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史学近代化着名倡导者和出色实践家,他敏锐地输入吸收西方近代史学理论,并且总结发展中国传统史家的理论主张,成功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撰写一系列史学重要着作,为近代学术开创诸多领域。《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是梁启超致力于近代史学的重要着作之一。《清代学术概论》论述清代学术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将清代学术分为启蒙、全盛、蜕分三期,全文虽仅七万余字,却详尽地论述清代学术的阶段趋势、时代背景和主要成就,并加以评价各家主要学者的历史地位,对清代学术的演变联系做了宏观的论述,被誉为「无所不包」的着作。
作者简介
梁启超
(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别号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在思想方面,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和汪康年黄遵宪等创办时务报。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八月,发动维新变法失败;九月流亡日本,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又创办新民丛报和新小说。这些报纸杂志对于新思想的输入和宣扬,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史学方面,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在学术方面,一九一八年底赴欧,游历各国。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活动,陆续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高学术价值的着作。一生着述丰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百余万字。
这本《清代学术概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发展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清代学术研究的大门。从经学、史学到哲学,再到一些新兴的学术领域,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何那个时代的研究如此严谨,对文献的考辨到了何种程度。同时,我也看到了清代学术在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方面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前瞻性,这与我之前对古代中国学术“闭关锁国”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学术著作,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过于枯燥,使得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例如,在谈到阳明心学的传承与演变时,书中对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其在清代的实际影响,这让我对“心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让我感受到了清代学者们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评分我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情翻开了《清代学术概论》,原以为会是一本冰冷枯燥的学术大部头,没想到读下来却充满了惊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清代琳琅满目的学术宫殿。从对经学“乾嘉之学”的细致描摹,到史学编纂的宏大叙事,再到哲学思想的流变,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学”与“宋学”的讨论所吸引,这种学术上的争鸣和融合,深刻地揭示了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张力。作者不仅介绍了主要的人物和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这些学术思潮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书中对戴震、顾炎武等学术巨擘的论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伏案疾书、穷尽一生探求真理的身影。而对于一些较为偏门的学术领域,如朴学、音韵学等,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对其发展脉络和代表人物进行了清晰的勾勒,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注重对学术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使得整个清代学术史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清代学术概论》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清代学术世界。书中对经学、史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的梳理,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让我对清代学术的整体面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各个学派和思想家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渊源、演变和影响。例如,在论述乾嘉学派的考据学时,书中对戴震、段玉裁等人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让我领略到了他们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书中对清代学术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方面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清代学者们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性强,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清代的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清代学术概论》的期待并不高,只想着大致了解一下清代的学术概况。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的介绍,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画卷。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清代学术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了精密的剖析。书中对不同学派的兴衰、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例如,在探讨清代哲学思想时,书中对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以及乾嘉时代的朴学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梳理,这让我对“道统”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对于一些具体学术问题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比如,在介绍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时,书中分析了他如何将考据之学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另外,书中对中西学术交流的论述也相当精彩,展现了清代学者在面对西方科学技术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含量非常高,但作者的笔触又不失生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翻开《清代学术概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学术殿堂,见证了清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和学术上的不懈探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得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学术的辉煌与变革。作者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学术分类,而是巧妙地将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潮 interwoven,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经学研究的精深,到史学编纂的宏伟,再到哲学思想的深刻,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书中对“显学”的梳理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作者还对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重要的学术领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例如药物学、天文学等,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作者在分析学术思潮时,总是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不同学者之间学术争鸣的描绘,也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力和碰撞。读完此书,我对清代学术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