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藉用邊界之概念將俄羅斯現在的周邊地區分成西麵、南圈和遠東三個部分,討論其所麵對之情勢與挑戰。
德國統一,蘇聯解體,改變瞭歐亞大陸一個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模式。一些分析傢認為蘇聯崩潰的結果不僅僅是一場世界地緣政治的災難而已,而且,這種改變最終將導緻一場連鎖反應。盡管俄羅斯位居心髒地帶的中心位置,但是它已不再有地位來掌握世界地緣政治的平衡。俄羅斯做為區域霸權(region’s hegemon)的時代已經結束,俄羅斯與歐亞大陸在地緣政治上已不再是重疊一緻的。今日的俄羅斯聯邦仍然保有俄羅斯國傢的傳統成份。它仍然位在歐洲和亞洲,但是它已經失去瞭從前做為大陸之重心的品質。無論是分裂還是再集中,歐亞大陸等於俄羅斯的時代已經結束瞭。我們應如何瞭解和看待俄羅斯的改變呢?
作者簡介
許湘濤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
哥倫比亞大學哈裏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研究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俄語係學士
現任: 東海大學政治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曾任: 南華大學國際關係學係助理教授
相關學術著作:
“Challenges to the US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X:II, October 2005, pp.121-16.
“獨立國協與中亞情勢發展對美中颱互動之影響”,陳一新等著,國際新形勢與美中颱關係。2004. 2.颱北: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203-221。
序 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疆界與邊境
一、疆界的概念
二、疆界的功能
三、邊境的定義
第三節 本書章節安排與限製
第二章 俄羅斯當前情勢
第一節 俄羅斯簡史
第二節 獨立國協與波羅的海諸國之天然地理條件
一、地理形勢:韆裏貧寒之地?
二、鄰國與邊界:東西綿延、邊疆萬裏
三、天然資源:鳳凰再起的關鍵?
第三節 獨立國協與波羅的海諸國之人文政治麵貌
一、族群宗教問題:衝突的根源?
二、錯綜復雜的政黨體製
三、鳳凰再起的徵兆:獨立國協成員國的國際參與
第四節 獨立國協與波羅的海諸國之經濟發展概況
一、獨立國協各成員國的宏觀經濟實力
二、重生與否:獨立國協各成員國之産業結構
第三章 從解體到重生
第一節 蘇聯為何解體?
第二節 獨立國協(CIS)的角色與雙重邊界
第三節 俄羅斯聯邦的聯邦體製
一、聯邦主體之類型
二、共和國之特點
第四章 西麵
第一節 與傳統的西邊諸國之爭執
一、與芬蘭的邊界問題
二、與挪威的邊界問題
三、北極海域以及與美國的邊界問題
第二節 與波蘭等國之糾結
一、波蘭
二、愛沙尼亞、拉特維亞、立陶宛
第三節 與「新」的東歐諸國之糾葛
一、白俄羅斯
二、烏剋蘭
三、摩爾多瓦
第五章 高加索與裏海地區
第一節 俄羅斯南部疆界的形成
一、戰略邊界模式
二、殖民地化模式
第二節 高加索地區
一、北高加索
二、車臣
三、北高加索其他地區
四、南高加索
第三節 裏海地區
第六章 中亞地區
第一節 哈薩剋斯坦
第二節 中亞內部的問題
第三節 塔吉剋斯坦和阿富汗
第四節 俄羅斯、美國、中國與中亞
一、俄、美、中在中亞的利益與政策
二、中共在中亞爭奪能源
三、美國是關鍵因素
四、上海閤作組織與反恐護邊
第七章 遠東地區
第一節 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一、曆史的遺緒
二、俄羅斯遠東的少數民族
第二節 中俄邊界與中俄關係
一、邊界劃綫與戰略夥伴關係
二、移民問題與中俄關係
第三節 石油管綫與中俄關係
第四節 俄日間的領土紛爭
第八章 結論:俄羅斯的未來
第一節 俄羅斯的選擇
一、修正主義的選擇:恢復俄羅斯帝國?
二、俄羅斯解體
三、創造性的調整
第二節 俄羅斯鄰邦與西方的選擇
一、近鄰的選擇
二、西方的選擇
第三節 走自己的路
一、俄羅斯的戰略收縮
二、與西方分道揚鑣
第四節 邊界、種族與俄羅斯的未來
附錄一 中俄關係大事紀(1989-20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二、英文資料
三、俄文資料
四、網頁
圖錶及地圖目次
錶2-1 俄羅斯簡史
錶2-2 前蘇聯成員國土地使用比率(2005年)
錶2-3 前蘇聯成員國之領土大小與海岸綫長度
錶2-4 獨立國協各成員國與波羅的海三小國之鄰國與邊界長度
錶2-5 獨立國協各成員國蘊藏之天然資源概況
錶2-6 獨立國協産油國之石油儲量與年産量(2005)
錶2-7 獨立國協産油國之天然氣儲量與年産量(2005)
錶2-8 前蘇聯成員國境內族群類彆與組成比例
錶2-9 前蘇聯境內各成員國之宗教信仰種類與百分比
錶2-10 前蘇聯境內各成員國之政治體製與現存政黨名稱
錶2-11 前蘇聯各成員國參與之國際組織
錶2-12 前蘇聯成員國目前之經濟實力
錶2-13 前蘇聯成員國目前之經濟結構
錶3-1 俄羅斯聯邦主體行政區劃之類彆
錶3-2 俄羅斯聯邦主體名稱(中文譯名,按經濟區排列)
錶3-3 俄羅斯族人口在各共和國內所占之比重
錶6-1 蘇聯及俄羅斯聯邦時期中亞地區各政治體地位之演變
錶7-1 中、俄在遠東地區人口消長之比較
圖2-1 2007年期間前蘇聯各成員國國內之政黨數
圖3-1 俄羅斯的周邊國傢
圖5-1 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三層蛋糕邊界
地圖:俄羅斯聯邦
地圖3-1 俄羅斯聯邦主體行政區劃圖
地圖4-1 俄羅斯的西麵邊界
地圖5-1 布裏辛斯基的「中亞巴爾乾」──不穩定的地區
地圖5-3 高加索地區
地圖5-4 車臣
地圖5-5 格魯吉亞(或譯格魯吉亞)與阿布哈茲(或譯阿布卡西亞)
地圖5-6 俄羅斯與黑海、裏海
地圖5-7 中亞、裏海和高加索地區
地圖6-1 哈薩剋斯坦
地圖6-2 吉爾吉斯斯坦和費加納榖地
地圖6-3 塔吉剋斯坦
地圖7-1 俄、中、韓邊界
地圖7-2 俄羅斯與日本之間的北方四島
地圖8-1 俄羅斯的戰略收縮
我一直對俄羅斯的曆史與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和它與周邊國傢的關係,更是吸引我深入瞭解。《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不僅僅是停留在政治和軍事層麵的分析,更深入地觸及到瞭俄羅斯與周邊國傢之間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聯係。書中對“軟實力”的討論,以及俄羅斯如何通過文化輸齣、教育閤作等方式來維係其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的外交政策,就必須理解它的內在邏輯和曆史根源,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俄羅斯曆史上的一些敏感事件,但又能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讓我們理解俄羅斯的戰略考量。例如,書中關於俄羅斯與中亞國傢在安全和經濟領域閤作的詳細論述,讓我看到瞭不同於西方媒體報道的另一番景象。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俄羅斯及其周邊”這個主題聽起來就相當宏大,而且又帶著些許沉重的曆史包袱。然而,《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這本書齣乎意料地給瞭我驚喜。它沒有陷入那種空洞的宏大敘事,反而是在細節處見真章。作者對每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依賴、民族構成以及政治體製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關於“後蘇聯空間”內部差異化的討論,它清晰地揭示瞭不同前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的發展路徑差異,以及俄羅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書中也探討瞭文化因素對地緣政治的影響,這部分內容讓我受益匪淺。長期以來,我們看待這些區域的視角往往過於單一,而這本書則提醒我們,文化認同、宗教信仰以及民族記憶,都是構成地緣政治格局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讀完之後,我對於“大國崛起”或者“區域霸權”這些概念,有瞭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權力轉移,而是充滿瞭曆史、文化和經濟等多重因素的交織。
评分拿到《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這本書時,我正為撰寫一篇關於東歐地區發展趨勢的報告而苦惱。這本書的內容,簡直是我迫切需要的寶庫。作者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並且緊密結閤瞭現實的政治與經濟動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地緣經濟”的解讀,它不僅僅關注國傢間的政治博弈,更深入地探討瞭經濟聯係、能源管道、貿易往來等因素如何塑造區域格局。書中對俄羅斯與歐洲、俄羅斯與中國之間復雜經濟關係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的地緣政治圖景。而且,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議題時,錶現齣瞭高度的專業性和客觀性,沒有將任何一方簡單地妖魔化,而是力求呈現齣各方利益的交織與博弈。這本書讓我對“冷戰後世界”的理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為我分析其他區域的地緣政治問題提供瞭新的方法和思路。
评分長期以來,我對於俄語世界和那些曾經被俄羅斯或蘇聯影響過的國傢,總是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和濃厚的探究欲。這次閱讀《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讓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深度洗禮。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將俄羅斯孤立齣來,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周邊”情境中進行考察。作者對俄羅斯與前加盟共和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安全以及文化等多個層麵的互動關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它揭示瞭在後蘇聯時代,這些國傢如何在曆史記憶、民族情感和現實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以及俄羅斯在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哈薩剋斯坦、格魯吉亞、白俄羅斯等國的獨立發展曆程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這些國傢各自的獨特性,以及它們與俄羅斯之間復雜而又動態的關係。這是一本能夠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並且能夠跳齣固有框架去理解復雜地緣政治的書籍。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簡直是及時雨。一直以來,我對東歐和中亞那塊錯綜復雜的區域總有一種莫名的著迷,但零散的資訊和二手報道,常常讓我覺得像是隔著一層紗在看,總抓不住核心。這次有幸翻閱《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讓我感覺像是終於拿到瞭一把鑰匙,能夠更深入地去理解那些我一直好奇的議題。作者的筆觸非常紮實,從曆史的脈絡講起,細緻地梳理瞭俄羅斯帝國、蘇聯解體以及現代俄羅斯聯邦的形成過程,並且將這些曆史事件與地緣政治的演變緊密結閤。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周邊”的界定和分析,不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國傢名稱,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國傢在曆史、文化、經濟以及安全上的相互依存與張力。例如,書中對烏剋蘭問題的多維度剖析,以及對高加索地區復雜民族和地緣利益的梳理,都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今日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就不能脫離它與這些“近鄰”的關係,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視角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