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 黄进兴,于哈佛求学的回忆
《哈佛琐记》是笔者个人对哈佛求学时代一些琐细的回忆。除最末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写去年岁末重返哈佛的经历之外,其余十四篇都是记载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之间的见闻。
不可否认的,这些回忆都十分主观,因此不免是片面的。读者不难在字里间发现笔者对哈佛的偏爱,这个偏爱实源于六年哈佛生活所产生的深挚情感,而不是可以用理性来推论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一个奥秘的精神泉源,不断地支持他在现实世界里过活,尤其在俗事纷扰之际,还能回到自己心灵的世界滋养休息,以便重新出发。
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在哈佛,每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觉,按照自 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智识的传统,使置身其他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
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说:我相信,就培植自主与孤独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祇允许,而且鼓 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之中寻得快乐。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
笔者毫无异议地赞成詹姆士的想法。
的确,世界上还有不少大学的历史比哈佛更悠久,还有不少大学的校园比哈佛更美丽,还有不少大学的精神比哈佛更贵族;但对笔者而言,只有哈佛才是心灵的故乡。
作者简介
吴咏慧
本名黄进兴,一九五○年生于台湾。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一九七三),硕士(一九七五)。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台大、清大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曾获得美国傅尔布莱特资深学者奖助学金,及国科会杰出研究奖。着有:《哈佛琐记》、《半世纪的奋斗》、《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与《圣贤与圣徒》。其英文着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现任职中研院院士。
这本书让我对“精英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没有回避哈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这种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写到,为了准备一次重要的演讲,一位学生是如何反复修改稿件,直到深夜。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那种对完美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精英”是如何炼成的。 而且,这本书也没有将哈佛的成功归结于所谓的“天赋”,而是强调了勤奋、毅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其他地方学习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
评分《哈佛琐记(增订版)》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作者在记录哈佛的点点滴滴时,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亲切。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出会心的微笑,或者陷入深深的沉思。 书中对于一些哈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它展现了在顶尖学府里,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影响。这种真实的人性展现,让这本书更加立体和饱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
评分哇,拿到《哈佛琐记(增订版)》这本书,真的是一种意外的惊喜,而且还是增订版,感觉就像捡到宝一样。一直以来,我对哈佛大学都有种莫名的向往,那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无数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亲切感,“琐记”二字,让我觉得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生活气息、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纸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校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知名教授课堂轶事的描写,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传闻中的大师们,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我记得有一段是关于某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讲解一个艰深理论时,如何用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生活化例子,瞬间点亮了所有学生的思维。那种智慧的闪光,那种教学的魅力,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书中还提到了哈佛学生社团的活跃,从辩论队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兴趣小组,那种自由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
评分《哈佛琐记(增订版)》让我看到了哈佛大学在学术研究上的前沿性。书中提到了一些正在进行中的、极具突破性的研究项目,虽然我不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些复杂的科学和人文议题解释清楚,让我这种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新”的讨论。哈佛是如何鼓励学生提出颠覆性的想法,如何支持他们将想法付诸实践。这种对创新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哈佛在培养未来领导者和创新者方面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创造力。
评分《哈佛琐记(增订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探索精神的具象化。书中那些关于课程设置的细节,关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探讨,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些记载,比如某位历史学教授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料中挖掘真相,或者某位文学评论家如何带领大家重新审视经典作品。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课堂,而是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比如那些充满故事的图书馆、古老的教学楼,甚至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这些场景的描绘,让哈佛大学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存在。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场景,想象着自己在那里漫步,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和学术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增订版,让我觉得更加充实和完善。作者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新的观察和思考,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贴合当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新领域、新趋势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哈佛大学在与时俱进方面的努力。 它不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引领者。它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方向,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对于想要了解哈佛,或者想要在这个时代保持前进动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达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哈佛不仅仅是一个完成学业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摇篮。书中描绘了一些毕业多年的校友,依然活跃在学术前沿,或者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探索。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励志。 它让我明白,学习不应该随着毕业而停止,而是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的旅程。哈佛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学位,更是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无限热爱。这种理念,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哈佛体验”。作者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却又不失客观的笔触,记录了他在哈佛的点点滴滴。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个地方的热爱,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于周围一切的敏锐观察。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个深夜,学生们还在图书馆挑灯夜读的场景,那种专注和投入,让我深感震撼。 我还很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哈佛特色活动的介绍,比如那些高规格的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和视野的拓展。它让我明白,在哈佛,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主动去探索的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它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求知过程的细腻刻画。它不像有些介绍名校的书籍那样,只是一味地罗列成就和排名,而是深入到哈佛学子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他们是如何在压力与挑战中不断成长,如何与顶尖的师资和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读到书中关于某位学生,为了一个研究项目,如何在图书馆查阅了海量的资料,又如何与导师进行激烈的讨论,最终取得突破的片段,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为了一个目标而拼搏的影子,那种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在书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哈佛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比如学生们面对的巨大学业压力,以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能产生的焦虑。这种真实性让我觉得作者很用心,没有把哈佛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天堂,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因此更加迷人的学术生态。它让我明白,即便是顶尖学府,学习和成长也绝非易事,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哈佛琐记(增订版)》绝对是一本能激发人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介绍哈佛,更是通过哈佛这个载体,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意义,以及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竞争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哈佛学子如何质疑、如何分析,而不是盲目接受。 这种能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跨学科学习”的理念,以及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的是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