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何与怀的书稿,很受震撼。——澳洲南溟出版基金创办人萧虹博士
与怀兄是雪梨文坛的名士之一……不但关怀于文学,也关怀社会政治问题。说他是政论型的文艺评论家,似乎更为适合些。广泛的视野,敏锐的目光,源于作者的学术根底与中西文化的薰陶。而直面现实,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则是他「社会良知与道德追求」的具体表征。——上海作家协会前理事冰夫先生
我有理由认为这本书是何与怀为那些高尚而深刻的灵魂镌刻的一座心碑。我也有理由据此推想:倘若有更多的人镌刻这样的心碑并把它们置放到一起,我们就将得到一座穿越祖国历史时空的长城,它巍峨壮丽,肃穆庄严,在它面前,任何可笑的事物都将愈发可笑,任何轻飘的事物都将更加轻飘,因为它是一个伟大民族真正的精神创造——它无与伦比。——北京着名评论家陈行之先生
本文集收入的文章大多可谓是对英灵的追念。他们中有些可称之为中国大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在新闻领域上,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被称为「中国良心」的刘宾雁,有在中国大陆倡导社会主义异化论研究的王若水,有在「文革」中悲惨地消失于人世的大右派储安平。在文学艺术领域上,有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有着名画家散文家郁风、着名诗人公刘和昌耀,以及诗人学者翻译家梁宗岱,等等。在命运上他们非常坎坷奇特,如杨小凯从坐牢十年的「反革命」变成国际着名的经济学家;王若水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高位被开除后便一直被某些权贵视为「持不同政见者」。有些更是非常悲惨,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夹边沟劳改场大批死亡的右派分子,如文革中和文革后惨遭枪决的思想者或学术精英。
作者简介
何与怀 博士
广州人。现定居澳洲雪梨。除一般写作外,主要研究兴趣是当代中国问题和华文文学。着作多种多样,例如有涉及英美文学的《英美名诗欣赏》,有用英文写出的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文化用语大典》(DICTIONARY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和学术论着《紧缩与放松的回圈:1976至198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与政治的互动》(CYCLES OF REPRESSION AND RELAXATION: POLITICO-LITERARY EVENTS IN CHINA 1976-1989),有评论、随笔之类的选集《精神难民的挣扎与进取》、《北望长天》、《海这边,海那边》(将出版)等等。主编《澳洲新报?澳华新文苑》和《澳华新文苑丛书》。
何与怀博士现为澳洲雪梨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澳洲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澳洲南溟出版基金评审、澳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联谊会名誉会长、澳洲新州华文作家协会顾问、澳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联会顾问、澳洲《酒井园》诗社顾问、雪梨诗词协会顾问。
序 萧虹
社会良知与道德追求——序何与怀博士文集《北望长天》冰夫
他镌刻了一座心碑——读何与怀《北望长天》 陈行之
北望长天祭英魂——储安平诞辰纪念
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悼念刘宾雁先生
遥远的纪念——写于中国着名诗人公刘逝世两周年
我看见那座巍然耸立的山脉——青海湖畔思昌耀
她去了,一片紫色的烟雾……──悼念郁风老太太
他以闷雷般的吼叫告别世界——怀念梁宗岱先生
天妒英才——悼念杨小凯教授
中国的马丁.路德.金
她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重量
一个极权主义的自觉批判者
中国圣女
一个天才青年的悲剧
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悼念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
夹边沟,我听见亡灵的悲诉……一位痛苦的清醒者——纪念王若水
但愿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最后一课——读杨?均的〈最后一课〉所想到的
附录
一个人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的英文辞书──何与怀博士专访 奥列
后记
《北望长天──报导文学随笔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的“沉浸感”。作者在文字的驾驭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用一种简洁、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在随笔部分的处理,那些关于自然风光、人生哲思的片段,如同清泉般滋润心田。他对于细节的描绘,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冗余,又能精准地传达出意境。例如,描述一场雨,他可能不会仅仅写“下雨了”,而是会从雨滴落在叶片上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的气息,甚至是雨后泥土的芬芳,都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雨中的宁静与诗意。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的“少即是多”,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文字的空白处,填满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纯粹的阅读愉悦,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读这本《北望长天──报导文学随笔集》,感觉像是在一位智者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远足。我欣赏作者那种淡定从容的叙述风格,即便是在讲述一些充满戏剧性的事件时,也显得不卑不亢,娓娓道来。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冲突,也没有过度抒情,而是用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深刻的方式,触及事件的核心。书中那些关于社会变迁、人性探索的篇章,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的观察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中,洞察到时代的脉搏,从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中,看到时代的洪流。他笔下的文字,有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够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感到沉重,但更多时候,是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所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依然能够展现出坚韧和光辉。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北望长天──报导文学随笔集》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遐思,深邃的蓝色背景,隐约可见的远山轮廓,一轮明亮的月悬于天际,让人瞬间被一种辽远而宁静的气息所笼罩。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触动内心、引发思考的文字,而这本书的标题便精准地捕捉到了我的这种期待。“北望长天”,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凝视、一种期盼、一种对未知或远方的深深眷恋。我想象着作者在某个夜晚,抬头仰望那无垠的夜空,思绪万千,将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时代、关于自然的感悟,如同星星点点地洒落于笔尖,汇聚成这集报导文学随笔。我尤其好奇其中的“报导文学”部分,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扎实、更加贴近现实的叙事方式?作者是如何将纪实的严谨与文学的温度融为一体的?而“随笔”则又增添了几分自由挥洒的灵动,仿佛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独白,不加雕饰,却字字珠玑。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长天”的呼唤,去探寻作者笔下那片广阔而深邃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生活怀有敬畏之心,对时代变迁保持敏锐触角,同时又能在细微之处发现诗意的能力。
评分翻阅《北望长天──报导文学随笔集》的过程,宛如一场在文字的海洋中进行的漫游。我尤其被其中那些带有历史厚重感的篇章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冰冷的事件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他善于从平凡的人物身上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从细枝末节处折射出时代的光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脚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仿佛能看见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思考痕迹。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异常敏锐,无论是某个年代的街景、人们的穿着打扮,还是对话中的语气、眼神的交流,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扎实的叙事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的瞬间,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作者在报导的基调上,又融入了深沉的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人们意味着什么”。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记录,成为了一部能够引发深刻反思的时代画卷。
评分这本书《北望长天──报导文学随笔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思辨”的乐趣。作者的文字并非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追问和对未来的思考。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角度刁钻,逻辑严谨,常常能够引发我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新的认识。尤其是在那些报导性的篇章中,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解读”,试图揭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也十分深刻,能够细致地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和挣扎。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时代、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时而温情,但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的光辉。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