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他城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求学、行旅和教研历程中无法以学术论文呈现的受想行识,可以说是学与思的散文版,是思想的、文化的、历史的、性别的、生活的。这里有作者异国求学难以忘怀的德裔老房东夫妇,以及岔出去的陶艺别恋。求学离不开游,游中有学有思,无论是在飘着小雪的奈良,或是一穹蓝天的都柏林,都牵引出绵绵思绪。
您曾想过有所谓的「图书馆族」吗?
他们如何感念抽象的和具体的「知识藏」?
这里有作者的忘年交,有作者的女性关怀,有属于他那个世代的对于东西明星的共同记忆,以及勾画海洋之子郑成功的叙事史学。「面对过去而生」是作者的人生自我命题,面对过去往往是痛苦的,尤其当那是个不义和苦难的时代,但在人的世界,过去永远走在我们前面,它揭示了我们的承担,我们的路径。
作者简介
周婉窈
嘉义大林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暨硕士班毕业,于一九九一年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专治台湾史,着有《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自立报系,1989)、《台湾历史图说》(联经,1998)与《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译有《史家的技艺》(远流,1989),负责主编《台籍日本兵座谈会记录并相关资料》、《古典日文解读法》等书,并发表论文数十篇。《台湾历史图说》目前有韩文版(新丘文化,2003)和日文版(平凡社,2007)。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关于“和解”的故事。作者似乎在与自己的过去,与生命中的遗憾,与那些不完美,进行一场温柔的和解。他并没有试图去改变什么,而是选择去理解,去接纳,去从中汲取力量。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遗憾”的解读,认为它并非全然的负面,而是提醒着我们曾经的付出和珍贵。这种视角,让我觉得人生中的很多不圆满,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承受了。
评分总而言之,《面向过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理解那些曾经的伤痛。他让我明白,过去并非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化为前进的力量,化为生命中最宝贵的养分。这本书,值得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评分我一直很喜欢散文,因为散文能最直接地触碰到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而《面向过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不是那种一下子就能让你豁然开朗的道理,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他可能只是在描述一场雨,或者一次偶遇,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他对人生、对情感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他对于“失去”的描绘所打动,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而是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对曾经拥有的珍惜,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坦然。
评分《面向过去而生-芬陀利室散文集》这本书,我才刚翻开没几页,就立刻被一种熟悉的,却又带着点陌生感的文字风格给吸引住了。芬陀利室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东方韵味,好像藏着一些古老的智慧和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生活细节时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不是那种刻意去描绘的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比如,他写到夏日午后,阳光穿过老宅的窗棂,在空气中跳跃的尘埃,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那一丝淡淡的霉味,都被他写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空间,感受着那份宁静,那份被时光浸润过的气息。
评分读这本书,有一种像是坐在一个老朋友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感觉非常舒服。作者的叙事方式不急不缓,就像在品一杯香茗,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他对于家乡的描绘,那种带有地域特色的细节,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也感到一种亲切。他写到小镇的风,写到巷口的老榕树,写到邻里之间那些琐碎却温情的故事,这些都仿佛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那些被时光冲淡的记忆,又重新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时间”的敬畏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时间的旅行者,他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过去的温度,去理解当下的意义。他不是沉溺于过去,也不是一味地憧憬未来,而是将过去化为滋养,让现在更加丰盈。他描绘的那些场景,那种年代的氛围,仿佛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我暂时还没有完全摸透,但它的每一篇独立的篇章,都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虽然各自独立,却又共同串联起一条璀璨的项链。作者的叙事跳跃性不强,但情感的递进却很明显。他可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切入,然后慢慢延展,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而是像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悠远而深沉的怀旧。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关于“过去”的某个具体事件,而是通过一种氛围,一种情绪,慢慢地将你拉入回忆的漩涡。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时间流逝的体悟,那种不是伤感,而是带着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仿佛一切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轨迹。他写到一个旧物件,可能是一件老式的梳妆台,可能是一本泛黄的日记,但从他笔下,你会读出这个物件背后承载的故事,甚至能感受到前人的喜怒哀乐。这种“面向过去而生”的视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过去的关系,我是否也常常在不经意间,被过去的某个片段所牵引?
评分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成长的年代,和我们社会经历过的变迁。作者笔下的一些场景,可能与我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鸣却是强烈的。他对于“家”的描绘,那种温暖而又复杂的眷恋,我感同身受。即使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对于亲情、故土的那份依恋,却是共通的。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考究。他似乎很擅长运用一些不常见的词汇,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色彩。这种文字的质感,就像一件精心打磨过的玉器,温润而有光泽。他对于意象的选取也很有特点,常常能从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寓意。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的描绘,不同的光,在不同的场景下,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象征。这让我对日常的光影有了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