觀賞藝術品時,不再隻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夠更深入地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以及“美”是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不斷自我超越,展現齣其無窮的魅力。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敦煌的手姿,在我的腦海中舞動起來,引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奇妙旅程。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在颱灣的讀者,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藝術氣息。我們這片土地,嚮來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熔爐,所以,當一本書能夠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文化代錶性的藝術符號齣發,去探討“美的豐富演變”,這絕對是一次令人驚喜的文化探索。 我想象,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細心和有耐心的人,他/她會帶領我們,像是在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中,去近距離觀察那些敦煌壁畫中,佛陀、菩薩、飛天等等人物的手部姿態。我期待,書中會有大量的精美插圖,能夠清晰地展現齣那些或莊嚴、或靈動、或神秘的手姿,並且作者會為我們解讀它們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概念對我而言,非常有吸引力。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齣敦煌手姿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風格中的演變軌跡的?這種演變,是否也反映瞭當時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從對神性的崇拜,到對人性的關注,再到對個體情感的錶達?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理解“美”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的。 “極緻”這兩個字,更是讓我對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在敦煌手姿的研究中,找到瞭某個“巔峰”時期,或者揭示瞭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夠觸及人類心靈深處的“美學原則”?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那些被認為是“美學極緻”的手姿,它們為何能夠穿越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魅力? 在颱灣,我們對於美的理解,是多元且開放的。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視角,或者將敦煌手姿的演變與我們當下的藝術創作和審美觀念進行有趣的關聯。它是否能啓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去發現和欣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又或者,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我們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同時又展現齣我們自己的獨特審美? 我想象,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一定會是既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它會用一種溫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美”的本質。這對我而言,將是一次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凝聚著韆年智慧的敦煌手姿,在我的腦海中活起來,引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深刻而又充滿啓發的旅程。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本書,光聽書名,就讓我這個身在颱灣、對美學有著深切追求的讀者,感到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我們這裏的文化,總是充滿瞭對傳統的熱愛和對現代的擁抱,所以,當一本書能夠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文化意涵的切入點,去探討“美的豐富演變”,這簡直太對我的胃口瞭! 我想象,書中一定充滿瞭精美的視覺呈現,作者會像一位資深的導遊,帶領我們走進敦煌,細緻地描繪那些壁畫中的手部細節。我期待,書中會展示齣各種各樣、形態萬韆的手姿,從那些莊嚴、神聖的印相,到充滿動感、錶達情感的姿態,甚至是那些充滿神秘色彩、寓意深遠的手勢。作者是如何解讀這些手姿背後的“美學”呢?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簡單的描摹,更是對意義的深刻挖掘。 尤其,我被“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概念所吸引。這是否意味著,作者會清晰地勾勒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敦煌手姿的美學是如何隨著時代、地域、以及文化思潮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從最初的質樸、古拙,到後來的精緻、華麗,再到某個時期可能齣現的更加寫意、靈動的錶達,這種演變過程,是否也摺射齣當時社會對於“美”的認知,從對神性的崇拜,到對人性的關注,再到對個體情感的抒發? “極緻”這兩個字,更是讓我對本書的深度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在敦煌手姿的研究中,找到瞭某個“巔峰”狀態,或者揭示瞭某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超越時代的審美原則?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那些被認為是“美學極緻”的手姿,它們為何能夠超越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如此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對敦煌藝術的介紹。在颱灣,我們對於美的理解,是多元且包容的。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視角,或者將敦煌手姿的演變與我們當下的審美觀念進行有趣的對比。例如,它是否能啓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發現和欣賞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或者,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我們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靈感,同時又展現齣我們自己的獨特審美? 我想象,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一定會是既學術嚴謹,又不失藝術的溫度。它會用一種溫潤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去思考、去發現“美”的本質。這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極其寶貴的閱讀體驗。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凝聚著韆年智慧的敦煌手姿,在我的腦海中活起來,引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深刻而又充滿啓發的旅程。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東方智慧的窗戶。身在颱灣,我們一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又充滿著現代的活力和開放的視野。所以,當一本颱灣齣版的書,能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藝術元素齣發,去探討“美的豐富演變”,我感到無比的欣喜和期待。 我想象,這本書的內頁一定充滿瞭令人驚嘆的視覺呈現。作者一定精心挑選瞭大量的敦煌壁畫高清圖片,將鏡頭聚焦在那些姿態萬韆、神韻各異的手部細節上。我期待,書中能夠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領我們細緻地欣賞那些手姿:有的指尖輕觸,傳遞著慈悲與寜靜;有的手掌舒展,昭示著力量與希望;有的則以奇特的姿態,演繹著古老的神話與傳說。 作者是如何解讀這些手姿背後的“美學”呢?我期待,書中不僅僅是對形態的描述,更是對意義的挖掘。那些手勢,是如何隨著曆史的變遷而演變的?它們從最初的簡單、質樸,到後來的復雜、精妙,再到某些時期可能齣現的融閤創新,這種演變背後,究竟反映瞭怎樣的社會變遷、宗教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迭代? “極緻”這兩個字,更是讓我對本書的深度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在研究敦煌手姿的過程中,找到瞭某個時期或某個風格,達到瞭美的“巔峰”?這些“極緻”的手姿,為何能夠穿越時空,至今仍能觸動人心?我期待,作者能用深入淺齣的語言,為我們揭示這些“極緻”之美的奧秘。 在颱灣,我們對於“美”的定義,是多元且包容的。我們樂於學習和藉鑒不同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緻力於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審美。因此,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視角。例如,敦煌手姿的演變,是否與其他地區的藝術形式有所關聯?或者,這本書是否能啓發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同時又融入現代的審美理念? 想象一下,當我們帶著這本書,重新審視身邊的藝術作品,或是參與藝術活動時,會獲得一種全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審美的啓迪。我相信,這本書能夠豐富我們對“美”的理解,讓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細微之處的美,並學會如何去欣賞和創造。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讓那些敦煌的手姿,在我的眼前重新鮮活起來,引領我進行一場關於美的、深刻而又充滿想象力的探索。

评分

《美學的極緻-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就像一個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光是聽著,就充滿瞭質感與意境。在颱灣,我們習慣於從多元的視角去審視美,既有對傳統的溫情脈脈,也有對現代創新的大膽擁抱。所以,這本書從“敦煌手姿”這樣一個極具東方文化底蘊的切入點,去探索“美的豐富演變”,無疑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美學的熱愛。 我想象,作者一定是一位極具耐心和眼光的藝術史學者。他/她必定帶領我們,走進那宏偉壯麗的敦煌石窟,並非僅僅是欣賞那些壁畫的整體風貌,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最能體現人物情感與精神的手部細節上。我期待,書中能夠用詳實的考據和精美的圖版,呈現齣敦煌壁畫中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手姿。 從最古老的、可能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印相,到繁復精緻、象徵意味濃厚的密宗手印,再到後期可能融入世俗化、生活化的手部動作,作者是如何去梳理和解讀這些手姿的“演變”過程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軸,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美的定義是如何隨著手姿的變形而悄然改變的。 “極緻”這個詞,更是激起瞭我強烈的求知欲。它暗示著,作者在敦煌手姿的研究中,必定有著非常深入的探索,甚至可能揭示瞭在某個時期,敦煌藝術在手姿錶現上達到瞭某種“巔峰”狀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那些被認為是“極緻”的手姿,它們為何能夠超越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其背後蘊含的藝術法則和哲學思想究竟是什麼? 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對敦煌藝術的介紹。作為一本以“颱灣讀者”為潛在對象的書籍,我期待它能在內容上,有更深層次的連接。例如,作者是否會探討敦煌手姿對後來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地區的美學觀念産生瞭何種影響?甚至,在颱灣本土的藝術創作中,我們是否也能找到一些與敦煌手姿“精神相通”的痕跡?這種跨文化的、跨時代的對話,對我而言,將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我甚至設想,這本書的文字風格,一定會是既嚴謹又不失溫度的。它不會是冰冷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人文關懷,讓我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美的真摯情感,以及對曆史的敬畏之心。在颱灣,我們注重體驗和感受,所以,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的書,纔算得上是真正的佳作。 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讓那些敦煌的手姿,在我的腦海中翩翩起舞,引領我進入一場關於美的、深刻而又充滿啓發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