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下) 老子道德经

紫气东来(下) 老子道德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修身
  • 养生
  • 国学
  • 紫气东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本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却又蕴涵着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无作妙力。唯有当我们停止向外追寻,什么也不做,只是轻松地向内在的天空全然地敞开自己,心如虚空,寂静轻灵时,才能与道的特性相应,才能使内在身心世界?的万事万物与种种境相自然孕育、开展。然后,经由纯然的静心观照,才洞察到万物本是一体,一切幻化等同一心。于是,所有的喧闹、繁华开始消逝、褪尽,天地再度归于寂灭,回复到自性原始的状态。

本书特色

  东北老师对智慧观照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解说,都让人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在《紫气东来》这本书中,他的文字,简朴自然,却句句散放出发人深省的智慧之光与强憾的穿透力,在阅读的当下,层层深入内在的身心世界之中,同时又不断地放松、开展,能量因此逐渐增长,身心受到洗涤。有时,他对观照境界的描述,又如音乐诗篇般地悠扬动人,让我在聆听时,心弦随之共鸣,在不期然中,被引领至一个超越头脑思维的神秘境地,瞥见到那不可言说、来自道的讯息。

作者简介

东北

  中国吉林长春人,潜心慕道多年,遍读道藏经典,于老子的清静无为深有领悟。一九九四年旅居美国时,有缘听到《金刚经》梵唱,受到难以言喻的震撼。在遍读《大藏经》后,又深入实修般若观照。

  东北以其不可思议的因缘,契入了佛与道的甚深秘义,以及达成无上之道的至简之法。

  东北既重理论亦重实修,他的经验是,若不能落实到实修,再深的理论亦是戏论。若实修离开甚深理论的指导必然会成为盲行。真实的修行应将甚深理论圆满地落实在生命的举手投足中。

  东北与有缘人分享的是,只有成就无上之道,才能明了自性的真实与庄严。只有开启甚深智慧,才能展现内心的祥和与慈悲。所以尽早成就大道是每一个人的当务之急。

  东北经常于美国的如是禅莲花湖禅修中心,举办各种禅修训练,也常往来美国、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有缘人分享开启甚深智慧的般若观照,弘扬成就诸佛的不二法门。

  着有:《法身舍利宝光》、《永恆的付嘱》、《随处护念》(慧炬出版社)。《走路的祕密》(橡树林出版社)。《光明自在行》、《无上祕法的神变》、《脚下光明》(圆明出版社)。《金刚经名相解(上)》、《金刚经名相解(下)》、《修行实用名相》、《紫气东来(上) 老子道德经》、《佛说如何念佛》(春天出版社)。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内在天地的紫气东来
林蕴华

  从小,我就爱仰望天空。喜欢享受天刚破晓时那份金色的宁静,也爱欣赏夜空下,满月独挂枝头的那种意境。而不管是朗朗晴空中的蓝天白云、彩霞满天的夕阳余晖,风起云涌前的成片乌云,亦或是雷电交加、暴雨疾驰的万马奔腾,天空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地辽阔、悠远与空旷,它包容一切,却又充满了神秘莫测的力量,使人心醉神驰,有时又令人胆颤心惊。

  而老子,这位中国古代的神秘思想家,在其遗留给后世的五千字《道德经》中所描述大道的体性与妙用,在在处处都流露出其清纯如婴儿般的天性与像虚空般深邃、高远的智慧,使我对他所形容的清净无为、随顺自然、宁静致远与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满怀向往之情。

  直到有幸接触到《紫气东来》这本书,读到东北老师用智慧观照的角度所阐释的《道德经》后,才将老子与我对天空的那份孺慕之情串连起来,恍然明白这种情怀是源自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想在内在的天空中彻底解放自我,自由翱翔。同时,也逐渐看清真正令我向往的,不是各色的天光云影,也非遥远的西方净土,而是那能让我平稳地立足于脚下,使我回归生命本源的清净大道。

  原来,外在的天空就像镜子一般,如实地反映出自心内在的天空。道本无形、无相,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却又蕴涵着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无作妙力。唯有当我们停止向外追寻,什么也不做,只是轻松地向内在的天空全然地敞开自己,心如虚空,寂静轻灵时,才能与道的特性相应,才能使内在身心世界?的万事万物与种种境相自然孕育、开展。然后,经由纯然的静心观照,才洞察到万物本是一体,一切幻化等同一心。于是,所有的喧闹、繁华开始消逝、褪尽,天地再度归于寂灭,回复到自性原始的状态。

  而人啊! 在人生这场梦中之所以一再地生死轮回,累劫不能醒来,就是因为有这个太习惯于复杂与喜欢矛盾对立的头脑,与这颗不甘平凡、寂寞的心,纵容六根追逐六尘,将自己放逐于自性的大道之外,而在色声光影中迷失了自己。如果想要从梦中醒来,诚如东北老师在书中一再恺切强调的;我们除了向自性臣服,只是简单、轻松、无思无念的纯然观照,由着智慧之光引领我们直达生命的核心之外,又还能做什么呢 ? 而许多修行人的慧命会中断,就是于观照中头脑介入了。不论是对殊胜的境界与法相产生了执取、恋栈的心态,或是想用对治的方法来去除贪瞋痴的习气,都会因此失去了观照的连续性。所以纯然观照的连续性,才是修行者最终能否成就的关键。

  东北老师对智慧观照独到的见解与精辟的解说,都使我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在《紫气东来》这本书中,他的文字,简朴自然,却句句散放出发人深省的智慧之光与强憾的穿透力,使我在阅读的当下,层层深入内在的身心世界之中,同时又不断地放松、开展,能量因此逐渐增长,身心受到洗涤。有时,他对观照境界的描述,又如音乐诗篇般地悠扬动人,让我在聆听时,心弦随之共鸣,在不期然中,被引领至一个超越头脑思维的神秘境地,瞥见到那不可言说、来自道的讯息。我明白了在人生这条路上,实在没有什么是我要刻意去抛弃的,也没有什么是我一定要去执取的。存在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昨日种种,只是为了让今日的我能够浴火重生所做的事前准备。于是,我浅尝到了来自生命源头那甜美的泉水,开始如花般地绽放,释放出自性本然的芬芳。

  如果你内在的眼睛已经张开,如果你已经准备好,那么阅读这本书将是一场心灵的飨宴,是来自存在最丰盛的赠礼。今夜,就不妨尽情地畅饮这本书所赐予的甘露吧!也许,明朝醒来,你已置身于那万径人踪灭的智慧顶峰。恍惚中,似乎一切都已清楚明白,却又什么都不知道。

【代序】
头脑的唯一用途
何兴亚 中华新时代协会理事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甚深智慧,已陆续被世界各国以不同语文翻译,并启发了许多备受尊崇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实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东北老师以观照修行的角度解读道德经,对观照、寂定、安住无为、放下分别、向内修行、无作妙力等心要,均有精辟阐述,为修行者提供了极为明确的指引。尤其此书中,东北老师详尽论述头脑运作所造成的矛盾、痛苦、混乱与虚妄,以及对修持的影响,更是进入真实修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

  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斥着上下、大小、长短、难易、美丑、善恶等相对的观念,因而形成许多无谓的判断与分别,更进而产生对美善的执着与追求,衍生许多烦恼与痛苦。人们会因为得不到美好事物而产生痛苦,也会因为拥有美好事物又怕失去而忧愁。头脑会从各种情境与事物中,不断从事自以为是的选择,但那选择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会有痛苦,而其症结就是头脑的分别。

  世人极为推崇头脑的聪明智慧,鼓励大家运用各种方法,强化头脑的分析、记忆、判断等机能,并试图利用聪明智慧改善与美化世界。殊不知这相对的世界,是由相对的头脑所妄造出来的,而且头脑越发达,越巧妙,越能够欺瞒世人。头脑在本质上是虚妄的、矛盾的、分裂的、混乱的,它不可能真正解决任何问题。其实痛苦与不痛苦只是头脑一念之间的游戏,减少头脑的判断分别,抛弃头脑的思辨妄想,就可以没有烦恼与忧愁了。所以,众人若能依最单纯的方式,返回最朴实处,停止头脑妄作,痛苦的游戏自然就会中止,一切问题也会自然消逝。

  在修行方面,众人所以不能成就圆满大道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有自我,二是有分别,三是有所得,此三者都是后天形成的自我意识,然而其始作俑者就是头脑。修行的观照,常常连几秒钟都很难持续,这正是因为人的头脑在作祟。当修行者进入境界时,头脑一介入,境界就破坏了。而且,头脑的智慧是对立的智慧、是因缘智慧、是生死法的智慧、是无常的智慧、是虚伪不实的智慧,所以由头脑设计出来的修行方法,无法引领修行者步上正确道途。来自本性的智慧,则是超越对立的光明智慧,此光明人人具足,但却因头脑的造作,遮盖了自性之光。

  只有超越头脑才能真实进入修行,只有超越虚妄才能得见真实自性。无求、无得、无分别的纯净观照,虽然没特意抵制头脑运作,但头脑却于连续的观照中没有任何发挥的机会,而被彻底降伏。是以,若欲有真智慧,显发自性本具的甚深智慧与光明,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保持观照,让头脑停止妄作,让自己的身心空出来,让无作妙力轻松自然地运作。也就是说,修行者能够有所成就,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头脑停止后的无作妙力,自然而然所展现的光明。

  归根究底而言,我们所珍视的头脑与其聪明智慧,不断地造成分裂与矛盾,其实是祸乱之源,为世界所带来的好处,远不及于其害处。综合衡量现今社会与人类发展的情况,如果说头脑还有可取之处,那么它唯一的用途就是了解自身的虚妄本质,进而停止造作,让自性之光得以自然彰显。

【作者序】

  中国人何其有幸,早在距今三千年前就诞生了老子这样一位大圣人,留给后代像《道德经》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以来的名人以及贤圣没有不研究《道德经》者,没有不受到老子智慧的指引者。即便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道德经》仍是免于焚烧之书。即便是当朝皇帝灭道兴佛,道藏全部焚毁时,《道德经》也不在其数。更有许多皇帝精读《道德经》,其中甚有几位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及明太祖等都曾着书註解《道德经》。宋徽宗还从不同的角度三次解读《道德经》。

  历史上解读《道德经》的着作不下千家,其中解释《道德经》最佳者有白玉禅、龙渊子、张三丰和近代的黄元吉,他们的解释较接近老子《道德经》的原义。张三丰所註的《道德经》没有在坊间流传,只有隐仙派的真正传人方可得见。隐仙派源自文始,文始即是尹喜。尹喜是第一个以道德经而成就大道的人,亦是第一个解释道德经的人。他所着的文始经即是第一部解释道德经的书。

  在众多解释《道德经》的着作中,均体现了众多的智慧和独到之见。如,于《道德经》中可以找到环保思想,找到军事谋略,找到治国方略,找到处事哲学,找到科学,总之每个人能找到自已要找的,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读者是什么程度,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启发和智慧。但是人们从《道德经》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学到的智慧,其实并不是《道德经》的本意。

  若说老子讲环保,老子却不许向外看。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说自知者才是心中有光明。因此老子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或说「虚其心,实其腹。」都是在说不许向外看,只许向内观察。

  若说老子讲军事谋略,《道德经》中却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由此两句可知,老子的要旨不是军事谋略。

  若说《道德经》是谈治理国家,老子却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由此两句可知,老子不讲如何以智治理国家。

  若说《道德经》是谈人生哲学,但老子却说:「绝学无忧。」可见老子并不提倡人生哲学。

  若说老子《道德经》是在讲科学,老子却说:「智慧出,有大伪。」可见老子并不重视所谓的科学。

  若说老子《道德经》是在讲道德仁义,但老子却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老子又说:「大道废,有仁义。」可见老子所讲的道德仁义是以不离大道为前提的。道是一切的本质,德只是道的显现。因德近于道,将德名为贵,但不可以贵德而失道。所以老子才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由此可知老子不是教仁义道德的。

  老子讲的道是无为之道,老子讲的德是清净之德。老子讲的是一切的源头,于源头中并没有所谓的学术与智慧。人们说的各种智慧都是头脑的运作,而老子不许动用头脑。老子讲的只是清净的内在之光,是纯然的般若观照,从经文中就可明显看到老子的告诫。老子金刚般地站在那如如不动的光明中,不断地将无主的心拉回来。老子一再地暗示,接近大道唯一的可能是,不可以言说,只允许观看。

  老子所说的道,观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这是因为老子所说的大道,以声音来说是最大的声音,大到听不见,即所谓大音希声。老子所说的大道,以形象来说是最大的形象,大到无形。这样的大道难以描述,所以老子说道隐无名。

  老子指示若入此大道,须行无为之行,须明无言之教,是让修行者学习那个不可以学习的,看到那不可看到的,听那个不可以听的,成就那不可以成就的,得到那不可以得到的。非常明显地,老子所讲的已超越人们的头脑。因此若以头脑的分别能力来领悟大道的不可分别的妙用,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老子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名为太上。老子是统一的、平等的,所以不可能此处讲分别,彼处讲不分别。老子是无为的,所以不可能行于任何造作之行。老子是清净的,所以不可能有任何头脑妄想之处。

  以老子所讲的大道的无上来看,人我是假的,世界是幻化的,一切现象界都非真实,而老子只是不得不用人的语言勉强传达此简易的大道。若欲跟随老子行大道行,须明了老子所用语言的真实秘义才行。语言是被老子借用的工具,是用来指引行者归向大道的方便。这种被借用的语言只是一种传达的手段,只是路途中的标志,并非是真实的大道,语言只是为了指向大道的方便之举。大道的追随者应超越肤浅有限的语言,而领悟老子所传达的甚深秘义。

  为了使大道的追随者能超越文字的表相,领悟老子所要传达的甚深秘义,笔者不揣浅陋,兹就个人多年修行体验,从智慧观照的角度出发,为文阐释《道德经》,期盼能与读者分享,探讨老子的深广智慧。老子所讲述的大道无形质,无相貌,独一无二,浑然自成,亘古以来,周行不殆,无始无终,很难用文字将其具体描述出来。强而言之,则言道为德之体,德则为道之相,此相即是清净相。

  清净是德之至,无为是道之用。无为即是观照,观照是大道的无为妙用。于如是无为的观照中,可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无作妙力。此无作妙力即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奇蹟,这种奇蹟就是人人本具的无上智慧,因此观照智慧中有和平、光明、平等、自在的特性。又因于观照中无取无舍,无诸分别,只是纯净的无作无为地观照,所以其心必然清净。清净之心,道自来居。因道之所居,而得显明,清净是德的最高体现。大道的无作妙力只能于无为观照中展现,因此才说无为道之用。又因无作妙力可以达成一切,所以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甚深智慧至简至易,本文唿唤每位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在此振兴时刻,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老子的甚深智慧,以便让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有幸目睹中华文化的紫气东来,以自己的生命,领悟紫气东来中的奇蹟,感知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力。

【註】

  《老子道德经》全书共分八十一章。前半段阐明无为是「道」之用。后半段阐明清净是「德」之至。

  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老子讲述无形无相、不可听闻、不可视见、不可触摸的大道之行以及大道的无作妙力。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老子讲述大道的清净之德。

  为了方便读者应用,《紫气东来》一书分为上下二册。(上册)解读《老子道德经》中大道行与大道的无为之用,(下册)解读《老子道德经》中大道的清净之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