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雪朦胧、午后残阳、庭院逸闲,
构筑出淡陌唏嘘氛围,充满壮志未筹的缺憾之美。
无事不通透,最是伤人心,
也因如此,平常事也能引出荡气回肠的寥落。
小说即生活,得以窥探作家身影,其作如人,分外可亲,
随之反思、从中缅怀,所有对生命的扣问,
留下无比的余韵。
本书收录1967至1971年于加州柏克莱攻读研究所前后时期创作的七篇作品。分别为「残阳」系列的〈落日照大旗〉、〈前团总龙公家一日记〉、〈盆景〉,「昆虫」系列的〈猬〉、〈蛹〉、〈蝶〉,以及「成长启蒙」系列的〈刀之祭〉,共七篇。
1978年刘大任二次赴纽约定居,并于1984年展开创作的高峰期,本书收录此时期作品共十二篇,分别是「成长」系列的〈四合如意〉,「昆虫」系列〈夜萤飞舞〉,「社运」系列〈且林市果〉、〈草原狼〉、〈女儿红〉、〈唐努乌梁海〉、〈照水〉,「家庭」系列〈鹤顶红〉、〈火龙〉、〈结瓜〉,「移民」系列〈冬日即景〉、〈秋阳似酒〉。
无论是移民后的怀乡、社会运动的追缅、亲子关系的互动、生命本质的扣问,刘大任借着短篇体裁,收纳丰富的内涵;各式主题取材至周遭生活,信手捻来皆是对过往的反思。
作者简介
刘大任
台大哲学系毕业,早期参与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一九六六年赴美就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政治研究所。因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博士学位。一九七二年入联合国祕书处工作,一九九九年退休,现专事写作。
着作包括小说《浮游群落》、《刘大任袖珍小说选》、《晚风习习》、《杜鹃啼血》、《落日照大旗》,运动文学《果岭春秋》、《强悍而美丽》,园林写作《园林内外》,散文及评论《忧乐》、《晚晴》、《月印万川》、《冬之物语》、《空望》、《纽约眼》、《无梦时代》、《走出神话国》、《赤道归来》、《神话的破灭》等。
〔总序〕二流小说家的自白∕刘大任
秋阳似酒
照水
落日照大旗
四合如意
草原狼
前团总龙公家一日记
鹤顶红
结瓜
火龙
夜萤飞舞
盆景
唐努乌梁海
女儿红
且林市果
猬
蝶
蛹
冬日即景
刀之祭
二流小说家的自白 刘大任
现在,我们的小说,是极其自由的,其解放程度,可能远超前人想像。鲁迅和沈从文一辈先行者,如果活在今天,亲眼目睹他们的后代,在文字、意象、技巧、形式以至于基本假设等各方面高度「放纵」的创新,想像无穷的变化,恐怕免不了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我相信,这个判断,不算大胆。因为,我自己,虽然也在小说创作这条路上,蹒跚学步多年,读到同代尤其是晚一辈的作品,往往也会感觉,我坚持的这种写法,是不是过于墨守成规?甚至落伍了?
平心而论,我的挫折感,并不太严重。难道,之所以能够不为所动,若非懒惰迟钝,便是顽固骄傲?似乎也不太像。再深挖,发现自己原来早就有一套防震装置。
我始终相信,我这一辈子,最多只能做一个二流小说家。「二流」?乍听有点洩气,然而,「不求闻达于乱世」,自然淘汰了与人竞争之类的闲杂意气,心安理得便也不太困难。
不妨分成三点,谈谈我这个二流小说家的信念。
第一,我一向以为,第一流的小说家,在以中国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历史文化范畴内,必须写出「大小说」。那么,什么叫作「大小说」?
英文世界,尤其是美国的文学界,有所谓「美国大小说」(The Great American Novel)的传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可见,这个「大小说」的主张,不是我异想天开杜撰出来的。什么样的作品,才符合「大小说」的条件呢?各派评论家自有标准,我只提出最能立竿见影也最简单的。「大小说」流传久远,必须化为基本生活信念,融入一个民族或文明系统的血肉灵魂。也就是说,它必须达到接近永恆的「国族寓言或神话」的高度。
白话文运动以来,直到今天,两岸三地,海内海外,我们的「大小说」出现了吗?很抱歉,我只能看见一些「元素」,看不到「整体」。作品生命维持几个月的,两、三年的,甚至十年以上的,不能说完全没有。然而,活进我们内面的,只是一些意念和图象,真正系统性的制订价值、校对行为的思想蓝图,尚未出现。
视野上推千年,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大小说」,还是那几部,其中三部是集体创作,一部则残缺不全。
第二,「大小说」在一个独特文明系统的历史长流中,必须具有继承融会和发明开拓的断代意义。就这一点而言,我深信,它的最终出现,不能不等待它所属的文明系统,耐心走完由发生到成熟的曲折痛苦历程。
〕
现代中文小说,虽然距离诞生期的「五四运动」已接近百年,本质上,仍在幼年阶段,原因很单纯,我们的文明系统,还没有走出调整重生的阴影。这个论断,不免有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中文小说世界,光是「文学大系」一类的产品,就不知多少套了,作家和作品,更是成千上万,无法计数。量之外,还有质,不是连国际公认的诺贝尔奖都得了吗!另一种观点,刚好相反,基本逻辑是:电影削弱小说,电视削弱电影,网路削弱电视。结论很简单,小说过时了,灭亡之期,指日可待!
上述两种观点,似是而非。
量大质精的说法,相当脆弱。小说又不是人海战术,诺贝尔奖更不能代表什么,你只需问,得奖作品有几个人读?又对我们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智慧,产生过什么影响?
循环削弱观念,也是以现象代替本质的论点。现代传播媒介的推陈出新,不能取代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需求。纵然有一天,作为沟通媒介的文字完全淘汰,「大小说」还是不能没有,因为,所谓「大小说」,其实是精神生活的总体表现,没有精神生活,人类不成人类。淘汰了文字的「大小说」,不过是通过另外的媒介传递罢了。
第三,我们所属的文明系统,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诠释和现代考古学的发掘推证,可以追溯到五千至五千五百年前。考古学现在的论据,大概以龙山文化后期,作为中国文明的发轫,相当于古代经典记载的炎黄争霸前后。这个独特的文明系统,从它的原始国家形成,直到今天,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处于人类文明的领先地位。两河流域和埃及,起源更早,成就相当灿烂,但后继无力。印度文明也有它的独特性,但在影响扩散的程度上,无法与希腊、罗马、西欧这个辗转承续的文明系统分庭抗礼。中国在明代中叶以后,闭门锁国,故步自封,失去了生命力,前后将近六百年。
从清末康梁变法,到现在,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菁英,所作所为,不过是为这个面临衰亡的文明系统,在世界上重新寻找它应有的位置。
我认为,这个探索翻身的过程,虽然牺牲重大,艰难漫长,距离终点也还早,成果却逐渐显露出来了。
我认为,我们这个文明系统的重生,已经快要摸到「文艺复兴」的门槛。
「大小说」与「文艺复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的。两者同时出现,符合逻辑,却有一个不能或缺的前提条件,必须有文化创新的长期经验积淀。
二流小说家的终生任务,就在于提供积淀素材。
我们先天所属的文明系统既然还在阵痛难产的阶段,「大小说家」就不可能顺利出生。二、三十年代到现在,包括海崃两岸,表面人才济济,仔细看,每一个都有点营养偏枯,多少暴露了学养单薄、感性理性失调和毅力魄力不足的弱点。伟大而独特的文明系统,必然要求掌握核心精神命脉的全面体现,具有这种条件的人才,我感觉,恐怕至少还要等待一、两代。
大前提说清楚了,接下来,可以谈一谈自己。
前面已经声明,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二流小说家」,其实,我连「小说家」这个称号都觉得十分汗颜,一向只自命为「知识分子」。然而,由于刚懂事那一阵子,恰好是个不怎么开放的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些感情、理想和作为,便只能曲曲折折通过文学形式传达,就这么写起小说来了。日子一久,慢慢形成一种思想和表达的习惯,居然累积了若干篇幅。事实上,这些年来,用力多在散文、随笔和评论(不妨总称之为「文章」),总量约三倍于小说,应该算是安身立命的本业。何况,我们的传统早就认定,「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小说不过「旁门左道」,得等梁任公先生大声疾唿,鲁迅身体力行,才争得一席之地。无论如何,当今世界,「大业盛事」和「旁门左道」都成了商场上的滞销品。归根结底,既然对「大小说」仍有待焉,二流小说家又有贡献文化积淀的义务,就必须将所有产品整理出来,接受公众检验。
快要到鞠躬下台的时刻了。我遂将历年所写全部小说作品收齐,按性质重编,辑成五部,分别题名为:《晚风细雨》、《羊齿》、《残照》、《浮沉》和《浮游群落》,交由《联合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张宝琴女士,在市场萎缩、文学暗淡的环境下决定出这套书,表现了出版家的魄力。雷骧兄特允配制插画,杜晴惠、蔡佩锦费心编辑作业,在此表示感谢。
还有话要说,二○○八是我停写小说多年后重新执笔的一年,写了一个中篇《细雨霏霏》,两个短篇《莲雾妹妹》和《火热身子滚烫的脸》,忍不住希望,这是新的开始。
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作为一名长久以来一直关注刘大任老师作品的读者,能够看到《残照》(刘大任作品集2)的出版,心情无疑是非常激动的。刘大任老师的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台湾社会文化独特而敏锐的观察而著称。他的文字,常常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在与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能够勾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又一次与他心灵相遇的机会,我非常期待在其中能够品味到他对于人生、对于时间、对于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相信他会以一如既往的文学功力,为我们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评分当我看到《残照》(刘大任作品集2)这本书的时候,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刘大任老师的文字,对我来说,就像是童年记忆里的一抹亮色,又像是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总能给予我温暖和启示。他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一种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性的挖掘,对情感的细腻捕捉。每一次翻开他的书,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重逢,在他的文字中,我总能找到共鸣,找到理解,找到那些说不出口的心声。《残照》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预示着一种关于过去、关于回忆、关于那些被时间染色的经历的叙述,我非常期待他能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描绘出更加动人的画面。
评分读刘大任的文字,总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好像他在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台湾社会的变迁,我们集体记忆里的某些角落。他的笔触细腻,情感丰富,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微澜,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复杂情绪,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在《残照》这本书里,我期待能看到他对生命、对时间、对人情世故更深层次的体悟和表达。也许会有对过去时光的追溯,也许会有对当下现实的审视,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他都能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
评分记得第一次接触刘大任的作品,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候的我,对文学的理解还比较浅显,但他的文字却能轻易触动我,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看到了叙事的魅力。他的小说,不是那种追求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类型,而更像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倾诉,一种对生活细节的耐心打磨,一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敏锐洞察。他的语言,常常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轻易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氛围中。这次的《残照》,作为“刘大任作品集2”,我更是满怀期待,相信他会在继承以往风格的基础上,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创作,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还是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都一定会展现出更成熟、更深邃的艺术境界。
评分《残照》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心底深处许多关于光影、关于逝去、关于记忆的联想。刘大任这个名字,对于我这样的台湾读者来说,绝对不是陌生的,他笔下的文字,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这次的《残照》(刘大任作品集2),收到的时候,心情就格外雀跃,期待已久,毕竟第一集的作品就已经让我爱不释手,反复阅读。拿到实体书,封面设计就相当有质感,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意境,正符合我对于“残照”这个词语的想象。翻开书页,那熟悉的排版,那股淡淡的纸张油墨香,瞬间将我拉回了许多个安静的午后,或者是在某个旅途中,我曾沉浸在他文字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评分《残照》(刘大任作品集2)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在茫茫书海中发现了一座宝藏。刘大任老师的写作风格,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他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深刻的思考。他笔下的故事,往往来自于我们生活最熟悉的部分,但他却能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这些熟悉的部分描绘得别有韵味,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残照》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意境,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光影、对时间、对生命流转的独特诠释,相信他会以一如既往的文学才华,为我们呈现出一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评分长久以来,刘大任老师的作品,都是我精神世界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文字,就像是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风景,既有温婉秀丽的一面,也有坚韧不拔的特质。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平静而深刻的力量,仿佛他在与你分享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观察,对情感的体认。《残照》(刘大任作品集2)的出版,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领略到他那细腻入微的笔触,以及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我相信,他会以更加成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出更多动人的故事,更多引人深思的画面,让我们在阅读中,与他的文字一同成长。
评分阅读刘大任的作品,对我而言,始终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的文字,就像台湾的山川河流,内敛而深沉,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他善于在平淡的生活叙事中,挖掘出人生的哲理,在细微的人物刻画中,展现出复杂的人性。这次的《残照》,作为“刘大任作品集2”,我尤其看重它所代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新作品的发布,更像是对他创作生涯的一次重要梳理,让我有机会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他文学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感受到他那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以及他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评分说实话,在台湾文学的版图上,刘大任绝对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台湾本土气息,无论是对于台湾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还是对于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描绘。他笔下的人物,也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立体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挣扎与追求。这次的《残照》以“作品集2”的形式出现,我非常看重它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新书,更像是对刘大任创作历程的一次梳理和总结,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去了解和品味他不同时期的文学成果,特别是那些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同样珍贵的篇章。
评分收到《残照》这本新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刘大任老师的文字,就像他本人一样,总是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但那温文尔雅之下,又藏着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的故事,总是能让人在平静的阅读过程中,逐渐被触动,被引发思考。这本书的题目“残照”,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人联想到夕阳的余晖,生命的晚景,或者是一些被时间冲淡但仍旧闪烁的光芒。我相信,在刘大任老师的笔下,这样的意象一定会化为动人的文字,展现出他对生命、对岁月、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带领读者一同走过那些充满回忆与思考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