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本名王守仁(1472 ~ 1528),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陈献章(1428 ~ 1500)出生于广东,后迁江门白沙村,因此又被称为陈白沙,开创有明一代心学的先声,也创立中国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具有创新的治学精神和爱国忧世的高尚情操,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在明代思想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也催发了明末清初学术界的繁荣。
中国哲学史上,陈王之间之所以没有关联,是人为的假象。作者从整个时代背景,与王阳明一生学思历程加以一一举证,断定陈白沙有两个衣钵传人,一是湛甘泉,二是王阳明。王阳明听湛甘泉讲白沙学近三年,再加以发扬光大。本书以微观的精确性与宏观的灵活性为方法,在各篇章中列举许多证据,说明陈白沙与王阳明之间是不可割裂的,为中国哲学史上的明代哲学研究,重新开启新的一页。
作者简介
姜允明
*现职: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
纽西兰奥克兰(Auckland)大学哲学博士
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
*经历:
1966年应聘赴纽西兰奥克兰(Auckland)大学任讲师
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以及辅仁大学客座教授
1979年任澳洲雪梨市麦克理(Macquarie)大学汉学系主任、代理院长
*着作:
《真理的根据》
《中国语言》
The Search for Mind, Chen Pai-sha, Philosopher-Poet
《心学的现代诠释》
《当代心性之学面面观》
《陈白沙其人其学》
《王阳明与陈白沙》
导 论
从王阳明狱中诗〈八咏〉的解读论王阳明与陈白沙的承传关
从陈白沙到王阳明
王阳明何以不提陈白沙──儒佛会通在明代心学史中的实例
从「陆王学派」一词的商榷论儒佛会通
王阳明圣人形象的史实性考察
当代新儒家论陈白沙
从王阳明在龙场「为石墎」谈明儒的生死观
现代化的传统──以白沙与阳明为证例略谈中国哲学的重整
明心见性与自得之学
初订陈白沙与王阳明年表──论江门学派的新定位
论良知的文化:孟子、王阳明与牟宗三
道德的危机──中西传统宏观比较
心的概念──中西哲学比较
参考书目
刚拿到《王阳明与陈白沙》这本书,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就给我一种质感十足的感觉,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处理王阳明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平叛到讲学,他的“事功”与“心学”的融合,一直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阐释“知行合一”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又如何从他的心学体系中,解读出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见?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看到王阳明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他的思想是如何随着人生阅历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同时,我对陈白沙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记载,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位女性哲学家的独特魅力。她的“静”学,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孕育而生,又如何在她的学说中占据核心地位?书中是否会通过分析她的著作和门人弟子的记载,来展现她思想的精髓?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两位大家之间建立起一座思想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他们思想的交融与碰撞,以及各自独立的光辉。
评分对于《王阳明与陈白沙》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因为在我浅薄的认知里,王阳明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知行合一”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人生信条。但陈白沙,这位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哲人,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却模糊许多。所以,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系统地认识这位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女哲学家。我希望作者能在书中花费相当的篇幅,详细介绍陈白沙的生平,以及她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她“静”的哲学,如何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在根本上有所联系,又有哪些微妙的区别。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史料和考证,来为我们呈现一个立体的陈白沙,而非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置于同一历史语境下进行比较,从他们的异同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不同影响。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未知与已知的桥梁。
评分这部书名《王阳明与陈白沙》实在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明代心学的两位巨匠颇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凭书名,我就已经能想象到作者将如何巧妙地将这两位思想大家的生平、学说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区别娓娓道来。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提出者,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而陈白沙,虽然相对而言知名度稍逊一筹,但其“静而动,动而静”的哲学思考,同样具有独到的价值。这两位虽然时代相近,但学思路径却有所不同,书中又将如何展现他们各自的独特魅力,又如何在对比中凸显他们的共通之处?光是想象这些,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位哲人思想的梳理,更可能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古圣先贤的精神传承,并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当下的生活。迫不及待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
评分翻开《王阳明与陈白沙》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便是它那沉甸甸的厚重感,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尤其期待作者在梳理王阳明“事功”与“心学”并行的复杂思想体系时,如何将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王阳明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从少年意气风发到晚年功成名就,再到心学思想的成熟,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想必是本书的精彩看点之一。而陈白沙,这位以“孤寒”自称的女性哲人,她的“静”与“谨”在当时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独特的风景。书中又会如何展现她如何在寂静中体悟大道,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她的哲学?我设想,作者或许会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细致描摹,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思想的时代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再探寻。
评分《王阳明与陈白沙》这本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心学发展的浓厚兴趣。一直以来,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对我而言,都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我的认知。然而,对于同时代另一位重要的心学代表人物陈白沙,我知之甚少。所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铺陈王阳明的思想演进,从他的军事才能到他心学理论的形成,如何展现“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以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刻体悟。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阐释,而是能够结合史料,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王阳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介绍陈白沙,这位在男权社会中独树一帜的女性哲人,她的“静”学思想是如何形成,又与王阳明的心学有何异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两位思想巨匠思想的碰撞与对话,看到他们各自在心学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他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