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運動標誌性齣版物《古史辨》第一冊創始於1926年,1941年齣版的第七冊在戰亂中為《古史辨》劃上瞭句號。早在1949年前,共産黨理論傢就對鬍適思想多有批判,逐漸將鬍適定性為國民黨反動派的代言人、美帝國主義的走狗。1950年下半年,新興大陸政權發動瞭全麵性的批判「鬍適派」運動。盡管1976年「文革」結束以後有所糾正,但共産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在1980年依然稱鬍適為「反動文人」。
鬍適是古史辨運動的引路人,鬍適的左膀右臂顧頡剛作為古史辨運動的中心人物,當然被列入「鬍適派」的黑名單。顧頡剛於1980年去世,第二年學術界有人提齣「重新估價中國文明」的口號,藉1989年以後保守主義流行之勢,到1992年發展為「走齣疑古時代」的口號,外國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口號正演變為國傢口號,藉助1996年官方投入钜資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實地演習瞭「走齣疑古時代」口號。這個口號指控「疑古派」腰斬中國悠久的文明史,打消民族自尊心,瓦解民族凝聚力,沒有在大陸生存過的人們難以理解這一指控蘊含的令人不寒而慄的分量。隨著齣土資料的不斷增多,「後古史辨時代」的中國古典學研究嚮何處去?2003年大陸齣版的《古史考》九巨冊就是思考這一問題的。
該書收錄1949-2003年之間的文章414篇,附錄12篇,分20世紀批判鬍適運動史料(一至四捲,繁體)、1949年以來大陸重大史學思潮、民族、道統宗教、夏商周斷代工程(五至九捲,簡體)六大主題,是邪非邪?立此存照。我們邀請原編者從中選齣13篇論文編為一個選本,承李紀祥先生定名為《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
作者簡介
吳銳
1967年生,湖北省恩施土傢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人,土傢族,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楊嚮奎先生(1910-2000)助手。主要研究中國上古史、中國思想史、經學。
著有三捲本《中國思想的起源》(山東教育齣版社2003年版),執行編輯九捲本《古史考》(海南齣版社2003年版)。
我一直認為,讀史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而理解當下,離不開對曆史的深層挖掘。《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像很多泛泛而談的通史類書籍,而是深入到中國古典學術的細枝末節,通過對某個特定時期、某個特定學派、甚至某個特定文獻的辨析,來展現中國古代思想的復雜性與演變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審慎態度,他不僅僅是呈現事實,更重要的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史料背後的邏輯,去探究作者的意圖,去辨析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書中關於“辨”的討論,不僅僅局限於學術考證,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學術沙龍,與先賢們一同辯論、爭鳴。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書籍難以給予的。而且,作者的筆調也極具感染力,他能夠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學術問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中國古典學術的魅力。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學”是“辨”齣來的,是層層剝繭、去僞存真的過程。
评分《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封麵設計簡約大氣,內頁紙張手感也很不錯,作為一名有一定閱讀年限的書迷,我對書籍的“第一印象”還是挺看重的。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語言風格所吸引瞭——那種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雅緻,讀起來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與一位飽學之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序言部分更是點明瞭本書的主旨,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辨”這一概念的闡釋,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如何撥開迷霧,辨明真僞,迴歸經典,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議題。作者在序言中就流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洞察,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基於對史料細緻研讀後的真知灼見。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伏案苦讀,字斟句酌時的情形。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當下浮躁學風的一種有力迴應,它邀請我們慢下來,重新審視那些被時光衝刷卻依然閃耀的智慧之光。我想,對於任何一個熱愛中國文化、渴望深入瞭解古典學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是一場精神的盛宴,一次智慧的啓迪。
评分在我看來,《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典學術。它不是那種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學派分類的梳理,而是以“辨”這個核心概念為切入點,展開瞭一係列深入的探討。我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辨”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方法,更是一種生存智慧,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在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現瞭中國古代學者是如何在復雜的曆史語境中,通過辨析來確立學說、傳承文化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被後世“固化”的學術觀點進行“再辨析”的章節,這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的活力和可能性,也讓我認識到,曆史的真相,往往是被層層解讀和建構齣來的。這本書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以及“還可以是怎樣”。這種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是我在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看到的。它挑戰瞭我的一些既有觀念,也讓我對中國古典學術有瞭更全麵、更動態的認識。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麵上關於中國古典學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隻是在重復前人的觀點,或者流於錶麵。但是,這本書,真的給瞭我驚喜。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中國古典學術中最具爭議、最難啃的部分。相反,他敢於直麵那些被遮蔽的曆史,敢於挑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定論。這種“敢於辨”的精神,貫穿全書,讓人耳目一新。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某個古代思想傢某一學說的辨析,作者層層遞進,從文獻的源流、思想的演變,到不同學派的解讀,甚至是後世的誤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這個過程,就像是偵探破案一樣,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獲取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批判性思維。作者通過他的研究,告訴我們,在麵對任何信息時,都要保持警惕,都要去“辨”,去探究其背後的真相。這種能力,在當今社會尤為寶貴。
评分我是一位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這些年來也陸陸續續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後古史辨時代之中國古典學》這本書,則是我最近閱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給我的感覺,不是一本簡單的學術論著,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智慧探險。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滿足於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簡單復述,而是以一種極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瞭中國古典學術的發展脈絡。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辨”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僅僅是文本考據上的辨析,更是對思想內涵、曆史語境、乃至文化意義的深層辨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而作者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他帶領我穿梭於錯綜復雜的史料之間,去發現那些隱藏的綫索,去辨析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他對於一些經典的重新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學術研究的開放性和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問”是不斷“辨”齣來的,是需要勇氣和智慧去挑戰和超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