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城文学奖乃国立台东大学年度文学盛宴,每年皆吸引诸多优秀青年学子赐稿与席,益添砂城文学层阶与蕴含。
本书蒐罗近年历届砂城文学奖之得奖作品,并泸择优秀之散文、小说与新诗,凡十数篇。内容涵括挚情之抒意、砂城生活之点滴絮语、历时画面之重映 等,在在尽显砂城文华。
今谨以此书呈献予数载以来,为砂城文域之经纬鸿径辟疆广达之杏坛鸿儒与青年俊秀,并冀祈文坛先进赐正。
作者简介
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
系自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转型而来,于九十五年八月正式招生。本系以华语文学知识为奠基,进而关怀本土文化、贴近社区生活、展望国际场域,本系列丛书即此宗旨之具体实践。
主编:许文献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博士,现任国立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封面设计:姚悳潆
现任国立台东大学美术产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校长序
教务长序
人文学院院长序
通识中心主任序
编者序
第八届砂城文学奖
小说第二名
被记忆复仇的人 语四乙 洪嘉琪
小说第三名
鲸鱼˙藤蔓˙二○○三年˙夏 幼教二 杨丸萱
小说佳作
死神乐章 语二甲 林郁茗
小说佳作
那年的故事 特教三 詹雅雯
散文第一名
山中梦境 语甲二 林郁茗
散文第二名
横洋之风 语四乙 洪嘉琪
散文第三名
写给那些的逝去的惆怅 语三甲 李宜萍
散文佳作
双面都市 语三甲 潘俊宏
散文佳作
鬼城 语二甲 林伟雄
散文佳作
消失在地平线下的伦理 语二甲 杨评凯
新诗第二名
水族箱 语四乙 洪嘉琪
新诗佳作
悼 语二甲 吴建萍
知本深情佳作
旭光的浅迹──我在知本新校区与光灿并行 语三甲 李宜萍
知本深情佳作
寻梦之旅 语二甲 林郁茗
第九届砂城文学奖
小说第一名
变调的月光 幼教三 杨丸萱
小说第二名
循环 语教二 官千婷
小说第三名
捉迷藏 语教二 林郁茗
小说佳作
微笑沙士糖 特教四 詹雅雯
散文第一名
三个月的中途猫妈妈 语教二 林恩慈
散文第二名
你的名字叫做爱情 华语一 程珮瑄
散文第三名
午后的寂寞拼贴 语四甲 李宜萍
散文佳作
文字˙生活˙回忆˙向田邦子 华语二 余姗儒
散文佳作
台东人 语教二 林睿鹏
新诗第一名
养猫的七个生活片段 语四甲 李宜萍
新诗第二名
蛹蜕 华语一 陈玫君
新诗第三名
冬天的时候 语教二 林睿鹏
新诗佳作
寻找˙离开后的妳 语三甲 林郁茗
新诗佳作
暗海˙黑空 语四乙 张简湘儒
校庆六十週年自由创作第一名
瞬冬华影──恋怜 语教二 许赋农
校庆六十週年自由创作第二名
经过 语三甲 林郁茗
校庆六十週年自由创作第三名
盛载憧憬的船 语教二 颜敏如
校庆六十週年自由创作佳作
潜藏的对话 语教二 杜孟儒
当我第一眼看到《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边地发声”,这几个字,仿佛是在召唤我,去倾听那些来自遥远角落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台东,这个我心中总是与壮丽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竟然孕育出了如此重要的文学奖项——砂城文学奖。这本身就让我感到无比的振奋。我一直深信,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一定根植于土地,汲取着土地的养分,反映着土地上的生活。而“边地”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好奇。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姿态,一种在主流之外,却同样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存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作品集中,能够看到作者们如何用他们的笔触,去描绘台东的独特风景,去刻画在地居民的喜怒哀乐,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之下的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份来自“边地”的独特气息,那种不张扬却又坚韧的力量。砂城文学奖,我想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荣耀,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地方认同的肯定。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理解台湾本土创作,感受台东这片土地独特魅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翻阅《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好奇又期待的。每次看到“台东”这个地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广阔的太平洋、雄伟的山脉,以及那种与都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节奏。而“边地发声”,这四个字,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阅读 G 点。我一直觉得,最动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来源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那些需要被仔细倾听的声音。《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这个奖项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将在地文化推向更广阔舞台的使命感。砂城,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的是时间的沉淀,是历史的痕迹,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用双手和智慧,一点一滴塑造的生活。我猜想,这些得奖的作品,一定会带着浓厚的台东印记,无论是人物的塑造,场景的描绘,还是故事的内核,都应该与这片土地的特质紧密相连。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是如何从“边地”的视角出发,去观察和书写他们身边的世界。他们会捕捉到哪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诗意的生活细节?他们会如何处理在地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张力?他们笔下的“声音”,又是何种形式的存在?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真实情感的作品,是那些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台东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的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台湾本土文化深度对话的机会。
评分这本《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边地发声”,这四个字轻易地勾勒出一幅画面,仿佛是遥远地域传来的、带着独特口音的倾诉。而“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更是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台东,这个我心目中永远的后山,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风景、太多的情感。砂城文学奖,作为一个以在地为根基的文学奖项,想必更能触及到那些被繁华都市掩盖、却又真实存在着的生活肌理。我翻开书,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简约而不失质感,封面上的那一抹淡淡的颜色,像极了台东海岸线傍晚时分落日余晖的颜色,温暖而带着一丝忧伤。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的纸张触感也相当舒服,有一种阅读纸质书特有的踏实感。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台湾文学,尤其是地方性文学创作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不应该只存在于象牙塔里,它更应该扎根于我们生活的土地,反映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台东,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理名词,它的山峦、它的海岸、它的原住民文化、它的在地居民的生活日常,都蕴含着无穷的创作灵感。而砂城文学奖,又是一个如此具有在地精神的奖项,它鼓励的,必然是那些能够真正“发声”的、来自“边地”的声音。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是如何透过文字,将台东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在地居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体验,细腻地呈现出来。我期待着,通过他们的眼睛和笔触,去发现那些我可能忽略的、隐藏在台东寻常风景之下的深刻情感和生命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得奖作品集,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台东深处的窗,让我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搏。
评分《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我心生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去了解它。“边地发声”,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奖项的名称,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对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的关注和呼唤。台东,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广阔的海洋、连绵的山峦以及一种悠闲的生活节奏联系在一起。而“砂城文学奖”,则赋予了这片土地更深一层的文学意义,它暗示着这里孕育着独特的文学力量,等待着被发现和传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边地”会成为一个如此重要的创作主题?或许正是因为在这些相对远离喧嚣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更加纯粹,情感更加浓烈,也更能体会到生命本身的意义。我非常好奇,这些来自台东大学的年轻作者们,他们是如何去感知和书写这片“边地”的?他们会用怎样的文字,去描绘台东的自然风光?去刻画在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去探讨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社会议题?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土地的气息,感受到生活的热度,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的作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文学阅读,更是一次对台湾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台东这片土地独特价值的深度探索。
评分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时,就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边地发声”,这四个字,仿佛带着一股从远方吹来的风,带来了某种不曾听闻却又令人向往的声音。台东,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空间,而“砂城文学奖”,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往往诞生于那些不那么主流,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角落。而“边地”,正是这样一个概念,它可能象征着地理上的遥远,也可能象征着文化的独特,更可能代表着一种不被轻易定义的生命姿态。我非常好奇,这些获奖的作品,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发声”?它们会描绘台东怎样的风景?又会讲述哪些在地居民的故事?它们会触及到哪些被我们忽略的议题?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带我深入了解台东这片土地,能够让我感受到在地情感的真实力量的作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听到那些来自“边地”的、独特而动人的声音,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迪和共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对台湾本土文学深度探索的机会。
评分阅读《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在台北生活多年的读者来说,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每次听到“台东”这个名字,我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那片辽阔的太平洋,和那连绵起伏的山脉。那是一种与都市截然不同的节奏,一种更加纯粹、更加宁静的存在。而“边地发声”,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认为,真正的文学,往往来源于那些不那么喧嚣的地方,那些需要被仔细倾听的声音。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这个奖项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地域的温度和文学的野心。砂城,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它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也可能象征着文化的交织,更可能象征着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用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构建起来的生活。我非常期待,在这些得奖作品中,我能够看到超越了普遍叙事的、更具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的故事。我想看到作者们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台东的自然风光,捕捉在地居民的生活日常,以及探索在这片土地上,可能存在的社会议题和文化碰撞。我尤其想了解,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他们是如何在“边地”的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并且将这些“边地”的声音,转化成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我期待的,不是那种被过度美化或猎奇化的描写,而是那些真实、质朴,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台东这片土地的温度和生命力的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种文化的连接,一种对台湾本土创作力量的深度认可。
评分我拿到《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边地发声”,这几个字,仿佛带着一种从遥远角落传来的、却又极其真切的声音。我对台东一直有着莫名的情感,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许多被都市喧嚣所掩盖的生命轨迹。砂城文学奖,这个带着浓厚在地色彩的奖项,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知道,文学奖的作品,往往代表着一种审美方向和对当下社会的关照,而砂城文学奖,既然是发源于台东,那它所“发声”的,想必是关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声音。我一直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现实的触碰,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挖掘。而“边地”,这个词,恰恰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切入点。它可能意味着地理上的隔绝,也可能意味着文化上的独特,更可能意味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所孕育出的别样生命力。我非常好奇,这些得奖的作者们,他们是如何去感知和体悟台东这片土地的?他们笔下的“边地”,究竟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是壮丽的山海,还是平凡的巷弄?是原住民的古老传说,还是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真实情感,能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理解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让我听到那些在“边地”默默生长,却又极其动人的声音。它不仅仅是得奖作品的集合,更是我对台湾土地深处探索的一次契机。
评分拿到《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边地发声”,这几个字,带着一种神秘又充满召唤力的气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被我们忽视却又真实存在着的声音。台东,一个总是让我心生向往的地方,它的名字就自带一种诗意和远方的感觉。而“砂城文学奖”,又为这个奖项增添了一层浓厚的在地色彩,让我对其中的作品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文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否触及到最真实的生活,能否反映出人们最深层的情感。而“边地”,恰恰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切入点。它可能意味着地理上的疏离,也可能意味着文化上的独特性,更可能意味着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所孕育出的非凡生命力。我非常好奇,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是如何在台东这片土地上,捕捉到那些“边地”的独特声音?他们笔下的台东,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平凡的街头巷尾?是原住民的古老歌谣,还是在地居民的日常对话?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真实情感,能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理解的作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台湾本土文学,感受台东独特人文风情的旅行。
评分每次看到“文学奖得奖作品集”,我总会忍不住想,这些获奖的作品,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打动评委,获得认可?特别是像《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样的作品集,主题又是如此明确地指向了“边地”和“台东”。这让我有一种预感,这里的作品,一定不会是那些空泛的、流于表面的描写,而是充满了土地的气息,带着泥土的芬芳,以及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真实情感。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于“边地”这个词,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远离,更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边缘,一种被主流视野所忽视的角落。台东,恰恰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面临着年轻人口外流的困境,面临着文化传承的思考。而砂城文学奖,我猜想,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发声”的行动,一种试图将这些“边地”的声音,放大,传递出去的努力。我非常好奇,这些年轻的作者们,是如何去捕捉台东的独特韵味?他们笔下的台东,会是什么样子?是金黄稻浪翻滚的田野,还是碧海蓝天下的海岸线?是热情淳朴的原住民,还是默默耕耘的在地居民?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学,去挖掘这些地方生活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我期待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我能够看到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描写。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带领我,深入到台东的肌理之中,去理解那些在地的议题,去感受那些在地人的生命韧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对台湾土地深层文化的探索。
评分《边地发声:台东大学砂城文学奖得奖作品集(POD)》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阅读兴趣。“边地发声”,这几个字,就仿佛是从遥远的山海之间传来的一声呼唤,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台东,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而“砂城文学奖”,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深一层的文学内涵,让我对它所承载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好奇。我一直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学,往往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来源于那些在不那么繁华的角落里,默默生长着的生命故事。“边地”,这个词,就恰恰点出了这样的意涵,它可能意味着地理上的隔绝,也可能意味着文化的独特性,更可能意味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所孕育出的坚韧与智慧。我非常期待,在这些得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作者们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去描绘台东的自然风光,去刻画在地居民的喜怒哀乐,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之下的深刻情感。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份来自“边地”的独特气息,那种不张扬却又饱含力量的生命韧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理解台湾本土文学,感受台东这片土地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