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是刘教授根据二零零五年担任第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次讲演撰写而成。全书贯彻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学的三期 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作者简介
刘述先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曾任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现任东吴大 学端大恺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刘教授是公认的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着作等身,其研究致力于重新 阐释儒学的智慧及展示其现代相干性。已出版学术着作:《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宗羲心学的定位》、《儒家思想之现代阐释论集》、《全球伦理与宗 教对话》、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等。
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书籍,读起来让我感到既有启发又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作者以一种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从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奠基,到宋代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创新,再到明代心学将儒家推向新的高峰,直至清代学者对儒学进行反思与重构的完整画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朱熹“理”的解释,以及王阳明“心”的哲学,它们之间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反映了中国哲学内部的精妙辩证。作者在论述中,不乏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穿插,比如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以及心学在士人心中的传播。这些细节让思想的演变过程更加生动,也让我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流向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阅读此书,仿佛是在与千古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独特见解。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根基,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思想之中。
评分阅读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哲学思想的书籍,总能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儒家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最先接触到的是先秦时期孔子和孟子关于“仁”与“德”的论述,然后是汉代儒学的确立,接着是宋明理学的繁荣,尤其是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等人的思想体系,最后触及到明末清初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书中对每一位重要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不仅讲解了他们的核心观点,还分析了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我尤其对“格物致知”和“致良知”这两个概念的演变和区别印象深刻。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引用的史料和文献也十分扎实,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次精彩回顾,也是对中华文明智慧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宋明理学的书,真是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宋明时期,但它巧妙地将这段思潮的源头追溯到先秦的孔孟,并一路延伸到明末清初的王阳明及其后学,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时期哲学家们如何理解这两个核心概念,以及他们各自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主张“心即理”。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之中,感受着智者们为了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社会的美好秩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对于每个代表性人物的生平、思想体系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这不仅让我了解了他们的学说,更体会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担当。尽管书中有些概念对我来说尚显晦涩,但整体阅读下来,我收获颇丰,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书籍,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几位最为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最让我惊艳的是,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还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继承、发展,又如何受到挑战和演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格物致知”和“致良知”这两个概念的深入辨析,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动态发展和自我革新。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引用的古代文献也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讨论变得生动起来。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哲学研究者,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它让我明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正是因为其思想体系内部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充实的智力旅程。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介绍一些古老的哲学概念,而是以一种更具历史感的方式,将儒家思想的发展置于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着重于梳理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到宋代理学的兴起,再到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以及清代学者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创新,这一脉络清晰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学派之间辩论的描写,比如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之间的“鹅湖之会”,以及王阳明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这些论述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回应社会现实,并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的。书中的语言流畅,论证严密,虽然涉及的哲学思辨颇有深度,但通过作者的引导,我感觉自己能够逐步理解并消化其中的精髓。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