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明,一个台湾散文界的巨擘。他在绮丽的文字中蕴藏时代的哀愁,他的这一本散文集《风中芦苇》,收录了青涩年少时最早的几篇作品,捧读这些篇章时,很难想像一名追求学理和政治实现的作家,也跟所有少年人一样,有着类似的迷惘与慾望。《风中芦苇》的二版序言〈诗的未完成〉中,陈芳明提到自己和作品之间的疏离感:
「面对那一堆复印的文字时,我竟错觉地以为那是别人的作品。……文章作者明明印着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与技巧」。
但是,在《风中芦苇》旧版序言〈失去国籍的地图〉中,陈芳明却说:
「这册散文集,是我浪迹海外十余年的一份备忘录,是我对自己往后生命警惕的一份白皮书,也是我思想转折过程中绘制的一份精神地图。」
不管作家本身要如何评讲自己的作品,对读者来说,陈芳明的文字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可以独立于作家本人之外,成为供读者欣赏陶醉的卷札。即使最初的思绪和技巧显得陌生,篇章中感动人心的元素,却依旧传唱。
《风中芦苇》一书,收录陈芳明少年的〈启航〉、在海外的〈远航〉与回到台湾之后的〈回航〉。在这座蕞尔小岛上,漂泊的岂只是陈芳明一人呢?从《风中芦苇》洋流般的文字中,我们的同一条心弦将被触动,漂往同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
陈芳明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现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上)(下)。着有政论《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及《掌中地图》,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及《孤夜独书》,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及《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目前正在撰写《台湾新文学史》。
诗的未完成(新序) 007
失去国籍的地图(旧版序) 012
第一辑 启航
河想 021
天路历程 024
傍晚的叩访 027
落一片叶又一片叶 029
路过大山屯 032
飞幡 035
枫叶青青 038
秋渡华盛顿湖 042
第二辑 远航
为了忘却的纪念 049
流浪的吉他 055
磐石与镜 062
穿过历史与文学的长廊 070
路过波士顿 096
忽然谷 100
雪融 104
深夜的嘉南平原 109
向晚的华尔腾湖 113
我所不知道的谢里法 121
给秀喜姑妈的一封信 129
第三辑 回航
从落空到落实 135
受伤的芦苇 138
宁可是一个歌手 144
旷野里的墓碑 152
远行的玫瑰 162
交错 168
转折 177
一片冰心在玉壶 186
伤痕书 192
鲑鱼还乡 214
都留在雪地里 220
自序
◎诗的未完成◎
阅读自己的散文旧稿时,我已无法推想当初撰写时的情调与情绪了。我曾经这样相信过,凡属于自己亲笔写出的文字,都能够牢记不忘。不过,对于这样的自信,我不再那么有把握。有一位熟识的学生到图书馆搜寻我的旧作,并且影印成册置放在研究室的书桌。面对那一堆复印的文字时,我竟错觉地以为那是别人的作品。时间的隔离,果真造成如此可怕的生疏?或者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我的记忆已经失去原有的敏锐?文章作者明明印着我的名字,我竟完全不熟悉其中的思路和技巧。身为作者的我,如果都遗忘了原有的创作动机,又如何能掌握自己作品的全部精神?
我越来越能同意,作者不再是作品的唯一诠释者﹔我更能同意,作品一旦发表之后,就已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着。经验告诉我,三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已呈模煳,在怎样的气氛之下所写出的散文,如今已不复记忆。多少年来,总是不期然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遇到一些读者,他们很热心提起我早期的文学生涯,也会细数我过去的诗与散文。听到他们在讨论时,不免使我产生幻觉,彷彿自己是一位告别式中的逝者,聆听着前来祭悼的亲友在议论我生前种种。他们诠释我、裁判者,而我竟无一词可以回应。他们唤醒我的记忆,但是那些记忆毕竟不能取代前生。
时间过去那么久之后,我的年龄终究到达了如何去体会遗忘的滋味。遗忘,在一定的程度上非常接近死亡。记忆开始出现空白时,曾经具体发生的事件便消失无踪了。连系那些事件的声音、情感与人物,自然也跟着变得一无所有。我不能不承认的是,如果没有重新挖出那些陈旧的散文,许多记忆确实不存在了,所以我的学生找到这些作品时,毋宁使我感到讶异,也使平静的情绪产生了波动。纵然那些文字如今看起来是何等陌生,读来是何等衰弱,但它记录着活跃过的生命则是无可怀疑。
从十八岁那年,我就开始尝试撰写散文﹔也同样在那年,我写下生平的第一首诗。对诗的着迷,会变成一生一世的事,最初从未预料过。在大学时期,我喜欢在裤后的口袋塞一册诗集,招摇走过校园。坐在草地上读诗,让自己的想像徜徉飞翔,几乎成为当时的日行一善。我常常留在学校,直到天黑。然后,坐汽车从新庄的辅仁大学回到台北市区。我选择坐在最后一排座位,靠着窗口眺望窗外的灯光。横跨淡水河上的中兴大桥,是我必经的道路。汽车摇摇晃晃跨越淡水河时,我常情不自禁暗中诵读刚刚接触的诗句。梦幻的年华,浪漫的诗情,都倒映在黑夜的水中。
许多不成熟的思考,以及不连续的字句,最后都变成了深夜的诗行。我住在一个窄小的阁楼,独自守着城市的灯光与星空。偶尔传来市声的寂静午夜里,我坐在楼头完成了一些诗的断章,然后毫不吝惜地又将之揉掉。这样日复一日,闲情中混融着焦虑,期待中拌杂着失落。岁月是如此延续到毕业那年,直到两个事件骚动了我的生活:一是爱情,一是政治。就是这两个事件,改变了我的前半生,也支配了我的后半生。我开始体会到生命原来就不是这样,而世界也不是这样。
不过,我要说的是,生活还未受到扰乱之前,我对诗的迷信已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那种虔诚与专注,是任何时期都未曾发现过的。对于诗是那样尊崇,以致我不敢轻易破坏它的形式与内容。如果不能写成,我就让它保留原有的面貌。我想我是一位相当失败的诗人,因为后来检视自己完成的作品,竟然寥寥无几。那些没有完稿的断章残句既然未能转化成诗,后来的下场又是如何?我现在必须承认,当年许多诗的企图,最后都被我改写成散文了。
最初撰写散文,都是先有句子,然后才慢慢渲染成篇。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失败的散文家。当我还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历练不足,读书无多,根本还没有能力去营造结构完美的作品。深夜里揉掉的诗稿,总会残存一些自认为是佳句的诗行置于桌上。每当确信那些诗行是不可能完稿时,我就放弃追求的意愿。翻阅旧时的日记,常常可以找到一些残稿的纪录。这些诗行一旦没有完成,它就永远不是一首诗了。然而,如果能另辟途径,把诗行发展成为新的文体,说不定能延续诗的生命也未可知。年轻时代写出的好几篇散文,其实都是以未完成的诗行为基础而开辟出来的。
我不是忠诚的诗人,或者说,我不是忠诚的作者。怯于进行抽象的思维,过于崇拜诗的形式,往往使年少的我反而不敢多做诗的尝试。倘然那时不怕写出坏诗,不怕发表劣作,也许今天我在诗的领土上已经有了丰收。既然未能忠于原始的创作动机,后来写出的散文就偏离了诗的轨道。这样说,我到底要证明什么?我想要证明的是,最早写出的散文,其实都是诗的余绪。诗的原型遭到破坏之后,即使写成散文,也不能保留原来的心情。说得更清楚一点,我的散文原来就是诗的墓志铭。因此,重新阅读早期的散文之作,我简直可以窥见一个诗人生命的死亡。
收在《风中芦苇》的最早几篇散文,正是埋葬了一颗诗的灵魂。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闪现在字里行间的,我隐然能够察觉当年一丝跃动的诗影,纵然是那样倏忽,又是那样轻淡。对于那一缕魂魄之所以特别怀念,全然是因为那段时期的情操还维持得相当纯粹而纯洁。等到爱情介入之后,政治接着又撩拨了我的生命,我的诗情从此变得混浊而且复杂。
在地球另一端度过望乡的岁月时,我常忍不住回顾阁楼时代的那位少年。在海外完成的诗与散文,不免带有紧张与愤懑之气,偶尔也沾染了几许悲凉。守住城市灯光与星空的楼头时,我从未预见到自己的灵魂有一天竟然会沦落到愁苦、浮盪的地步。《风中芦苇》后半部大多数的文字,都写在遥远的异域。比起早期的散文,完全失去了那份飘逸与幻想。每个文学生命是不可能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它被折磨、被锻铸,终于构成了今日的完整与残缺。
我要感谢初安民先生对我的宽容。如果没有他的鼓励,我的少作恐怕还沉埋在时间的尘灰之中。他容许我收纳年少时期的一些生命标本,让我有自我鑑照的时刻,也让我的朋友和敌人偷窥那段不堪的年华。散文结集成书时,终于证明了一首诗的未完成。
——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 圣荷西
**七** 《风中芦苇(新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陈芳明先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张扬,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我非常欣赏他对于“人情”的描绘。在书中,他写到邻里之间的关怀,写到朋友间的支持,写到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新版的出现,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先生对人性的洞察,也让我对“温暖”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虽然色彩不浓烈,却充满了韵味和意境。
评分**四** 不得不说,陈芳明先生的《风中芦苇(新版)》是一本让人在阅读中不断“看见”的书。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记忆和情感。他在书中描绘的场景,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上演过。比如,他对于“离别”的描写,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希望,让我深深地被打动。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太多的离别,有的是亲人间的分别,有的是朋友的远走,有的是对某个时代的告别。先生的文字,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复杂的情感,并且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新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再次品味这些关于“告别”与“重逢”的篇章,也让我对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见与分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评分**二** 我得说,陈芳明先生的《风中芦苇(新版)》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它不是那种快餐文化下的产物,你一口气读完,可能只会觉得“哦,读完了”。但如果你把它放在手边,每天读上几页,或者在某个安静的夜晚,静静地翻阅,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先生的文章,总能触碰到一些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我们可能已经遗忘,或者从未清晰表达过的东西。比如说,他对于“家”的描绘,那种既亲切又带着些许疏离的感受,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经历了家庭的变迁,从早期的大家庭到现在的核心家庭,再到许多人选择独自漂泊。先生笔下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他写到故乡的食物,写到亲人的笑脸,写到儿时的玩伴,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也闻到了家乡的味道,听到了亲人的呼唤。新版的出现,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些曾经触动过我的文字,也让我对“根”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九** 《风中芦苇(新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陈芳明先生对“变化”的独特视角。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迎合,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我非常欣赏他对于“成长”的描绘。在书中,他写到我们这一代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经历蜕变,如何寻找自我。他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展现了生命不断进化的过程。新版的出现,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先生对“变化”的敏锐洞察,也让我对“生命力”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就像一片在风中摇曳的芦苇,虽然看似柔弱,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评分**六** 陈芳明先生的《风中芦苇(新版)》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先生的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你的心弦。我尤其被他对于“乡愁”的描写所打动。作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乡愁情结。这种乡愁,既是对过去故乡的思念,也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反思。先生的文字,能够捕捉到这种复杂的情感,并且用一种非常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写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这些看似简单的意象,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新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再次感受这种浓浓的乡愁,也让我对“根”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杯温热的茶,在每一个需要温暖的时刻,都能给你带来慰藉。
评分**三** 《风中芦苇(新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场景里,突然发现了一些被忽略的角落。陈芳明先生的文字,总是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什么,而是引导你去发现。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时间”的观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时间仿佛一直在加速流逝,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抓住,就已经消失了。先生却能在文字中,把时间拉得很慢,让你有机会去感受每一个细微的瞬间。他写到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写到对未来的憧憬,但更多的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体会。在书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变迁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立场。这本书不是激昂的口号,也不是犀利的批判,它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新版的出现,让我重新有机会与这些文字对话,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每一刻。
评分**一** 读着陈芳明先生这本《风中芦苇(新版)》,总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那种在迷雾中摸索,对未来既渴望又不安的心情。这本书不是那种能给你明确指示的书,它更像是一份份心情的碎片,一段段关于人生的思考,散落在风中,需要你停下脚步,仔细聆听。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成长”的篇章,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这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如何在一个转型期中,既要面对传统的束缚,又要拥抱现代的思潮。那种内心的拉扯,那种对身份认同的追寻,读来总是让人感同身受。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比如对老街的怀念,对儿时伙伴的追忆,都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我们还在为一点小事而欢笑、为一丝忧愁而叹息的年代。新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重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也让我对先生笔下的“芦苇”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是随波逐流的柔弱,而是经历风雨后,依然挺立的坚韧,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散发出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你需要慰藉时,静静地陪在你身边,给你无声的支持和力量。
评分**五** 读《风中芦苇(新版)》,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仿佛在跟随陈芳明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过那些充满回忆的岁月。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串联成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童年”的怀念。在他的笔下,童年不是单一的快乐,而是包含了纯真、好奇、以及对未知世界的那种懵懂的探索。他写到老家的院子,写到儿时玩的弹珠,写到夏日傍晚的蝉鸣,这些细节都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新版的出现,让我再次感受到先生对过往时光的深情眷恋,也让我对“纯真”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与回忆的旅行,带领我们回到最初的原点。
评分**八** 读陈芳明先生的《风中芦苇(新版)》,我常常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先生的文字,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孤独”的描写。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繁华的时代,但内心的孤独感却常常萦绕。先生的文字,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这种孤独,并且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给予理解和陪伴。他写到独自一人在夜晚的思考,写到面对人生抉择时的迷茫,这些场景都让我深有体会。新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再次与这些关于“孤独”的篇章对话,也让我对“自我”的追寻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静静地倾听你的心声。
评分**十** 陈芳明先生的《风中芦苇(新版)》这本书,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平凡”的赞美。在书中,他写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写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写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美好。他用一种真挚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新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再次感受这种对“平凡”的赞美,也让我对“幸福”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杯白开水,虽然味道平淡,却能滋养生命,带来最纯粹的甘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