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在「台湾儒学」领域耕耘多年的第一次收获,共收录八篇论文,环绕着台湾儒学的起源、发展与转化等三阶段的各方面问题立论。台湾儒学起源于明郑时期,此期继承南明儒学重经学与经世之学的传统,清朝领台二百一十二年,是儒学的发展期,清初福建朱子学的复兴直接影响台湾,台湾教育碑文与书院学规以继承和发扬朱子学为职志,朱子学的影响持续到光绪年间,历久不衰。日据时代的台湾儒学则得到「现代转化」的契机。一方面,面对日本殖民者的同化政策,儒学有回归南明经世之学的倾向;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使儒家思想发展为启蒙运动与反帝反殖民运动的思想资源,并在参与社会政治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化。在经学、史学、诗学、哲学方面,日据时代学者多努力于新旧融合,缔造了丰硕的成果。
作者简介
陈昭瑛
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系硕士、外文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着有:《台湾诗选注》(1996)、《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多篇。
新版自序 i
初版自序:斯人千古不磨心 iii
壹、儒学在台湾的移植与发展:从明郑至日据时代 1
前言 1
一、明郑台湾与儒学 4
二、清初朱子学的复兴与台湾儒学教育的建制 12
三、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19
四、清代台湾书院学规中的儒学思想 28
五、清代台湾的儒学诗 32
六、殖民地的台湾儒学:1895-1945 37
贰、清代台湾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学 43
前言 43
一、由敬而诚:由贤入圣的心性修养 45
二、穷理与践实:实学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56
三、「五经与五伦相表?」 63
四、对文史的重视 67
结语 70
参、台湾的文昌帝君信仰与儒家道统意识 73
前言 73
一、孔庙的发展与文昌信仰的渗入 74
二、台湾的文昌信仰与敬字习俗 79
三、文昌信仰与儒家道统的矛盾与调解 91
四、敬字习俗的通俗教义与儒学教义 106
结语 111
肆、清代台湾凤山县的儒学教育 119
一、凤山县儒学教育的建制概况 119
二、凤山县教育碑文中的儒学思想 130
三、凤山县师生的诗歌与儒学教育 149
四、凤山县原住民的儒学教育 156
伍、《台湾通史.吴凤列传》中的儒家思想 163
一、连雅堂的时代与家学 163
二、《台湾通史》中的汉族意识与原住民形象 165
三、吴凤故事的各种版本与连雅堂立传的准则 176
四、「仁、义、智、武」的儒家思想及其文学性的表现 187
陆、连雅堂的《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 193
前言 193
一、「继绝存亡」与「复仇」之义 196
二、华夷之辨与王霸之分 207
柒、儒家诗学与日据时代的台湾:经典诠释的脉络 225
前言 225
一、传统诗学的双重试炼:殖民地经验和新文学运动 227
二、「真正的诗」︰新旧诗学的对话 231
三、「观诗知人」︰王松 236
四、《诗经》情理俱足所以为经:洪弃生 242
五、「诗人以天地为心」:连雅堂 251
捌、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的儒学思想 259
前言 259
一、吴浊流的汉学生涯 261
二、胡太明的启蒙导师:彭秀才和胡老人 267
三、胡太明生命中的两个儒学空间:云梯书院和胡家大厅 272
四、由道入儒:胡太明的心路历程 279
引用书目 289
人名索引 303
名词索引 3
最近无意间翻到一本讲台湾历史变迁的书,虽然书名和儒学没什么直接关联,但里面对台湾社会结构、家族伦理以及民间信仰的细致描绘,却让我对“传统”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从清代移民潮讲起,生动地勾勒出不同族群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如何继承并改造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书中提到,在台湾早期,许多地方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族关系维系的,而这些宗族往往有着深厚的儒家背景。书中对这些宗族如何处理内部纠纷、如何组织社区建设、以及如何与官方力量周旋的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并非学术性的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口述史料,将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困境与时代洪流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尤其是书中关于“孝道”在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种观念如何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微妙变化,让我深思。它没有直接探讨儒学理论,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文化在特定地域土壤中的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对一种精神内核最生动的诠释。读来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到了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某些文化基因是如何顽强地延续并适应着新的环境,形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台湾生活画卷。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纪录片,里面有大量关于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的内容。虽然纪录片的主题是经济,但它深入探讨了教育体系的建立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台湾人的价值观和集体意识。书中详细描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的演变,以及这些教育政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选择、社会流动和对国家认同的认知。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现代化”的讨论所吸引,作者试图探讨在西方思潮涌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台湾社会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又积极拥抱新思想、新技术的。其中,对家庭教育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的传递。书中穿插了许多普通家庭的访谈,展现了家长们在教育子女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权衡传统与现代的期望。这让我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而知识体系的更新也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重塑。虽然这本书没有直接分析任何哲学流派,但它通过对教育和家庭的细致考察,生动地呈现了一个社会在思想和行为层面如何进行自我革新与适应的复杂过程,这种“转化”的力量,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史料集,里面记录了不同年代的音乐风格、代表性歌手以及歌曲的社会影响。书中对音乐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流行音乐如何反映时代情绪、社会思潮和大众的集体记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本土化”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分析了台湾音乐人如何在吸收外来音乐元素的同时,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这其中,对歌词内容的分析尤为精彩,许多歌曲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社会议题的关切、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身份的追问。书中穿插了大量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让我得以理解,为什么某些歌曲会引起如此大的共鸣,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它没有提及任何哲学思想,但通过对音乐这种大众文化形式的剖析,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在文化表达上的“转化”与“融合”,以及这种转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这种从大众文化切入的分析,让我觉得历史和文化是如此鲜活和贴近生活。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台湾近代史的学术著作,里面详细梳理了20世纪初至中期,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政府政策的分析,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台湾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所吸引,作者探讨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台湾居民如何面对来自不同政权的统治,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身份意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官方报告和报刊评论,力图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历史图景。它没有直接探讨任何哲学流派,但通过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的细致考察,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在宏观层面所经历的“起源”、“发展”与“转化”。书中对于不同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反应与选择的描绘,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张力。这种从宏观历史叙事切入的分析,让我对台湾社会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历史变迁的巨大力量。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台湾城市发展的书,里面详细描述了台北、高雄等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社区变迁。书中对城市空间、公共设施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其与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模式紧密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社区的“邻里关系”是如何从传统的热络、互助,逐渐转变为更加疏离、独立的形态。书中引用了大量案例,比如老社区的拆迁改造,新社区的入住与融合,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寻找归属感。它没有直接讨论任何哲学理论,但通过对城市空间和人际关系的细腻描绘,我看到了一个社会在物质层面和生活方式上发生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书中提到,在一些老城区,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社群组织和公共生活空间,这些地方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种对“空间”与“关系”的关注,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社会文化的“转化”,它并非抽象概念的碰撞,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和人际互动的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