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篇,自先秦乃至明清,择要介绍各时代重要的哲人与其政治思想,让读者能博览诸子并掌握其思想精要。相较于其他史学着作,本书着重于政治思想,故凡思想与政治无关者均舍去不谈,为读者节省宝贵的时间。另外,本书资料丰富且完整,引文均着明出处,详载哪一书、哪一卷、哪一篇,便利读者检索原文。
作者简介
萨孟武
一八九七─一九八四
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着有《政治学》、《孟武自选文集》、《孟武随笔》、《孟武续笔》等着作。
新版说明
再版序
绪论
第一篇 先秦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与庄子
第三章 墨家的政治思想──墨子
第四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名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篇 秦汉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法家思想的贡献──李斯
第二章 汉代初年黄老思想的盛行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兴起
第四章 法家思想的复兴
第五章 儒家与阴阳家的合流──董仲舒
第六章 各种思想的杂糅
第七章 东汉时代阴阳学说的盛行
第八章 宿命论的发生──王充
第九章 荀派儒学的挣扎
第十章 悲观的政治论之发生──仲长统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列子的玄虚思想与杨朱的快乐主义
第二章 清谈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各种政治思想的调和
第四章 佛教与吾国固有思想的论争
第四篇 隋唐五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隋代儒学的复兴
第二章 唐初君臣的儒家政论
第三章 安史乱后的儒家政论
第四章 唐及五代的道家政论
第五篇 宋元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北宋进取派的政论
第二章 北宋保守派的政论
第四章 南宋反理学派的政论
第五章 元代政治思想的消沉
第六篇 明清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方孝孺之反对专制及其民族思想
第二章 王守仁的思想解放论
第三章 李贽的传统思想推翻论
第四章 黄梨洲与顾炎武反对专制的思想
第五章 王夫之的社会进化论及民族思想
第六章 鸦片战争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思想的统一及调和
◆附录:参考书目
这本书在阐释思想发展逻辑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将前人的思想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思想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的。作者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思想演进图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新的思想是如何在继承旧有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又如何挑战和修正旧有思想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思想流派的起源和发展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并解释清楚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促使了思想的转变。这种对思想逻辑的梳理,帮助我避免了碎片化的知识获取,而是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的分析能力,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思想脉络,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能力,对于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史料,而是展现出一种更加有机的、主题性的编排方式。作者似乎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够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那些看似庞杂、互不关联的思潮,巧妙地整合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之下。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非常自然,好像是前一章节思想的必然延伸,又或者是为下一章节做了精心的铺垫。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它能够帮助我逐步建立起对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作者在每个章节的开篇,往往会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是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图景,这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而章节的结尾,则常常是对本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或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让人在合上书页时,仍能回味无穷,有所思考。这种结构设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叙事性,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我发现,作者在描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思想论述时,会使用一些极具画面感和张力的词汇,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思想家们的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深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文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为那些思想家们的执着和追求而感动,也会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而唏嘘。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更深的认同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更是在与一群伟大的灵魂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时而婉约,时而激昂,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炼的表述,或是某一处充满哲理的论断。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一些抽象的政治思想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渐领悟其精髓。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但又会巧妙地将其融入上下文,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能接收和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图景。这种写作风格,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收获颇丰。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籍,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拓展思维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对历史人物的刻画,简直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让我对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中的名字,有了更加鲜活、立体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棋子,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思想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时,所投入的极大热情和细腻观察。他似乎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灵魂的对话,并将其感受转化为文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人物的论述时,能够兼顾其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局限性,既肯定了他们的伟大贡献,又不回避其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这种客观而又富有同情心的笔触,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些人物的复杂性。读完关于某个思想家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就像亲身经历了他的思想演变过程,甚至能够体会到他当时内心的挣扎与闪光。这种对人物深度的挖掘,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理论高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梳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同时,能够将其置于更为宏大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考察。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某个具体的思想流派或人物时,总是能够将其与更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甚至社会学理论进行关联。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他对中国政治思想的解读,显得尤为深刻和全面。我喜欢这种能够触及本质的分析,它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思想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展,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能够将那些晦涩的理论概念,以一种相对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学术能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评分这本书对于当下现实的关照,让我感到十分惊喜。作者并没有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仅仅视为一堆已经尘封的故纸堆,而是能够从中挖掘出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思想资源和现实启示。我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时,能够将其与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进行巧妙的连接。他能够清晰地展示,那些古老的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解读和应用,又在今天,能够为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鉴。这种超越时空的分析,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探索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挑战。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也让我对未来的思考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史料方面,显得格外严谨和审慎,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我注意到,作者并非随意引用,而是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原始文献。每一次引用,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考量,并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到作者的论述之中。我喜欢这种有据可依的写作方式,它能够增强我对书中所述内容的信任感。同时,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他能够解释清楚,这些史料为何如此重要,它们又揭示了怎样的思想内涵。这种对史料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也展现了他高超的理论分析能力。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研究者一起,共同探寻历史的真相。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封面没有采用那种过于严肃或古板的风格,而是选择了一种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代审美品味的设计。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粗糙的、容易弄脏的质地,翻阅起来有种愉悦感,这对一个爱书之人来说至关重要。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付出的努力。书页的裁切也很整齐,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散架。内页的排版也值得称道,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不会让眼睛产生疲劳感,这一点对于阅读长篇学术著作来说尤为重要。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去咖啡馆阅读,它的大小和重量也很合适,不会成为负担,反而像一个忠实的朋友,陪伴我度过闲暇时光。包装也很用心,书在运输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出现任何磕碰或磨损,收到时完好无损,这一点让我非常满意。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外观和手感上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也随之提高,相信它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陈述观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读者一同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作者在提出某个论点时,总是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和逻辑推理,让读者能够理解其观点的形成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能够列举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并鼓励读者自行判断。这种论证方式,避免了教条式的灌输,而是激发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话,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思维的训练场。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