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的寒冬,戴芙拉.墨菲女士带着她六岁的女儿深入位处「最西之端」,也是印度河发源地的「小西藏」巴提斯坦,展开长达四个月的徒步旅行。
在这段旅程中,只有一匹老马哈兰与屿她们结伴同行。她们一起走过喀喇崑崙山的险径断崖、挑战喜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以及穿越深邃不见底的印度河崃谷。一路上,她们遭遇一连串的惊险与面临死亡的威胁;同时文化的差异、当地生活的不便,和目睹巴提斯坦人的困境,更给墨菲女士强烈的冲击。
特别是她六岁女儿在旅程中所表现的勇气与成熟,让墨菲女士既感动也欣慰。有一次,当她们要越过一个泥泞小沟,蕾秋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见她抬起头笑咪咪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摔跤,琼恩说,一个人得先摔上七次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透过情味浓郁而且幽默的文字,我们不啻感受了作者对周遭环境的关怀与热忱,也看到与自然环境搏斗的勇气与机智。
作者简介
戴芙拉.墨菲 (Dervla Murphy)
生于爱尔兰的渥特福郡(County Waterfold),双亲都是柏林人。自一九六四年起,作者便定期推出她在四大洲偏远地区旅行的游记;她的旅行方式多半是骑自行车或徒步。
此外,墨菲女士的写作题材也涵盖北爱尔兰问题、核子工业的危害,以及英国的种族关系等等。目前仍住在渥特福郡。
墨菲女士的着作丰富,包括:《单骑伴我走天涯》(Full Tilt) 、《骑骡游衣索匹亚》(In Ethiopia With A Mule)等书。
推荐序 不同的旅程 / 王宣一
自序 写在远征之前
第一章:吉普车时代的吉尔吉特
第二章:印度河崃谷漫游
第三章:偏向险山行
第四章:哈兰伴我行
第五章:巴堤斯坦的都市生活
第六章:穆哈兰姆纪实
第七章:哈兰有疾
第八章:前进卡帕鲁
第九章:诺巴希派的回教世界
第十章:消失的步道
第十一章:吉里斯到斯喀杜
第十二章:春临希加
推荐序
不同的旅程∕王宣一
这样的旅行,很不同。旅社的房间里有跳蚤有异味,有很多常年不洗澡的人和她们一起同住,胃痛的时候吃的是给马吃的营养品,牙痛的时候被郎中整得惨兮兮;小女孩收到的礼物不是芭比娃娃,是一枚鸡蛋或几个核果。她们比较常能吃到的食物是杏子干,而更多的时候,在九千呎的高山,步履艰难地得从冰雪滑熘的山壁小径上通过,或是乘坐流笼渡过急流的深圳。
一对爱尔兰来的母女,就这样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巴提斯坦旅行了四个月,她们的故事记录在这本《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故事不只她们的故事记录在这本《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故事不只又惊险刺激,还向连续剧一样好看。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实在不是段容易的旅程,不只关乎风雪或年龄,还有知识和旅行获得的智慧。
这样的旅行,是的,这样的旅行使她们的书读起来好宽阔,宽阔才能看清不同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体认。我们在书中,读到她们的态度,一份对环境对周围的人们发自内心的体贴。是的,一开始她们的旅行,就选择了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一面要接受他们的方法,一面也调整自己的步子,却同时还要保持他们敏锐的嗅觉,认清自己的角色。很多时候,得抛弃自己观念上的固执,文明世界的规矩,与理直气壮的心态。例如当警察怀疑她们的旅行证件,使得她们必须一次又一次被检查,去解释,往往约好的人,约好的时间,总是等无人,这时候要生气吗?要问合不合理吗?很多东西,不在当地,是不能想像的。像是邮局,一百多年前英国人设立的,原本用信差送信,现在改用飞机;现代人以为现代化的效率,但是在那里却更没有效率,因为天候,因为态度,飞机可不一定什么时候来。而在生活之中,她们更常处在没有隐私的状态之下,吃饭、刷牙、写日记,都有人盯着看,看猴子似的,她们得不在意,也得习惯和其他人共居一室,挤在一群打鼾的、咳嗽的、一辈子不洗澡的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间安睡,她们选择和他们一样,而事实上又和他们不一样,这时要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
旅途之中有很多的情绪的、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文化,她们得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来作判断,就像她们这种没有蒙面的异教徒妇女,参加祭典,又举着一台相机,被别的妇女打耳光,什么是该离开的时候;投宿在不受欢迎的人家,前面一个村子还有好远,该屈辱的留下吗;还有,准备了鲔鱼罐头当午餐,却看着其他人吃着简单的豆子汤,要怎么去处理由然而升的罪恶感呢?有些东西,得小心料理的,旅途之中的情绪,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然而,一路行来,最牵动人心的,还是孩子。六岁大的女孩,我们也许会想怎么能够,她怎么能够走那么多路?她怎么能够忍饥受冻?她怎么能够不闹情绪?她怎么能够体贴别人?欣赏别人?
但是,我们似乎不用担心,当我们读到母亲描绘孩子的那一段,「一次看到女儿站在危险的乱石堆中,若无其事地和旁边的人聊天,心里在想,如果有那一天,女儿从失火的房子里获救,她也一定会和前来搭救的消防员聊聊天」时,我们不禁笑了,我们担心的总是孩子,但是这回大可以放心了,孩子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我们却总是低估他们的判断……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这本书,刚拿到手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印度河”这三个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古老、神秘,甚至带着些许荒凉的景象。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所裹挟。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雕琢刻画的精致,而是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灵动,仿佛将我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着风的吹拂,听着水流的低语。 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印度河,更是一种精神的河流,一种永不停歇的向前流淌的生命意志。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细微之处,像是河边野花的色彩,或是孩童眼中闪烁的光芒,都带着一种质朴而动人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远方的歌谣,感受到人们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一切描绘得过于完美,而是真实地展现了生活的另一面——那些困苦、那些挣扎,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无奈。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真实,让故事中的人物显得格外立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都如同一滴滴真实的水珠,汇聚成一条充满力量的河流,冲刷着读者的内心。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相当独特,它不像传统的线性故事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像是将一些零散的记忆片段、生活场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串联起来。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跳跃,但下一秒,你又会被某种情感的共通性所吸引,重新回到故事的主线。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自由,也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读完《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地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希望的赞歌。它告诉我,即使在最平凡的角落,也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感受。这本书,就像印度河本身一样,虽然古老,却永远年轻,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细细回味。
评分《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它所带来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文本,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河流的奔腾,带着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量。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的日常,却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比如,河边盛开的不知名的野花,孩子手中紧握的奇形怪状的石子,或是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这些细微之处,都成为了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共同构成了那片土地上生动的画面。 书中人物的刻画,也充满了真实感。他们不是被神化的英雄,也不是被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着血有肉,有情感,有烦恼的普通人。作者用一种极其克制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爱与希望,让人感同身受。 最令我触动的是,这本书所传递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即使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中,人们依然展现出乐观和坚韧,这种生命的力量,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不停歇。 这本书的结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叙事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自由的方式展开。这种看似“散漫”的叙述,反而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也让我觉得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在阅读中,重新审视生命,重新感受生活本质的书。它就像那条年轻的印度河一样,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希望,也充满着永恒的生命力量。这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静静品味的书。
评分《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旅程。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地理历史的介绍,然而,它所呈现的,却远超我的预期。 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印度河畔的生活百态,那些场景,既有大自然的壮丽,也有人文的温情。我仿佛能闻到河水的湿润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感受到那里人们生活的朴实与热情。 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让我尤为赞赏。那些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不易,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回避生活中的艰难,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些挑战和困境。然而,正是在这些挑战中,我看到了生命顽强的力量,看到了人们在逆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许多小说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更像是在用一种散文的笔调,缓缓地讲述着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这种方式,反而让我感觉更加放松,也更能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它是一本能够让你静下心来,去感受生命本身的书。它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体会那些深藏在平凡生活中的力量。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并在其中找到慰藉的书。
评分初读《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我以为它会是一部偏向历史或地理的著作,或许会充斥着各种考据和数据,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种极其温和却又不失力量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书中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看到了清晨薄雾中劳作的人们,听到了夜晚篝火旁传来的歌声,感受到了传统习俗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作者的叙述,没有丝毫的浮夸和做作,而是带着一种天然的真诚,让我能够毫无隔阂地融入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世界的一份子。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那些生活在印度河畔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或许并不富裕,他们的脸上或许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放大他们的苦难,而是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不平凡的生命光辉。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去感受那些被文字触动的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引导我进行一次内心的对话。它让我反思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醍醐灌顶的书,但它却能在你心中埋下种子,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芽,慢慢生长。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书。
评分《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位久违的老友,在静谧的午后,与我分享他的人生旅程。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真实而动人。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那些寻常却又意味深长的场景,总能轻易地触动我的心弦。比如,描述河边一棵老树的年轮,或是孩子们追逐嬉戏时脸上飞扬的尘土,这些细小的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画面感和现场感。 书中人物的塑造,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角色,而是有着各自的性格、烦恼和梦想的普通人。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他们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让人能够轻易地产生共鸣。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洋溢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书中人物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读者的心灵,给予人前进的勇气。 这本书的结构,也颇具匠心,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条理分明,但却能通过一种更为自然流畅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作者所构建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你会在字里行间发现惊喜,感受到作者别具匠心的用心。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它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彩,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是一本让我读后久久难以忘怀,并愿意将其推荐给所有人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