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帝问你:我要给你一个孩子,他完美得简直是每个父母的梦想,他只会带给你快乐与骄傲,但是──他只能与你生活十三年。十三年后,我就把他收回去。你要不要?
男孩快乐地跑下公园的草坡,手里握着电动玩具水枪。忽然间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一片昏黑像黑布般轰然罩下,他仆倒在地,脸面和身子重重地摔在公园旁的水泥人行道上。那是一个暮春的星期天黄昏,天色还非常明亮……鲜红的鳄鱼牌恤衫、淡蓝短裤、白袜白鞋:他最喜欢的一身装束。以后妈妈想到他的时候,就是这一身颜色吧。
本书是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面对一场猝不及防的、惨绝酷痛的灾变,整整一年的心情与思维。作者逐月、逐字地纪录一段从人间跌入地狱,再挣扎回到人间的过程,以一种缓慢无形、然而在内心中不啻是移山填海的力量,将自己的心灵从全然的悲怀中拉拔出来。那是一种对世界的告白,除此之外已别无更庄严的排宣悲痛的方式了。
有一天,地上的生命将超越地平线成为星星……
悲伤的泪水可以侵蚀脸颊,也可以化为滋润枯草的春雨。这是一本为生命中有过大失落的人所写的书。即使不是失去子女的父母亲──任何人,失去了自己的所爱,不论以何种方式失去,这本书也为你打开,请你阅读。
作者简介
李黎
本名鲍利黎,高雄女中毕业,入台大历史系,后出国赴美攻读政治学于印第安那州(Purdue)普渡大学。任编辑与教职,现居美国加州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曾获《联合报》短、中篇小说奖。
着有小说《最后夜车》、《天堂鸟花》、《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书简》、《乐园不下雨》等;散文《别后》、《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声》、《晴天笔记》、《寻找红气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威尼斯画记》、《浮花飞絮张爱玲》等;译作有《美丽新世界》。
五月 天使之翅
六月 悲怀四简──外一章
附:黎明的回信
圣地牙哥眼库来函
七月 夏日烟云
永远的童年
八月 百日记
九月 同情会
当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
十月 一个名叫罗杰的男孩
十一月 秋天的信
梦
十二月 怎样的一种爱?
一月 生日
生命中的难题
二月 琴音
三月 长青桃树
四月 对话
生与死
孩子记得什么?
片语
五月 五月之诗
似水流年
新版序
二十年后 ∕李黎
就在不久之前﹐有位母亲托朋友问我要一本【悲怀书简】 -- 她的儿子一年前病逝﹐朋友从图书馆借出这本书给她看﹔她读了﹐想要有一本留在身边﹐可是不知哪里买得到。我立刻把书寄去给那位母亲﹐同时看着家中书架上仅存的寥寥数册﹐心想﹕该是重印的时候了。
开始写这本书里的文字是二十年前。写了整整一年﹐然后大致按照书写的时序﹐整理之后出了书。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就这样流逝﹐连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而今原先的尔雅版已经绝版﹐但我不希望这本书从此绝迹﹐因为这已不是我一个人的书了 -- 十几年来﹐已记不清送了多少本给我相信是需要读它的人﹔更无从知道有多少人自己读了﹐又送给了他们觉得需要读的人… …
二十年是漫长的岁月。当时出书的一个主要的念头是﹕写下来﹐印出来﹐记忆就保存下来了。在旧版序言里我开头第一句写着﹕「这是一本为生命中有过大失落的人所写的书。」当然亦是实情。但以当时的心情﹐书写﹐首要还是疗伤﹐是为着安抚自己和逝者的灵魂。
后来的许多年 -- 先且不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自己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这本书有多少人读到亦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已经不是一本只属于我自己的书了。二十年后﹐我已与生命达成了和解﹔我的「悲怀」早已深化、转化成远远超越悲伤的领悟和接纳。可是书名并没有变﹐还是「悲怀书简」 -- 但这里的「悲」怀﹐到了现在﹐是慈悲的悲﹐是悲愿的悲了。
「慈」.「悲」两字﹐以我个人的理解﹐是有不同的。我觉得两者相比﹐「慈」心比较容易﹐而「悲」心比较难﹔因为慈心只需善念﹐但悲心需要深切的体会﹐理解﹐感同身受。如今我之能「悲」﹐因为我经历过﹐我懂得。
我曾对自己许下悲愿﹕对于那些失去子女的父母﹐我愿赠书﹐同时附上我的联络方式﹐让他们知道﹕任何时候﹐都可以找我谈心。我告诉他们﹕请随时给我写信﹐或电邮、电话﹔我的心﹐永远对另一个母亲﹐或者父亲﹐打开。
我与许多失去孩子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有过心与心的对话。他们想跟我说话﹐因为觉得﹕在那样的时刻﹐全世界只有另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父母才能懂得。悲伤是最最寂寞的情绪﹐而这份寂寞更加深了悲伤的痛楚。知道世上还有别人也承受过相似的遭遇﹐至少悲伤不再是那么寂寞了……那是疗伤的第一步。
即使不是失去子女的父母亲 -- 任何人﹐失去了自己的所爱﹐不论以何种方式失去﹐这本书也为你打开﹐请你阅读。
读过一位智者写的一篇题为〈落叶〉的文章。智者说﹕最难被人们接受的死亡,就是孩子的死亡。每当他帮忙主持孩子的丧礼时﹐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父母亲人的悲痛甚至罪恶感的折磨,还要解答「为什么?为什么是孩子﹖」的困惑。于是他叙述了一位森林僧的顿悟 --
一位简朴的僧人独自在森林的茅篷里静坐。一天深夜,山林里刮起非常强烈的暴风雨。黎明时分,风停雨住﹐僧人走出茅篷视察灾情。突然吸引住他的,不是许多连根拔起的树和散落地面的断枝残榦,而是舖满森林地上那一层厚厚的落叶 -- 地面上大部分的叶子都是年老枯焦的黄叶,但也有些是绿叶﹐而且这些绿叶当中有的还非常鲜嫩﹐颜色翠碧,可能在几个小时前才刚从芽苞里萌发出来呢。当下,这位僧人的心明白了死亡的本质﹕
当死亡的风暴吹袭着人们,通常带走的是年老的人 -- 那些「斑驳枯焦的叶子」;同时也带走很多中年的人,像那些发黄的叶子﹔可是正值黄金年华的年轻人也会死亡﹐正似那些早落的鲜嫩绿叶。有时候死亡夺走年轻孩子宝贵的生命,就如大自然的风暴夺走了一些新发的叶芽一样。死亡的本质就是这样,正如森林中的暴风雨是大自然的本质一样。
智者的故事当然富有启示﹐但接下来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孩子﹖」这也是我曾经常向「老天」或「命运」问过的问题。是啊﹐新出芽的绿叶也会被吹掉﹐但为什么偏偏是我的那一片呢﹖
后来 -- 经过了许多年的学习和思索﹐我终于比较能够换个角度看待这个疑问了﹕首先﹐为什么不该是我﹖为什么该是别人﹖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不公平﹐那么发生在别人身上呢﹖
其次﹐为什么当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多半不会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如此幸运? 」
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更能帮助促进我们思考和自省﹖
当我们想念着先我们而去的所爱之人﹐我们记住他们﹐同时希望这个世界也有其他的人记得他们。每个人有自己保存记忆的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全都是美的。而最最美好的﹐莫过于化悲痛为慈悲。
我认识、也听说许多父母﹐以去世的子女名义成立慈善或教育基金会﹐或为有特殊意义的机构做义工﹐或捐赠书籍回馈乡里……。多么不可思议啊﹕即使是如死亡这样绝望的事﹐都能经由慈悲的力量﹐转化成带来希望的行为。也唯有如此﹐逝者中断的生命记忆才能延续﹐才不会在我们走后便被这个世界遗忘。
孩子逝世两年之后﹐我怀着依依难舍的心情离开他的长眠之地圣地牙哥﹐迁来史丹福定居。当我得知史丹福的建校历史﹐立刻对新居产生了亲切之感。一百多年前﹐一场伤寒症夺去了史丹福夫妇十五岁独子的生命。就在儿子病逝的那一天﹐这对还在震惊悲悼中的父母亲﹐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以他们的爱子之名﹐在家乡设立一所教育机构。「从此﹐加州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这么说。
从此﹐不仅是加州﹐全世界许多优秀的孩子﹐都来到这处曾是那个早逝的男孩骑马驰骋的庄园里上学。
悲伤的泪水可以侵蚀脸颊﹐也可以化为滋润枯草的春雨。
去年的四川大地震﹐死了多少孩子﹖(我不忍记住那些报导的数字。)那段时日﹐有多少伤心欲狂的父母亲﹐若不是在哀悼﹐就是还站在废墟前痴痴等待 (哪一种折磨更残酷﹖)… …而走的几乎全都是独生子女。
痛苦的感觉是孤独的﹐因为旁人难以感知﹔但痛苦的人其实不是孤独的﹐因为周遭有太多人正在受各式各样的苦。
许多不幸的事发生﹐我们或许没有选择﹐但如何应对﹐有时候我们是可以有一些选择的。比如我在儿子刚走之后﹐心情最最低落的时日﹐有时真不想醒来面对新的一天﹐我就问自己﹕
我还要活下去吗﹖(要﹐因为我还有责任﹐我还有个小儿子﹐丈夫﹐以及年近八十的老母亲。)
那么﹐我是要好好的活呢﹐还是像行尸走肉似的活﹖(既然要活﹐就好好的活吧。)
怎样好好的活呢﹖于是我强迫自己起床、梳洗、换上整洁的衣服、出门办事﹐不知道我的人看不出我是前一天还不想活了的人。
于是我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活过来了﹐并且告诉与我同样经历的人﹕你可以做得到。不要想这天是什么日子﹐不要担忧这天将要怎么过﹐只要尽量好好的去过每一天。过一天﹐就是跨过了一道心障﹔然后﹐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我告诉他们﹕我就是这样过下来的﹐你也可以。他们愿意相信我﹐因为我们都是从同一条路走过来的。
在一份华文报纸的地方版里﹐我读到一则新闻﹕一个健康活泼的华裔男孩忽然病逝﹐家人师长如何震惊哀痛… …我立即找到写这篇报导的记者﹐托他转告那位母亲﹕如果愿意﹐请她随时跟我联络。
我和那位母亲开始通电邮、电话。她读了我寄去的【悲怀书简】﹐写信告诉我﹐她不久前埋葬了自己儿子的心情。我在回信中这样对她说﹕
「请妳这么想吧﹕我们『埋葬』的并不是我们的孩子﹐那只是一个躯壳﹐一件不再能用的『太空衣』 --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旅行访问时穿着这身衣服来﹐穿到破旧不能再用时﹐我们留下这件旧衣﹐回到我们来自的地方… …
「我知道妳现在所做的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找墓地﹐埋葬他﹐为他立墓碑……我都经历过。妳只好不断提醒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他﹐为了不要让这个世界忘记他。你是在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这一切。想到是为自己爱的人做事﹐就不那么辛苦了。」
她说﹕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梦啊!梦醒时我的孩子还好端端站在我眼前……
我回信说﹕「其实看长远一点﹐人生整个的就是一场梦。梦是会做完的﹐只是做的时候感觉很真实﹐ 尤其在痛苦中的时候。所以只好打起精神面对这场梦﹐和梦中人的悲欢离合﹐尽量做好它。……我写过一个短篇小说﹐主题跟这个想法有关。记得那时心情很苦﹐有一天忽然有一种顿悟﹐很快就写出来﹐写出来以后竟然就觉得好多了。」
我指的就是〈棋局〉这篇﹐我非常愿意相信的一种可能。所以我把这篇加在这本书最后﹐作为新版的外一篇﹔以及﹐给予自己的一个解答。
校稿时重读〈秋天的信〉那篇﹐发现那可能是我全书中最苦涩、最绝望的一篇。读着自己囚禁在那样的「心狱」里写下的文字﹐感到万分的不忍。而今﹐好似大难之后的倖存者﹐我多么庆幸自己走出了那个心狱 。重出这本书﹐就是我走出来的见证。
二十年后﹐书中对话和提及的人﹐有的健步成长﹐有的安稳前行﹐有的却已随岁月离散。〈悲怀四简〉里那个聪慧的小女孩黎明﹐现在是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的妈妈﹔而以那般诚挚的话语劝慰我的Echo﹐竟已离开世间整整十八年了﹗人事变幻﹐岂是沧桑两字足以形容的呢。
最为感念的﹐还是书中提及的那些位当年扶持、至今依然相伴的人 -- 与我走过这一路的人﹐是我终生爱惜的友伴。
回首这段人生﹐无论是悲是喜﹐其实都是无常﹐终究都会过去。我们慨叹好景不长、快乐时光如飞而逝 ﹐其实同样的﹐悲伤也终究不会是永远的 -- 任何一种状态﹐无论好的或是坏的﹐都不会是永久的。
然后﹐悲伤可以化为思念﹐化为了悟﹐化为慈悲。
二十年后﹐唯有思念仿彿如昨。我的孩子长眠在阳光明媚的圣地牙哥北边一处青草地下﹐不远之外便是太平洋的万顷碧波。苏东坡的【江城子】是最感动我的一阕悼亡词﹐我作了些改动﹐借来自述情怀﹕
廿年生死两茫茫﹐长思量﹐总难忘。绿草孤坟,依然话凄凉。纵使相逢应难识,容已改,鬓如霜。 夜来梦回旧时光﹐天伦乐﹐聚一堂。相顾狂喜,醒来泪千行。从此年年肠断处,蓝天下,碧海旁。
2009年1月26日﹐于美国加州史丹福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上的感染力。它不像很多书那样,有明确的观点和结论,而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充满魅力的空白,让读者去自由地填充。我尤其喜欢它在描绘一些场景时的细腻笔触,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能勾勒出极富画面感的画面,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真的像是作者写给读者的一封封书信,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传递着一种真诚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情绪时,那种克制与爆发的张力。有时候,你会觉得他写得很平淡,仿佛只是在记录日常琐事,但字里行间却暗流涌动,藏着巨大的情感漩涡。而到了某个节点,那种压抑的情绪就会突然如潮水般涌出,但又并非是歇斯底里的宣泄,而是一种更加内敛、更加令人心碎的释放。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私密的空间,亲身感受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甚至比他自己还要更能体会那种痛苦和无奈。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悲伤”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眼泪和叹息,更是一种深深的、渗透到生命底层的体验。作者通过他的文字,将这种复杂的悲伤描绘得如此真实,又如此具有艺术性。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会感到绝望的悲伤,而是一种带着淡淡的希望,一种在悲伤中依然能够寻找力量和意义的悲伤。
评分我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了,而且又很隐晦。它写了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孤独,关于成长,关于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但这些主题,又不是那种直接摆在你面前的,而是藏在字里行间,需要你去细细品味,去慢慢体会。它更像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的海洋,你一旦沉浸其中,就会被它的力量所吸引。
评分这本《悲怀书简》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共鸣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因为书中某些段落而停下脚步,陷入沉思。它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或喜或悲的时刻。作者笔下的人物,虽然可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困惑、对情感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却是我能深深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有意思了,“悲怀书简”,光是读出来,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书信特有的亲近感。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瞥见它的,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素雅,那种沉静的色彩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轻飘飘的,感觉像是捧着一份珍贵的旧物。我一向对带有“书简”二字的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那里面承载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细腻的思绪,不像一般的文章那样经过修饰和包装,而是带着一种率性和直白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也并非是线性发展的,更像是一种碎片化的叙事。它穿插着各种回忆、片段、甚至是旁观的视角,但神奇的是,这些碎片最终又能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令人回味的整体。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是在玩一个精彩的解谜游戏,不断地寻找着线索,试图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评分读完《悲怀书简》,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奇妙的情绪所填满。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本畅销书后的兴奋,也不是看完一本侦探小说后的满足,而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触动。它像是一阵微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带走了一些烦恼,留下了更多关于生活的思考。这本书,我觉得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书中的语言,也很有意思。它不像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反而显得朴实无华,甚至带着一种方言的味道,但正是这种质朴,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有时候,一句看似简单的陈述,却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那些用短句构建的段落,它们像是一连串的跳跃的思绪,又像是匆匆掠过的画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位置。
评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并非我最初想象的那种直白抒情的小说或散文集。它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或者说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需要读者自己去一点点地抽丝剥茧,去感受其中涌动的情绪和隐藏的线索。这本书的内容,怎么说呢?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停不下来的故事,反而更像是一壶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在舌尖回荡。那种“悲怀”并非是浅层的哀伤,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对人生、对世事的一种深刻的、难以言说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