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明,一個颱灣散文界的巨擘。他在綺麗的文字中蘊藏時代的哀愁,他的這一本散文集《風中蘆葦》,收錄瞭青澀年少時最早的幾篇作品,捧讀這些篇章時,很難想像一名追求學理和政治實現的作傢,也跟所有少年人一樣,有著類似的迷惘與慾望。《風中蘆葦》的二版序言〈詩的未完成〉中,陳芳明提到自己和作品之間的疏離感:
「麵對那一堆復印的文字時,我竟錯覺地以為那是彆人的作品。……文章作者明明印著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與技巧」。
但是,在《風中蘆葦》舊版序言〈失去國籍的地圖〉中,陳芳明卻說:
「這冊散文集,是我浪跡海外十餘年的一份備忘錄,是我對自己往後生命警惕的一份白皮書,也是我思想轉摺過程中繪製的一份精神地圖。」
不管作傢本身要如何評講自己的作品,對讀者來說,陳芳明的文字已經達到一種境界,可以獨立於作傢本人之外,成為供讀者欣賞陶醉的捲劄。即使最初的思緒和技巧顯得陌生,篇章中感動人心的元素,卻依舊傳唱。
《風中蘆葦》一書,收錄陳芳明少年的〈啓航〉、在海外的〈遠航〉與迴到颱灣之後的〈迴航〉。在這座蕞爾小島上,漂泊的豈隻是陳芳明一人呢?從《風中蘆葦》洋流般的文字中,我們的同一條心弦將被觸動,漂往同一個方嚮。
作者簡介
陳芳明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曆史係畢業,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曆史研究,並緻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颱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颱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及《掌中地圖》,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及《孤夜獨書》,學術研究《探索颱灣史觀》、《左翼颱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颱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颱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颱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颱灣新文學史》。
詩的未完成(新序) 007
失去國籍的地圖(舊版序) 012
第一輯 啓航
河想 021
天路曆程 024
傍晚的叩訪 027
落一片葉又一片葉 029
路過大山屯 032
飛幡 035
楓葉青青 038
鞦渡華盛頓湖 042
第二輯 遠航
為瞭忘卻的紀念 049
流浪的吉他 055
磐石與鏡 062
穿過曆史與文學的長廊 070
路過波士頓 096
忽然榖 100
雪融 104
深夜的嘉南平原 109
嚮晚的華爾騰湖 113
我所不知道的謝裏法 121
給秀喜姑媽的一封信 129
第三輯 迴航
從落空到落實 135
受傷的蘆葦 138
寜可是一個歌手 144
曠野裏的墓碑 152
遠行的玫瑰 162
交錯 168
轉摺 177
一片冰心在玉壺 186
傷痕書 192
鮭魚還鄉 214
都留在雪地裏 220
自序
◎詩的未完成◎
閱讀自己的散文舊稿時,我已無法推想當初撰寫時的情調與情緒瞭。我曾經這樣相信過,凡屬於自己親筆寫齣的文字,都能夠牢記不忘。不過,對於這樣的自信,我不再那麼有把握。有一位熟識的學生到圖書館搜尋我的舊作,並且影印成冊置放在研究室的書桌。麵對那一堆復印的文字時,我竟錯覺地以為那是彆人的作品。時間的隔離,果真造成如此可怕的生疏?或者是由於年齡的增長,我的記憶已經失去原有的敏銳?文章作者明明印著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和技巧。身為作者的我,如果都遺忘瞭原有的創作動機,又如何能掌握自己作品的全部精神?
我越來越能同意,作者不再是作品的唯一詮釋者﹔我更能同意,作品一旦發錶之後,就已脫離作者而獨立存在著。經驗告訴我,三十年前的時代背景已呈模糊,在怎樣的氣氛之下所寫齣的散文,如今已不復記憶。多少年來,總是不期然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遇到一些讀者,他們很熱心提起我早期的文學生涯,也會細數我過去的詩與散文。聽到他們在討論時,不免使我産生幻覺,彷彿自己是一位告彆式中的逝者,聆聽著前來祭悼的親友在議論我生前種種。他們詮釋我、裁判者,而我竟無一詞可以迴應。他們喚醒我的記憶,但是那些記憶畢竟不能取代前生。
時間過去那麼久之後,我的年齡終究到達瞭如何去體會遺忘的滋味。遺忘,在一定的程度上非常接近死亡。記憶開始齣現空白時,曾經具體發生的事件便消失無蹤瞭。連係那些事件的聲音、情感與人物,自然也跟著變得一無所有。我不能不承認的是,如果沒有重新挖齣那些陳舊的散文,許多記憶確實不存在瞭,所以我的學生找到這些作品時,毋寜使我感到訝異,也使平靜的情緒産生瞭波動。縱然那些文字如今看起來是何等陌生,讀來是何等衰弱,但它記錄著活躍過的生命則是無可懷疑。
從十八歲那年,我就開始嘗試撰寫散文﹔也同樣在那年,我寫下生平的第一首詩。對詩的著迷,會變成一生一世的事,最初從未預料過。在大學時期,我喜歡在褲後的口袋塞一冊詩集,招搖走過校園。坐在草地上讀詩,讓自己的想像徜徉飛翔,幾乎成為當時的日行一善。我常常留在學校,直到天黑。然後,坐汽車從新莊的輔仁大學迴到颱北市區。我選擇坐在最後一排座位,靠著窗口眺望窗外的燈光。橫跨淡水河上的中興大橋,是我必經的道路。汽車搖搖晃晃跨越淡水河時,我常情不自禁暗中誦讀剛剛接觸的詩句。夢幻的年華,浪漫的詩情,都倒映在黑夜的水中。
許多不成熟的思考,以及不連續的字句,最後都變成瞭深夜的詩行。我住在一個窄小的閣樓,獨自守著城市的燈光與星空。偶爾傳來市聲的寂靜午夜裏,我坐在樓頭完成瞭一些詩的斷章,然後毫不吝惜地又將之揉掉。這樣日復一日,閑情中混融著焦慮,期待中拌雜著失落。歲月是如此延續到畢業那年,直到兩個事件騷動瞭我的生活:一是愛情,一是政治。就是這兩個事件,改變瞭我的前半生,也支配瞭我的後半生。我開始體會到生命原來就不是這樣,而世界也不是這樣。
不過,我要說的是,生活還未受到擾亂之前,我對詩的迷信已到瞭執迷不悟的地步。那種虔誠與專注,是任何時期都未曾發現過的。對於詩是那樣尊崇,以緻我不敢輕易破壞它的形式與內容。如果不能寫成,我就讓它保留原有的麵貌。我想我是一位相當失敗的詩人,因為後來檢視自己完成的作品,竟然寥寥無幾。那些沒有完稿的斷章殘句既然未能轉化成詩,後來的下場又是如何?我現在必須承認,當年許多詩的企圖,最後都被我改寫成散文瞭。
最初撰寫散文,都是先有句子,然後纔慢慢渲染成篇。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失敗的散文傢。當我還是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曆練不足,讀書無多,根本還沒有能力去營造結構完美的作品。深夜裏揉掉的詩稿,總會殘存一些自認為是佳句的詩行置於桌上。每當確信那些詩行是不可能完稿時,我就放棄追求的意願。翻閱舊時的日記,常常可以找到一些殘稿的紀錄。這些詩行一旦沒有完成,它就永遠不是一首詩瞭。然而,如果能另闢途徑,把詩行發展成為新的文體,說不定能延續詩的生命也未可知。年輕時代寫齣的好幾篇散文,其實都是以未完成的詩行為基礎而開闢齣來的。
我不是忠誠的詩人,或者說,我不是忠誠的作者。怯於進行抽象的思維,過於崇拜詩的形式,往往使年少的我反而不敢多做詩的嘗試。倘然那時不怕寫齣壞詩,不怕發錶劣作,也許今天我在詩的領土上已經有瞭豐收。既然未能忠於原始的創作動機,後來寫齣的散文就偏離瞭詩的軌道。這樣說,我到底要證明什麼?我想要證明的是,最早寫齣的散文,其實都是詩的餘緒。詩的原型遭到破壞之後,即使寫成散文,也不能保留原來的心情。說得更清楚一點,我的散文原來就是詩的墓誌銘。因此,重新閱讀早期的散文之作,我簡直可以窺見一個詩人生命的死亡。
收在《風中蘆葦》的最早幾篇散文,正是埋葬瞭一顆詩的靈魂。這絕對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閃現在字裏行間的,我隱然能夠察覺當年一絲躍動的詩影,縱然是那樣倏忽,又是那樣輕淡。對於那一縷魂魄之所以特彆懷念,全然是因為那段時期的情操還維持得相當純粹而純潔。等到愛情介入之後,政治接著又撩撥瞭我的生命,我的詩情從此變得混濁而且復雜。
在地球另一端度過望鄉的歲月時,我常忍不住迴顧閣樓時代的那位少年。在海外完成的詩與散文,不免帶有緊張與憤懣之氣,偶爾也沾染瞭幾許悲涼。守住城市燈光與星空的樓頭時,我從未預見到自己的靈魂有一天竟然會淪落到愁苦、浮盪的地步。《風中蘆葦》後半部大多數的文字,都寫在遙遠的異域。比起早期的散文,完全失去瞭那份飄逸與幻想。每個文學生命是不可能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它被摺磨、被鍛鑄,終於構成瞭今日的完整與殘缺。
我要感謝初安民先生對我的寬容。如果沒有他的鼓勵,我的少作恐怕還沉埋在時間的塵灰之中。他容許我收納年少時期的一些生命標本,讓我有自我鑑照的時刻,也讓我的朋友和敵人偷窺那段不堪的年華。散文結集成書時,終於證明瞭一首詩的未完成。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聖荷西
**二** 我得說,陳芳明先生的《風中蘆葦(新版)》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它不是那種快餐文化下的産物,你一口氣讀完,可能隻會覺得“哦,讀完瞭”。但如果你把它放在手邊,每天讀上幾頁,或者在某個安靜的夜晚,靜靜地翻閱,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意。先生的文章,總能觸碰到一些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那些我們可能已經遺忘,或者從未清晰錶達過的東西。比如說,他對於“傢”的描繪,那種既親切又帶著些許疏離的感受,特彆能引起我的共鳴。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經曆瞭傢庭的變遷,從早期的大傢庭到現在的核心傢庭,再到許多人選擇獨自漂泊。先生筆下的“傢”,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他寫到故鄉的食物,寫到親人的笑臉,寫到兒時的玩伴,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溫暖的迴憶。讀著這些文字,我仿佛也聞到瞭傢鄉的味道,聽到瞭親人的呼喚。新版的齣現,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些曾經觸動過我的文字,也讓我對“根”的意義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五** 讀《風中蘆葦(新版)》,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仿佛在跟隨陳芳明先生的腳步,一起走過那些充滿迴憶的歲月。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能夠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串聯成一幅幅生動而感人的畫麵。我特彆喜歡他對於“童年”的懷念。在他的筆下,童年不是單一的快樂,而是包含瞭純真、好奇、以及對未知世界的那種懵懂的探索。他寫到老傢的院子,寫到兒時玩的彈珠,寫到夏日傍晚的蟬鳴,這些細節都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新版的齣現,讓我再次感受到先生對過往時光的深情眷戀,也讓我對“純真”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場關於生命與迴憶的旅行,帶領我們迴到最初的原點。
评分**六** 陳芳明先生的《風中蘆葦(新版)》這本書,給我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受。先生的文字,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刻意的煽情,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你的心弦。我尤其被他對於“鄉愁”的描寫所打動。作為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鄉愁情結。這種鄉愁,既是對過去故鄉的思念,也是對當前生活的一種反思。先生的文字,能夠捕捉到這種復雜的情感,並且用一種非常內斂的方式錶達齣來。他寫到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這些看似簡單的意象,卻承載著深厚的情感。新版的齣版,讓我有機會再次感受這種濃濃的鄉愁,也讓我對“根”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杯溫熱的茶,在每一個需要溫暖的時刻,都能給你帶來慰藉。
评分**三** 《風中蘆葦(新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熟悉的場景裏,突然發現瞭一些被忽略的角落。陳芳明先生的文字,總是有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引導你去發現。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時間”的觀察。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時間仿佛一直在加速流逝,很多東西還沒來得及抓住,就已經消失瞭。先生卻能在文字中,把時間拉得很慢,讓你有機會去感受每一個細微的瞬間。他寫到自己對過去的迴憶,寫到對未來的憧憬,但更多的是對當下的一種深刻體會。在書中,我看到瞭他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文的關懷,以及對社會變遷的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立場。這本書不是激昂的口號,也不是犀利的批判,它更多的是一種沉靜的思考,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新版的齣現,讓我重新有機會與這些文字對話,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擁有的每一刻。
评分**八** 讀陳芳明先生的《風中蘆葦(新版)》,我常常會覺得自己不那麼孤單。先生的文字,總能觸碰到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孤獨”的描寫。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似繁華的時代,但內心的孤獨感卻常常縈繞。先生的文字,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這種孤獨,並且用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給予理解和陪伴。他寫到獨自一人在夜晚的思考,寫到麵對人生抉擇時的迷茫,這些場景都讓我深有體會。新版的齣版,讓我有機會再次與這些關於“孤獨”的篇章對話,也讓我對“自我”的追尋有瞭更深的思考。這本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靜靜地傾聽你的心聲。
评分**十** 陳芳明先生的《風中蘆葦(新版)》這本書,給我一種“返璞歸真”的感受。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卻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平凡”的贊美。在書中,他寫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寫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寫到日常生活的瑣碎美好。他用一種真摯而樸實的語言,展現瞭生命最真實的樣子。新版的齣版,讓我有機會再次感受這種對“平凡”的贊美,也讓我對“幸福”的定義有瞭更深的思考。這本書,就像一杯白開水,雖然味道平淡,卻能滋養生命,帶來最純粹的甘甜。
评分**九** 《風中蘆葦(新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陳芳明先生對“變化”的獨特視角。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迎閤,卻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他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思考。我非常欣賞他對於“成長”的描繪。在書中,他寫到我們這一代人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經曆蛻變,如何尋找自我。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展現瞭生命不斷進化的過程。新版的齣現,讓我再次感受到瞭先生對“變化”的敏銳洞察,也讓我對“生命力”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悟。這本書,就像一片在風中搖曳的蘆葦,雖然看似柔弱,卻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
评分**七** 《風中蘆葦(新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陳芳明先生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張揚,卻能在字裏行間透露齣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我非常欣賞他對於“人情”的描繪。在書中,他寫到鄰裏之間的關懷,寫到朋友間的支持,寫到陌生人之間的善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卻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溫暖的部分。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展現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新版的齣現,讓我再次感受到瞭先生對人性的洞察,也讓我對“溫暖”這個詞有瞭更深的體悟。這本書,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雖然色彩不濃烈,卻充滿瞭韻味和意境。
评分**四** 不得不說,陳芳明先生的《風中蘆葦(新版)》是一本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看見”的書。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隱藏的記憶和情感。他在書中描繪的場景,可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上演過。比如,他對於“離彆”的描寫,那種淡淡的憂傷,卻又帶著一種對未來的希望,讓我深深地被打動。我們這一代人,經曆過太多的離彆,有的是親人間的分彆,有的是朋友的遠走,有的是對某個時代的告彆。先生的文字,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這些復雜的情感,並且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錶達齣來。新版的齣版,讓我有機會再次品味這些關於“告彆”與“重逢”的篇章,也讓我對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見與分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评分**一** 讀著陳芳明先生這本《風中蘆葦(新版)》,總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那種在迷霧中摸索,對未來既渴望又不安的心情。這本書不是那種能給你明確指示的書,它更像是一份份心情的碎片,一段段關於人生的思考,散落在風中,需要你停下腳步,仔細聆聽。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成長”的篇章,先生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我們這些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如何在一個轉型期中,既要麵對傳統的束縛,又要擁抱現代的思潮。那種內心的拉扯,那種對身份認同的追尋,讀來總是讓人感同身受。書中提到的許多細節,比如對老街的懷念,對兒時夥伴的追憶,都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年代,那個我們還在為一點小事而歡笑、為一絲憂愁而嘆息的年代。新版的齣版,讓我有機會重溫這些觸動心靈的文字,也讓我對先生筆下的“蘆葦”有瞭更深的理解。它們不是隨波逐流的柔弱,而是經曆風雨後,依然挺立的堅韌,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散發齣獨特的生命力。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你需要慰藉時,靜靜地陪在你身邊,給你無聲的支持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