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普遍认为老子论天道、重自然,而忽略现实、否定礼乐制度,并且在儒道关系上绝对的二分对立观点:认为道家讲天道而儒家讲人道;道家谈自然而儒家重名教。道涵摄天道与人道,先秦道家的礼乐反省,正好反映其人文思索的重要内涵。可以说,老子的道论为现实世界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庄子的礼乐思维,则是隶属其生命哲学与实存反省的脉络中。对于礼乐的态度,老、庄并非如一般人认为的只是一味反对,而是从形上之道赋予礼乐的价值根据。
本书从礼乐的原初型态及其意义、西周礼乐制度之梗概与春秋时期礼乐思潮的兴起、老子的礼乐反思??以道重省周代礼乐制度的价值根据、《庄子》的礼乐反思??贯通实存境域与宇宙视野的礼乐美学、战国黄老道家的礼乐反思??归本于道的礼乐思索等章,兼及文献依据和理论分析,完整地对先秦道家的礼乐观作出探索,这在研究成果上具有重大突破,同时也填补现今学者在老庄研究上的空白。
★ 本书原始论文荣获2006年台湾哲学会所颁「优良博士论文奖」 ★
作者简介
林明照
*学历:
台湾大学哲学博士
台湾大学哲学硕士
辅仁大学中文系学士
*现职: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经历:
国科会人文中心博士后研究
东吴大学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道家哲学、魏晋玄学、中国当代哲学
*着作:
《先秦道家的礼乐观》
推荐者简介
陈鼓应
*现职: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
*经历: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
*主要着作:
《悲剧哲学家尼采》
《尼采新论》
《老子今註今译及评介》
《庄子今註今译》
《黄帝四经今註今译》
《老庄新论》
《易传与道家思想》
《道家易学建构》
《管子四篇诠释》
《耶稣新画像》
《言论广场》
导 论
一、关于先秦礼乐思想的研究
二、论及先秦道家礼乐思想者
第一章 礼乐的原初型态及其意义
第一节 礼的原初型态及意义
一、礼起源于宗教祭祀
二、礼起源于原初的生活习俗
三、礼起源于先民「物品交互授与」的习俗
第二节 乐的原初型态及意义
一、原始宗教祭祀中的乐舞
二、先民劳动生产过程的歌唱
三、起源于生活习俗的乐歌
四、模拟自然界的原初乐舞
第二章 西周礼乐文化之梗概与春秋时期礼乐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西周礼乐文化的梗概
一、西周礼乐文化的主要内涵
二、礼乐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春秋时期礼乐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阐发礼、乐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关于礼的几层反省
三、关于乐的几层反省
第三章 老子的礼乐反思──以「道」重省周代礼乐制度的价值根据
第一节 老子的礼学反思
一、道论视域下的礼学反省
二、礼的价值根源
三、礼的双重性
四、礼之双重性的具体内涵
第二节 老子乐以显道的音乐思想
一、「大音希声」──体现道的声音
二、大音希声与古乐的关系
第四章 《庄子》的礼乐反思──贯通人生实存境域与宇宙视野的礼乐美学
第一节 《庄子》立基于人生实存面向的礼学反省
一、庄子关于礼的思索
二、庄子后学反省与批判礼的流弊
第二节 《庄子》的生命本真之乐与道乐
一、庄子的音乐反思
二、庄子后学对于庄子乐论的阐发
第五章 战国黄老道家的礼乐反思──归本于道的礼乐思索
第一节 黄老道家礼乐思索的脉络──以道博采众家之长的哲学方法
一、黄老道家博采众家之长的哲学方法
二、礼乐思想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黄老道家礼乐思想的理论内涵
一、道的内涵
二、归本于道的礼乐思想
第六章 总 论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一 《庄子》论处世的两难困境与因应之道
附录二 「理」在郭象玄学体系中的理论意义
《先秦道家的礼乐观》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上的吸引力。我一直对先秦时期那种思想的爆发力感到好奇,而道家,以其超然物外的姿态,总是在那个时代显得与众不同。然而,“礼乐观”这个词,又似乎在抛出一个有趣的悖论:道家是如何看待“礼”的?是完全否定,还是有更深的理解?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观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道家对“礼”的批判性态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无为而治”的表面阐释,而是能够挖掘出道家在对待社会秩序、人伦道德方面的独特思考。它是否会发掘庄子在篇章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论,揭示其背后对于“礼”的束缚和异化的警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我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 nuanced 的先秦道家形象,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强调礼乐的时代,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审视并回应“礼”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先秦道家是如何处理“礼”的,例如他们对“道”与“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先秦道家的礼乐观",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一直对先秦时期那种思想的勃发期感到着迷,尤其是道家,总觉得它藏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一种不被世俗洪流裹挟的清流。而“礼乐观”这个词,又似乎在叩问一个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在那个强调礼乐制度的时代,道家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礼”的呢?是彻底的摒弃,还是有所保留,亦或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先秦道家对于“礼”的态度,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无为而治”,而是去探究其背后对于社会秩序、人伦道德、个体自由的 nuanced 考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是否意味着一种对礼的全面否定?又或者,它会发掘庄子在篇章中那些看似飘逸洒脱的言论背后,对于“礼”所可能产生的异化和束缚的警醒?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为我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 nuanced 的先秦道家形象,不仅仅是那个超然物外的隐士,而是那个在时代洪流中,用独特视角审视并回应“礼”的智者。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先秦道家是如何处理“礼”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道”与“礼”之间的辩证关系?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先秦道家的礼乐观》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总觉得“道家”和“礼”似乎总有一种天然的张力。一方面,道家提倡“无为”,强调顺应自然,这与强调人为秩序和规范的“礼”似乎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正是礼乐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即便是道家,也无法完全脱离那个时代的语境。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它是否会深入探讨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观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道家对“礼”的批判性态度?或者,它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考察道家在面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问题时,是否有其独特的“礼”的理念,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选择地吸取或转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为我呈现一个更为 nuanced 的先秦道家形象,揭示他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审视和回应“礼”的,并且这种回应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先秦道家如何看待“礼”对于个体自由的束缚,或者他们对“礼”的“虚伪性”提出了怎样的质疑?
评分《先秦道家的礼乐观》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个我一直以来思考的哲学困境。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而道家,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似乎总是与那个时代的“礼乐文明”格格不入。我总觉得,道家就像一股清流,试图洗涤掉那些人为的、僵化的规矩,回归本真。但“礼乐观”这个词,又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难道道家对“礼”就没有丝毫的关注,甚至有一种独特的理解吗?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批判,去解读这种批判背后所蕴含的对“礼”的深层思考?它是否会探讨,道家所追求的“道”与“礼”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潜在的联系,或者道家是否提出了自己一套不同于儒家,但同样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的“礼”的观念?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比如从《庄子》的篇章中,找出那些暗示道家对“礼”的警惕和反思的语录,并进行细致的解读。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道家眼中,真正的“礼”或许并非外在的规矩,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先秦道家的礼乐观",确实触及了我长期以来对于先秦哲学的一个核心疑问。一方面,我们知道先秦时期是礼乐制度的鼎盛时期,社会秩序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礼”。另一方面,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似乎总是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与“礼”所代表的人为秩序和规范,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对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解读这种张力。它是否会详细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论述,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道家对“礼”的批判性立场?更进一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论证,道家是否在否定某些“礼”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礼”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否更加注重个体内在的德行与自然的和谐?比如,它是否会从《庄子》的篇章中,挖掘出关于“礼”的虚伪性、压抑性,以及“大道废,有仁义”的论述,并结合这些论述,勾勒出先秦道家对待“礼”的复杂态度?我渴望这本书能为我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 的图景,让我们看到,道家并非是简单地否定“礼”,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对其进行了反思和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