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和合会通,西方重分别独立,一切人生及学术,无不皆然。远自《汉书?艺文志》,下及清代《四库全书》,读其目录,中国学术旧传统大体可知。近代国人一慕西化,大学分院分系,乃及社会学人论学,门类风格,焕然一新。即如宗教、科学、哲学诸名称,皆译自西方,为中国所本无。既无此名词,亦无此观念,又何能成此学术?今国人乃以新观念评旧学术,遂见其无一而当。
本书即就近代国人所承认之学术新门类及其新观念,还就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通及互有得失处。既具体条举诸例,并诸条加以详细发挥。使读此书者,一则可以明了中西双方学术思想史之本有相异处,再则可以由学术旧传统,迎合时代新潮流,而创开一新学术之门户,以待后人之继续迈进。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
字宾四,江苏无钖人。年十八即任小学教师,历中学而至大学。先后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创办新亚书院。曾先后获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1967年,来台定居,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为总统府资政。
宾四先生治学,大抵以史学为核心,广涉诸经诸子之学,从而扩及中华学术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其中又以理学最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之变迁。毕生心力钻研中国古典文献,即使晚年苦于眼疾,仍着作不辍,冀以唤醒中华民族文化之灵魂,俨然为晚清以来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着《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秦汉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朱子新学案》等八十余种,俱享誉中外学术界。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者,《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变迁背后学术动因的独特视角。书中关于中国现代学术如何回应民族危机、如何为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支撑的论述,让我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某一时期知识精英的集体反思,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通过学术研究来“救亡图存”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沉郁而又充满力量的情感。我尤为欣赏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学术争论的梳理,比如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以及“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中的曲折。这些争论不仅展现了当时思想界的活跃,也折射出中国学术界在艰难探索中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艰辛。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中国现代学术界前辈们的智慧与担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始终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评分初翻开这本《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着实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翻阅之后,却惊喜地发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与独到思考。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精妙的分析,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潮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学术画卷。作者在梳理各个学术派别的形成、发展及其相互影响时,展现了扎实的学养和严谨的逻辑。读到关于某个具体学术流派的兴起,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思想解放和民族复兴浪潮中的激昂与迷茫,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知识力量的敬畏和对学术担当的呼唤。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学术观点如何从西方传入、如何在本土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特中国特色的过程中,作者的分析尤为鞭辟入里,让我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原创性与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也激发了我对中国未来学术走向的思考。
评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现代学术格局的另一扇门。作者在对学科发展史进行梳理时,并没有将各个学科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某一时期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界限模糊、相互借鉴的讨论,以及后来学科专业化趋势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学术在学习西方体系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自身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书中对一些被后世逐渐淡忘但曾经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的挖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一角。作者在分析这些思潮时,注重考证其渊源、辨析其核心观点,并评估其历史贡献。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具体的学术成果,更能把握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演变的整体脉络和内在逻辑,从而形成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学术界中人,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却以其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的笔触,成功地吸引了我。书中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历程的描绘,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的温度。作者在叙述某个学派的形成与演变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人物的细节,让原本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个人学术生涯的描绘,他们的思考、探索乃至困境,都让我觉得真实可感。书中对中国学术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面对外部挑战、如何进行自我革新的描写,也引发了我诸多感慨。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中国学术界一代代学者如何薪火相传,为探索真理、推动社会进步而孜孜不倦地努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术研究并非少数精英的专利,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书中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以及随后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学术追求的转向,都写得格外细致。作者在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动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位关键思想家学术思想演变的剖析,比如某位学者在早期激进主义与后期回归传统之间的摇摆,以及另一位学者如何试图调和中西学术精髓,这些论述都充满了张力,让我看到了学术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我过去不太了解的学术领域,如早期社会学、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议题发生关联。读完这部分,我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学术研究与社会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