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代的台湾社会: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研究系列二(下册)

九○年代的台湾社会: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研究系列二(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社会
  • 九○年代
  • 社会变迁
  • 调查研究
  • 历史
  • 文化
  • 社会学
  • 民意调查
  • 转型期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呈现九○年代的台湾社会脉动,共收录十六篇论文,分为上、下两册。含盖主题包括阶层与社会流动、日常生活方式、家庭价值与行为、家庭与工作、以及社会参与和制度信任五大类。

作者简介

张苙云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吕玉瑕

  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昌甫

  美国亚历桑纳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副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副教授。

跨越时空的凝视:战后台湾社会变迁的脉络与底色 本书聚焦于战后台湾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样态的深刻变迁,旨在梳理并解析自二战结束至二十世纪末期,台湾社会所经历的剧烈转型与复杂动态。全书不以单一事件为中心,而是通过对宏观历史脉络的把握与微观社会事实的细致考察,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台湾社会图景。 本书的考察范围,力图覆盖战后台湾社会演进的几个关键阶段,从早期的威权统治下的社会整合与物质匮乏,到经济起飞后的财富重塑与阶层流动,再到民主化进程中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规范的重构。我们深信,理解一个社会的变迁,必须深入其最基础的“结构性动力”之中。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演变与社会阶层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战后初期,国民政府迁台后,如何在政治、经济、土地制度上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性”改革,这些改革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权力分配格局。我们详细分析了“土地改革”对传统地主阶层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小农经济主体性的确立。然而,这种基础的改变并未带来完全的平等,反而催生了新的社会分层机制。 我们深入探讨了随着“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行,台湾社会阶层结构所发生的位移。新的产业精英、技术官僚群体开始崛起,与传统士绅阶层、新起的商业资本家共同构成了战后社会权力的新金字塔。本书特别关注了劳动阶层——特别是那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新兴工厂的劳工——他们在新兴工业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劳动条件,以及他们所形成的集体身份认同。我们不仅关注收入差距的量化分析,更着重于社会流动性的实质意义:究竟是哪些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决定了个体在新的社会阶梯上的位置? 第二部分:家庭结构的转型与亲属关系的网络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形态和功能在战后台湾经历了显著的重塑。本部分将视角投向家庭内部的微观世界。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我们考察了这种结构性转变对代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孝道”观念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张力与适应。 此外,性别角色是社会变迁中最为敏感的领域之一。本书细致分析了女性在家庭、教育和劳动市场中的地位变化。一方面,教育机会的普及为女性提供了进入公共领域的通道;另一方面,新兴的服务业和轻工业部门为女性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然而,这些变化是否真正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我们通过对家庭决策权、职业选择权以及生育观念变迁的考察,力图描绘出台湾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处境。亲属网络的功能也从早期的互助保障,逐渐转向更为情感维系和资源中介的角色,这种功能转变反映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外部化。 第三部分: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心态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深层动力往往蕴藏在人们的集体心态与核心价值观之中。本部分致力于探究战后台湾社会在思想文化层面的张力。我们考察了“现代化”这一宏大叙事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它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体系在塑造新一代台湾人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本书分析了教育内容如何反映和强化特定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随着本土化运动的兴起,教育目标和文化认同如何开始发生微妙的偏离。在消费文化兴起的背景下,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抬头,与传统上强调克己、集体奉献的价值观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我们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试图捕捉这种代际间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不同群体对“成功”、“幸福”等概念的定义。 同时,政治环境的逐步开放,使得长期被压抑的社会议题得以浮现。对“乡土”、“本土性”、“身份认同”的讨论,标志着社会心态从单一的“中国”叙事向多元、本土化的方向艰难转向。这种心态的转变是理解台湾社会后继发展的重要钥匙。 第四部分:都市化、社区组织与社会资本的重构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本部分将焦点放在都市化对社区形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大规模的人口涌入城市,如何解构了原有的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紧密社区?本书考察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社会”现象,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寻求新的支持网络。 我们对战后新兴的民间组织、社团与基层信仰团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这些组织如何在国家权力渗透不足的领域,扮演了替代性的社会支持角色?例如,劳工团体、消费者权益组织以及宗教互助网络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力量在寻求自主表达和集体行动的努力。本书认为,理解战后台湾社会韧性,不能脱离对这些非正式和半正式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重构过程的考察。这些社区层面的互动,为后来的公民社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土壤。 结语:连续性与断裂性之间的辩证 全书最后部分,将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台湾的社会变迁,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还是充满了断裂与回溯?我们认为,战后台湾社会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权威与民主之间持续进行“辩证”的场域。每一个结构性的改变,都携带着历史的遗产,并在新的时代情境中被重新诠释和实践。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方能真正把握台湾社会这艘巨轮在历史的浪潮中所航行的轨迹与底色。本书希望为研究者和关心台湾社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细致的社会学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助力与阻力之间:家庭互动关系与已婚妇女就业
工作与幼儿养育互补性对台湾已婚妇女就业与收入之影响
性别、婚姻与家庭对心理焦郁的影响:变迁中的台湾社会个案研究
中国家庭价值观的持续与改变:台湾的例子
台湾民众之孝道观念的变迁情形
严酷教养方式之代间传承
结构限制、运动参与、与异议性意识:台湾民众政党支持的社会结构基础初探
当代台湾社会的信任与不信任
附录: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简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距离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变迁中的台湾社会,台湾地区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分析》,这本书的出版竟有九年之长。本来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也没有固定开研讨会的规画,不过看到这两本间隔这么久出版的书,一时也兴起何不年年举办研讨会的念头。

  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到目前为止,已公开了十四个问卷调查资料,去年底又完成了两个问卷调查,目前又有两个调查正在进行。资料实在很丰富,虽然已有六篇博士论文、十余篇硕士论文、 百余篇学术论文问世,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我们在出版这本论文集子时,承诺积极推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之运用,包括比较密集地召开相关研讨会、出版研究通讯、完成英文版的计画执行报告等等,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本书的出版,张苙云教授贡献至大。从一九九五年研讨会的筹办论文送审和修订、出版的规画与完成都是在张教授主持下积极进行,这本书能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张教授努力才有的结果。当然,我们也感谢论文的作者,为研讨会撰写论文,为本书的出版修订最后的版本。国科会对研讨会的支助也使这个开会及出版计画得以实现,我们谨在此致谢。

  由于研讨会举办时,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虽已成立,但社会学同仁仍在民族所任职,研讨会计画就依原规画由民族学研究所行为组执行。在出版工作上,原还是计画由民族所出版,但在时间配合上,最后民族所和社会所乃协调决定由社会所出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很感谢民族所的全力支持。在本书编辑过程中,编辑助理谢丽玲小姐主动积极从事,值得高度肯定, 特在此志谢。

瞿海源于南港,一九九七年五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九○年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青春回忆的时期,但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者而言,它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一一展现。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媒体发展和社会舆论变化的分析。书中详细考察了当时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塑造公众认知、影响社会思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那些关于新闻事件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信息传播的力量,以及它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激荡。这不仅仅是关于媒体史的记录,更是关于集体记忆的建构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它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去理解社会是如何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不断前进的。

评分

我一直对九○年代的台湾社会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承前启后、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但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撑,将时代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其中关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研究,尤其令我驻足。书中探讨了当时教育体制的改革,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模式的变化。那些关于“叛逆期”、“升学压力”、“亚文化”的讨论,让我想起了自己青春期的种种经历,虽然我身处不同地域,但那种时代的共振感却异常强烈。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也深入到微观的个体感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述的现象,是否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影子,或者在当下依然有所延续。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对人性共通性的探寻。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所折服。作者在九○年代的台湾社会变迁方面,无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书中对城乡差距的分析,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它详细梳理了都市化进程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包括人口外流、产业转型、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等。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数据和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变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乡镇的“空洞化”现象的描写,以及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土地的变形记。它让我意识到,社会变迁并非是简单的数字增减,而是牵动着人、地、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进程。那些统计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无数个家庭的离合悲欢,是土地的记忆与新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历史,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里。这本书正是如此,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人性化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九○年代台湾社会的百态。书中对女性地位变化的探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梳理不同年代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的角色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观念冲突和自我认同的挣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女性群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个体故事的记录,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真实地反映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努力与觉醒。这不仅仅是关于社会学理论的阐释,更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对性别平等的呼唤。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自由与权利,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些为争取平等而付出的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见了历史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听见了那些微弱却坚定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年代感,黑白照片中的人物模糊了面孔,却定格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神情,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变数与憧憬的九○年代。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息,但绝非枯燥乏味。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台湾社会在九○年代经历的种种深刻变迁。从政治体制的转型,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到民间信仰的演变,无不涵盖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书中详细阐述了传统大家庭逐渐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代际关系、婚姻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一些具体的访谈记录和案例分析,让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时代的潮汐如何涤荡着每个普通台湾人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响,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和审视,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