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大哲方东美先生云「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乃哲学境界之层次,哲学功夫之阶梯,闻入于思,思修无间,哲学家兼具三慧,功德方觉圆满。他将哲学智慧分为两类:生于各个人之闻思修,而能自成系统者,称作「自证慧」;若是全民族之文化精神,彼此互相摄受者,称为「共命慧」。
透过本书,方东美先生细腻的勾勒出希腊、欧洲、中国之智慧轮廓,析研三者之共命慧的源起与各具特色的发展。在抽出西方科学、逻辑系统和古老《易经》互有汇通的丝线之际,求美于性灵,悠游于天地……。本书言简意该、深刻、独到,是时人走访东西哲学的捷径,也是方东美先生哲人典范的最佳代表。
作者简介
方东美(1899 ? 1977)
原名珣,字东美,安徽桐城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喜好实用主义,热爱希腊哲学,晚年致力于建立「新儒学」体系,对华严宗亦有哲学上的重新诠释与发挥。着有《生生之德》、《华严宗哲学》、《大乘佛教哲学》、《哲学三慧》、《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等。1982年有杨士毅编成《方东美先生纪念集》。
我必须承认,《哲学三慧》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章节的论述,初读之下会感到些许的艰涩,需要反复琢磨,甚至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例如,其中关于“时间”的哲学辩论,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才使得最终的豁然开朗显得尤为珍贵。当那些看似晦涩的理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哲学思维的魅力。书中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对事物总是存在某种预设原因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在生命中,有多少事情是真正的“巧合”,又有多少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哲学解读,反而让我对生活中的变数多了一份坦然和接纳。
评分这本《哲学三慧》的名字,初见时便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所谓“三慧”,不知是指三类哲学智慧,还是三个层级的智慧?抑或是通过三条路径获得的哲学洞见?书中又将如何展开这“三慧”的论述呢?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也许它会带我走进古希腊哲人的思辨殿堂,领略苏格拉底的诘问艺术,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又或者,它会聚焦于东方哲学,在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逍遥”中探寻生命的真谛,在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义”中感悟人伦的智慧。更期待的是,它能将不同哲学流派的精髓融会贯通,为我呈现一幅宏大的哲学图景,让我得以在纷繁的思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深度。我甚至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当下”的哲学,如何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摆脱过去和未来的牵绊,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对未知探索的期待,是驱动我翻开这本书最原始的动力。
评分《哲学三慧》这本书,给予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进,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我耳边低语,引导我审视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道理。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哲学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理解了沟通的真正意义,以及“共情”的重要性。它提醒我,理解他人,往往需要超越语言的表层,去触及对方内心的真正需求。而对于“幸福”的探讨,更是让我从物质的堆砌转向内在的丰盈。书中没有提供快速获得幸福的秘诀,而是引导我去思考,真正的幸福可能是一种状态,一种与世界和谐共处的能力,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这种哲学式的追问,让我不再盲目地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是更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评分《哲学三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提问,去思考,去质疑。书中关于“价值”的章节,让我对“善”与“恶”、“对”与“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像一些道德说教那样直接给出指令,而是带领我深入探究价值判断的根源,审视那些我们信以为真的道德准则是否真的牢不可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自由”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解放。如何摆脱内心的束缚,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为自己而活”,书中给出的思考方向,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勇气去面对自身的软弱和恐惧。此外,书中对“知识”与“智慧”的区分,也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二者的概念,以为掌握了越多信息就越有智慧,但这本书却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去理解和创造。
评分读罢《哲学三慧》,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感觉,便是它所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作者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哲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论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存在”的探讨,书中并未止步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比如我们为何会感到孤独,我们对“意义”的追寻究竟源自何处,以及在面对无常和死亡时,我们应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这种“接地气”的哲学,让我觉得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书中对于“认知”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我们思维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可能被各种偏见和预设所蒙蔽。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想法,发现自己原来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种自我审视,固然有时会带来些许不适,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走向更清晰、更理性认知的必经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