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标志性出版物《古史辨》第一册创始于1926年,1941年出版的第七册在战乱中为《古史辨》划上了句号。早在1949年前,共产党理论家就对胡适思想多有批判,逐渐将胡适定性为国民党反动派的代言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1950年下半年,新兴大陆政权发动了全面性的批判「胡适派」运动。尽管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有所纠正,但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80年依然称胡适为「反动文人」。
胡适是古史辨运动的引路人,胡适的左膀右臂顾颉刚作为古史辨运动的中心人物,当然被列入「胡适派」的黑名单。顾颉刚于1980年去世,第二年学术界有人提出「重新估价中国文明」的口号,借1989年以后保守主义流行之势,到1992年发展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外国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口号正演变为国家口号,借助1996年官方投入鉅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实地演习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这个口号指控「疑古派」腰斩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打消民族自尊心,瓦解民族凝聚力,没有在大陆生存过的人们难以理解这一指控蕴含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分量。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增多,「后古史辨时代」的中国古典学研究向何处去?2003年大陆出版的《古史考》九巨册就是思考这一问题的。
该书收录1949-2003年之间的文章414篇,附录12篇,分20世纪批判胡适运动史料(一至四卷,繁体)、1949年以来大陆重大史学思潮、民族、道统宗教、夏商周断代工程(五至九卷,简体)六大主题,是邪非邪?立此存照。我们邀请原编者从中选出13篇论文编为一个选本,承李纪祥先生定名为《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
作者简介
吴锐
1967年生,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人,土家族,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杨向奎先生(1910-2000)助手。主要研究中国上古史、中国思想史、经学。
着有三卷本《中国思想的起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执行编辑九卷本《古史考》(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在我看来,《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典学术。它不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学派分类的梳理,而是以“辨”这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我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辨”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方法,更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学者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语境中,通过辨析来确立学说、传承文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被后世“固化”的学术观点进行“再辨析”的章节,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活力和可能性,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被层层解读和建构出来的。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还可以是怎样”。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它挑战了我的一些既有观念,也让我对中国古典学术有了更全面、更动态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读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而理解当下,离不开对历史的深层挖掘。《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像很多泛泛而谈的通史类书籍,而是深入到中国古典学术的细枝末节,通过对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学派、甚至某个特定文献的辨析,来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与演变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仅仅是呈现事实,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史料背后的逻辑,去探究作者的意图,去辨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书中关于“辨”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考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学术沙龙,与先贤们一同辩论、争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籍难以给予的。而且,作者的笔调也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学术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学术的魅力。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学”是“辨”出来的,是层层剥茧、去伪存真的过程。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中国古典学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只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或者流于表面。但是,这本书,真的给了我惊喜。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中国古典学术中最具争议、最难啃的部分。相反,他敢于直面那些被遮蔽的历史,敢于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定论。这种“敢于辨”的精神,贯穿全书,让人耳目一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古代思想家某一学说的辨析,作者层层递进,从文献的源流、思想的演变,到不同学派的解读,甚至是后世的误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个过程,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批判性思维。作者通过他的研究,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信息时,都要保持警惕,都要去“辨”,去探究其背后的真相。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尤为宝贵。
评分《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约大气,内页纸张手感也很不错,作为一名有一定阅读年限的书迷,我对书籍的“第一印象”还是挺看重的。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了——那种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像是在与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序言部分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主旨,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辨”这一概念的阐释,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何拨开迷雾,辨明真伪,回归经典,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作者在序言中就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洞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基于对史料细致研读后的真知灼见。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伏案苦读,字斟句酌时的情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下浮躁学风的一种有力回应,它邀请我们慢下来,重新审视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智慧之光。我想,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文化、渴望深入了解古典学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一次智慧的启迪。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些年来也陆陆续续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后古史辨时代之中国古典学》这本书,则是我最近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给我的感觉,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论著,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探险。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满足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极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学术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辨”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文本考据上的辨析,更是对思想内涵、历史语境、乃至文化意义的深层辨别。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而作者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带领我穿梭于错综复杂的史料之间,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线索,去辨析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他对于一些经典的重新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问”是不断“辨”出来的,是需要勇气和智慧去挑战和超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