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呈现九○年代的台湾社会脉动,共收录十六篇论文,分为上、下两册。含盖主题包括阶层与社会流动、日常生活方式、家庭价值与行为、家庭与工作、以及社会参与和制度信任五大类。
作者简介
张苙云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吕玉瑕
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昌甫
美国亚历桑纳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副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副教授。
助力与阻力之间:家庭互动关系与已婚妇女就业
工作与幼儿养育互补性对台湾已婚妇女就业与收入之影响
性别、婚姻与家庭对心理焦郁的影响:变迁中的台湾社会个案研究
中国家庭价值观的持续与改变:台湾的例子
台湾民众之孝道观念的变迁情形
严酷教养方式之代间传承
结构限制、运动参与、与异议性意识:台湾民众政党支持的社会结构基础初探
当代台湾社会的信任与不信任
附录: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简介
推荐序
距离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变迁中的台湾社会,台湾地区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版竟有九年之长。本来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也没有固定开研讨会的规画,不过看到这两本间隔这么久出版的书,一时也兴起何不年年举办研讨会的念头。
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到目前为止,已公开了十四个问卷调查资料,去年底又完成了两个问卷调查,目前又有两个调查正在进行。资料实在很丰富,虽然已有六篇博士论文、十余篇硕士论文、 百余篇学术论文问世,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我们在出版这本论文集子时,承诺积极推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之运用,包括比较密集地召开相关研讨会、出版研究通讯、完成英文版的计画执行报告等等,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本书的出版,张苙云教授贡献至大。从一九九五年研讨会的筹办论文送审和修订、出版的规画与完成都是在张教授主持下积极进行,这本书能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张教授努力才有的结果。当然,我们也感谢论文的作者,为研讨会撰写论文,为本书的出版修订最后的版本。国科会对研讨会的支助也使这个开会及出版计画得以实现,我们谨在此致谢。
由于研讨会举办时,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虽已成立,但社会学同仁仍在民族所任职,研讨会计画就依原规画由民族学研究所行为组执行。在出版工作上,原还是计画由民族所出版,但在时间配合上,最后民族所和社会所乃协调决定由社会所出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很感谢民族所的全力支持。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编辑助理谢丽玲小姐主动积极从事,值得高度肯定, 特在此志谢。
瞿海源于南港,一九九七年五月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九○年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青春回忆的时期,但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者而言,它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一一展现。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媒体发展和社会舆论变化的分析。书中详细考察了当时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塑造公众认知、影响社会思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那些关于新闻事件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信息传播的力量,以及它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激荡。这不仅仅是关于媒体史的记录,更是关于集体记忆的建构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它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去理解社会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不断前进的。
评分我一直对九○年代的台湾社会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承前启后、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但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撑,将时代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其中关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研究,尤其令我驻足。书中探讨了当时教育体制的改革,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模式的变化。那些关于“叛逆期”、“升学压力”、“亚文化”的讨论,让我想起了自己青春期的种种经历,虽然我身处不同地域,但那种时代的共振感却异常强烈。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也深入到微观的个体感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述的现象,是否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影子,或者在当下依然有所延续。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对人性共通性的探寻。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所折服。作者在九○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方面,无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书中对城乡差距的分析,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它详细梳理了都市化进程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包括人口外流、产业转型、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等。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变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乡镇的“空洞化”现象的描写,以及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土地的变形记。它让我意识到,社会变迁并非是简单的数字增减,而是牵动着人、地、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进程。那些统计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家庭的离合悲欢,是土地的记忆与新生。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历史,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里。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九○年代台湾社会的百态。书中对女性地位变化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年代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观念冲突和自我认同的挣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女性群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个体故事的记录,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努力与觉醒。这不仅仅是关于社会学理论的阐释,更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性别平等的呼唤。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自由与权利,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为争取平等而付出的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见了历史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听见了那些微弱却坚定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年代感,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模糊了面孔,却定格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神情,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变数与憧憬的九○年代。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息,但绝非枯燥乏味。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台湾社会在九○年代经历的种种深刻变迁。从政治体制的转型,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到民间信仰的演变,无不涵盖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书中详细阐述了传统大家庭逐渐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代际关系、婚姻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一些具体的访谈记录和案例分析,让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时代的潮汐如何涤荡着每个普通台湾人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响,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和审视,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