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的心灵印记:台湾解严后重要当代艺术家黄致阳二十年的创作集结
黄致阳自1980年代末便透过新形象与新技法的探索,投注于对生物性的能量与原生物质的长期关注,为台湾解严后的重要当代艺术家。本书为黄致阳自1988至2008年的作品集,内容收录多篇论述专文与现代水墨、装置等创作类型的图版,完整呈现艺术家二十年来旺盛的创造力。
1965年出生的黄致阳,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国画组,1990年代起他转化传统国画的「皴法」,结合生活周遭的自然生态,借植物的形体发展出新形象与技法,在巨大的纸或绢布上绘出似人似兽的形体,重要的代表作品为《肖孝形产房》和《Zoon》、《恋人絮语》等系列。此外,当「装置艺术」在台湾当代艺坛盛行之时,黄致阳亦致力于装置、地景艺术与拓展其他创作的媒材。除水墨、彩墨外,陶瓷、电话线、化纤材质、牡蛎等,都是黄致阳发展多元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材质。
2004年黄致阳发表另一新的水墨创作系列《千灵隐》,他以单一、低限的造形符号,透过重复组构与堆叠的阵列佈局,强调出佛教精义的空灵能量。2006年后,黄致阳将工作室移至北京,透过水墨风格的表现,黄致阳试图将自己对北京复杂的观感,分别发表了《Zoon-北京生物》与《Zoon-密视》系列。在《Zoon-密视》系列中,他利用超大尺幅的纸绢,在画面上以鲜艳的颜色与多层次的彩墨挥洒、线性的笔调,呈现层密的律动与内视空间。另外黄致阳也与工匠合作,将台北的山形透过竹编与花岗石的呈现,分别发表《移动的山》与《座千峰》等互动装置,此系列作品在中国展出,也是两地间的对照。
本书则为黄致阳自1988至2008年的作品集,内容收录冯博一、王嘉骥与阳明锷的专文,并有多幅现代水墨、装置等创作类型的图版,完整呈现艺术家二十年来旺盛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
黄致阳
1965年出生于台北,1993年与1994年分别获「台北县美展县政府奖」与「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奖,被视为台湾解严后的重要当代艺术家,除多次获邀参展国际巡回展,也曾代表台湾馆参加第46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
王嘉骥
1961年出生,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亚洲研究所硕士。专业策展人与艺评家。现任新竹教育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专任讲师。曾任帝门艺术教育基?会执?长、台?当代艺术馆策展人、2004年第九届威尼斯建筑双?展台湾馆策展人、2002?台?国际双?展双策展人之一。
冯博一
1960年出生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9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进修,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副编审,为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杨明锷
台北市立美术馆研究员、《现代美术》杂志主编。
译者简介
陈静文
出生于香港,专业译者,作品多为国内各大美术馆重要展览专辑。
序 能动的心灵印记╱黄明川
对危机的认同与警觉——关于黄致阳水墨绘画和装置的实验╱冯博一
多度序列的思维——看黄致阳的作品《千灵隐》╱杨明锷
狂乱而骚动的不安──黄致阳的艺术与其发展╱王嘉骥
图版
简历
Preface Dynamic Marks of the Soul / Huang Ming-Chuan
Crisis Awareness and Vigilance —
On Huang Zhiyang's Experiment in Ink-Wash Painting and Installation / FENG Boyi
Scenes of Disturbances and Chaos —
On Huang Zhiyang's Art and its Development / Chia Chi Jason WANG
Plates
Biography
坦白说,我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艺术评论家,但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台湾艺术界颇感兴趣的读者,《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绝对是近期让我最惊喜的作品。 我最看重的一点是,这本书呈现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它以一种非常扎实的方式,梳理了黄致阳先生从1988年到2008年这二十年的艺术发展脉络。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不同时期对媒材、对技法、对主题的探索和演变。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一些早期作品,那种带着探索精神的笔触,虽然青涩,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让人感受到艺术家最初的冲动和激情。 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真的没话说,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很多作品的细腻之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放大观察那些笔触的细节,感受艺术家下笔时的力量和情感。这本书,让我对黄致阳先生的创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坚守初心、不断前行的不易。
评分讲真,拿到《黄致阳 1988-2008》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不是说书的实体有多重,而是内容给我带来的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部艺术家的生命记录,或者说是一段台湾艺术史的缩影。我花了好多天,才慢慢地、细细地翻阅完,感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走进了黄致阳先生的一个创作阶段,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我尤其对书中收录的那些早期作品印象深刻。那时候的黄致阳,似乎还在探索,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大胆地尝试各种媒材和技法。那种青涩但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特别打动我。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逐渐走向沉静,但这种沉静并非停滞,而是内在力量的积蓄,有一种“大象无形”的韵味。书中的一些黑白作品,简单的线条却能勾勒出极其复杂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让你有机会近距离、无滤镜地观察一个艺术家是如何从青涩走向成熟,如何在一个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挖掘和表达自我。
评分拿到《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沉淀”。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光鲜亮丽的艺术画册,而是带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我通常对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比较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收录的作品,在风格上展现了非常大的跨度。从早期那种带有实验性的笔触,到后期更加内敛、极具东方哲学意味的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黄致阳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自我超越。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东方意境”的现代性解读,那种将传统元素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尝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的还原度很高,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笔触的细腻和层次感。我常常会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部艺术家的“修行录”,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二十年间,是如何不断地打磨自己的艺术,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宁静。
评分要说《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我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那种“静水流深”的感觉。你知道,有些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很张扬,很热闹,但黄致阳先生的作品,却像是那种沉在水底的宝石,越是仔细看,越能发现其中的光芒。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那些留白。你知道,在艺术创作中,留白往往比画面本身更重要。黄致阳先生在这本书里,就很好地运用了留白,让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也让观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常常会看着那些留白,想象着艺术家当时的创作心境,仿佛能与他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把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有意识地去展现艺术家在不同阶段的思考和探索。我尤其注意到,他对于“黑”与“白”的运用,那种极致的简约,却能创造出无限的张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有限的画布上,展现出无限的可能。对于我这种喜欢细细品味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黄致阳先生的了解不算特别深入,主要还是通过一些展览和报道。但拿到《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后,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沉浸式”,让你感觉自己真的置身于他的创作空间里。 最让我惊艳的是,这本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画作,还穿插了一些他的手稿、草图,甚至是创作时的照片。这让我得以一窥他创作过程的真实面貌,那种从灵感到最终作品之间的种种思考和尝试,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我特别喜欢那些黑白色的线条作品,简单到极致,却又充满着无穷的想象空间。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一份作品集,更像是一部艺术家的“成长记”。你可以看到他从1988年到2008年这二十年间,如何不断地挑战自己,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书中的一些文字阐述,虽然篇幅不长,但都非常有见地,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黄致阳先生的作品。对于我这种想系统了解一位艺术家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是太完美了。
评分当我拿到《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时,我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撼”。不是那种外在的、声势浩大的震撼,而是一种宁静却又无比深刻的冲击。我通常对艺术作品比较挑剔,很多画册看过之后就会被遗忘,但这本书,我愿意花时间反复地去品读。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所吸引。黄致阳先生对线条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早期作品中那种带着冲劲的笔触,还是后期作品中那种内敛而又充满张力的线条,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常常会沉浸在他那些复杂的线条构图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能量在涌动。 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他的“作品”,更是展现了他的“生命”。这二十年的跨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成长、蜕变,如何不断地突破自我。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非常出色,大量的留白,让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也让观者有更多的思考时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艺术家灵魂的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打开就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感,不是一般画册能比的。我平时不太会主动去买艺术家的画册,但这次完全是被《黄致阳 1988-2008》给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那种沉静中带着力量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开扉页,第一眼看到的是黄致阳先生的签名,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笔触,但感觉像是和艺术家本人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能感受到他对待艺术的那份认真和投入。 书的内容本身,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编排。不是简单地把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呈现了黄致阳先生从1988年到2008年这二十年的艺术轨迹。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创作风格的演变,从早期那种带着实验性的笔触,到后来愈发成熟、内敛但又充满爆发力的表现,每一步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蜕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作品的介绍,文字虽然不多,但点到了关键,让人能理解他当时的心境和创作的动机。而且,书中的印刷质量也相当高,色彩还原度很棒,那些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一点对于真正欣赏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拿到《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的“气质”给吸引住了。那种低调但又不失力量的设计风格,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不凡的内容。翻开书页,我就被黄致阳先生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给震撼到了。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线”的运用。无论是早期作品中奔放的线条,还是后期作品中内敛而极具张力的线条,都展现了他对线条的极致掌控。我能感受到,这些线条不仅仅是简单的笔触,更是情感、思想和生命力的载体。尤其是一些大尺幅的作品,那些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线条,构建出一个个神秘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黄致阳先生的艺术成就,更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二十年间不断探索、突破自我的心路历程。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节点,记录着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以及他的成长。我常常会在深夜,一个人静静地翻阅这本书,仿佛能听到黄致阳先生在创作时,内心的低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评分《黄致阳 1988-2008》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艺术的人,所以通常我会比较喜欢那些有深度、能让我反复琢磨的书。这本书,恰恰就是如此。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作品的呈现方式。它不是简单地把作品罗列出来,而是很有讲究地编排,让你能清晰地看到黄致阳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和变化。我尤其注意到他对于“虚”与“实”的把握,早期作品可能更偏向于具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将创作的重心移向了更抽象、更概念化的领域,但那些“虚”的元素,反而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收录了一些作品的细节图,让我能近距离地观察到黄致阳先生下笔的笔触、墨色的浓淡,以及色彩的层次感。这些细节,恰恰是体现一个艺术家功力的地方。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看”画,而是真正地去“感受”画,去理解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当代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平常会关注一些台湾的艺术家,黄致阳先生的名字我早就耳熟能详了。这次能有机会读到《黄致阳 1988-2008》,感觉像是终于有机会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一探究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和“专业”。 排版设计上,一点也不花哨,就是最直接、最纯粹地呈现作品。大量的留白,让每一幅画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被其他的元素干扰。我特别喜欢那些大尺寸的局部特写,能够清晰地看到黄致阳先生下笔的力度、笔触的纹理,甚至是一些细微的色彩变化,这些都是在电脑屏幕上无法获得的体验。书中收录的作品种类也很丰富,从早期的水墨、油画,到后来的装置、行为艺术相关的影像资料,都涵盖了,这让我对黄致阳先生的创作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且,书里的一些文字评论,虽然不多,但都写得很有深度,不是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切中要害,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意涵。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黄致阳先生创作历程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也是一本非常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