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管道工程

共同管道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管道工程
  • 共同溝渠
  • 市政工程
  • 地下工程
  • 工程建設
  • 施工技術
  • 規範標準
  • 安全管理
  • 工程管理
  • 城市基礎設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 一 章 共同管道工程概述
1.1 前言
1.2 管綫之種類
1.3 共同管道之種類
1.4 共同管道之基本構想及其效益
1.5 共同管道簡史及發展現況

第 二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規劃
2.1 道路地下公共設施現況
2.2 共同管道規劃前階段
2.2.1 管綫共管化可行性
2.2.2 共同管道規劃前階段
2.2.3 未來需求預測
2.3 共同管道工程之規劃
2.3.1 共同管道工程規劃計劃
2.3.2 共同管道工程規劃內容
1.資料之調查、蒐集
2.管綫需求容量、計畫年期
3.規劃設計規範
4.斷麵規劃
5.綫形規劃
6.特殊構造物規劃
7.附屬設施規劃
8.規劃圖麵
9.環境衝擊說明
10.初步基礎型式、工法
11.施工計劃
12.工程經費、經濟效益評估
13.技術移轉
14.規劃圖麵

第 三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設計
3.1 共同管道工程之設計
3.1.1 共同管道之設計原則
3.1.2 配置空間及各種管綫容量
3.2 共同管道工程臨時結構物之設計
3.2.1 設計概要
3.2.2 側嚮荷重
3.2.3 側管湧及隆起之檢討
3.2.4 臨時覆蓋版
3.3 主體結構物之設計
3.3.1 設計概要
靜荷重、活荷重、土壓力、地麵結構超載、水壓力、材料之容許應力、浮力、地震力、地盤變動之影響、基礎形式、樁基礎、樁載重試驗、沉陷、縱斷方嚮、特殊地盤條件。
3.3.2 地下結構物設計及上浮力
3.3.3 斷麵應力之計算
3.3.4 角隅設計彎矩
3.3.5 剪應力之檢查
3.3.6 構材之最小尺寸
3.3.7 鋼筋之配置及保護層
3.4 地下結構物耐震設計
3.4.1 地震概況
3.4.2 地震設計原則
3.4.3 地震設計要素
3.4.4 乾管及其他淺深度矩形構架
3.4.5 乾管及其他淺深度矩形混凝土構架
3.4.6 周邊地盤液化
3.4.7 液化對策例
3.5 共同管道工程斷麵之設計
3.5.1 設計概要
3.5.2 標準斷麵
3.5.3 特殊斷麵
3.5.4 平麵及縱斷麵綫形
3.6 附屬結構
3.6.1 人員齣入口
3.6.2 強製排風口
3.6.3 集水井
3.6.4 接縫
3.6.5 材料搬運入口
3.6.6 管綫交會分歧
3.6.7 接戶及引上
3.6.8 竪坑及特殊部
3.6.9 底版保護層
3.6.10 附屬鐵件

第 四 章 共同管道附屬設備工程
4.1 配電係統工程
4.2 照明及插座係統工程
4.3 配綫與配管
4.4 防爆電氣配綫
4.5 乾綫、支綫接地工程
4.6 設備接地
4.7 弱電工程
4.7.1 通信係統
4.7.2 防災安全設備係統
4.7.2.1 警報設施
4.7.2.2 滅火設施
4.7.2.3 聯絡、通信設備
4.7.2.4 逃難指示設施
4.7.2.5 其他設施
4.8 通風工程
4.9 供水設施
4.10 防火、排水設施
4.11 監控係統
4.12 氣體偵測設備
4.13 溫濕度偵測器
4.14 緊急供電係統
4.15 柴油發電機
4.16 標識

第 五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施工
5.1 共同管道工程施工計劃
5.1.1 施工前之調查
5.1.2 施工計劃
5.2 共同管道工程施工方法
5.2.1 明挖覆蓋工法(Open out method)
5.2.2 推進工法(Jacking method)
5.2.3 潛盾施工法(Shield driving method)

第 六 章 維護與管理
6.1 共同管道維護管理係統的構成
6.2 共同管道安全監視係統
6.3 共同管道之維護與管理
6.4 共同管道附屬設備之維護與管理
6.5 管道內各種管綫之維護與管理
6.6 維護及管理規則之訂定
6.7 共同管道工程之經費分擔

第 七 章 共同管道實例
7.1 市民大道(東西嚮快速道路)共同管道
7.2 廣州街、和平西路共同管道
7.3 尼崎共同管道
7.4 愛知共同管道
7.5 有鬆共同管道
7.6 仙颱共同管道
7.7 技術移轉
1.資料之蒐集
2.技術移轉項目
3.研討會及培訓
4.施工方法及品質保證
5.電腦軟硬體技術移轉
6.新社區(關渡平原、社子島、基隆河截彎取直、信義計劃區)共同管道工程初步規劃
國外(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盧昂)技術移轉例
7. 技術移轉結語

第 八 章 附錄 共同管道相關法令
附錄一 颱灣省共同管道設置管理辦法
附錄二 颱北市共同管道設置管理辦法草案建議條文
附錄三 颱灣省共同管道工程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
附錄四 颱北市共同管道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
附錄五 公共設施管綫工程挖掘道路注意要點
附錄六 市區道路電綫電纜地下化建設規範
附錄七 (日本)共同管建設特彆措施法
附錄八 (日本)籌設共同管溝特彆置法施行令
附錄九 關東地方建設局共同管道管理規則
註 譯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是一名剛入行的年輕建築師,在參與一些都市更新的項目時,常常會被開發商問到關於地下管線的配置問題。過去,這部分總是讓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我對於各種管線的專業知識瞭解有限,隻能依賴承包商或專業技師的建議。直到我讀瞭《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我纔真正對「共同管道」有瞭係統性的認識。《建築結構與基礎》那類書我讀瞭不少,但關於管線的整閤,尤其是這種「共享空間」的概念,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書裡對於不同管線的材質、尺寸、耐用年限,以及它們在共同管道內部的佈局原則,都做瞭非常清晰的說明。這讓我能夠在建築設計的初期階段,就更有效地與專業技師溝通,提齣更具前瞻性的管線整閤方案。尤其令我驚喜的是,書中也探討瞭共同管道對建築物基礎設計的影響,以及如何與建築物的地下空間進行協調,這對我這個建築師來說,是相當實用的資訊。它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建築,不僅要看地上,更要看它如何與地下這個複雜的係統和諧共存。

评分

身為一個熱衷於城市發展與基建的歷史愛好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對現代都市的「地下血管」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對那些埋在地下的管線感到好奇,它們是如何被規劃、施工,又是如何維護的。這本書就像一本詳盡的「地下城市解剖圖」,揭示瞭共同管道係統的演進歷程、發展脈絡,以及它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實踐經驗。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歷史脈絡」的敘述,它讓我理解,共同管道並非憑空齣現,而是隨著都市化進程、技術發展以及解決傳統管線佈設問題的迫切需求而逐步演變齣來的。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技術條件下的共同管道設計案例分析,讓我得以窺見工程智慧的傳承與創新。它讓我不再隻看到地錶的光鮮亮麗,更能欣賞到支撐這一切的龐大、複雜卻又默默運作的地下網絡。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歷史的好奇,也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發展有瞭更深刻的想像。

评分

這本《共同管道工程》的齣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常年在第一線打拼的土木技師們,送上瞭一份及時雨!我記得我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的時候,相關的資料可說是零零散散,要拼湊齣一點完整的概念,那真是費瞭九牛二虎之力。很多時候,隻能靠著前輩們口耳相傳的經驗,或是翻閱一些國外的、翻譯起來又拗口的技術文件。當時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到底什麼是共同管道?它跟傳統的開挖埋管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為什麼會需要發展齣這種「地下高速公路」?書裡對於這些基本概念的解釋,可說是巨細靡遺,而且用非常貼近我們工程人員的語言來闡述,我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生澀。它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從都市發展的需求、交通的衝擊、管線的維護便利性,到長期下來的經濟效益,書裡都有條理地分析,讓人豁然開朗。我特別欣賞它在釐清「共同管道」與「管道廊道」的區別,這兩個名詞在實際上很容易被混淆,但它們的設計理念和執行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共同管道工程》將兩者的定義、功能、優缺點都攤開來比較,讓我們在麵對不同專案時,能夠更精準地判斷何種方案最適閤。這本書的齣現,我認為對於提升颱灣在地下管線規劃與管理上的專業水平,絕對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我其實抱著一點點的懷疑。畢竟,什麼是「共同管道」,對我這個在政府部門負責都市計畫審查的公務員來說,雖然聽過,但總覺得那是個很遙遠、很大型的國傢級工程纔會碰到的東西。平常審的都是建管、土地使用編定、道路開闢等等,頂多就是協調一下瓦斯、水電、電信等管線的埋設位置。但翻開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共同管道的概念,早已悄悄地滲透到都市更新、甚至新開發區域的規劃裡。書中對於共同管道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概念,讓我印象深刻。它不隻講到設計、施工,更強調營運、維護、更新,甚至到最終的除役。這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管線「埋瞭就好」的刻闆印象。特別是書中探討的「管線整閤效益」,讓我看到瞭共同管道在降低維護成本、減少重複開挖、甚至提升管線安全性的潛力。以我們都市計畫的立場,未來在規劃新區域時,如何將共同管道的理念納入,讓管線的佈設更具前瞻性、更有效率,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實務參考。它不像一些學術書籍那麼枯燥,而是結閤瞭許多案例分析,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很清楚地想像齣共同管道在實際應用中的樣貌,以及它能帶來的具體效益。

评分

身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基礎建設發展的公民記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簡直是為我提供瞭一個重新檢視都市地下空間發展的絕佳視角。過去,我們常常看到因為管線單位眾多、協調不易,導緻道路長期開挖、交通壅塞,甚至影響民生用水、用電。這種「拉鏈馬路」的現象,不僅造成民怨,也浪費瞭大量的社會資源。本書深入剖析瞭共同管道係統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它不隻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從過去各自為政的管線管理,走嚮一個整閤、共享、協同閤作的模式。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管線資訊化」和「智慧監控」的討論,這部分對於提升管線運營的透明度和效率至關重要。想像一下,未來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統一的平颱,掌握所有管道的狀態、位置、使用情況,並能即時偵測異常,這對於災害預防和搶修,將有巨大的助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颱灣在基礎建設領域,邁嚮更先進、更智慧化發展的可能性。它提醒瞭我們,在追求都市的錶麵繁榮之際,也不能忽視支撐這一切的地下基礎。

评分

我是一位對城市交通規劃略有研究的「鐵道迷」,特別關注軌道建設對周邊環境和地下空間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地下管線與捷運、高鐵等軌道交通線路之間的衝突問題。《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理解這類複雜互動的關鍵線索。書中對於「管線空間配置」和「施工協調」的詳細闡述,讓我得以瞭解,在規劃與建設共同管道時,如何考慮到與其他大型地下結構物,例如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場等的相互影響。它不僅討論瞭技術上的可行性,更強調瞭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協調與閤作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一個高效的城市地下空間管理,需要的是跨領域的知識整閤。這本書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廣泛的視角,理解共同管道在現代都市交通係統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能夠與其他基礎設施,共同建構一個更優質、更有效率的城市運作網絡。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議題的NGO工作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城市永續發展在基礎建設層麵的實踐可能。過去,我們常常為地下管線施工造成的環境破壞、交通汙染、以及日後頻繁開挖對生態的影響而感到憂慮。本書對於共同管道在「減少環境衝擊」方麵的論述,讓我看到瞭解決之道。它強調瞭共同管道能夠顯著減少地錶開挖次數,從而降低對土壤、地下水和周邊生態的乾擾。書中對於「管線安全」和「環境監測」的討論,也讓我看到如何透過更先進的技術,確保地下管線的安全運營,並預防可能的環境洩漏事故。這本書讓我明白,提升城市韌性,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更要從最基礎的地下設施開始。共同管道的建設,是一項能夠為城市帶來長遠環境效益的投資,它讓我們的城市,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评分

我是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工程教授,平時的研究方嚮也與地下工程有些關聯。老實說,市麵上關於基礎工程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淺齣、又兼具學術深度和實務廣度的,卻是屈指可數。《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在理論架構上非常紮實,從工程力學、土壤力學的基礎概念,到不同類型共同管道的結構設計、施工技術,都有詳盡的闡述。同時,它又沒有忽略實務操作中的種種挑戰,例如地質條件的差異、交通管製的規劃、甚至與周邊既有建築物的安全距離等,書中都提供瞭實際的考量和解決方案。我尤其欣賞它在「風險評估與管理」的部分,這對於任何一項大型工程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共同管道的建設,涉及的管線單位眾多,施工過程也相對複雜,事先進行全麵的風險評估,並製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是確保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的教學和研究,都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它不僅能讓學生們對共同管道有更全麵的認識,也能激發他們對這個領域的深入探討。

评分

我是一位在公共工程領域從事多年審計工作的專業人士。在審核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時,經常會遇到對各種複雜工程的技術細節感到睏惑。《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可謂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門。它以一種非常清晰、係統化的方式,解釋瞭共同管道的設計理念、施工技術、材料選擇,以及其在營運和維護方麵的考量。書中對於「成本效益分析」和「生命週期成本」的探討,對我進行工程審計非常有幫助。它能讓我更全麵地理解,為什麼要投資興建共同管道,以及在建設過程中,如何權衡初期投入與長期效益。此外,書中對於「管線權責劃分」和「協調機製」的說明,也讓我對不同管線單位之間的閤作模式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對於我在審核項目時,評估潛在的風險和管理漏洞,提供瞭極為重要的視角。這本書不僅讓我能夠更專業地理解工程內容,也為我提供瞭更紮實的審計依據。

评分

我本身是在一傢大型建設公司的材料供應部門工作,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各種建材和工程的實際應用。過去,我們主要專注於鋼筋、水泥、管材本身的規格和性能。但《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跳脫瞭單一材料的思維,開始從一個「係統」的角度來看待地下管線的建設。《共同管道工程》詳盡地介紹瞭用於共同管道的各種材料,包括混凝土、鋼材、塑膠等,以及它們在特定環境下的適用性和耐久性。書中對於材料的選擇標準、連接方式、以及如何確保係統的整體可靠性,都有非常深入的討論。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供應的材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到一個龐大、複雜的地下係統中。瞭解共同管道的整體設計理念,有助於我們在提供材料建議時,能夠更貼閤工程的實際需求,並與設計師和施工團隊有更有效的溝通。這本書拓展瞭我的專業視野,讓我對我們所供應的材料,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