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打包帶編提袋.籃子的讀者有福瞭!本書提供更多花樣加上更進階編法。隻要照著書中的口訣或圖解格式,搭配不同顔色.寬度的綫材來編織,個性圖騰.高雅實用的包包,就是您的囉!也是最佳禮物!
作者簡介
陽玉娟老師
經曆:
91年新竹縣社區大學藤編班課程講師
93年平鎮奴會傢政班藤編講師
93年中國科技大學通識藝術 課程手工藝編織現場體驗教學
95年信勢國小傳統纔藝課童玩講師
95年新竹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藤邊講師
96年第一屆議長盃原住民工藝競賽評審委員
97年桃園縣新屋鄉大坡社區編織工藝坊講師
97年犯罪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編織工藝坊專案講師
97年新竹看守所編織工藝坊講師
97年新竹婦女社區大學藤編班課程講師
97 ~ 99年行政院颱灣原住民族工藝師
(證書號970626010508)
張素美老師
曾任苗栗縣卓蘭鎮立圖書館.農會傢政班.各社區媽媽教室講師
現任颱中縣大甲鎮民眾服務社講師
參加颱中縣清水鎮紫雲巖「觀音杯花燈社會組比賽」:94年度入選.95年度佳作
96年度入選(以基本壓一挑一編織,取名敬果)
97年度佳作(以實心球型編織,取名雙雙對對)
98年度第三名(以田字編織,取名金牛送財)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打包帶提袋38型》這本書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技術化、非常專業的工業設計手冊,充斥著各種參數和公式。然而,它卻意外地給瞭我驚喜。作者以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視角,將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打包帶提袋,剝離開它最基本的功能,然後一層層地深入探討其背後的故事。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可持續性”這一理念的闡述。在當今社會,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是繞不開的話題,而這本書恰恰關注瞭打包帶提袋在材料選擇、生産過程以及使用壽命等方麵的環保考量。作者列舉瞭不同類型打包帶的降解性能,並分析瞭迴收再利用的可能性,這讓我對這個小小的提袋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裝東西的工具,更是一個連接著生産、消費與環境的鏈條。書中還提到瞭一些創新性的設計,比如使用可降解材料製作的提袋,以及一些可以摺疊收納、減少占用空間的設計,這些都體現瞭設計者在追求實用性的同時,也在努力踐行綠色理念。讀到這裏,我纔真正體會到,一件看似普通的産品,也可以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時代精神。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往往就隱藏在最平凡的角落裏,而《打包帶提袋38型》這本書,正是挖掘這些隱藏知識的絕佳範例。它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打包帶提袋”世界的大門,讓我從一個單純的使用者,變成瞭一個對這個物品有瞭深刻理解的“知情者”。 書中關於“打包帶提袋的失效分析”的部分,對我來說尤其具有警示意義。作者詳細列舉瞭提袋在長時間使用、不當承重、或者極端天氣條件下可能齣現的各種損壞情況,並分析瞭其根本原因。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堅固的打包帶提袋,也需要我們善待和正確使用。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延長提袋使用壽命的實用建議,比如避免過度裝載、定期檢查提把是否鬆動、以及在潮濕環境下及時晾乾等,這些都非常貼心和實用。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還探討瞭“打包帶提袋”在不同行業和場景下的應用,比如在工業物流、農業生産、甚至是在一些特殊的應急救援場景中,它們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這讓我對這個物品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遠超齣瞭我最初的想象。
评分我是一名對生活中的“為什麼”充滿好奇心的普通消費者,而《打包帶提袋38型》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探索的欲望。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像打包帶提袋這樣看似樸實無華的産品,背後也隱藏著許多值得我們去瞭解和學習的知識。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比如,為什麼市麵上會有不同顔色、不同寬度的打包帶?它們各自的優勢和適用場景是什麼?書中用生動的例子和數據,解釋瞭不同材質打包帶的拉伸強度和耐候性差異,以及不同寬度對承載能力的影響。我明白瞭,原來鮮艷的顔色不隻是為瞭好看,有時候也是為瞭提高可見度,方便在物流運輸中識彆;原來粗細不同的打包帶,並不是隨意生産的,而是根據不同的包裝需求和承重要求而量身定製的。此外,書中還分享瞭一些打包帶提袋的創意使用方法,有些是我從未想過的,比如作為臨時晾衣繩、甚至是戶外野營的簡易工具,這讓我對這個物品的功能有瞭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评分這本書簡直讓人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充滿好奇,尤其想瞭解它們是如何被設計、製造齣來,並最終走進我們的生活,服務於我們的。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打包帶提袋38型》時,那種直覺告訴我,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種深入淺齣的科普讀物。 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他沒有用枯燥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循序漸進地為讀者展示瞭“打包帶提袋”這個看似簡單的産品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設計智慧。從最初的材料選擇,到復雜的編織工藝,再到人體工學上的考量,每一個環節都被細緻地剖析。書中穿插的圖片和圖錶更是點睛之筆,它們直觀地展示瞭不同編織方法的差異,以及提袋在承重、耐磨等方麵的性能錶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提袋提把部分的設計,作者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有些提把會采用加厚設計,有些會增加握墊,這背後其實隱藏著對使用者手部壓力的科學計算和優化。讀完這部分,我再拿起傢裏的打包帶提袋,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仿佛看到瞭它在被設計時,每一個細節所承載的匠心。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意外且充滿啓發性的讀物。我之前從未想過,一本關於“打包帶提袋”的書籍,能夠讓我讀得如此津津有味,甚至不時發齣“原來如此”的感嘆。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他能將一個非常具象、日常化的物品,升華為一個可以引發讀者思考的載體。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非常巧妙。它並沒有按照一個綫性的時間順序來講述,而是從多個維度,比如材料科學、生産工藝、人體工程學、市場營銷,甚至是文化符號學,來全方位地解讀打包帶提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打包帶提袋的演變史”的章節,它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打包帶提袋風格和功能進行瞭有趣的對比。我看到瞭早期那種純粹以實用為主的粗獷設計,也看到瞭現代社會中,一些品牌開始注入時尚元素,將打包帶提袋變成瞭一種潮流單品。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打包帶提袋的地域性特徵分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個小小的提袋,也能摺射齣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偏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