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道快乐多,庄子和你一起过!
人生烦恼多,自在生活才是王道!
庄子虽不是你,亦懂得享受生活才是自我
你虽不是庄子,亦能借此书感受人生美好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力求摒除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去除生硬的表面文字,拉近读者与庄子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古典文学。
上 篇 大块载我以形
天地万物的生活不言可喻,人与万物之间没有谁是谁非的困境。只需以平常心饱满心情,即可忘却名利,给自己一个美好无忧的人生。
中 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从天地万中所体悟到智慧,如何运用于事人间复杂的事务中,本篇均完整呈现。庄子给后世最实用的箴言、最有效率的生存法则,都在此体现。
下 篇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与世间人相处的道理,不辩则明。勉强自己只是庸人自扰。若能走出贪欲的迷宫,即使百家争鸣,也能突破重围,独立于世间。
庄子是世人之眼,亦是世俗之心
身于世俗的庄子,始终立足于现实世界,着眼于人间万象,以一颗悲悯的心,深深眷爱着土地、山川、草木、虫蚁和风物。本书解读庄子对世间万物的想法,将他原本虚幻的文字,赋以骨肉,给与全新的人格。本书如同与庄子的对话,提供亲切而鲜活、针锋相对的辩论。
作者简介
吴建雄
中国青年作家。自幼饱读诗书,尤其酷爱老庄,且学有心得。2002年起发表作品,曾获得冰心文定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已出版《你必须美好》、《葵花朵朵》等作品,并担任电影《17点以后》、《栀子》编剧;另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画展、摄影展,被誉为「全才作家」。
上 篇 大块载我以形 第1讲 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
第2讲 蝶舞翩跹幻亦真
第3讲 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
第4讲 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
第5讲 平常心是大智慧
第6讲 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
第7讲 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
中 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8讲 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第9讲 管教而不能施暴
第10讲 智慧在纣即为虐
第11讲 拥有比佔有长久
第12讲 机心当去,真朴长存
第13讲 天书无字,智者有心
第14讲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第15讲 倦怠总在激情后
第16讲 隐身不如隐心
第17讲 他人甘泉,我之毒药
第18讲 珍重眼前的爱
第19讲 心理暗示有积极面和消极面
第20讲 出头鸟尤须低调
第21讲 立得定,才不致因怂恿而妄信
第22讲 言语是沟通工具,也是达意的障碍
下 篇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第23讲 勉强自己就是庸人自扰
第24讲 走出贪欲的迷宫
第25讲 庄稼会报复种田人
第26讲 聪明总被聪明误
第27讲 不受评价是至高的评价
第28讲 取舍有道,内心安详
第29讲 成王败寇与仁义的功利
第30讲 利己最大化与博弈圈套
第31讲 闲事终究管不住
第32讲 人心比山川更险恶
第33讲 任凭百家争鸣,看我一枝独秀
前言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极特别的思想家,其着述洋洋洒洒,很吸引人,却很难完全被吸收。我依据个人一些粗浅理解,重新阐述《庄子》,希望能有助于读者认识庄子、理解庄子。
在此,我说说自己的解读思路。《内篇》是庄子思想最实在、最核心的地方,是庄子亲手写的文字,我主要从其思想境界的深处进行阐发。
《外篇》内容则变得活泼,我试着从小说?述角度去分析文本的价值,并对各篇文字进行重新解构与组织创作,所以读者看到的是一篇篇重写的却又不脱离《庄子》的故事。故事本身分娩出故事,我将其称之为「文本的繁衍」。
到了《杂篇》,我的解读之路又变得坎坷,这里的许多文字是庄子学派的后辈们写的,往往在逻辑及叙论间存在着阅读障碍。因此我在解读的时候特意保留翻译,并加以修改和调整。过去很多人对《庄子》的解读是一种利用,他们借用《庄子》里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然后就扯上杂七杂八的现实生活。
当然,这样的解读可发挥的空间必定很大,却脱离了原着本意。而我在解读中则力求尽可能更正一些缺乏想像力的学者们所坚持的观点,去除一些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生搬硬套。 真正读懂《庄子》,首先要读懂庄子这个人。愈是天才愈不被人理解,庄子就是这样的天才。他很感性,也很理性。他的感性体现在他的想像力,体现在他所?述的那些无人可及的故事;而他的理性体现在他的思辨能力与逻辑力量。我读《庄子》的时候是忧伤的,因为大家对这位天才的误解太多,庄子是孤独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孤独才造就了非凡的庄子。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这是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名句,也是我解读庄子的出发点。在一般人眼里,庄子是出世、高高在上,且不食人间烟火;但就我看来,他是平凡而质朴的,因为他有心、有情、有趣且博爱,与我们身边众多善良的人们一样,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天真和天良,多了几分睿智和达观。
我宁愿相信,庄子是凡人,有颗不变的凡心。他始终立足于现实世界、着眼于人间万象,以一颗悲悯的心,深深眷爱着我们脚下的土地、山川、草木、虫蚁和风物。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不忍心看着庄子无端地寂寞下去,便将他从天上请了下来,像变法术一般,给了他全新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亲切而鲜活。每一场针锋相对的辩驳,无论化作蝴蝶还是成为鲤鱼,都有爱意弥漫其中。
没错,庄子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正常的人。
庄子是世人的眼,也是世俗的心。
这本《庄子教我的慢活哲学》真是意外地打动了我,它不像我想象中那种枯燥的古籍解读,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娓娓道来庄子那些看似玄妙却又无比实用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无用之用”时,那种辩证的视角。我们常常被社会定义成“有用”或者“无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这种标签化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作者通过庄子的视角,巧妙地提醒我们,那些被认为“无用”的事物,恰恰可能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是我们与这个快速运转的世界保持距离的喘息空间。比如,书中提到的一棵大树,虽然不能作为栋梁之材,却能为人们提供荫凉,让劳碌的人们得以休息。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看似“不产出”的爱好,比如画画、听音乐,或者仅仅是放空发呆,它们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疲惫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文笔优美,又不失幽默,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分享人生的感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被快节奏裹挟的生活,并思考是否有“慢”下来的可能,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无用之美”。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庄子教我的慢活哲学》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庄子”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总带着点距离感,怕是晦涩难懂的。但读了之后,我只能说,我被完全打脸了!作者非常有才华,他就像一个翻译官,把庄子几千年前的智慧,转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践的语言。书中关于“逍遥游”的解读,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自由”的认知。我们总是渴望身体上的自由,比如去旅行,去冒险,但往往忽略了心灵的自由。作者通过庄子的故事,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去追求内心的解脱。他举的例子非常贴切,比如一个人身处拥挤的办公室,但通过调整心态,依然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开阔。这让我反思,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观念。书中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倒像是在跟着作者一起踏上一场心灵的旅程,去探索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生命的美好。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慢活”,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一种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的强大内心。
评分拿到《庄子教我的慢活哲学》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哲学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用一种极其轻松、甚至带点调侃的语气,将庄子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命”的诠释,它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接纳。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来阐述“知命”的意义,比如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不再惊慌失措,而是能够平静地接受,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和“事实”对抗,而“知命”就是一种与事实和解的艺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和一位睿智的老朋友聊天,他不会强行灌输给你什么,而是用他的人生经验,引导你去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慢活”,是一种内心的安宁,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不为外界所役使的自由灵魂。
评分阅读《庄子教我的慢活哲学》,就像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了一处心灵的桃花源。我一直觉得,现代人最缺的就是“慢”的能力,我们总是忙忙碌碌,追逐着各种目标,却常常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乐趣,以及那些细微的美好。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生活实践方法。作者用生动的例子,阐述了“顺其自然”的道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接纳和融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心斋”的解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宁静并非来自外界的条件,而是内心的修为。作者引导读者去感受呼吸的韵律,去观察四季的变迁,去体会一草一木的生命力。这些看似简单微小的动作,却能帮助我们逐渐抽离出杂念,让心变得澄澈。我尝试着在每天早晨,在没有闹钟的催促下,静静地坐一会儿,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听鸟儿在窗外歌唱,这种体验前所未有地让我感到放松和充实。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所谓的“慢活”,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评分《庄子教我的慢活哲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些生活感悟,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洗礼。作者在描述“道”的时候,并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故事,将“道”的包容性和无处不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分别”的世界里,黑白分明,对错鲜明,这让我们很容易陷入焦虑和冲突。而庄子的“齐物论”恰恰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对立只是我们认知上的局限。作者在书中的阐述,让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宽容、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比如,当我遇到工作上的挫折时,不再是第一时间责怪自己或者他人,而是试着去理解事情的“自然发展”,去寻找其中的“可塑性”。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带来的轻松感是巨大的。书中对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鼓励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恰当的时机去做最合适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慢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与世界和解的能力,是一种内心恒定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