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充满巨变与不断加速变迁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一股安定身心的坚强力量。
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细说孟子自成一家之言的「人性向善论」,
肯定人有丰富的潜能可以行善,
行善之后,人的价值自然呈现,进而改变自己生命的形态,
找到修养的途径,以及由内而发的快乐,得到意料之外的人生资粮。
本书名为《人性向善》,是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继《究竟真实:傅佩荣谈孟子》之后,又一部解读经典的巨作,书名一语道破他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他强调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是因为如果人性是「本善」的话,一旦失去「本心」,到哪里找?唯有「向善」,因为它是一股力量,失去了还可以找回来。
《孟子》一书共七篇,每篇再分上、下,共分十四篇。善用比喻来说明的孟子,创造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透过傅佩荣教授的翻译与精辟分析,读者不但能轻易地跨越文字的障碍,还能借此欣赏到孟子无懈可击的辩才与精微深刻的思想,更进一步能体验人生的意义,体会到更深沈的快乐。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39年生,上海市人。
台大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教授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曾获颁教育部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民生报》评选校园热门教授等奖项,另外在学术研究、写作、演讲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曾获国家文艺奖与中正文化奖。着作甚丰,范围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着有:《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莱顿》、《珍惜情缘》、《转进人生顶峰》、《哲学与人生》、《釐清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生命的价值》、《走向智慧的高峰》、《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究竟真实》、《宇宙的舞者》(以上为天下文化出版)、《柏拉图》、《中西十大哲学家》、《新世纪的心灵安顿》、《论语解读》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系列《论语解读CD版》、《老子解读CD版》、《孟子解读CD版》等(由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会出版)等。
自序
绪论
卷一 梁惠王篇 上
卷二 梁惠王篇 下
卷三 公孙丑篇 上
卷四 公孙丑篇 下
卷五 滕文公篇 上
卷六 滕文公篇 下
卷七 离娄篇 上
卷八 离娄篇 下
卷九 万章篇 上
卷十 万章篇 下
卷十一 告子篇 上
卷十二 告子篇 下
卷十三 尽心篇 上
卷十四 尽心篇 下
自序 傅佩荣
传统文化以儒家与道家最具主导作用。这两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与孟子,以及老子与庄子。由于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既是学派开山之作,又有简明扼要的特质,以致千古传诵、深入人心。至于《孟子》一书,则相对而言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道家的《老子》与《庄子》二书,亦颇有类似之处。
《孟子》为什么重要?因为孔子曾经感叹:「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如果孔子认为同时代的弟子与朋友未能了解他的思想,那么谁可以了解?孟子可以,而证据就在《孟子》一书里面。既然如此,大家对孟子又不太热衷,这是怎么回事?
司马迁说他每次阅读《孟子》,看到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就废书而叹。如果谈利益,天下不可能太平,而这是历史所证明的;但是如果谈仁义,天下就会像孟子所说的成为理想国吗?这一点却从未得到检验的机会,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孟子的对错。事实上,孟子很希望说服当时的国君。他在一再失败之后,写出作品传诸后世,希望后代的人可以明白他的理想,进而予以实践。但是,即使《孟子》被宋代的朱熹编入《四书》,成为大家熟知的「论孟学庸」之一,其中许多精彩的语句与简单的概念也普遍受到肯定,我们还是要问:谁真正了解孟子?
阅读《孟子》,要有耐心。这种耐心的回馈是非常丰富的。先就语文来说,孟子善于使用比喻,又能创造成语,其中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的有:一暴十寒、缘木求鱼、杯水车薪、迁于乔木、事半功倍、守望相助、绰绰有余、出尔反尔、流连忘返、自暴自弃、反求诸己、手舞足蹈、心悦诚服、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有为者亦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等等。
再就历史来说,孟子广泛引述《诗经》(三十五次)与《书经》(二十九次),对古代圣君贤相的事蹟津津乐道,可谓取法乎上。舜在他的笔下宛如重获生命,使读者可以亲见其言行,进而心生向往。他自行分类圣人,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然后是集大成的孔子之「时」。这无疑是他的创见。 对于孔子为何是集大成,则理由是完美的德行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他赞成孔门弟子(如子贡、宰我、有若)对孔子的评价,认为孔子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只要想起孟子以「好辩」知名于天下,说过「说大人,则藐之」,甚至对管仲也不屑于多谈,就可以明白他对孔子的认识是如何深刻,而评价又是如何崇高了。
真正画龙点睛之处,则是孟子自成一家之言的人性论。他把孔子的人性观点说清楚了。孔子以「仁」为其一贯之道,肯定仁包含「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三个层次,贯穿人的一生。他强调「杀身成仁」,孟子则倡言「舍生取义」,这两者如出一辙而其基本立场则是人性「向善」。以此为基础,才可推而建构经济、教育、社会规范、政治制度方面的合理内容。并且,人生才找得到修养的途径以及由内而发的快乐。
二十多年以来,我每谈儒家,必定揭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的微言大义,也得到不少批评与指教,但是更多的回应则是告诉我:在明白之后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之后深有心得,因而改善了人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我曾在社会上为许多朋友讲解《孟子》,并由好好好文教基金会制成CD发行。后来北京出版界的朋友认为内容值得出版,就将其转录成文字稿,再由我全面修订一次。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编辑同仁费了许多心思整理初稿,润饰文字,并加上小标题,使全书更为可读,特此致谢。
本书名为「人性向善」,可谓一语道破我对儒家哲学数十年的研究心得。我的说法是否正确,则请读者耐心细品本书再做判断。知我罪我,皆在本书。是为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