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互相拥抱的地方,
是各式各样的旅客歇泊的地方,
在那里自然应该有它自己跟别人不同的生活形态。
看到夜雾中如幻影般漂浮的桅桿时,
人们正在为明天而梦呢?
还是被悔恨扰乱着心神呢?
在那里旅游、伫立码头上的我,
想为这座港口写些什么。
──翁闹
《有港口的街市》原刊载于《台湾新民报》,当时藏身于神户的翁闹,感叹被时代、环境潮流拨弄,意将此作「献给失去父亲的孩子、跟小孩离别的父亲以及不幸的兄弟。」
黄得时指出卢沟桥事变后,台湾文学运动进入空白时代,而《有港口的街市》则让暂时萎缩的文学热情再度昂扬。由此可见此作的历史价值及重要性。
本书收录《有港口的街市》日文原作,与杉森蓝所译的中文读本,特别安排中日文对照。另收录杉森蓝的翁闹生平研究及导读,是目前最完整的珍贵纪录。
作者简介
翁闹(1910 ~ 1940)
号杜夫,彰化社头人。台中师范学校演习科毕业,曾任教于员林国小、田中国小,并于《福尔摩沙》发表处女作,展开文学创作之旅。一九三四年至东京留学,积极参与当地文学活动,发表多篇诗及小说于《台湾文艺》、《台湾新民报》及《台湾新文学》。
译者简介
杉森蓝(Sugimori Ai,1979 ~ )
日本东京人。毕业于东京国学院大学中国文学系。二○○一年八月来台,二○○七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现就读成功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馆的魅力——其多彩的世界展」(台湾文学馆□魅力——□□多彩□世界)专案助理。
推荐序
欢迎「翁闹」返回彰化──为《有港口的街市》出版而写
林明德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教授兼副校长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曾指出,台湾新文学的成熟期大概在一九二六 ~ 一九三七年之间。
这阶段以中文写作的作家佔大多数,第一篇小说是赖和的〈斗闹热〉(一九二六),接着张我军、杨守愚、陈虚谷、张深切等人陆续上场,他们大多出身台湾农村,透过写实主义,反映了殖民社会问题与民众的困境;同时以日文写作的作家辈出,包括杨逵〈送报伕〉(1934)、吕赫若〈牛车〉(1935)、张文环〈父�颜〉(1935)、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1937)等人先后以日文作品闯入中央文坛,展现本岛作家的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翁闹这个人,他在一九三四年,前往东京留学,一九三五年发表四篇小说,即:〈音乐钟〉、〈戆伯仔〉、〈残雪〉与〈罗汉脚〉;一九三六年,发表〈可怜的阿蕊婆〉,一九三七年,发表〈天亮前的恋爱故事〉;一九三九年,发表中篇小说《有港口的街市》之后,客死异乡。几年之间,展现小说创作的天份与惊人的质量。面对这位传奇人物,刘捷说他是「幻影之人」、杨逸舟则叹为「夭折的俊才」。长久以来,学者对他的生平事蹟,卒年死因,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至于他的中篇小说《有港口的街市》则未见踪影,遑论研究。
根据彰化县社头乡有关翁闹一家的户口调查簿显示,翁闹为养子,生于明治四十三(1910)年二月二十一日,台中师范学校毕业,卒于昭和十五(1940)年十一月十一日。萧萧曾透过翁闹小说建构文学地图,推论翁闹是他的同乡——社头乡朝兴村「翁厝」人。
昭和十四(1939)年,翁闹三十岁,开始在《台湾新民报》连载《有港口的街市》。这是由黄得时策划的「新锐中篇创作集」特辑之一,当时被邀约的还有王昶雄《淡水河涟漪》、陈华培《蝴蝶兰》、吕赫若《季节图鑑》、龙瑛宗《赵夫人戏画》、陈垂映《?凰花》、中山千枝《水鬼》与张文环《山茶花》等,「依靠这些作品,暂时萎缩中的文学热情再度昂扬。」(黄得时〈晚近台湾文学运动史〉)。翁闹率先登场,从七月六日 ~ 八月二十日,共四十六回。龙瑛宗在〈一段回忆——文运再起〉指出:「翁闹笔风向以抒情见称,但这篇作品反而给人像是刻意走轻快节奏的造型师之感。」
对于翁闹的死亡,黄得时曾沉重又惋惜的道出:「最富潜力的翁闹,以本篇为最后作品而去世,这可以说是本岛文坛的一大损失。」
弔诡的是,所有相关翁闹作品的探索,大多只存《有港口的街市》书目。换句话说,这部作品沉埋了将近七十年,真是不可思议。
二○○三年,林瑞明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陈淑容将影印的翁闹《台湾新民报》连载《港���街》(《有港口的街市》),上盖有日本图书馆「论题检出用」(即「许可」)印章,交给来台就读成大台文所的杉森蓝,才打开那一扇历史的门扉。
杉森蓝小姐毕业于东京国学院大学中国文学系,她受到瑞明兄的鼓励,一边翻译一边研究,二○○六年完成小说中译,二○○七年推出硕论《翁闹生平及新出土作品研究》,既获得口试委员的肯定,也为台湾文学再现珍贵的「资源」。
翁闹曾在这篇小说的〈前言〉说明创作动机:「这故事是着名通商港口在某时代的人类史上的一个断层。曾经在那里旅游、伫立码头的我,想为这港口写些甚么,之后再一次访问那地方的我,愈想要写些甚么。」他开始努力蒐集资料,并整理出来,想把这一篇「献给失去父亲的孩子、跟小孩离别的父亲,以及不幸的兄弟。」
这部小说包括序言、一 ~ 五章与终曲篇,约六万字左右,其实是属于长篇小说类型。故事发生于一九二五年神户的港口,描写二十人的故事,可以归纳为六个部分,但之间又有纠葛的关系,即:一、灵魂人物谷子;二、谷子养父松吉老人、生父乳木氏;三、乳木纯;四、神户女人;五、神户不良少年;六、恶劣资产家。
故事发展的脉络,循章渐进:第一章是,一九二七年,二十八岁的谷子(有走私宝石、吗啡嫌疑的女人),与离家出走的青年乳木纯在香港回神户的船上邂逅;接着追溯谷子被遗弃的孤儿经验,她被松吉老人收养,老人过世后,进入孤儿院、感化院,因受不了苦刑般的生活,逃离感化院加入不良帮派;同时记述谷子生父乳木氏遗弃孩子的始末。
第二章,描写乳木纯念念不忘船上邂逅的谷子,与父亲乳木氏悔改、皈依宗教、继承牧师的职务,并且费尽心思觅寻被遗弃的女儿,他曾与谷子在拘留所见面、谈话,但终悭一缘;同时带出乳木纯与真绮子的恋情。
第三章,场景是神户,?述谷子与油吉的交谈,以及与不良少年小新、街头女人阿龙的互动。第四章,多重事件聚集,作者描写关西金融界大人物山川太一郎与刑事可儿的故事、俄罗斯马戏团、乳木纯和谷子以及支那子的重逢、同昌一伙的假钞伪造集团。第五章,以山川太一郎为焦点,写他事业的没落、舞厅遭到检举的过程。
终曲篇,乳木氏透过儿子乳木纯得到真相:谷子是他一直觅寻的亲生女;而谷子在小说结束前,离开神户时,才知道自己的生父,以确认「身分」重新肯定自己。
翁闹所经营的主题意识相当多元,包括:对社会畸零人物的关注,并且为穷人、孤儿、妓女与寡妇这些被剥削的弱者代言;以及对资本社会的批判,于山川家族霸佔多项产业、乱伦事件、官商勾结等,多所着墨。
在小说观点上,作者以客观的?述手法,配合新感觉派的独白或意识流,灵活移位运用,造成小说的纵深度。特别是小说的开展,宛如一把扇,开阖之际,展现奇美的景观,加上许多「巧妙」事件的安排,平添无限的文学趣味。
二○○七年,我们?动彰化学,出版彰化学丛书,惊见翁闹遗着的出土,立即与瑞明兄、杉森蓝联系,征求同意,经过多次修订、润饰,终于在翁闹百年冥诞前夕推出。我们欢迎「翁闹」返回彰化,也多谢促成这段因缘的所有朋友。
《有港口的街市》这个书名,直击我心,让我瞬间联想到许多充满历史感的画面。翁闹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我们带入到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很好奇,翁闹先生这次描绘的“有港口的街市”究竟是怎样的?是充满异域风情的,还是带有浓厚本土气息的?街市上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是否都与这个港口息息相关?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鲜活的人物形象,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深藏的情感与历史。中日对照的呈现方式,更是让我觉得新奇,我期待着用两种语言,去感受同一个故事,去发现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去体验跨文化阅读的乐趣。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让我充满遐想。翁闹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他的文字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时代的气息,以及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港口,海浪拍打着码头,船只扬帆起航,而港口旁的街市,则人声鼎沸,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意和人情味。我想象着,在这个故事里,会涌现出怎样的人物?他们可能是经历过时代变迁的渔民,可能是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商贩,也可能是怀揣着梦想而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又会如何在这座“有港口的街市”里展开?我尤其好奇,中日对照的版本,会为我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是否会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心理和行为模式?
评分对于《有港口的街市》这部作品,我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在期待。翁闹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他笔下的故事,从来都不是轻飘飘的浮华,而是扎根于土地,生长于人心的真实。我深信,这本书的“港口”与“街市”,绝非简单的背景设定,而是作者精心构建的,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情感与命运的载体。台湾的许多港口,都曾是近代史上重要的节点,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翁闹先生这次会将我们带到哪一个港口,又会在这座港口旁边的街市里,编织出怎样令人动容的故事。是关于海的搏斗?是关于离别的忧伤?还是关于重逢的喜悦?或许,还有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里的,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中日对照的形式,更像是一把钥匙,能让我们解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也许日文的翻译,更能捕捉到某些中文原作里难以言传的细腻之处,反之亦然。这种双重阅读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翁闹先生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欢,他的文字总能给我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这次他以“有港口的街市”为主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港口城市生活的想象。我想象着,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海边小镇,有忙碌的码头,有熙熙攘攘的街市,有形形色色的人们。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塑造,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更能够体会到翁闹先生一贯的细腻笔触和深刻洞察。中日对照的呈现方式,也让我感到格外惊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叠加,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期待着,通过这两种语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部中日对照的长篇小说,光是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与情感的联想。台湾,这个岛屿,本身就拥有无数港口,是连接世界的窗口,也是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起点与终点。翁闹先生的作品,从我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开始,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老照片里泛黄的时光,又像是海风吹拂过脸颊的温柔。这本书的出现,不免让我期待,他会如何描绘一个“有港口的街市”,那里的生活气息,那里的人情冷暖,那里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暗流。《有港口的街市》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种意象,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以及过往与当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很好奇,翁闹先生这次又会带领我们走进怎样的世界?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海港小镇,还是承载着华人移民辛酸血泪的奋斗之地?书中是否会描绘出码头上繁忙的身影,鱼贩们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抑或是船只缓缓驶入港湾,带来远方消息的激动与期盼?对照的日文版本,更是增添了一层探索的乐趣,或许能让我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同一个故事,同一个街市,同一个时代。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本书,在我看到它的书名那一刻,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的画面,有挥舞着旌旗的船只,有熙熙攘攘的码头工人,有带着海腥味的风,也有沿街叫卖的小贩。翁闹先生的名字,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他的作品,常常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在细微之处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次的作品,以“港口”和“街市”为核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社会图景。我尤其好奇,在这样一个充满流动性与交汇点的环境里,人物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展开?是远渡重洋的漂泊者,还是坚守故土的渔民?是来自异域的商人,还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他们在这个“有港口的街市”里,又会有怎样的交集,怎样的冲突,怎样的羁绊?中日对照的设置,也暗示着故事可能涉及更广阔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或许是一段跨越国界的羁绊,或许是两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某种碰撞与理解。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立刻联想到海风、船只、码头以及沿街的喧嚣。翁闹先生的作品,向来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笔触著称,所以我对这部长篇小说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描绘一个充满生命力与故事的港口城市,那里的人们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他们的生活与这个港口紧密相连,充满了离别、重逢、奋斗与梦想。我尤其好奇,翁闹先生会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又会如何展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而中日对照的版本,更是让我感到兴奋,这不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作品的机会,也让我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审视这个故事,去感受文字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差异和共鸣。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个书名,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翁闹先生的作品,总有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底最柔软部分的力量,他的叙事风格,常常带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观察,将我们带入到那个时代的脉络之中。这次他以“有港口的街市”为主题,我立刻联想到了台湾与日本在历史上的许多连接点,那些曾经繁华的港口,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街市,无不充满了值得探索的细节。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群像,他们或许是码头上的搬运工,是船上的水手,是街市里的商贩,亦或是远道而来的旅人。他们的命运,是否会因为这个港口而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喜怒哀乐,又将如何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得到展现?而中日对照的呈现方式,更是为我增添了一层期待,它或许能让我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去理解故事中的情感与冲突,去感受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意蕴。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厚重感。翁闹先生的长篇小说,我向来是毫不犹豫地收纳入我的书单。他的文字,总是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将读者拉入他所构建的世界,仿佛亲身经历那段岁月,感受那份情感。我想象着,在这本书里,我将会看到怎样的街景?是古老而朴实的建筑,还是新兴而繁华的商铺?街市上的人们,是说着相似的语言,还是有着不同的口音?港口上停靠的船只,又会载着多少故事,多少梦想,多少离愁别绪?我猜想,翁闹先生的作品,绝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他一定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挖掘他们在这座港口与街市中,所经历的挣扎、奋斗、爱与被爱。中日对照的版本,更是让我感到好奇,这种对照是否会揭示出某些在单一语言环境下难以察觉的文化差异或文学上的微妙之处?
评分“有港口的街市”,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翁闹先生这部新作品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很喜欢他作品中那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挖掘。这次的书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故事的画面:海风吹拂着码头,远处传来船笛声,街市上则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气味和声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翁闹先生会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群人物?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在这座港口城市里,又会经历怎样的爱恨情仇?而中日对照的版本,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期待着用不同的语言去品味同一个故事,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共鸣,也许这会带给我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