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灏院士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等文章中指出: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在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是思想内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剧变。就前者而言,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学会等制度性的传播媒介大量涌现,同时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出现了。在思想内容方面,除了有文化取向危机,同时也产生新的思想论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本书是从上述的框架及议题出发,请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个别论题进行探讨,希望比较全面地呈现近代思想转型期的复杂风貌。
编者简介
王汎森教授
台湾云林人,1958年出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所长,并为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合聘教授、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术史。
序(王汎森)
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
1-1 李仁渊,〈思想转型时期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报刊与新式出版业〉
1-2 沙培德(Peter Zarrow),〈启蒙「新史学」:转型期中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1-3 孙慧敏,〈新式学校观念的形成及影响〉
1-4 范广欣,〈从郑观应到盛宣怀:转型时代中国大学理念走向成熟〉
1-5 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思想内容的变化
2-1 王汎森,〈新民与新人:近代思想中有关「自我」的几个问题〉
2-2 葛兆光,〈孔教、佛教抑或耶教——1900年前后中国的心理危机与宗教兴趣〉
2-3 沈国威,〈时代的转型与日本途径〉
2-4 罗志田,〈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互动〉
2-5 王东杰,〈「反求诸己」:晚清进化观与中国传统思想取向(1895-1905)〉
2-6 黄克武,〈近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民主观念〉
2-7 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2-8 潘光哲,〈中国近代「转型时代」的「地理想像」(1895-1925)〉
2-9 陈建华,〈19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与文学公共空间的转型??以文学
杂志「通信」与「谈话会」栏目为例〉
其他
3-1 丘为君,〈转型时代:理念的形成、意义,与时间定限〉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转型期,那种阵痛与新生并存的独特魅力。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不仅关注了宏观的思想变革,更深入地挖掘了微观层面的个体思想变迁。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边缘”思想流派的论述,比如一些早期的激进思想家,他们的观点或许不被主流所接受,但却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作者在处理这些内容时,非常谨慎和客观,他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光彩”的思想,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洪流中,展现了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任何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和蜕变过程。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迷茫、困惑、批判与吸收,都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和历史责任。
评分这本书的分析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让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近代的思想解放就是简单的“全盘西化”,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作者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转型中的根基作用,以及如何在这种根基上吸纳和转化外来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思想体系。他对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演变,以及最终走向对西方文明更深层次的批判性反思,都有非常深刻的论述。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思想时,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他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侧重点。这本书让我明白,思想的转型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的重塑。它让我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复杂性、丰富性以及其深远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找来看看了。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风起云涌的画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那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碰撞、燃烧,最终引领一个古老国度走向现代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那些复杂的思潮,比如西学东渐的历程,从最初的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入影响,这其中的逻辑和演变过程,往往是很多人一知半解的地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清晰的脉络,了解各个学派、各种思潮的源头、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那些思想巨匠,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又是如何传播,甚至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扬弃或继承的。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诸多疑问,让我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地挖掘了思想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孕育出对民主和科学的渴求,以及在接受西方思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本土化的努力。那种从迷茫、模仿到独立思考、自我构建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思想流派时,那种比较和辩证的视角,他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展现不同思想之间的张力,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在探讨激进思想和温和改革派之间的差异时,作者就非常客观地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和历史局限性,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知道”这段历史,更是在“理解”它,感受那些思想家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艰难与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漫游。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笔调,将那些抽象而宏大的思想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人物。我仿佛能看到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的慷慨陈词,孙中山在革命道路上的坚定不移,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振聋发聩。每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都被作者赋予了独特的时代音韵。他对于不同思想流派的阐释,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尤其是在讨论“旧学”与“新学”的交锋时,作者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对立,而是巧妙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藕断丝连,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重新诠释和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零散的文献、信件、日记,在他的笔下被串联成一条条思想的线索,勾勒出转型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想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人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