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自宋代以来即深深影响中国学术、文化,至清初,仍盛极一时。此时期的理学思想欲摆脱明末以来虚浮的学风,而有强调实践,使学风趋于醇笃等特色。
本书针对康熙帝,以及清初入仕清朝的理学名臣之理学思想作一全面探讨,兼论这些理学家如何辅助国家订立制度、推动民生利用,并以其理学素养修身、治国,推广教化,将儒家内圣外王的文化理想充分实践。
作者简介
杨菁
现任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着有:《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李光地与清初理学》;译有《论语思想史》(合译);点校有《翼教丛编》、《苏舆诗文集》等。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变”与“不变”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梳理清初理学思想时,并未将之视为一个静止的范畴,而是强调了其内在的动态发展。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异端”思想的讨论,以及这些“异端”如何在主流思想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对理学本身产生影响。这种“打破常规”的勇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碰撞,让我看到了知识体系的生命力所在。书中对“阳明学”在清初的延续和演变,以及其与程朱理学的并行或对抗,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我从中看到,即便是看似已经定型的学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依然会面临挑战和重塑。这种思想的“变迁”与“固守”,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读罢《清初理学思想研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并非仅仅是某个学派的兴衰,而是那股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中,士人精神的坚守与挣扎。书中对于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巨擘的思想脉络,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腻笔触徐徐展开。我尤为惊叹于作者对他们思想体系中“天理”与“人欲”的辨析,以及如何将这种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当下王朝更迭、民族矛盾的现实紧密结合。书中对“经世致用”思潮的深度挖掘,让我看到了理学在被批判之后,如何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实践性的姿态,重新审视自身,并试图为动荡的社会寻求解困之道。那种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敬意,又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跃然纸上。我常常在想,当一个民族面临颠覆性的变革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答案,它让我感受到,即便是在看似走向衰落的时代,依旧有无数智慧的火花在燃烧,试图为后世点亮前行的道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伴随着对先哲思想的敬畏,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清初那段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思想图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力图还原彼时士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纠结与抉择。我尤其被书中对“汉学”与“宋学”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所吸引。在表面上是学术派别之争,实则暗流涌动着对正统、对治国方略的不同理解。作者对戴震、纪晓岚等汉学家在考据与实学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对空谈性命之学的反思,都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这种“返本开新”的努力,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课题。他们既要继承祖宗之法,又要应对变局,在守成与革新之间寻求平衡。书中对一些小人物、小事件的挖掘,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思想的传播并非总是自上而下,而是充满了无数个体的努力与坚持。读来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洪流之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思想力量的伟大。
评分合上《清初理学思想研究》,我仿佛从一个喧嚣的世界,回到了一个更深沉、更内敛的哲学空间。作者对“性即理”、“心即理”等核心命题的梳理,犹如梳理一团乱麻,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理学家在理解“理”的本质上所产生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学术走向。那种对微观之处的敏锐捕捉,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深度。同时,书中对理学思想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发生互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我看到了理学在适应新时代的过程中,如何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何从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逐渐走向更具实践性的层面。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的论述,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思想的温度。
评分初读《清初理学思想研究》,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到后面,我才发现其中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思想力量。作者并非只关注抽象的理论,而是将理学思想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我被书中关于“气”与“理”关系的探讨所吸引,以及这种探讨如何影响了士人对物质世界、对个人命运的认知。书中对清初一些士人,如颜元、李塨等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理学在反思自身局限后,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他们对“实践”和“用”的强调,以及对“空谈”的批判,都让我看到了思想的进步并非总是在“推陈”,而更在于“出新”。这种“革新”的冲动,即便是在保守的时代,也依然能够找到表达的途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思想史的研究,不仅仅是梳理前人的思想,更是理解他们在特定时代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