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和海洋互相擁抱的地方,
是各式各樣的旅客歇泊的地方,
在那裏自然應該有它自己跟彆人不同的生活形態。
看到夜霧中如幻影般漂浮的桅桿時,
人們正在為明天而夢呢?
還是被悔恨擾亂著心神呢?
在那裏旅遊、佇立碼頭上的我,
想為這座港口寫些什麼。
──翁鬧
《有港口的街市》原刊載於《颱灣新民報》,當時藏身於神戶的翁鬧,感嘆被時代、環境潮流撥弄,意將此作「獻給失去父親的孩子、跟小孩離彆的父親以及不幸的兄弟。」
黃得時指齣盧溝橋事變後,颱灣文學運動進入空白時代,而《有港口的街市》則讓暫時萎縮的文學熱情再度昂揚。由此可見此作的曆史價值及重要性。
本書收錄《有港口的街市》日文原作,與杉森藍所譯的中文讀本,特彆安排中日文對照。另收錄杉森藍的翁鬧生平研究及導讀,是目前最完整的珍貴紀錄。
作者簡介
翁鬧(1910 ~ 1940)
號杜夫,彰化社頭人。颱中師範學校演習科畢業,曾任教於員林國小、田中國小,並於《福爾摩沙》發錶處女作,展開文學創作之旅。一九三四年至東京留學,積極參與當地文學活動,發錶多篇詩及小說於《颱灣文藝》、《颱灣新民報》及《颱灣新文學》。
譯者簡介
杉森藍(Sugimori Ai,1979 ~ )
日本東京人。畢業於東京國學院大學中國文學係。二○○一年八月來颱,二○○七年畢業於成功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現就讀成功大學曆史學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國立颱灣文學館「颱灣文學館的魅力——其多彩的世界展」(颱灣文學館□魅力——□□多彩□世界)專案助理。
推薦序
歡迎「翁鬧」返迴彰化──為《有港口的街市》齣版而寫
林明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葉石濤《颱灣文學史綱》曾指齣,颱灣新文學的成熟期大概在一九二六 ~ 一九三七年之間。
這階段以中文寫作的作傢佔大多數,第一篇小說是賴和的〈鬥鬧熱〉(一九二六),接著張我軍、楊守愚、陳虛榖、張深切等人陸續上場,他們大多齣身颱灣農村,透過寫實主義,反映瞭殖民社會問題與民眾的睏境;同時以日文寫作的作傢輩齣,包括楊逵〈送報伕〉(1934)、呂赫若〈牛車〉(1935)、張文環〈父�顔〉(1935)、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1937)等人先後以日文作品闖入中央文壇,展現本島作傢的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翁鬧這個人,他在一九三四年,前往東京留學,一九三五年發錶四篇小說,即:〈音樂鍾〉、〈戇伯仔〉、〈殘雪〉與〈羅漢腳〉;一九三六年,發錶〈可憐的阿蕊婆〉,一九三七年,發錶〈天亮前的戀愛故事〉;一九三九年,發錶中篇小說《有港口的街市》之後,客死異鄉。幾年之間,展現小說創作的天份與驚人的質量。麵對這位傳奇人物,劉捷說他是「幻影之人」、楊逸舟則嘆為「夭摺的俊纔」。長久以來,學者對他的生平事蹟,卒年死因,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至於他的中篇小說《有港口的街市》則未見蹤影,遑論研究。
根據彰化縣社頭鄉有關翁鬧一傢的戶口調查簿顯示,翁鬧為養子,生於明治四十三(1910)年二月二十一日,颱中師範學校畢業,卒於昭和十五(1940)年十一月十一日。蕭蕭曾透過翁鬧小說建構文學地圖,推論翁鬧是他的同鄉——社頭鄉朝興村「翁厝」人。
昭和十四(1939)年,翁鬧三十歲,開始在《颱灣新民報》連載《有港口的街市》。這是由黃得時策劃的「新銳中篇創作集」特輯之一,當時被邀約的還有王昶雄《淡水河漣漪》、陳華培《蝴蝶蘭》、呂赫若《季節圖鑑》、龍瑛宗《趙夫人戲畫》、陳垂映《?凰花》、中山韆枝《水鬼》與張文環《山茶花》等,「依靠這些作品,暫時萎縮中的文學熱情再度昂揚。」(黃得時〈晚近颱灣文學運動史〉)。翁鬧率先登場,從七月六日 ~ 八月二十日,共四十六迴。龍瑛宗在〈一段迴憶——文運再起〉指齣:「翁鬧筆風嚮以抒情見稱,但這篇作品反而給人像是刻意走輕快節奏的造型師之感。」
對於翁鬧的死亡,黃得時曾沉重又惋惜的道齣:「最富潛力的翁鬧,以本篇為最後作品而去世,這可以說是本島文壇的一大損失。」
弔詭的是,所有相關翁鬧作品的探索,大多隻存《有港口的街市》書目。換句話說,這部作品沉埋瞭將近七十年,真是不可思議。
二○○三年,林瑞明教授指導的博士生陳淑容將影印的翁鬧《颱灣新民報》連載《港���街》(《有港口的街市》),上蓋有日本圖書館「論題檢齣用」(即「許可」)印章,交給來颱就讀成大颱文所的杉森藍,纔打開那一扇曆史的門扉。
杉森藍小姐畢業於東京國學院大學中國文學係,她受到瑞明兄的鼓勵,一邊翻譯一邊研究,二○○六年完成小說中譯,二○○七年推齣碩論《翁鬧生平及新齣土作品研究》,既獲得口試委員的肯定,也為颱灣文學再現珍貴的「資源」。
翁鬧曾在這篇小說的〈前言〉說明創作動機:「這故事是著名通商港口在某時代的人類史上的一個斷層。曾經在那裏旅遊、佇立碼頭的我,想為這港口寫些甚麼,之後再一次訪問那地方的我,愈想要寫些甚麼。」他開始努力蒐集資料,並整理齣來,想把這一篇「獻給失去父親的孩子、跟小孩離彆的父親,以及不幸的兄弟。」
這部小說包括序言、一 ~ 五章與終麯篇,約六萬字左右,其實是屬於長篇小說類型。故事發生於一九二五年神戶的港口,描寫二十人的故事,可以歸納為六個部分,但之間又有糾葛的關係,即:一、靈魂人物榖子;二、榖子養父鬆吉老人、生父乳木氏;三、乳木純;四、神戶女人;五、神戶不良少年;六、惡劣資産傢。
故事發展的脈絡,循章漸進:第一章是,一九二七年,二十八歲的榖子(有走私寶石、嗎啡嫌疑的女人),與離傢齣走的青年乳木純在香港迴神戶的船上邂逅;接著追溯榖子被遺棄的孤兒經驗,她被鬆吉老人收養,老人過世後,進入孤兒院、感化院,因受不瞭苦刑般的生活,逃離感化院加入不良幫派;同時記述榖子生父乳木氏遺棄孩子的始末。
第二章,描寫乳木純念念不忘船上邂逅的榖子,與父親乳木氏悔改、皈依宗教、繼承牧師的職務,並且費盡心思覓尋被遺棄的女兒,他曾與榖子在拘留所見麵、談話,但終慳一緣;同時帶齣乳木純與真綺子的戀情。
第三章,場景是神戶,?述榖子與油吉的交談,以及與不良少年小新、街頭女人阿龍的互動。第四章,多重事件聚集,作者描寫關西金融界大人物山川太一郎與刑事可兒的故事、俄羅斯馬戲團、乳木純和榖子以及支那子的重逢、同昌一夥的假鈔僞造集團。第五章,以山川太一郎為焦點,寫他事業的沒落、舞廳遭到檢舉的過程。
終麯篇,乳木氏透過兒子乳木純得到真相:榖子是他一直覓尋的親生女;而榖子在小說結束前,離開神戶時,纔知道自己的生父,以確認「身分」重新肯定自己。
翁鬧所經營的主題意識相當多元,包括:對社會畸零人物的關注,並且為窮人、孤兒、妓女與寡婦這些被剝削的弱者代言;以及對資本社會的批判,於山川傢族霸佔多項産業、亂倫事件、官商勾結等,多所著墨。
在小說觀點上,作者以客觀的?述手法,配閤新感覺派的獨白或意識流,靈活移位運用,造成小說的縱深度。特彆是小說的開展,宛如一把扇,開闔之際,展現奇美的景觀,加上許多「巧妙」事件的安排,平添無限的文學趣味。
二○○七年,我們?動彰化學,齣版彰化學叢書,驚見翁鬧遺著的齣土,立即與瑞明兄、杉森藍聯係,徵求同意,經過多次修訂、潤飾,終於在翁鬧百年冥誕前夕推齣。我們歡迎「翁鬧」返迴彰化,也多謝促成這段因緣的所有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