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篇章?,也引出我对寄澎的另一些印象。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对个人的生活,向往简单纯粹,但于社会风尚及教育制度,自有主张和坚持。
——林文月
以文学评论见长的何寄澎教授,以冷凝之笔写出蕴含澎湃热情的散文,从小我的抒情和忆往,谈儿时记忆、父亲和美好的青春时期,对友人、师长的速写,静观万物的闲适,及批判社会的慷慨激昂,皆透露出隐藏在文字中那股内敛严谨的学者风范。
本书特色
★新任考试委员初试啼声。
★名作家林文月、简媜联合推荐。
★特请摄影家陈泽青先生为本书摄影,显示居家生活,教学、阅读的学人风范,绘影绘声别具特色!
作者简介
何寄澎
生于澎湖,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一九八一年起任教于台大中文系,曾兼任台大夜间部主任、学务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为考试院委员。亦曾任幼狮学志主编、幼狮文化公司总编辑等职。
不曾变易的本质 林文月 011
时光长廊里的等待者 简 媜 019
辑一 单纯的热情 讨厌自己 025
等 待 028
故乡?他乡 032
市场与厨房之外 036
玩偶与宠物 041
晨起喝粥 046
偶然与必然 050
移 居 054
静夜读诗 059
翼翼归鸟 064
单纯的热情 068
饭桌与书桌 074
父亲,请好好的走 079
灯与书桌 083
辑二 脚踏车之梦
过年的记忆 091
怀念复兴园 096
简单纯粹的年代 100
夜 行 104
脚踏车之梦 107
坐公车 112
牵 系 116
怀 念 120
辑三 该被赞美的人 该被赞美的人 127
酒党小记 131
新选学的典范 134
玩物丧志 138
小 舖 141
有朋自远方来 145
典型在夙昔 149
辑四 造物不吾欺 造物不吾欺 159
寒 流 163
两株树 168
樱树?鸟窝 172
秋之一日 176
芒 花 180
春 寒 185
榕树与黑松 190
辑五 书 愤 今昔之异 197
忽忽如狂的心 200
争如不见亦不闻 204
集体健忘症 208
有谁快乐吗? 212
寒冷的五月 215
书 愤 218
辑六 傅斯年是谁? 勿做训练有素的狗 225
我所不知道的新鲜人 228
教改的遗忘、遗忘的教改 232
感觉与思考 236
傅斯年是谁? 240
沉落的傅园 244
再见新鲜人 249
心之忧矣 253
后 记 257
推荐序
不曾变易的本质 林文月
为了再版一本旧文集的需要,我去翻找老相簿,无意间看到在相连的两页贴着好几张与学生们合影的照片。 约莫是三十年前的照片吧?六、七位男女学生,以我为中心,挤成一排微笑留影。他们是我教研究所课第一年选修课程的学生,我分明记得。地点是我故宅的客厅,大家就挤在长沙发?,我也分明记得。但是,因何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呢?已不甚记忆。大概是学期末的导生聚会吧。 那时候,大学?已实施导生制度。校方把学生平均分配给授课的教授为导生;研究所的学生人数较少,所以往往全班都归属一位教授。导师和导生每学期至少聚会一次,以增进课堂之外的了解,那大概就是导生制度施行的目的。不过,凡事制度化以后,便易流于形式。多数学生于修完课程后,便不见踪影,失去联系;也有极少数的人会在规定的聚会之外,个别来访,甚至保持更长久的师生情谊。照片中有一、两位如此,何寄澎便是其中一位。 多帧照片中挤坐最左边的一个男生便是何寄澎。他看来与三十年后的今日无甚大变化,或许是当年他较其他学生年纪稍大的关系。寄澎读博士班的时候,已婚,并且曾经任职于文化事业,所以较之同届的男女同学显得老成持重,甚至多虑与忧郁。 我故宅的书房,稍嫌逼仄幽暗。除了我自用的书橱和桌椅之外,桌旁只容一只小沙发椅,而且常年都需日夜点灯,灯光使人思绪易于集中。我进入书房,总是埋坐于桌前的椅中阅读或书写,只偶尔换坐在沙发椅中舒解精神疲惫;偶尔那椅子?坐着的是我的家人,他们在书房中总是可以找到我;偶尔那椅子?也会坐着我的学生,他们个别来访时,我不安排令他们端坐客厅,喜欢他们坐在我书房的那个角落。在吊灯之下,有些旧损的沙发椅中,大概会令人感觉放松,言语自然的吧。 便是多次在那灯光之下、那坐椅之中,寄澎和我谈话,让我知道他学业的进展与困踬、他生活的意兴与忧戚。他说话的时候,仍有一些课堂上讨论发言的味道,轻声而缓慢,甚少激昂慷慨直陈。往往是多感的、多虑的,但也常常都是语带保留的含蓄。声调和语气虽与课堂上给我的印象类似,但是所讲的内容则不相同。坐在书房一隅那张旧损的椅中,或许真会令人感觉放松自在,许多的话题便也自自然然涌现。我似乎更认识了我的学生,那些是在讨论学问,批阅报告时所无法发现的个别特质。 其实,那张椅中,也坐过许多其他前前后后不同时期的同学,述说过许许多多个别的年轻的心事或困惑。我未必能够为他们一一解惑,但确曾诚心聆听过。我想,也许学生们只是需要课室外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张舒适的椅子,让他们尽兴倾谈罢了。他们个别的问题,说不定倾谈后便释然,可以面对、甚至迎向明日。 许多年过去,学生们先后毕业,迎向明日。在急速变化的台北市,我那一幢故宅已经在新的都市计划中消失,化为南区捷运某站的一隅了。但是,我知道有些记忆并未消失,譬如我的学生们同我谈过的一些话。只是当时青春的他们,如今已步入更为成熟的中年。 如今的寄澎,甚至自称已然有「衰老的症候提前来到」。教课授业担负行政工作之余,又往往见到他发表的文章。在文章?,我看到他的生活、感思和关怀。 住临近学校的宿舍区,近来寄澎舍轿车而改骑脚踏车,倒也是因应日益拥挤的都市交通状况的好方法,大路小径任意穿逡,得以寓目浏览花木草树。从家到研究室,从研究室回家,学人的生活看似单调寂寞,但他说: 停妥车子,拿起沉甸甸的背包,踏入研究室时,又有「铁肩担教育,笑眼看青年」之慨──那显然已不仅是一己的自由、任意与逍遥了;其中自也包含了人生在世应有的信任与责任。 他窗下读诗,感动于古今人物的修养内涵。于阅读郑因百老师《清昼堂诗集》后,满怀追思写下: 郑先生展现了一种深受传统文化浸染薰陶之学者的气质与风度。相较于晚近以来那些处处可见的,与时变易、务出新奇、根基不实、晦涩艰难的论着,郑先生具体见证了一种日趋消失的学术典型。 不过,凭窗暂眺,也总有些「小叶榄仁的枝叶随着寸寸西移的日影、随着偶然扬起的金风」。友人种植的「两株羊蹄甲」,于贫瘠的土地,开出艳紫的花,无甚枝叶姿态,「也自有一种麤服乱头的风致」,遂又悟得生命归属的道理。 「晨起喝粥」,「早餐后,背书包,骑车出门」经过许许多多熟悉的「小舖」,满足于小小平凡的生活。寄澎记录了自己和众多市井小民的寻常生活,他所向往的是「简单的愉快」,毋宁是不容易再追回的那种「简单纯粹的年代」。这样的篇章?,我看到的是,往日我所认识的青年,有一些浪漫、有一些易感,还有一些愁怅与无奈。 然而,在不同的篇章?,也引出我对寄澎的另一些印象。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对个人的生活,向往简单纯粹,但于社会风尚及教育制度,自有主张和坚持。「静夜读诗」,不尽是情兴的陶醉,「善悟易感,不曾因老而迟钝」,典范在夙夕,每每提醒对于「原则」与「责任」的思考,乃遂握笔「书愤」: 我把你沉默的「愤」写出,留下一个见证。你要相信,窗外终将有人,枯黄的草也终将恢复它的青翠…… 于是你知道你已身陷于一个黑暗无边的世界,不免哀伤委顿。但我要告诉你,在这样的世界里,透过庄严的沉默,守护自我的贞定、清醒──如果那算是放逐,则也是一种抗议的姿采。 尽管于时事现实有所批评、甚至愤慨,寄澎书愤的语气,仍是三十年前在我书房灯下一贯的约制、含蓄而有所保留,正亦应证了他自己再三强调的「人格的教育」,和「读书的教育」。这样的书写方式,在今日急速变化的社会价值观中,或有一些不合时尚,但「关怀负责、诚恳谦虚、明辨是非」原是知识份子的守则。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何寄澎从青年时期没有变易的本质。
二○○八年五月四日
.林文月女士,知名散文家,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类)、国家文艺散文奖及翻译奖,着有《作品》、《交谈》等,并曾翻译日本古典鉅着《源氏物语》等。
推荐序二
时光长廊里的等待者 简 媜
──读《等待》有感
我继续等待着,时而俯瞰山下多彩的灯海,时而仰观无星无月的夜空。 厚厚一叠白纸列印的散文书稿,从寒冬至春暖,随着我的阅读进度在书桌、餐桌、床头之间辗转,其中几页还曾塞入登山背包到山上凉亭吹了一阵风。白纸黑字有一种冷静的光影氛围,我因此暂忘作者是熟识的何老师,当作自己是初相逢的读者,让文字告诉我一切。 首先,印入眼廉的〈讨厌自己〉着实令人一惊,鲜少人以此种方式开篇;然在讨厌自己何以不能装聋作哑、从俗媚众的「自我诘问」之中又雄辩滔滔地「自我答覆」:「本质不能变、原则不能变、理想不能变、价值不能变。」一问一答,揭露近十年间处于社会乱局却深感无力者共有的郁闷心结。这郁闷像一枚新烧的烙印,而往昔青春正盛时,从家庭教养从古典经籍从师长继承而得的核心价值体系又如与生带来的胎记,行路已过中岁,疾风暴雨忽歇忽起,书写者带着烙印与胎记踏入文字国度,抖落一身记忆,砌筑一条长廊,雕刻时光;浮光暗影悄然晃动,往事历历在目,说故事人的语音时而愉悦时而感伤,偶而也夹着叹息。 全书六辑总绾六类人事情怀。辑一辑二,或怀想澎湖童年或记述日常,採撷微物之中自有的一份闪烁之美,而平凡家居也颇有悠闲体会足以分享。其中,书写父亲数篇最是动人,补捉如乱世飘蓬的一代人中,自己父亲那二度离乡背井、鳏居数十年的孤独身影。父子同一屋檐,却各有各的时代郁结,父亲房间里的灯与书桌,默默陈述一身如寄者所寻得的小小慰借。平凡之物,亦是信物。 辑三以「该被赞美的人」定名,所记为师友、学术往来或日常错身而过的市井人物,不论鸿儒白丁,凡显现美好品质者恆被文学家歌咏,盖散发温暖的人性世情,总能在无形之中给予人们勇气与支持。 作者所砌筑的时光长廊里,固然四季嬗递,但处处佈着静夜独白的意境。或许,相较于白昼喧嚣、市声乱耳,黑夜更能让内心泊止进而流露本然面目。因此,不管是仲夏夜独自在山上等待下山的车班,遥观灯海夜空若有所悟;静夜读诗,省视观照「价值」与「美」的真谛;中夜忽醒,探问自我躁动之心;夜行列车,从灯火幻灭的窗景中补捉片刻沉静;或是子夜前偕妻校园散步,见娴静的树、柔和的灯、温暖的建筑,「稳如磐石的图书馆庄严深邃,黑夜里阔如长河的椰林大道崇高伟大。」在在彰显着自我应答的内心起伏,探询、追问、冥思、回归,不断地自问人生该追求什么?该如何寻回安详与真诚?如何在纷扰之中安顿年轻时即已得出定论的终极价值。因这自我问答的音色如此清亮纯圆,而静夜如一匹黑丝绸,情景交融,遂完成一独特的心灵风景。与之相映成趣的当属「造物不吾欺」一辑,写宿舍区的蓊郁林木、书桌前的羊蹄甲,写榕松两树之争、春樱秋芒,虽是短篇实为佳裁,笔端流露真情如对知己,如慕如诉,令人不免推测在作者眼中花树远远胜过人事,许是一草一木不欺吾,年年以美相待,不似现实人事变化无端之故啊! 如果静夜诸篇显示了学术殿堂里一个安身立命的知识份子所追求的宁静与恬淡,则辑五辑六是个反差存在,以变调的高音省察社会乱貌、揭示敝端甚至痛陈沉痾,郁抑之情难掩,忧愤独多,争如不见亦不闻的「弃绝」心态,一段强过一段,一篇悲过一篇,险险乎有玉石俱焚的诡异气氛。然而,证诸多年来我辈赖以寄託之核心价值、珍贵品质一一崩塌的实况,其「忧愤书写」却也是最能引发共鸣之处。 宛如大海回澜,在「忧愤」深处,「弃绝」尽头,最初的学术铭印与年轻以来的自我信念铮铮然归位,捍卫着一切,唿应了开篇二文〈讨厌自己〉与〈等待〉这组一厌一等、既是谜题也是解答的密码:在灯海之上、夜空之下,重新感受昔日的种种情怀,静静等待着。等待什么?或许是一个善意的陌生人送来温暖,或是一个清明的社会渐渐回魂,当然更是「等待那原来的『我』的返回」。
.简媜女士,知名散文家,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类文艺奖章、吴鲁芹散文奖等,着有《水问》、《月娘照眠床》、《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等多部。
后 记
收在这本小册?的作品,除了〈父亲,请好好的走〉、〈灯与书桌〉等极少数篇章外,都是我在联合报副刊《塔?塔外》(二○○二年七月至二○○三年七月),《天地之间》(二○○四年七月至二○○五年七月)专栏?的所思所感。本来裒集旧作成书出版,理应有所拣择、删汰,甚至增补,以成其有系统之新貌。但或许基于一种自珍不舍的情感;或许因着岁月给予的启示;走过的步履即使蹒跚,也不妨完整留下足迹,毕竟那是确确实实的心血结晶;更或许是由于纷扰的日子让原本粗疏之才益为枯索,恹恹之心益为偷惰;总之,终究决定除了略依性质予以分辑外,不予更动。然而,我毕竟觉得本书各篇所显示的是一个「真我」──这或许才是我尽可能存其原貌的真正原因吧? 在那每两週要完成一篇专栏稿的两年?,我借由周遭的人、事,生活的琐节,无可回避的工作,以及浩瀚典籍的咀嚼吟咏、风骨人物的追怀感受,乃至面对行健不息、真诚无欺的自然的沉思默想,一层层,细细的、慢慢的、庄严谨慎的揭开我隐翳心扉的帷幔,检视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从而不断探索叩问自己真诚的关怀、寻觅与归止。其间种种质疑、矛盾、惶惑、愤懑,乃至恬然、欣喜、贞定、平笃,都真确无伪──即使至今日,亦仍犹然不免──那是一种兼含回顾省视与追寻向往的发现之旅、学习之旅。 我非常非常怀念那些日子:无论在家中或研究室,往往从清晨到黄昏,自黄昏至子夜,反覆推敲字词的意义、音色,句子的气韵、寓托,以及亟欲表达的情与志与道,必定要「心安理得」始置笔而止。这五十余篇小章,不仅如前述,显示的是一个「真我」;并且也让自己于「散文」之本质及循此而应然的艺术美有更深切的体认,乃战战兢兢的跂予践之。我殷切企盼今日之怀念速速化成明日之进境──书名《等待》,固终有这样鞭策惕励的旨趣在吧! 虽然只是一本小书,而其问世其实不易,自有许多该感谢的人:衷心感谢林师文月、敏媜学妹赐序;也要谢谢蔡文甫先生、陈素芳总编的不嫌不弃,还有欣纯责编的辛劳与配合;而最最要感谢的是好友义芝──若非义芝的厚爱、鼓励,本书的所有作品都不可能产生;更重要的是,「真我」的重新发现、追寻,势必无缘完成──然则其惠我之意义,固不仅在「作品」之有无而已。
何寄澎 谨志 二○○九年三月廿二日于 台大中文系三十二研究室
拿到《等待》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股沉静的气质。书名简短有力,却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许多零散的思绪。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我们似乎很少有时间去“等待”了,一切都讲求效率,讲求即时满足。这种普遍的焦虑感,让我迫切地想从这本书中寻找到一些慰藉,或者是一种新的视角。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巧思,不是那种花哨的封面,而是用一种内敛、素雅的风格,仿佛在邀请读者慢慢地、静静地去品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诠释“等待”这个概念的。它会是关于爱情的等待,还是关于梦想的守候?又或者是人生中那些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时间段?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将这种抽象的“等待”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或者深刻的哲思,并且让我这个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评分拿到《等待》这本书,一股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年代,一个以“等待”为名的作品,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召唤。书的封面设计也颇有考究,没有浮夸的色彩,只有简洁的字体和留白,仿佛在暗示着内容上的深度和内敛。我当下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触及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需求——渴望暂停、渴望沉淀。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它至少会引发我对于“等待”这个概念的思考。它会是关于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需要时间来酝酿和到来吗?它会是关于那些我们无法掌控,只能选择耐心守候的境遇吗?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生命中那些看似漫长的“等待”,其实蕴含着多么宝贵的价值。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等待》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少有时间去体会“等待”的含义,总是急于得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风景。《等待》这个名字,就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我有些疲惫的心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雅致,简约的风格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息,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描绘“等待”?它会是关于一段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爱情?还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或者,是关于人生中那些无法避免的、需要耐心去度过的时光?我期待着,《等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去感受“等待”的韵味,去理解它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我是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瞥见《等待》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一个叫做“等待”的书名,仿佛在呼唤着一种被遗忘的节奏。我当下就觉得,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书的纸张泛着淡淡的黄,手感很舒服,这让我对作者的用心有了一种初步的信任。我开始想象,作者笔下的“等待”会是什么样子?它会是关于青春期少女对未来恋人的憧憬,还是中年人对儿女成长的期盼?抑或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灵感的守候?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去感受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等待”,去理解这份等待背后所蕴含的喜怒哀乐。
评分等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立刻被这个简单的词语吸引了。在现代社会,时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失去了“等待”的能力,也失去了等待所带来的那种宁静和深思。我们总是急于得到结果,急于向前冲,仿佛停滞就是一种失败。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等待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我翻开书页,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节奏,一个让我慢下来,重新审视生活,审视内心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约,干净的字体,留白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装饰,仿佛在传递着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这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人生态度的书,一本关于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理解生命中那些不确定性的书。
评分《等待》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购入的,当时就被它名字的意境所打动。它不像那些耸人听闻的书名,直接点破一个主题,而是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书的质感也很棒,纸张微微带着点粗糙,握在手里有种踏实感。我常常觉得,现代社会剥夺了我们太多的“等待”时间,我们习惯了 instant gratification(即时满足),却很少体会到那种在等待中滋生的期待、忐忑、甚至是一种对未来的模糊憧憬。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重新找回那种失落的感觉,去感受等待的重量,去理解等待的意义。它会是关于青春的等待,还是人生的转折点?又或者,它只是关于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普通的日子,而我们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默默地等待着什么?
评分《等待》这本书,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别样的诗意,让我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真正能够慢下来,耐心去等待一件事情发生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我们习惯了追求即时满足,却常常忽略了等待过程中所能收获的成长和领悟。《等待》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意识到,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时间去酝酿,去沉淀。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等待”?它会是关于一段无法抵达的感情,还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或者,它会是关于人生中那些漫长而又不可预测的过渡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去重新审视“等待”的意义,去体会那种在守候中积蓄力量的生命张力。
评分我第一次注意到《等待》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在熙攘的书架上显得格外安静,却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现代人的生活被各种“快”填满,快餐、快讯、快节奏,仿佛“慢”和“等待”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奢侈品。然而,我却常常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那种能够沉淀下来的时间,那种不必急于求成,而是允许事物自然发生的阶段。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需求。我很好奇,作者会以何种方式来描绘“等待”?是诗意的抒发,还是现实的映照?它会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审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去重新认识“等待”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等待》这本书,仅仅是名字,就足够让我心头一动。在这个一切都讲究“快”的时代,能够慢下来,去体会“等待”的滋味,似乎成了一种稀缺的奢侈。我常常觉得,我们忽略了等待所带来的可能性,忽略了它在塑造一个人、塑造一段关系、甚至塑造一个时代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特色,简约而不失格调,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等待”?它会是关于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发酵吗?还是关于一个宏大的梦想,在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中,坚持不懈地守候?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关于生命节奏的深刻体悟,去理解那些“等待”中的风景,同样精彩。
评分《等待》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在现今这个讲求效率、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等待”似乎成了一种被遗忘的艺术,甚至是一种令人焦躁的负面体验。然而,我总觉得,生命的许多美好,往往就蕴藏在那份耐心和守候之中。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点,简约而不失质感,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描绘“等待”的?它会是关于爱情的遥遥无期,还是关于梦想的孜孜不倦?又或者,它会是对人生中那些不可控因素的一种坦然接受?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关于时间、关于耐心、关于生命韧性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