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下) 老子道德经

紫气东来(下) 老子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修身
  • 养生
  • 国学
  • 紫气东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本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却又蕴涵着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无作妙力。唯有当我们停止向外追寻,什么也不做,只是轻松地向内在的天空全然地敞开自己,心如虚空,寂静轻灵时,才能与道的特性相应,才能使内在身心世界?的万事万物与种种境相自然孕育、开展。然后,经由纯然的静心观照,才洞察到万物本是一体,一切幻化等同一心。于是,所有的喧闹、繁华开始消逝、褪尽,天地再度归于寂灭,回复到自性原始的状态。

本书特色

  东北老师对智慧观照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解说,都让人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在《紫气东来》这本书中,他的文字,简朴自然,却句句散放出发人深省的智慧之光与强憾的穿透力,在阅读的当下,层层深入内在的身心世界之中,同时又不断地放松、开展,能量因此逐渐增长,身心受到洗涤。有时,他对观照境界的描述,又如音乐诗篇般地悠扬动人,让我在聆听时,心弦随之共鸣,在不期然中,被引领至一个超越头脑思维的神秘境地,瞥见到那不可言说、来自道的讯息。

作者简介

东北

  中国吉林长春人,潜心慕道多年,遍读道藏经典,于老子的清静无为深有领悟。一九九四年旅居美国时,有缘听到《金刚经》梵唱,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读《大藏经》后,又深入实修般若观照。

  东北以其不可思议的因缘,契入了佛与道的甚深秘义,以及达成无上之道的至简之法。

  东北既重理论亦重实修,他的经验是,若不能落实到实修,再深的理论亦是戏论。若实修离开甚深理论的指导必然会成为盲行。真实的修行应将甚深理论圆满地落实在生命的举手投足中。

  东北与有缘人分享的是,只有成就无上之道,才能明了自性的真实与庄严。只有开启甚深智慧,才能展现内心的祥和与慈悲。所以尽早成就大道是每一个人的当务之急。

  东北经常于美国的如是禅莲花湖禅修中心,举办各种禅修训练,也常往来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有缘人分享开启甚深智慧的般若观照,弘扬成就诸佛的不二法门。

  着有:《法身舍利宝光》、《永恆的付嘱》、《随处护念》(慧炬出版社)。《走路的祕密》(橡树林出版社)。《光明自在行》、《无上祕法的神变》、《脚下光明》(圆明出版社)。《金刚经名相解(上)》、《金刚经名相解(下)》、《修行实用名相》、《紫气东来(上) 老子道德经》、《佛说如何念佛》(春天出版社)。等书。

《山海经异闻录》 卷一:昆仑之墟 自上古洪荒,天地初开,万物勃发。混沌未分之际,已有神祇隐现,驾驭风雷,移转山川。然史册所载,多言及黄帝炎帝之争,盘古开天之壮举,却鲜有提及那隐于极西之地的神山——昆仑。 《山海经异闻录》此卷,便是以追溯上古遗脉,探寻昆仑神话为核心。开篇即描绘了上古洪水滔天之时,有鲲鹏振翅,衔载神木,直上九霄,方才寻得一处干燥之地,便是昆仑的雏形。此地灵气充沛,万物皆有灵性,更有“不周山”之遗脉,沟通天地,是为神人往来的门户。 书中详尽记载了昆仑山脉的地理形貌,非寻常山川可比。其山势蜿蜒,横亘万里,白玉为阶,黄金为壤。山间有九层天池,池水非凡,饮之可延寿百载,观之可窥未来片段。 重点描绘了昆仑的守护者——西王母。然此处的西王母形象,与后世流传的雍容贵妇大相径庭。她更像是一位古老而威严的自然之灵,身披白鹿皮,手持不死之药的“灵台之钥”。她的居所,并非琼楼玉宇,而是由无数巨大的灵石和千年古松构成的洞府。书中用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描述了西王母如何以天地之炁,调和四方风雨,维持世界的微妙平衡。 本卷亦收录了数种奇特生物的记载。如“毕方”,形如鹤,红身白纹,其出现预示着大火;“九尾狐”,并非魅惑之兽,而是掌管生育与丰收的圣兽,其九尾的每一根尾羽都蕴含着一方水土的生命力。书中对这些异兽的习性、栖息地以及它们与早期人类文明的互动,进行了细致的考据和描述。 卷二:南荒诡域 若说昆仑代表着秩序与高远,那么南荒便是蛮荒、未知与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南荒之地,气候炎热,瘴气弥漫,但其中孕育的生命形态之奇异,足以颠覆任何常人的认知。 此卷重点讲述了“刑天”一族的遗迹。刑天,非仅是斩首不死的战神,而是南荒一脉古老族群的首领。书中推测,刑天族拥有惊人的肉体再生能力,其崇拜的图腾是燃烧的心脏,代表着永不熄灭的斗志。通过对南荒古老岩画的解读,描绘了刑天与黄帝的旷世之战,但叙述角度独特,侧重于双方对“生存权”和“信仰独立性”的坚持,而非简单的正邪对立。 南荒的地理特征以火山和沼泽为主。书中对一处名为“不毛之泽”的地方着墨颇多。此泽看似死寂,实则暗流涌动,水下栖息着“开明兽”的后裔——一种能够控制泥沙和水流的巨型水怪。书中详细记录了古代巫师如何利用特定的祭祀仪式,安抚这些水怪,以求得片刻的安宁。 此外,本卷还探究了南荒流传的“太阳祭”文化。当地的部落相信,太阳并非高悬于天,而是每夜沉入地底的火焰巨兽,每日黎明时分,部落的勇士们要进行一场模拟“追逐太阳”的仪式,以确保光明不会永远消失。这种原始而坚韧的生命哲学,是南荒文明的核心。 卷三:东海蜃影 东海,自古以来便是神秘与虚幻的代名词。此卷聚焦于海上传说,探讨了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敬畏与想象。 书中详细描绘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浮沉不定。与其他记载不同,本书认为这三座仙山并非固定实体,而是某种高频能量场的投射,只有在特定星象或潮汐条件下,才会显现于凡人眼前。书中有船队遭遇“蜃景”的真实记录,描述了海上航行者如何在幻象中辨识出真实的航道,以及如何应对那些以美丽岛屿为诱饵的深海魅影。 重点解析了“鲛人”的生态。鲛人并非单纯的美丽人鱼,而是能够适应深海高压的智慧物种。它们生活在海底的巨大珊瑚礁迷宫中,以收集深海矿物为生,并掌握着一种通过水波振动进行的长距离通讯方式。书中记载了一次人类与鲛人部落短暂的和平接触,双方交流的媒介是一种经过特殊提炼的珍珠,可以暂时消除语言障碍。 卷末部分,提到了上古时期的“海祭”制度。每逢大风暴来临,沿海部落需要献祭大量的珍宝甚至生命,以平息海神的怒火。这种残酷的仪式,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类在面对浩瀚海洋时的无力感和对未知力量的绝对屈从。 卷四:北域极寒 北域,冰雪覆盖,是万物生长趋于停滞的极端之地。此卷将读者带入一个由永冻土和极光构成的世界。 书中描述了“玄冰窟”的地理结构。此地常年被冰封,但冰层之下却蕴藏着地热,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地表气候的地下生态系统。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如“窫窳”,一种拥有多重瞳孔的巨型食肉动物,它们依靠感知地热的微小波动进行捕猎。 北域文化的核心,围绕着“时间”的概念展开。由于冬季漫长,白天极短,北域的先民对时间的流逝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他们相信,时间在寒冷中会被“冻结”,因此通过特定的舞蹈和吟唱,试图唤醒沉睡中的世界。书中记载了一种名为“守岁之魂”的现象,即在极夜最深处,会出现类似古代先祖的影像,这被视为与过去对话的唯一途径。 此外,本书还考证了北域的“风暴神”崇拜。他们相信,极光是神祇的战袍在天空中的闪耀,而强烈的暴风雪则是神祇愤怒的表现。祭司通过解读风雪的纹理和冰晶的形状,来预言未来和指导部落的迁移方向。 《山海经异闻录》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大胆的想象和细腻的文学笔触,构建了一个与主流历史叙事平行且互补的上古世界图景,展现了在文明尚未完全定型之时,人与自然、人与神祇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此书旨在唤醒读者对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殆尽的古老记忆的探寻欲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内在天地的紫气东来
林蕴华

  从小,我就爱仰望天空。喜欢享受天刚破晓时那份金色的宁静,也爱欣赏夜空下,满月独挂枝头的那种意境。而不管是朗朗晴空中的蓝天白云、彩霞满天的夕阳余晖,风起云涌前的成片乌云,亦或是雷电交加、暴雨疾驰的万马奔腾,天空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地辽阔、悠远与空旷,它包容一切,却又充满了神秘莫测的力量,使人心醉神驰,有时又令人胆颤心惊。

  而老子,这位中国古代的神秘思想家,在其遗留给后世的五千字《道德经》中所描述大道的体性与妙用,在在处处都流露出其清纯如婴儿般的天性与像虚空般深邃、高远的智慧,使我对他所形容的清净无为、随顺自然、宁静致远与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满怀向往之情。

  直到有幸接触到《紫气东来》这本书,读到东北老师用智慧观照的角度所阐释的《道德经》后,才将老子与我对天空的那份孺慕之情串连起来,恍然明白这种情怀是源自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想在内在的天空中彻底解放自我,自由翱翔。同时,也逐渐看清真正令我向往的,不是各色的天光云影,也非遥远的西方净土,而是那能让我平稳地立足于脚下,使我回归生命本源的清净大道。

  原来,外在的天空就像镜子一般,如实地反映出自心内在的天空。道本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却又蕴涵着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无作妙力。唯有当我们停止向外追寻,什么也不做,只是轻松地向内在的天空全然地敞开自己,心如虚空,寂静轻灵时,才能与道的特性相应,才能使内在身心世界?的万事万物与种种境相自然孕育、开展。然后,经由纯然的静心观照,才洞察到万物本是一体,一切幻化等同一心。于是,所有的喧闹、繁华开始消逝、褪尽,天地再度归于寂灭,回复到自性原始的状态。

  而人啊! 在人生这场梦中之所以一再地生死轮回,累劫不能醒来,就是因为有这个太习惯于复杂与喜欢矛盾对立的头脑,与这颗不甘平凡、寂寞的心,纵容六根追逐六尘,将自己放逐于自性的大道之外,而在色声光影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想要从梦中醒来,诚如东北老师在书中一再恺切强调的;我们除了向自性臣服,只是简单、轻松、无思无念的纯然观照,由着智慧之光引领我们直达生命的核心之外,又还能做什么呢 ? 而许多修行人的慧命会中断,就是于观照中头脑介入了。不论是对殊胜的境界与法相产生了执取、恋栈的心态,或是想用对治的方法来去除贪瞋痴的习气,都会因此失去了观照的连续性。所以纯然观照的连续性,才是修行者最终能否成就的关键。

  东北老师对智慧观照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解说,都使我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在《紫气东来》这本书中,他的文字,简朴自然,却句句散放出发人深省的智慧之光与强憾的穿透力,使我在阅读的当下,层层深入内在的身心世界之中,同时又不断地放松、开展,能量因此逐渐增长,身心受到洗涤。有时,他对观照境界的描述,又如音乐诗篇般地悠扬动人,让我在聆听时,心弦随之共鸣,在不期然中,被引领至一个超越头脑思维的神秘境地,瞥见到那不可言说、来自道的讯息。我明白了在人生这条路上,实在没有什么是我要刻意去抛弃的,也没有什么是我一定要去执取的。存在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昨日种种,只是为了让今日的我能够浴火重生所做的事前准备。于是,我浅尝到了来自生命源头那甜美的泉水,开始如花般地绽放,释放出自性本然的芬芳。

  如果你内在的眼睛已经张开,如果你已经准备好,那么阅读这本书将是一场心灵的飨宴,是来自存在最丰盛的赠礼。今夜,就不妨尽情地畅饮这本书所赐予的甘露吧!也许,明朝醒来,你已置身于那万径人踪灭的智慧顶峰。恍惚中,似乎一切都已清楚明白,却又什么都不知道。

【代序】
头脑的唯一用途
何兴亚 中华新时代协会理事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甚深智慧,已陆续被世界各国以不同语文翻译,并启发了许多备受尊崇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实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东北老师以观照修行的角度解读道德经,对观照、寂定、安住无为、放下分别、向内修行、无作妙力等心要,均有精辟阐述,为修行者提供了极为明确的指引。尤其此书中,东北老师详尽论述头脑运作所造成的矛盾、痛苦、混乱与虚妄,以及对修持的影响,更是进入真实修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

  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斥着上下、大小、长短、难易、美丑、善恶等相对的观念,因而形成许多无谓的判断与分别,更进而产生对美善的执着与追求,衍生许多烦恼与痛苦。人们会因为得不到美好事物而产生痛苦,也会因为拥有美好事物又怕失去而忧愁。头脑会从各种情境与事物中,不断从事自以为是的选择,但那选择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会有痛苦,而其症结就是头脑的分别。

  世人极为推崇头脑的聪明智慧,鼓励大家运用各种方法,强化头脑的分析、记忆、判断等机能,并试图利用聪明智慧改善与美化世界。殊不知这相对的世界,是由相对的头脑所妄造出来的,而且头脑越发达,越巧妙,越能够欺瞒世人。头脑在本质上是虚妄的、矛盾的、分裂的、混乱的,它不可能真正解决任何问题。其实痛苦与不痛苦只是头脑一念之间的游戏,减少头脑的判断分别,抛弃头脑的思辨妄想,就可以没有烦恼与忧愁了。所以,众人若能依最单纯的方式,返回最朴实处,停止头脑妄作,痛苦的游戏自然就会中止,一切问题也会自然消逝。

  在修行方面,众人所以不能成就圆满大道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自我,二是有分别,三是有所得,此三者都是后天形成的自我意识,然而其始作俑者就是头脑。修行的观照,常常连几秒钟都很难持续,这正是因为人的头脑在作祟。当修行者进入境界时,头脑一介入,境界就破坏了。而且,头脑的智慧是对立的智慧、是因缘智慧、是生死法的智慧、是无常的智慧、是虚伪不实的智慧,所以由头脑设计出来的修行方法,无法引领修行者步上正确道途。来自本性的智慧,则是超越对立的光明智慧,此光明人人具足,但却因头脑的造作,遮盖了自性之光。

  只有超越头脑才能真实进入修行,只有超越虚妄才能得见真实自性。无求、无得、无分别的纯净观照,虽然没特意抵制头脑运作,但头脑却于连续的观照中没有任何发挥的机会,而被彻底降伏。是以,若欲有真智慧,显发自性本具的甚深智慧与光明,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持观照,让头脑停止妄作,让自己的身心空出来,让无作妙力轻松自然地运作。也就是说,修行者能够有所成就,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头脑停止后的无作妙力,自然而然所展现的光明。

  归根究底而言,我们所珍视的头脑与其聪明智慧,不断地造成分裂与矛盾,其实是祸乱之源,为世界所带来的好处,远不及于其害处。综合衡量现今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情况,如果说头脑还有可取之处,那么它唯一的用途就是了解自身的虚妄本质,进而停止造作,让自性之光得以自然彰显。

【作者序】

  中国人何其有幸,早在距今三千年前就诞生了老子这样一位大圣人,留给后代像《道德经》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以来的名人以及贤圣没有不研究《道德经》者,没有不受到老子智慧的指引者。即便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道德经》仍是免于焚烧之书。即便是当朝皇帝灭道兴佛,道藏全部焚毁时,《道德经》也不在其数。更有许多皇帝精读《道德经》,其中甚有几位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及明太祖等都曾着书註解《道德经》。宋徽宗还从不同的角度三次解读《道德经》。

  历史上解读《道德经》的着作不下千家,其中解释《道德经》最佳者有白玉禅、龙渊子、张三丰和近代的黄元吉,他们的解释较接近老子《道德经》的原义。张三丰所註的《道德经》没有在坊间流传,只有隐仙派的真正传人方可得见。隐仙派源自文始,文始即是尹喜。尹喜是第一个以道德经而成就大道的人,亦是第一个解释道德经的人。他所着的文始经即是第一部解释道德经的书。

  在众多解释《道德经》的着作中,均体现了众多的智慧和独到之见。如,于《道德经》中可以找到环保思想,找到军事谋略,找到治国方略,找到处事哲学,找到科学,总之每个人能找到自已要找的,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读者是什么程度,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启发和智慧。但是人们从《道德经》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学到的智慧,其实并不是《道德经》的本意。

  若说老子讲环保,老子却不许向外看。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自知者才是心中有光明。因此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或说「虚其心,实其腹。」都是在说不许向外看,只许向内观察。

  若说老子讲军事谋略,《道德经》中却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由此两句可知,老子的要旨不是军事谋略。

  若说《道德经》是谈治理国家,老子却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由此两句可知,老子不讲如何以智治理国家。

  若说《道德经》是谈人生哲学,但老子却说:「绝学无忧。」可见老子并不提倡人生哲学。

  若说老子《道德经》是在讲科学,老子却说:「智慧出,有大伪。」可见老子并不重视所谓的科学。

  若说老子《道德经》是在讲道德仁义,但老子却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老子又说:「大道废,有仁义。」可见老子所讲的道德仁义是以不离大道为前提的。道是一切的本质,德只是道的显现。因德近于道,将德名为贵,但不可以贵德而失道。所以老子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由此可知老子不是教仁义道德的。

  老子讲的道是无为之道,老子讲的德是清净之德。老子讲的是一切的源头,于源头中并没有所谓的学术与智慧。人们说的各种智慧都是头脑的运作,而老子不许动用头脑。老子讲的只是清净的内在之光,是纯然的般若观照,从经文中就可明显看到老子的告诫。老子金刚般地站在那如如不动的光明中,不断地将无主的心拉回来。老子一再地暗示,接近大道唯一的可能是,不可以言说,只允许观看。

  老子所说的道,观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这是因为老子所说的大道,以声音来说是最大的声音,大到听不见,即所谓大音希声。老子所说的大道,以形象来说是最大的形象,大到无形。这样的大道难以描述,所以老子说道隐无名。

  老子指示若入此大道,须行无为之行,须明无言之教,是让修行者学习那个不可以学习的,看到那不可看到的,听那个不可以听的,成就那不可以成就的,得到那不可以得到的。非常明显地,老子所讲的已超越人们的头脑。因此若以头脑的分别能力来领悟大道的不可分别的妙用,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老子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名为太上。老子是统一的、平等的,所以不可能此处讲分别,彼处讲不分别。老子是无为的,所以不可能行于任何造作之行。老子是清净的,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头脑妄想之处。

  以老子所讲的大道的无上来看,人我是假的,世界是幻化的,一切现象界都非真实,而老子只是不得不用人的语言勉强传达此简易的大道。若欲跟随老子行大道行,须明了老子所用语言的真实秘义才行。语言是被老子借用的工具,是用来指引行者归向大道的方便。这种被借用的语言只是一种传达的手段,只是路途中的标志,并非是真实的大道,语言只是为了指向大道的方便之举。大道的追随者应超越肤浅有限的语言,而领悟老子所传达的甚深秘义。

  为了使大道的追随者能超越文字的表相,领悟老子所要传达的甚深秘义,笔者不揣浅陋,兹就个人多年修行体验,从智慧观照的角度出发,为文阐释《道德经》,期盼能与读者分享,探讨老子的深广智慧。老子所讲述的大道无形质,无相貌,独一无二,浑然自成,亘古以来,周行不殆,无始无终,很难用文字将其具体描述出来。强而言之,则言道为德之体,德则为道之相,此相即是清净相。

  清净是德之至,无为是道之用。无为即是观照,观照是大道的无为妙用。于如是无为的观照中,可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无作妙力。此无作妙力即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奇蹟,这种奇蹟就是人人本具的无上智慧,因此观照智慧中有和平、光明、平等、自在的特性。又因于观照中无取无舍,无诸分别,只是纯净的无作无为地观照,所以其心必然清净。清净之心,道自来居。因道之所居,而得显明,清净是德的最高体现。大道的无作妙力只能于无为观照中展现,因此才说无为道之用。又因无作妙力可以达成一切,所以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甚深智慧至简至易,本文唿唤每位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在此振兴时刻,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老子的甚深智慧,以便让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有幸目睹中华文化的紫气东来,以自己的生命,领悟紫气东来中的奇蹟,感知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力。

【註】

  《老子道德经》全书共分八十一章。前半段阐明无为是「道」之用。后半段阐明清净是「德」之至。

  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老子讲述无形无相、不可听闻、不可视见、不可触摸的大道之行以及大道的无作妙力。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老子讲述大道的清净之德。

  为了方便读者应用,《紫气东来》一书分为上下二册。(上册)解读《老子道德经》中大道行与大道的无为之用,(下册)解读《老子道德经》中大道的清净之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带有淡淡纹理的哑光纸,触感温润,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那“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以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灵动的书法呈现,颜色选用的是一种深邃的紫罗兰,在灯光下微微泛着神秘的光泽,与“老子道德经”的苍劲笔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统一。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泛着柔和的米黄色,既不会刺眼,又能长时间阅读而不觉疲劳。每一页的排版都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也让读者的思绪能够随着文字的流动而沉淀。更让我惊喜的是,扉页上还印有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寥寥几笔,却勾勒出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的意境,令人遐想联翩。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它从视觉和触觉上就给予了我一种宁静而深远的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内容所带来的思考深深震撼。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圣先贤的灵魂对话。作者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用现代的语言和逻辑,将那些看似玄妙的道理一一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阐述印象深刻。过去我总觉得“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甚至有些消极避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它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在恰当的时机,以最省力的方式达成目标。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高压竞争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过度的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而学会放手、学会等待,有时才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平和了许多,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更加豁达。

评分

这本书所传递的智慧,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古籍的心态来翻阅的,但没想到它所包含的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洞见,竟然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行为和观念。比如,书中关于“知足”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和焦虑,并非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是源于内心的欲望永无止境。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更是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鼓励我们去关注内在的富足,去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虚荣。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感觉自己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而是能够更加平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灵洗涤。我一直对哲学和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但《道德经》一直是让我觉得难以企及的经典。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或者过于主观臆断,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解读非常细腻,他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了词语背后深邃的文化意涵和哲学思想。书中举的例子也都非常贴切,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我这个对古典哲学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道”的阐释,它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到人际关系的处世之道,无不体现着“道”的痕迹。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中,它就藏在我们的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道德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视角。他能够将那些古老的箴言,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也能获得实际的启示。例如,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不仅仅是对战争策略的阐述,更是对人际交往、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不必总是以强硬对抗,有时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反而更能化解危机,达成目标。这种智慧,对于我这个平时性情有些急躁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沉静,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力量,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