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家只知道易经是卜辞,和卜卦算命有关系。殊不知易经是中国有文字以来最早有思想系统的一部巨作。
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以及法家、道家思想皆可说是源自于易经。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也可说是滥觞于易经。易经中阐述的美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其中对『日』的崇拜,对空间条件的反转置换,对时间条件的展延考验,许多平衡的技俩、对比的冲突,转化的力量,都在在显示出圆融成熟智慧的美学出来。
在易经中我们可看到道德思想的教化方式及生活理想化之美感、亦可看到战争残酷及阶级制度下冷峻的美感。作者细细分析短短易经内文,就会让你重新又体会了易经美学其实已由千百年的中国思想体系传递到你的心中。
《易经美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的“意境”的营造能力。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讲授易经符号意义的书,但它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易经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营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意境,一种含蓄、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例如,书中在描述“艮”卦时,并没有强调“停止”或“固守”,而是通过对“山”的描绘,展现了其沉静、稳定、不动如山的特质。作者用极其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山的轮廓,以及山脚下奔流的溪水,那种静与动的对比,深邃而富有哲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震”卦的阐述,并没有聚焦于“雷”的声响,而是着重于“电”的闪耀,那种瞬间的爆发力,以及随之而来的震撼,被描绘得如在眼前。这种对“意境”的追求,贯穿全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中。它不是直接告诉你易经的含义,而是让你通过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去体会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是超越语言的。
评分这本书的光影之美,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易经美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毕竟“易经”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神秘感,而“美学”又似乎遥不可及。但当我翻开它,却立刻被那种细腻入微的描绘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那些晦涩的卦象和爻辞,而是将它们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语言。比如,书中对“观”卦的解读,没有停留于“观物取象”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观”在不同情境下的视觉表现——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还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了春雨初霁时,山峦间飘荡的云雾,那是“蒙”卦的朦胧之美;又仿佛看到了夏日烈阳下,枝繁叶茂的树荫投下的斑驳光影,那是“临”卦的厚重之感。文字中充满了对光影、色彩、线条的敏锐捕捉,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感觉到微风拂过脸颊,闻到泥土的芬芳。尤其是在描述“随”卦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解顺势而为,而是细致描绘了水流从高处跌落,汇聚成溪,最终奔流入海的整个过程,其中光线在水面跳跃,反射出五彩的光芒,波光粼粼,充满了生命的动感和喜悦。这种将哲学思辨与感官体验巧妙结合的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易经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典,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艺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留白”的全新启示。在我过往的阅读经验中,大多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总会试图将所有的细节都填满,生怕读者遗漏了什么。但《易经美学》却截然不同。它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在勾勒出山峦、流水、亭台楼阁的同时,又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缺失,而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艺术手法。我惊叹于作者在描绘“乾”卦时,并没有着重于“天行健”那种宏大叙事,而是用寥寥数语勾勒出“龙”的行迹——时隐时现,腾云驾雾,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处理,恰恰是《易经美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解读“坤”卦时,作者并没有穷尽地描述大地承载万物的具体表现,而是着重于“厚德载物”的那份包容与静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无声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剥”卦的阐释,没有过多渲染衰败的景象,而是强调了“剥极必复”的内在张力,那种在黑暗中孕育希望的张力,通过“留白”的设计,变得更加深刻和动人。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贯穿全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那些未被言说、未被填充的空间里,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创造。它鼓励我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互动体验。
评分读完《易经美学》,我感到自己对“变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以往我总觉得“变化”是杂乱无章、难以捉摸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有序、极其和谐的方式,向我展现了“变化”的美学。作者并没有将易经的八个卦象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相互转化的整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风”和“火”这对卦象的解读,它没有将“风”仅仅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将其与“火”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描绘了风助火势,火借风力,相互生长的动态过程。这种对“关联性”的强调,让我看到了变化中蕴含的逻辑。书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展现不同卦象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比如“泽”的流动与“山”的沉静,那种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的美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世界的变化,而是开始能够理解变化背后的规律,甚至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变化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一场行云流水般的哲学漫谈,让我沉醉其中,仿佛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促膝而谈。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生硬和做作。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论文的论证方式,而是以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加具象化的方式来展开。例如,在谈及“屯”卦时,他并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卦辞,而是通过一个孩童初学走路的场景来比喻,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以及跌跌撞撞中蕴含的希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视角转换,让我瞬间就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离”卦时,那种对“光明”的描绘,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观察火焰的跳跃、阳光的照射,甚至是星辰的光辉,来展现“离”卦所代表的智慧与依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将诗歌的意境与易经的卦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在解读“旅”卦时,作者引用了“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诗句,将旅途的孤独与广阔的天地相结合,读来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将诗与哲、文与思融为一体的叙述,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易经知识,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