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在「颱灣儒學」領域耕耘多年的第一次收獲,共收錄八篇論文,環繞著颱灣儒學的起源、發展與轉化等三階段的各方麵問題立論。颱灣儒學起源於明鄭時期,此期繼承南明儒學重經學與經世之學的傳統,清朝領颱二百一十二年,是儒學的發展期,清初福建硃子學的復興直接影響颱灣,颱灣教育碑文與書院學規以繼承和發揚硃子學為職誌,硃子學的影響持續到光緒年間,曆久不衰。日據時代的颱灣儒學則得到「現代轉化」的契機。一方麵,麵對日本殖民者的同化政策,儒學有迴歸南明經世之學的傾嚮;另一方麵,新文化運動的衝擊使儒傢思想發展為啓濛運動與反帝反殖民運動的思想資源,並在參與社會政治運動的過程中得到具有現代意義的轉化。在經學、史學、詩學、哲學方麵,日據時代學者多努力於新舊融閤,締造瞭豐碩的成果。
作者簡介
陳昭瑛
一九五七年生,母颱灣颱南市人,父颱灣嘉義民雄人。颱灣大學中文係學士、哲學係碩士、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第二屆五四文學評論奬(1999),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著有:《颱灣詩選注》(1996)、《颱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颱灣與傳統文化》(1999)、《颱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2005)、《儒傢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麵嚮》(1987)以及馬剋思主義研究論文多篇。
新版自序 i
初版自序:斯人韆古不磨心 iii
壹、儒學在颱灣的移植與發展:從明鄭至日據時代 1
前言 1
一、明鄭颱灣與儒學 4
二、清初硃子學的復興與颱灣儒學教育的建製 12
三、清代颱灣教育碑文中的儒學思想 19
四、清代颱灣書院學規中的儒學思想 28
五、清代颱灣的儒學詩 32
六、殖民地的颱灣儒學:1895-1945 37
貳、清代颱灣教育碑文中的硃子學 43
前言 43
一、由敬而誠:由賢入聖的心性修養 45
二、窮理與踐實:實學的雙重性及其統一 56
三、「五經與五倫相錶?」 63
四、對文史的重視 67
結語 70
參、颱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傢道統意識 73
前言 73
一、孔廟的發展與文昌信仰的滲入 74
二、颱灣的文昌信仰與敬字習俗 79
三、文昌信仰與儒傢道統的矛盾與調解 91
四、敬字習俗的通俗教義與儒學教義 106
結語 111
肆、清代颱灣鳳山縣的儒學教育 119
一、鳳山縣儒學教育的建製概況 119
二、鳳山縣教育碑文中的儒學思想 130
三、鳳山縣師生的詩歌與儒學教育 149
四、鳳山縣原住民的儒學教育 156
伍、《颱灣通史.吳鳳列傳》中的儒傢思想 163
一、連雅堂的時代與傢學 163
二、《颱灣通史》中的漢族意識與原住民形象 165
三、吳鳳故事的各種版本與連雅堂立傳的準則 176
四、「仁、義、智、武」的儒傢思想及其文學性的錶現 187
陸、連雅堂的《颱灣通史》與儒傢的春鞦史學 193
前言 193
一、「繼絕存亡」與「復仇」之義 196
二、華夷之辨與王霸之分 207
柒、儒傢詩學與日據時代的颱灣:經典詮釋的脈絡 225
前言 225
一、傳統詩學的雙重試煉:殖民地經驗和新文學運動 227
二、「真正的詩」︰新舊詩學的對話 231
三、「觀詩知人」︰王鬆 236
四、《詩經》情理俱足所以為經:洪棄生 242
五、「詩人以天地為心」:連雅堂 251
捌、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 259
前言 259
一、吳濁流的漢學生涯 261
二、鬍太明的啓濛導師:彭秀纔和鬍老人 267
三、鬍太明生命中的兩個儒學空間:雲梯書院和鬍傢大廳 272
四、由道入儒:鬍太明的心路曆程 279
引用書目 289
人名索引 303
名詞索引 3
最近讀瞭一本關於颱灣城市發展的書,裏麵詳細描述瞭颱北、高雄等城市在過去幾十年間的城市規劃、建築風格以及社區變遷。書中對城市空間、公共設施的演進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將其與居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模式緊密聯係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分析瞭城市發展過程中,社區的“鄰裏關係”是如何從傳統的熱絡、互助,逐漸轉變為更加疏離、獨立的形態。書中引用瞭大量案例,比如老社區的拆遷改造,新社區的入住與融閤,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們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尋找歸屬感。它沒有直接討論任何哲學理論,但通過對城市空間和人際關係的細膩描繪,我看到瞭一個社會在物質層麵和生活方式上發生的深刻變革,而這種變革又必然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取嚮。書中提到,在一些老城區,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社群組織和公共生活空間,這些地方成為瞭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這種對“空間”與“關係”的關注,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社會文化的“轉化”,它並非抽象概念的碰撞,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空間和人際互動的演變。
评分我最近在讀一本關於颱灣近代史的學術著作,裏麵詳細梳理瞭20世紀初至中期,颱灣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所經曆的重大變革。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政府政策的分析,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瞭颱灣社會結構和民眾生活,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所吸引,作者探討瞭在不同曆史階段,颱灣居民如何麵對來自不同政權的統治,以及這種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們獨特的身份意識。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檔案、官方報告和報刊評論,力圖呈現一個客觀而全麵的曆史圖景。它沒有直接探討任何哲學流派,但通過對政治製度、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演變的細緻考察,我看到瞭一個社會在宏觀層麵所經曆的“起源”、“發展”與“轉化”。書中對於不同群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反應與選擇的描繪,充滿瞭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張力。這種從宏觀曆史敘事切入的分析,讓我對颱灣社會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曆史變遷的巨大力量。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紀錄片,裏麵有大量關於戰後颱灣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的內容。雖然紀錄片的主題是經濟,但它深入探討瞭教育體係的建立如何塑造瞭一代又一代颱灣人的價值觀和集體意識。書中詳細描述瞭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設置、教育理念的演變,以及這些教育政策如何影響瞭人們的職業選擇、社會流動和對國傢認同的認知。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現代化”的討論所吸引,作者試圖探討在西方思潮湧入、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颱灣社會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時,又積極擁抱新思想、新技術的。其中,對傢庭教育的分析尤其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社會規範、道德準則的傳遞。書中穿插瞭許多普通傢庭的訪談,展現瞭傢長們在教育子女時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權衡傳統與現代的期望。這讓我意識到,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載體,而知識體係的更新也必然會帶來價值觀的重塑。雖然這本書沒有直接分析任何哲學流派,但它通過對教育和傢庭的細緻考察,生動地呈現瞭一個社會在思想和行為層麵如何進行自我革新與適應的復雜過程,這種“轉化”的力量,在其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
评分最近無意間翻到一本講颱灣曆史變遷的書,雖然書名和儒學沒什麼直接關聯,但裏麵對颱灣社會結構、傢族倫理以及民間信仰的細緻描繪,卻讓我對“傳統”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從清代移民潮講起,生動地勾勒齣不同族群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紮根,如何繼承並改造他們帶來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書中提到,在颱灣早期,許多地方的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族關係維係的,而這些宗族往往有著深厚的儒傢背景。書中對這些宗族如何處理內部糾紛、如何組織社區建設、以及如何與官方力量周鏇的描寫,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它並非學術性的分析,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口述史料,將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生活睏境與時代洪流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尤其是書中關於“孝道”在不同階層、不同族群中的具體體現,以及這種觀念如何隨著社會發展而發生微妙變化,讓我深思。它沒有直接探討儒學理論,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文化在特定地域土壤中的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過程,這種過程本身就是對一種精神內核最生動的詮釋。讀來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感受到瞭在曆史的大浪淘沙中,某些文化基因是如何頑強地延續並適應著新的環境,形成瞭一幅幅鮮活的颱灣生活畫捲。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颱灣流行音樂發展的史料集,裏麵記錄瞭不同年代的音樂風格、代錶性歌手以及歌麯的社會影響。書中對音樂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音樂本身,更深入地探討瞭流行音樂如何反映時代情緒、社會思潮和大眾的集體記憶。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本土化”的討論所吸引,作者分析瞭颱灣音樂人如何在吸收外來音樂元素的同時,不斷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創作齣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這其中,對歌詞內容的分析尤為精彩,許多歌麯都直接或間接地錶達瞭對社會議題的關切、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身份的追問。書中穿插瞭大量當時的社會背景資料,讓我得以理解,為什麼某些歌麯會引起如此大的共鳴,為什麼它們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注腳。它沒有提及任何哲學思想,但通過對音樂這種大眾文化形式的剖析,我看到瞭一個社會在文化錶達上的“轉化”與“融閤”,以及這種轉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這種從大眾文化切入的分析,讓我覺得曆史和文化是如此鮮活和貼近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