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孙震近年来为个人学思历程所做的总结,为青年学子所做的讲稿,为珍重友谊所提的序文,为好书所发抒的感想,及旅途中怀古所生的哲思。共分三辑。
他谈品德修养、谈教育理念、谈经济发展的轨迹,以及对社会的关怀与期待。
本书特点
★前台大校长、国防部长、经济学家孙震最新的文章,谈修养,谈教育,谈人生的抉择与规画,见解独到,充满对社会及教育的关怀。
★经济发展,皆有独到的见解,充满对社会的关怀。
作者简介
孙震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经济学博士。他历任台大经济系教授、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台大校长、国防部长、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等职。现为台大名誉教授、元智大学名誉讲座。孙震着作甚丰,重返教职后之近作有《台湾发展知识经济之路》、《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人生在世》、《时还读我书》、《理当如此─企业永续经营之道》、《经济发展的伦理基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等书。
凡寻找一定得到
西元二○○○年炎夏将尽,我离开工业技术研究院到元智大学教书,重拾旧业,担任管理学院的远东经济讲座教授。我讲授的课程主要是经济政策和企业伦理。可能有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探讨所得与财富增长的经济学者会教伦理课程。其实经济学的鼻祖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原为道德哲学教授,后来才写成他的经典名着《国富论》(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开创经济学这门学科。伦理是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基础,在伦理的基础上追求自利才会达成社会全体的利益。经济学者讲企业伦理正是回归经济学的传统;经济和伦理并重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退休之年。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我结束了一生最后一学期课程;弦歌之声从此不闻。我在「天下文化」给我出版的《理当如此——企业永续经营之道》的序文中说:「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这个学期结束,我将从元智大学退休,我以此书纪念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学期。」然而由于远东集团所提供的讲座要到二○○六年七月才到期,所以我继续留校,使用元智的资源,参与元智的学术活动;两阶段淡出校园,也帮助我更容易适应人生这一重大变化。
过去两年半,我虽然少了课业负担,但每天仍忙着为参加学术会议、座谈会或演讲作准备,脑子里经常有一两篇文稿在经营,对除此之外的事务有时候有点心不在焉。我最不喜欢听到「你不要准备,随便讲讲。」我可能讲得不好,但没有一次不用心准备,也没有一次随便讲讲。我最怕听到「题目由你自己决定」。这时候我就要花双重工夫,又要想题目,又要构思内容,后悔不该答应演讲。
我的写作大致环绕着和我专业有关的经济、伦理和教育三个主题。这本文集所包括的大都是未列入和未准备列入我专业着作的文字,其中只有〈求真与求善——傅斯年在台大的办学理念〉收入我的《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二○○七)之中。我比较感到遗憾的是四十多年的专业训练与习惯,引经据典,追求准确,使我的每篇文章都多了些理性,少了些感性,因而可能失去市场,所以我为九歌愿意出版本书,特别要向蔡文甫先生表示感谢之意。 本书所收集的十五篇文稿都是我最近几年所写,其中七篇是在不同时机的演讲或报告,六篇是为朋友的书所写的序文。只有二篇是自己心有所感,主动写出来的,即〈再访聊城——感怀晏婴与武松兼怀孔子〉与〈重寻无处——徐州记游〉。
前者将武松和晏婴、孔子相提并论,有点不伦不类,然而我觉得他们各代表一种人生的选择,其实每一位都不容易做到。这篇文章萌芽于我在聊城访问期间,我和聊城大学历史系马亮宽教授交换意见,他说:「孔子是道德的典范,晏婴是智慧的典范,武松是侠义的典范。」马教授的话甚获我心。我私下问几位朋友,他们都说愿选择晏婴,愈显示做孔子或武松的不易。后者是我去年到徐州开会,读了很多苏轼当年在徐州的故事和诗文所写。我在别的地方用陶渊明作为超然于世俗功利之外的代表,苏东坡作为优游于世俗功利之内的代表,如果大家都超然于世俗之外,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了。
当我将这十五篇文稿交给九歌时,觉得凌乱无章,看不出有任何系统或逻辑,如今经过编排,发现所有文章都诉说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人生的探索与选择」,我也才发现原来自己进入晚境最大的关怀正是人生的选择。人究竟应如何选择才能得到幸福,或者说人生纵然少有选择,但我们应如何调适才能找到幸福?我希望本书第一篇〈幸福的来源〉能够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是我经过在文化大学和在台大校友会每星期六「提升生活品质系列演讲」两次演讲,然后补充整理而成。我在文大演讲的时候发现台下没有什么反应,对自己大为失望。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写《红楼梦》开头就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人一生下来就在社会之中,小时候到学校读书,参加升学竞争,长大了就业谋生,追求世俗价值。我在〈幸福的来源〉一文将其分为「经济价值」指所得与财富,与「社会价值」指地位与名声。为了增进大家的幸福,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让穷人也可以过维持健康与尊严的生活;我们也要推行民主法治,让每个人合法的权利受到保障,用不着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人集居而形成社会,使人生的意义从生物的境界进入文化的境界,人在名利追逐中得享尘世的快乐,也在名缰利锁的驾驭下丧失自我。
《圣经》上说,人如果赚到全世界但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何况人不论多么努力,在世俗标准下得到成功的永远只是少数,而经济学有「边际效用递减法则」(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成功也好,不成功也好,人永远得不到满足。人生的幸福必须向世俗价值之外寻找。 我在本书中提出精神价值和伦理价值,也就是道德价值。精神价值是智慧的通达和心灵的自主;伦理价值是诚信公正,不作亏心事,心安理得才有平安喜乐。物质的世界因为有穷尽,所以争夺不息,然而精神和道德的世界无限宽广,凡寻找一定得到,而且众生平等。
人生各有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这本小书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原则和典型。 我感谢九歌陈素芳总编辑和胡琬瑜小姐为本书的编排和出版费心。元智大学姜佳瑗小姐和台大校友会黄羽婕小姐为本书的文稿打字,羽婕并帮助我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我敬致感谢之意。最后我要感谢朱炎教授抱病为本书写序。朱炎兄的友情我常怀在心。前几天我在电话里对他说:我们两个要保重,我们还要以退休之身继续为这个社会服务。祝朱炎兄健康平安。
孙震
九十六年八月四日 于板桥蜗居
推荐序
真善的教育,美好的人生
朱炎
其实,孙震先生多年前即在一大报开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专栏,此后他又出了十多本书,所以,《人生的探索与选择》文集,对他来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是他的本行。以他国学底子之深厚,加上不断的磨练与充实,越写越动人,原是意料中事。 可是我哪想到,他写的主题,竟然是真与善的教育。我心里想,当今之世哪还有人关心真与善的问题?孙震兄果然是一条不信邪的山东汉子。我们这个混乱社会无奇不有,就是缺少道德教育;而「民主」与「爱台」等口号,竟然成了汉奸和政客们的遮羞布;很多企业界的领袖和社会名流,所想所说所求的,无非是眼前的荣华富贵和金钱地位,哪里还管什么求真求善和伦理道德?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愈来愈糟,甚至互殴互告,对簿公堂,使教育变得奇形怪状,不忍卒睹。
而父子之间,也时有生死相搏的新闻。正视这样的社会,进而提出补救之道的孙震先生,真是不畏得失,只论是非的北方之强者。因为我觉得他的心力与写作,可能对当今社会人生有巨大影响,所以我对他第一项建议「加强通识教育」提出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我见到或是听到好多教师所教的通识教育课程,真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简直糟糕到不堪重提;最后成为拿成绩贩卖自己课堂用书的条件,或是贿赂学生讨好学生的本钱。所谓「橘逾淮而为枳」。在英美所流行多年的所谓「通识教育」,在台湾实行起来就成了上述诸多糟蹋教育的怪现象。
因为美国教育界人士,看到有这种搞乱教育的可能,早已开始渐渐抛弃通识教育。希望一向重视教育、爱护青年的孙震兄特别注意。 在当今社会里,上层人士带头欺诈,为所欲为,甚至无恶不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愁苦。 由于好坏不分,善恶不察,长久以来,就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当然,孙震兄对于这种情况的感受比我更深刻;但是不论如何,他还是得要特别注意,不可以拿君子之心来度小人之腹。就是因为知道社会如此败坏不堪,我们才要努力把国家社会扶归光明正大的正统。正如老子所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社会如此大乱,才需要我们努力经营,追求真与善,重视道德。
孙震兄从来不尚空谈,他的理念与行动向来一体,所以他才建议大学生遵守「宿舍公约」这种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我一拿到这本书的文稿就开始欢阅起来,直看到头昏眼花,不忍释手。我为病痛缠身将近三年,怎么会如此急切,想一口气把它读完?我想是因为我觉得今世何世?竟然还有人坚持伦理道德的修持。当然也是因为孙震兄的文章,无论是辞句或是引文对我具有特别的魅力;说穿了就是因为他的引文适切而丰富,通篇文字语言,温文尔雅,饶有趣味;任何人看他的文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 我个人之所以爱读孙震兄的文章,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叙述详细,求真求实,写傅斯年先生的行谊如此,写他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
无论读他的那一章那一节,都会觉得趣味盎然,收获很大。孙震兄不畏艰苦,每能说到做到,心想事成。在读到他细数自己的学思历程中的一切成就,读者并不觉得自夸自捧,自逞其能,反而感到很切实际,一步一脚印地走了过来。他的诸多成就无论是在学界政界或是经济国防教育或工业界等等,他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而已。因为他自己认为只是在尽分尽责,没啥了不起,所以他也偶尔会开开玩笑糗糗自己。
孙震兄还有一点值得年轻人学习的人生态度,就是「凡事谢恩」。别看这点只不过是一点心意,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胸怀,看看世界名着与圣典,就可以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德性。 至于当时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的优缺点,更是年轻学者需要特别关注的。即便是无趣的经济理论,孙震兄也会拿《三国演义》来作比喻而使之趣味化。
他把中华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由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学者如何能使理论灵活运用,而不只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他一有机会必然会向经国先生或其他重要经济界大老做有力的建言。即便是惹得高层大官不悦,他也不在乎。这种忠于国家和同胞的言行是非常值得现在年轻人反省学习的。这种使马屁文化中的势力小人感到汗颜的勇气,就是当时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此后回到他的母校台大担任校长,孙震兄又努力设法收回军方借用的校地与一些高级军官来往辩解,吃尽苦头,而对国防部和其他难缠的高级军官,这位外表文雅意志坚强的大学校长,表现了读书人的刚强与骨气。
那是一个某些有心人士要求教授治校,甚至学生治校的困难时期,孙震兄所经历的也是台湾高等教育界未曾遇到过的艰辛岁月。无论老师同学都受尽折磨,不能安心治学。对于待人接物,无不合礼中节的孙校长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是他却从未改变爱护学生尊重教师忠于教育的原则。对他来说他最大的痛苦反而是没有时间教书与学生共同研读与教学相长的机会。 他运用他的智慧与耐心,终于把国防部借用台大的土地全部要了回来。他智慧与灵感的来源是〈大学〉里所说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以在他出掌国防部之后,也为军人争了不少权益,因此也增加了不少部队的战力,他的智慧当然也少不了古今中外的圣哲名言或遗教。
想不到,他做了八年多的台大校长之后,又被征召为国防部长,真是出人意外;而后又担任了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董事长,而且自认「学习甚多」。诚诚恳恳,实话实说,是他最可爱最可敬的性格。 对必要争取的事务,他表现的是柔中带刚,契而不舍,不计利害,不畏权势;全力以赴,直到成功为止。 孙震兄对重要的经典和史书,涉猎甚广,对经济的开拓史更是广读博览,令人讶异。
但是最令人敬佩的乃是他任事专注的态度。他勤读勤写,非常认真,一点都不敢马虎的态度,值得现在的年轻学者学习。他的国学素养也令人敬佩。他所用的资料总是旁征博引,中外古今无所不包,而且令人读来觉得饶有趣味。他是我所少见的饱学之士。因为他的着作里引用的资料精确有趣,引人入胜,毫无傲气,字里行间处处表露他对前圣先贤的敬意。而且感恩怀德的话语,俯拾皆是。譬如他写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令人深深佩服;让我觉得真正的读书人,一定要细读有用之书,不但要细读,而且要活用。
孙震兄写的文章是活的经验,譬如〈医师伦理〉那一节中的萧医师之言,真是感人匪浅,而且和我最近求医的经验,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半点夸大之词;病榻上的赵丽莲教授也是我的授业恩师,临终之前数天,我到医院去看她,并逗得她满面笑容,而且开玩笑地骂我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所以她的事情我也知之甚详。 总之,孙震兄的言谈特色,就是真确实在,豪无虚饰,对当今医界医德的描述,与我心有戚戚焉;他所谓的「第一诚实」「第二尽心」「第三关怀」「第四健康」等对医师的期许,都很有道理;只是好像忘了另一项,那就是「体贴」;而对人体贴,我认为才是孙震兄令人感受良深的德性。 孙震兄笔下的李瞻兄,也是我的老友,他说他的特点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口的。又如孙震兄笔下的黄启方教授更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对他的描绘也是栩栩如生,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实讲,孙震兄的文章,有真性情,真道理,真感受,没有些许的夸大。而他这种温文敦厚刚柔并济的性格,却不是一年半载可以看得出来的。 但是他从不自吹自擂,妄言自己的伟大;反之,每句话都出于谦卑的胸怀。 我本不在意什么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等体系。可是看过他的辩说,就令人觉得有趣味,有意思。 还有让我服气的一点就是他爱读古典书,爱讲古话;无论孔孟老庄,经他说出来,即觉是可用于今日的良师美意。
而其语言的贴切我不作第二人想。 顾崇廉、周宏涛及台湾资讯群英等人物在孙震兄的眼里,都是活生生的英雄好汉,但他抚今思昔难免满怀感慨,我想孙震兄眼见目前世道不古,可能也会有「乘桴浮于海」的冲动。看到当前儿弒其父,母弃稚女,孟子眼中的乱世景象,宅心仁厚的孙震兄心里一定也必万分厌恶。我揣摩他的心情,让我想起宜兰名士林钖龙先生默写给我的郁达夫〈钓台题壁〉的最后四行: 劫数东南天作孽, 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 义士纷纷说帝秦。 孙震兄谦谦君子也;但对恶政客及坏政策也会毫不留情,严加挞伐,表现读书人的豪气良知与胆识。
只要看看他对「二次金改」的批判,和他近来在新闻媒体上仗义怒责就可看出端倪。我觉得还有一点最可敬佩的是孙震兄说理叙事,每每能还古人以公道,毫不偏袒,因此对夏禹、颛顼等明君圣主,他定然力挺。而他对于暴虐无道贪婪无度的暴君独夫,也不吝表达其憎恶之情。凡此种种,读者可在相关文章中看得清清楚楚。 他研读古典,是非分明,绝对不屑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他常以古人的智慧烛照我们的心灵。若说他是当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绝不为过。
我现在虽有顽病缠身,由于坐骨曾数度摔裂,不耐久坐,但我接到这份厚厚的书稿后,不用两天就读完,这是我此生读书最快的纪录。然后又花了两三天写序言,并请内人记录,修饰改正数次后,由她校稿打字。
——九十六年八月五日午后四时三十分
于北市基隆路台大学人宿舍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和勇敢的态度,触及了许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回避的议题。他对“选择”的剖析,让我对过去的决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敬畏。书中那些关于“成长”的篇章,没有提供速成的秘诀,而是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以及过程中所必需的耐心和毅力。我被作者对“自我”的探索深深吸引,他引导我们去认识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恐惧,并学会与之和平共处。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由”的解读,那种不被外物所束缚,而是从内心深处获得解放的自由,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却给予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更加理解了生命的复杂性,也更加珍视每一次经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未知的旅程,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愿望和隐匿的困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角落。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瞬间,那些决定我们走向何方的十字路口。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洞察,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那些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初心”的那几章,那些关于最初的梦想、最初的热情,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褪色,又如何才能重新点燃。那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对自由意志的强调,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振奋。书中充斥着对普遍人性弱点的温和剖析,以及对个体成长所需勇气的赞美。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的低语,温柔地提醒你,生命的意义并非命中注定,而是由你自己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探索所铸就。读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掌握了什么秘诀,反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答案永远在自己的脚下,需要自己去一步步丈量,去一点点发掘。这种感觉,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所展现的生命图景,既真实又充满诗意。作者对于“可能性”的探索,让我看到了生命中无限的潜力,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我被书中关于“和解”的论述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与过去的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解,是获得内心平静的关键。作者的文字如同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他对“爱”的理解,那种超越物质和功利,纯粹而深刻的爱,让我对生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给我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层的感悟,也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思考。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将宏大的哲学命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所打动,那些人物的挣扎、喜悦、失落,都仿佛发生在我的身边。他提出的关于“自我认知”的观点,尤其让我耳目一新。过去我总是在外界寻找定义,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向内探索,去发掘内在的力量和潜力。那些关于“改变”的章节,让我深刻理解到,改变并非总是痛苦的,它也可以是一种蜕变,一种成长的契机。书中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以一种理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读者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关系”的探讨,他细腻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纠葛与连接,以及这些连接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命轨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我的心田。我沉醉于作者对“意义”的追寻,那种不懈的探索精神,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方向。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展现了不同个体在面对人生岔路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我被书中关于“责任”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经历者,更是创造者,我们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命运。那些关于“学习”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打破了我对知识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学习的真正内涵在于不断地反思与进步。作者的语言朴实而深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那些关于“幸福”的真正含义。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拨开迷雾,看清前方的道路。读完之后,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力量,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