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场恐怖的三角恋爱,不是吗?
我愿意当着全能上帝的面发誓,
阿尼第一次见到『克丽斯汀』,
就狠狠地爱上了『她』,
不过,那样的一见钟情,却只是让事情越来越糟……
就在高中最后一个暑假快要结束的傍晚,阿尼和死党丹尼开车经过自由镇时,一眼就爱上了一辆一九五八年份『普里茅斯复仇女神』款的汽车,他像中了邪似地,一直围着那辆车打转。但这车可不是什么好货,挡风玻璃上有一大片蛛网状的裂纹,凹陷的右后车厢爬满了一层丑陋的铁锈,前后座椅更全是裂痕,最糟的是引擎下方还积了摊黑油。原车主是个神秘的老头,『克丽斯汀,我总是这么叫她的。』
阿尼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意买下了『克丽斯汀』,想要将『她』重新修复上路。但是,当丹尼知道『克丽斯汀』曾夺走两条人命时,就开始不信任她;阿尼的校花女友莉亚,自从见识到『克丽斯汀』的力量后开始畏惧她;而那群欺负阿尼的不良少年更将很快就知道,当惹毛了『克丽斯汀』时,会有什么下场……
当汽车成为独立、自信的象征,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也成为每个青少年的梦想。故事大师史蒂芬.金透过完全『人性化』的『克丽斯汀』,反思了现代社会根深柢固的汽车文化,述说出一个青少年面对成长压力的深刻故事,其中最可怕的不是复仇的执念,而是人性的弱点──佔有、箝制和恶意,也使得故事中饱涨的情绪张力跃然纸上,令人不寒而慄!
◎史蒂芬.金专属网页:www.crown.com.tw/book/stephenking
◎皇冠读乐Club:blog.roodo.com/crown_blog1954
◎皇冠青春部落格:www.wretch.cc/blog/CrownBlog
◎皇冠影音部落格:www.youtube.com/user/CrownBookClub
作者简介
【说故事大师】史蒂芬.金StephenKing
1947年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自197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魔女嘉莉》后,到目前为止已写了超过四十本长篇小说和二百多篇短篇小说。他的笔法细腻,善于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事物中,带给读者如同身历其境的恐怖感。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畅销超过三亿本,甚至被誉为『每个美国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则是史蒂芬.金的小说』。他的作品也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题材,被拍成的电影、电视作品已高达上百部。
1999年,史蒂芬金曾发生严重车祸,侥倖大难不死,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后,他一度传出将封笔,但写作毕竟是史蒂芬.金的最爱,结果康复后,他又立刻投入写作。2003年,他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给他『杰出贡献奖』;2004年,则获得世界奇幻文学奖『终身成就奖』的肯定;2007年,他又荣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
在史蒂芬金为数众多的作品中,以历时三十多年才终于完成的奇幻巨作《黑塔》七部曲最为壮观,也最受金迷讨论。史蒂芬.金自1970年即开始构思创作《黑塔》系列的第一部,而书里的人物与情节,也经常出现在史蒂芬金后来的其他作品中,堪称是所有金氏作品的原型与骨干。
目前史蒂芬.金与妻子定居于缅因州,而他也拥有一辆真正的『克丽斯汀』。
导读
以现实为本,打造超现实的可信性──谈史蒂芬.金的《克丽斯汀》
【城堡岩小镇家族创立人】刘韦廷
《克丽斯汀》是史蒂芬.金于一九八三年所发表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登上畅销排行榜的冠军宝座,甚至在尚未出版前,便售出了电影版权,由曾经执导过《纽约大逃亡》、《突变第三型》、《月光光心慌慌》等知名恐怖片的导演约翰.卡本特改编成电影《克丽丝的魅力》。文坛与电影界的两大恐怖怪杰的首度合作,加上原着与改编电影在同一年推出的罕见情形,引起了书迷与影迷间的热烈讨论。甚至就连后来约翰.卡本特在一九九六年推出的恐怖片《战慄黑洞》中,也特地利用了史蒂芬.金的名号,作为电影里对于恐怖小说作家成功指数的标准度量衡。
在《克丽斯汀》一书中,史蒂芬.金将许多人对汽车那超乎其他物品的疼惜之情作为灵感来源,把爱车人士的心态加以延伸扩展,并融合超自然的惊悚元素,成功创造出一个书中角色极为立体真实的恐怖故事,不仅让爱车人士在阅读时心有戚戚焉,就连其他对这种特殊的爱车心态感到大惑不解的人,也能借由本书的描述,大致理解那样一种如同爱情般的独特恋物情感。
还记得,当自己首度接触这本作品时,不过才是个国中生而已。当时在阅毕全书后,只觉得这是一本写得极为精采的恐怖小说作品。直到事隔多年,再度重新阅读这次的完整中译本后,才真正看出了其中的精彩之处。
其实,《克丽斯汀》并非史蒂芬.金首次以汽车作为恐怖怪物化身的小说。早在他一九七八年发表的第一本短篇集《玉米田的孩子》中,便曾有过一篇讲述全世界的车辆均获得了生命,进而向人类展开攻击的短篇〈魔车〉存在(史蒂芬.金甚至还在一九八六年时,首度亲执导演筒,将这个短篇改拍成电影《惊心动魄撞死你》)。所以,或许我们可以将〈魔车〉视为这本《克丽斯汀》的前身,只是在〈魔车〉中,史蒂芬.金着重的是惊悚氛围的传达,而在《克丽斯汀》里,他却将自己惯于书写的美国中产家庭问题融入其中,进一步地利用更长的篇幅,详实写出自身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小说不过才刚开始,史蒂芬.金便迅速交代了几名重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角阿尼是一名在校园中备受欺凌的学生,若不是有好友丹尼的陪伴与协助,几乎难以在学校里立足。如此的安排,让人联想起史蒂芬.金的处女作《奇女凯莉》。这两部作品的主角,同样都在学校与家庭间的双重压力下挣扎过活。在《奇女凯莉》里,史蒂芬.金让我们看见,当这样的人好不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却又在瞬间被摧毁殆尽时,会发生怎样的悲剧;而在《克丽斯汀》中,他则将矛头一转,巧妙利用『被鬼魂附身』的超自然元素,讲出了一个以青少年叛逆期作为主轴的精采故事。
主角阿尼自小便背负着双亲的期待,他们只在乎阿尼的成绩,对他在学校不时被人欺负之事,则几乎一无所知,也像是毫不在乎。在那看似开明的管教中,他们一昧希望阿尼能照着自己所安排好的道路前进,就连自己也没注意到,其实这么做,等同是剥夺了让阿尼决定自己未来道路的权利。而这样的情形,则在阿尼遇上那台名为『克莉斯汀』的老普里茅斯汽车后,正式引爆了看似超自然,实则为暗喻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叛逆期的开始。
因为对车痴狂,进而使人性情大变的情节,不免让人觉得史蒂芬.金似乎是另有所指。所以,或许我们可以将书里那台拥有生命的车子,视为毒品或酒精的暗喻,在阿尼越陷越深的情况下,进而使得一个中产家庭的日常生活逐渐崩塌离析;而那些关于『附身』的桥段,则让人联想到青少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侪影响效应。于是,在这样的故事发展中,史蒂芬.金就这么一面点出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问题,更借由书中主角父母的角色,巧妙指出了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思考盲点所在。
像这样隐藏在通俗恐怖小说表层下的社会反映主题,也同样能在史蒂芬.金在本书中採用的写作手法里窥得端倪。《克丽斯汀》一书共分成三大部,其中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叙事观点,建立在主角阿尼的好友丹尼身上。
在这两部中,丹尼以第一人称方式,从青少年的角度讲述整件事情,身为读者的我们,仅能依赖丹尼的观点来接触其他角色,而史蒂芬.金的写作功力,也从此便可见一斑。那些借由丹尼之口娓娓道来的情节,全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青少年的个性与心态,使人备感熟悉。其中有些丹尼看待好友阿尼的描述,更是以极为诚实的方式,揭露出人类所具有的复杂情感。
虽说丹尼与阿尼自小便是好友,但有时,友情并不只是那些仅强调正面思考的青少年题材小说般的存在。在《克丽斯汀》中,史蒂芬.金借由第一人称的手法,诚实揭露出友情中不可避免的忌妒,以及那些令人不免在事后心生惭愧的相互轻视等情形。但纵使如此,史蒂芬.金却也还是发挥出他那温柔的一面,进而使这些桥段不至于使人对友情感到失望气馁,反而只会有股感同身受般的淡淡无奈,让读者在阅读之际,照样能对那些书中的角色充满了认同感。
而全书中间的第二部,则由于故事安排,使得丹尼无法即时得知事件的状况,进而变成了全知观点的第三人称叙事。在视角突然转换的第二部中,史蒂芬.金将重心放在主角阿尼的转变上,并以鉅细靡遗的方式,让读者看见阿尼与父母及女友间,那些外人难以得知,显然更为私密的龃龉。这样的做法,使得全书的中心主题更为明显,兼顾了从不同角度审视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叙事丰富度,亦让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均能在书中的不同段落,得到共鸣般的阅读感受。
于是,虽说在这本《克丽斯汀》里,不免有着恐怖小说文类那难以避免的灵异色彩存在,却也同时因故事背景与角色极为贴近一般大众的生活环境之故,反倒使得本书依旧拥有极为强烈的真实感,正好与恐怖小说所重视的骇人氛围相辅相成。
毕竟,当我们对那充满真实感的描述产生共鸣,并进一步认同书中角色之际,却也在不知不觉里,借由阅读的双眼追随着那些可信度十足的角色,逐步踏进不可思议的超自然世界里,因而让书中角色所感受到的恐惧感,具有更为强烈的渲染力与可信度。
这正是史蒂芬金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大多时候,那些吓人的怪物,未必是让读者心生恐惧的最大原因;真正让我们感受到那股透骨恐惧,甚至导致心中惶惶不安的,其实仍是那些描写得如此真实的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那样确切存在于我们生活週遭的现实问题。
而这,或许就是改编自史蒂芬.金小说的恐怖电影,之所以绝大多数都难以真正掌握其作品精髓,进而魅力远远不及小说的最大原因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