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共同管道工程概述
1.1 前言
1.2 管线之种类
1.3 共同管道之种类
1.4 共同管道之基本构想及其效益
1.5 共同管道简史及发展现况
第 二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规划
2.1 道路地下公共设施现况
2.2 共同管道规划前阶段
2.2.1 管线共管化可行性
2.2.2 共同管道规划前阶段
2.2.3 未来需求预测
2.3 共同管道工程之规划
2.3.1 共同管道工程规划计划
2.3.2 共同管道工程规划内容
1.资料之调查、蒐集
2.管线需求容量、计画年期
3.规划设计规范
4.断面规划
5.线形规划
6.特殊构造物规划
7.附属设施规划
8.规划图面
9.环境冲击说明
10.初步基础型式、工法
11.施工计划
12.工程经费、经济效益评估
13.技术移转
14.规划图面
第 三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设计
3.1 共同管道工程之设计
3.1.1 共同管道之设计原则
3.1.2 配置空间及各种管线容量
3.2 共同管道工程临时结构物之设计
3.2.1 设计概要
3.2.2 侧向荷重
3.2.3 侧管涌及隆起之检讨
3.2.4 临时覆盖版
3.3 主体结构物之设计
3.3.1 设计概要
静荷重、活荷重、土压力、地面结构超载、水压力、材料之容许应力、浮力、地震力、地盘变动之影响、基础形式、桩基础、桩载重试验、沉陷、纵断方向、特殊地盘条件。
3.3.2 地下结构物设计及上浮力
3.3.3 断面应力之计算
3.3.4 角隅设计弯矩
3.3.5 剪应力之检查
3.3.6 构材之最小尺寸
3.3.7 钢筋之配置及保护层
3.4 地下结构物耐震设计
3.4.1 地震概况
3.4.2 地震设计原则
3.4.3 地震设计要素
3.4.4 干管及其他浅深度矩形构架
3.4.5 干管及其他浅深度矩形混凝土构架
3.4.6 周边地盘液化
3.4.7 液化对策例
3.5 共同管道工程断面之设计
3.5.1 设计概要
3.5.2 标准断面
3.5.3 特殊断面
3.5.4 平面及纵断面线形
3.6 附属结构
3.6.1 人员出入口
3.6.2 强制排风口
3.6.3 集水井
3.6.4 接缝
3.6.5 材料搬运入口
3.6.6 管线交会分歧
3.6.7 接户及引上
3.6.8 竖坑及特殊部
3.6.9 底版保护层
3.6.10 附属铁件
第 四 章 共同管道附属设备工程
4.1 配电系统工程
4.2 照明及插座系统工程
4.3 配线与配管
4.4 防爆电气配线
4.5 干线、支线接地工程
4.6 设备接地
4.7 弱电工程
4.7.1 通信系统
4.7.2 防灾安全设备系统
4.7.2.1 警报设施
4.7.2.2 灭火设施
4.7.2.3 联络、通信设备
4.7.2.4 逃难指示设施
4.7.2.5 其他设施
4.8 通风工程
4.9 供水设施
4.10 防火、排水设施
4.11 监控系统
4.12 气体侦测设备
4.13 温湿度侦测器
4.14 紧急供电系统
4.15 柴油发电机
4.16 标识
第 五 章 共同管道工程之施工
5.1 共同管道工程施工计划
5.1.1 施工前之调查
5.1.2 施工计划
5.2 共同管道工程施工方法
5.2.1 明挖覆盖工法(Open out method)
5.2.2 推进工法(Jacking method)
5.2.3 潜盾施工法(Shield driving method)
第 六 章 维护与管理
6.1 共同管道维护管理系统的构成
6.2 共同管道安全监视系统
6.3 共同管道之维护与管理
6.4 共同管道附属设备之维护与管理
6.5 管道内各种管线之维护与管理
6.6 维护及管理规则之订定
6.7 共同管道工程之经费分担
第 七 章 共同管道实例
7.1 市民大道(东西向快速道路)共同管道
7.2 广州街、和平西路共同管道
7.3 尼崎共同管道
7.4 爱知共同管道
7.5 有松共同管道
7.6 仙台共同管道
7.7 技术移转
1.资料之蒐集
2.技术移转项目
3.研讨会及培训
4.施工方法及品质保证
5.电脑软硬体技术移转
6.新社区(关渡平原、社子岛、基隆河截弯取直、信义计划区)共同管道工程初步规划
国外(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卢昂)技术移转例
7. 技术移转结语
第 八 章 附录 共同管道相关法令
附录一 台湾省共同管道设置管理办法
附录二 台北市共同管道设置管理办法草案建议条文
附录三 台湾省共同管道工程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
附录四 台北市共同管道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
附录五 公共设施管线工程挖掘道路注意要点
附录六 市区道路电线电缆地下化建设规范
附录七 (日本)共同管建设特别措施法
附录八 (日本)筹设共同管沟特别置法施行令
附录九 关东地方建设局共同管道管理规则
註 译
我是一名剛入行的年輕建築師,在參與一些都市更新的項目時,常常會被開發商問到關於地下管線的配置問題。過去,這部分總是讓我感到有點力不從心,因為我對於各種管線的專業知識了解有限,只能依賴承包商或專業技師的建議。直到我讀了《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我才真正對「共同管道」有了系統性的認識。《建築結構與基礎》那類書我讀了不少,但關於管線的整合,尤其是這種「共享空間」的概念,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書裡對於不同管線的材質、尺寸、耐用年限,以及它們在共同管道內部的佈局原則,都做了非常清晰的說明。這讓我能夠在建築設計的初期階段,就更有效地與專業技師溝通,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管線整合方案。尤其令我驚喜的是,書中也探討了共同管道對建築物基礎設計的影響,以及如何與建築物的地下空間進行協調,這對我這個建築師來說,是相當實用的資訊。它讓我明白,一個好的建築,不僅要看地上,更要看它如何與地下這個複雜的系統和諧共存。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我其實抱著一點點的懷疑。畢竟,什麼是「共同管道」,對我這個在政府部門負責都市計畫審查的公務員來說,雖然聽過,但總覺得那是個很遙遠、很大型的國家級工程才會碰到的東西。平常審的都是建管、土地使用編定、道路開闢等等,頂多就是協調一下瓦斯、水電、電信等管線的埋設位置。但翻開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共同管道的概念,早已悄悄地滲透到都市更新、甚至新開發區域的規劃裡。書中對於共同管道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概念,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只講到設計、施工,更強調營運、維護、更新,甚至到最終的除役。這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對管線「埋了就好」的刻板印象。特別是書中探討的「管線整合效益」,讓我看到了共同管道在降低維護成本、減少重複開挖、甚至提升管線安全性的潛力。以我們都市計畫的立場,未來在規劃新區域時,如何將共同管道的理念納入,讓管線的佈設更具前瞻性、更有效率,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務參考。它不像一些學術書籍那麼枯燥,而是結合了許多案例分析,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很清楚地想像出共同管道在實際應用中的樣貌,以及它能帶來的具體效益。
评分這本《共同管道工程》的出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常年在第一線打拼的土木技師們,送上了一份及時雨!我記得我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的時候,相關的資料可說是零零散散,要拼湊出一點完整的概念,那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時候,只能靠著前輩們口耳相傳的經驗,或是翻閱一些國外的、翻譯起來又拗口的技術文件。當時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到底什麼是共同管道?它跟傳統的開挖埋管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為什麼會需要發展出這種「地下高速公路」?書裡對於這些基本概念的解釋,可說是巨細靡遺,而且用非常貼近我們工程人員的語言來闡述,我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生澀。它不只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從都市發展的需求、交通的衝擊、管線的維護便利性,到長期下來的經濟效益,書裡都有條理地分析,讓人豁然開朗。我特別欣賞它在釐清「共同管道」與「管道廊道」的區別,這兩個名詞在實際上很容易被混淆,但它們的設計理念和執行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共同管道工程》將兩者的定義、功能、優缺點都攤開來比較,讓我們在面對不同專案時,能夠更精準地判斷何種方案最適合。這本書的出現,我認為對於提升台灣在地下管線規劃與管理上的專業水平,絕對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评分我是一位對城市交通規劃略有研究的「鐵道迷」,特別關注軌道建設對周邊環境和地下空間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我常常會遇到地下管線與捷運、高鐵等軌道交通線路之間的衝突問題。《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了理解這類複雜互動的關鍵線索。書中對於「管線空間配置」和「施工協調」的詳細闡述,讓我得以了解,在規劃與建設共同管道時,如何考慮到與其他大型地下結構物,例如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場等的相互影響。它不僅討論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更強調了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一個高效的城市地下空間管理,需要的是跨領域的知識整合。這本書讓我得以從一個更廣泛的視角,理解共同管道在現代都市交通系統中的定位,以及它如何能夠與其他基礎設施,共同建構一個更優質、更有效率的城市運作網絡。
评分身為一個熱衷於城市發展與基建的歷史愛好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對現代都市的「地下血管」有了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對那些埋在地下的管線感到好奇,它們是如何被規劃、施工,又是如何維護的。這本書就像一本詳盡的「地下城市解剖圖」,揭示了共同管道系統的演進歷程、發展脈絡,以及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經驗。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歷史脈絡」的敘述,它讓我理解,共同管道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隨著都市化進程、技術發展以及解決傳統管線佈設問題的迫切需求而逐步演變出來的。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技術條件下的共同管道設計案例分析,讓我得以窺見工程智慧的傳承與創新。它讓我不再只看到地表的光鮮亮麗,更能欣賞到支撐這一切的龐大、複雜卻又默默運作的地下網絡。這本書不僅滿足了我對歷史的好奇,也讓我對未來的城市發展有了更深刻的想像。
评分我是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工程教授,平時的研究方向也與地下工程有些關聯。老實說,市面上關於基礎工程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深入淺出、又兼具學術深度和實務廣度的,卻是屈指可數。《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它在理論架構上非常紮實,從工程力學、土壤力學的基礎概念,到不同類型共同管道的結構設計、施工技術,都有詳盡的闡述。同時,它又沒有忽略實務操作中的種種挑戰,例如地質條件的差異、交通管制的規劃、甚至與周邊既有建築物的安全距離等,書中都提供了實際的考量和解決方案。我尤其欣賞它在「風險評估與管理」的部分,這對於任何一項大型工程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共同管道的建設,涉及的管線單位眾多,施工過程也相對複雜,事先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是確保工程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的教學和研究,都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它不僅能讓學生們對共同管道有更全面的認識,也能激發他們對這個領域的深入探討。
评分身為一名長期關注台灣基礎建設發展的公民記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簡直是為我提供了一個重新檢視都市地下空間發展的絕佳視角。過去,我們常常看到因為管線單位眾多、協調不易,導致道路長期開挖、交通壅塞,甚至影響民生用水、用電。這種「拉鏈馬路」的現象,不僅造成民怨,也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本書深入剖析了共同管道系統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它不只是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從過去各自為政的管線管理,走向一個整合、共享、協同合作的模式。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管線資訊化」和「智慧監控」的討論,這部分對於提升管線運營的透明度和效率至關重要。想像一下,未來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統一的平台,掌握所有管道的狀態、位置、使用情況,並能即時偵測異常,這對於災害預防和搶修,將有巨大的助益。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台灣在基礎建設領域,邁向更先進、更智慧化發展的可能性。它提醒了我們,在追求都市的表面繁榮之際,也不能忽視支撐這一切的地下基礎。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台灣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議題的NGO工作者,《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城市永續發展在基礎建設層面的實踐可能。過去,我們常常為地下管線施工造成的環境破壞、交通污染、以及日後頻繁開挖對生態的影響而感到憂慮。本書對於共同管道在「減少環境衝擊」方面的論述,讓我看到了解決之道。它強調了共同管道能夠顯著減少地表開挖次數,從而降低對土壤、地下水和周邊生態的干擾。書中對於「管線安全」和「環境監測」的討論,也讓我看到如何透過更先進的技術,確保地下管線的安全運營,並預防可能的環境洩漏事故。這本書讓我明白,提升城市韌性,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更要從最基礎的地下設施開始。共同管道的建設,是一項能夠為城市帶來長遠環境效益的投資,它讓我們的城市,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评分我本身是在一家大型建設公司的材料供應部門工作,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各種建材和工程的實際應用。過去,我們主要專注於鋼筋、水泥、管材本身的規格和性能。但《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讓我跳脫了單一材料的思維,開始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地下管線的建設。《共同管道工程》詳盡地介紹了用於共同管道的各種材料,包括混凝土、鋼材、塑膠等,以及它們在特定環境下的適用性和耐久性。書中對於材料的選擇標準、連接方式、以及如何確保系統的整體可靠性,都有非常深入的討論。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供應的材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到一個龐大、複雜的地下系統中。了解共同管道的整體設計理念,有助於我們在提供材料建議時,能夠更貼合工程的實際需求,並與設計師和施工團隊有更有效的溝通。這本書拓展了我的專業視野,讓我對我們所供應的材料,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位在公共工程領域從事多年審計工作的專業人士。在審核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時,經常會遇到對各種複雜工程的技術細節感到困惑。《共同管道工程》這本書,可謂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門。它以一種非常清晰、系統化的方式,解釋了共同管道的設計理念、施工技術、材料選擇,以及其在營運和維護方面的考量。書中對於「成本效益分析」和「生命週期成本」的探討,對我進行工程審計非常有幫助。它能讓我更全面地理解,為什麼要投資興建共同管道,以及在建設過程中,如何權衡初期投入與長期效益。此外,書中對於「管線權責劃分」和「協調機制」的說明,也讓我對不同管線單位之間的合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對於我在審核項目時,評估潛在的風險和管理漏洞,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視角。這本書不僅讓我能夠更專業地理解工程內容,也為我提供了更紮實的審計依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