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中的新细明体
丁威仁
在诗歌研究的领域中,我们经常使用到「意象」一词,无论是创作,或是批评,往往都从意象的选择或分析着手,便于产生对整个作品的切入角度。关于「意象」一词的解释,最简单的说法可以是「人们在心中产生想像的图象」,即是「意中之象」。换言之,意象就是人内心世界中的内在图象,经过语言或文字、甚至于各种艺术的表现型态书写、描绘于外的表现形态。我们进一步分析意象产生的过程,可以将层次分解成「意→象→言」的递进程序:
意(主观情思)
经
验
的
再
生
象(内在的想像)→第一度的符号系统
符
号
的
转
译
言(外在符号)→第二度的符号系统
「意」是人的内在意念,也就是主观情思,就是情绪(情感)触发的当下。此时,人会因为经验的再生,形成内在图象,在脑中将欲表达的情感作一「想像的构图」,此一内在图象,其实是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投射,人将过去曾经验过的客体或事件,透过此图象重现,可以说是第一度的符号系统。因而当想像的符号重现时,「象」便诠释了「意」,「意象」于焉诞生。
然而,未经过「外在符号」的表述与转译,「意象」毕竟存在于内在世界里,无法传递给接受者(阅听者),而「言」指涉的便是属于外在的「符号」,无论是语言、文字、艺术等等都属于「言」的层次,「意象」必须通过「言」的表述,才能被认知,否则都只是内在的想像。故「意象」一旦经过了「言」的转译后,才能成为外在具体的符号被接受者认知。因此,「意→象→言」的递进程序,是属于「发话者」的发话程序;「言→象→意」则属于「受话者」的受话过程。但无论是发话者,或者是受话者,其实都想要透过意象(符号)去传达或感受所谓的「意境」。
关于「意境」,其实可以提出几点说明:第一,意境应为一精神层面的问题,并无法直接由感官形躯直接表述或呈现。第二,换言之,意境并非是认知的对象,而是必须透过精神体证的境界。第三,纵使意境属于境界型态的讨论,但仍须过外在的符号系统作为界质来传递。因此,意境可以区分成「意」与「境」两个层次,简单来说,「意」便是前述所言的「意象」的发生过程,「境」则属于非认知的精神体证之「境界」。换言之,透过发话者透过意象的处理,以传达属于内在精神可以体证的境界,受话者则透过符号意象的解读,超越认知而以精神去感受体证其内在所呈现的境界,透过此双重的指涉,才能够称之为「意境」。
如果我们从「意象」的角度观察崎云的作品,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个特色使得崎云的诗作与其同一世代的多数创作者相当不同。换言之,这个特色使崎云不致于书写出与其他诗人同样面貌的作品,反而产生了自身特殊且独立的本色,而这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古典语汇(意象)之移用」,与「古典意境中的现代感」。
就前者「古典语汇(意象)之移用」而言,崎云这样的书写特色,并非其所独有,在前行代与中生代的诗人里,这种方式其实还算常见,然而在当代年轻的诗人中,这种意象或语词的直接移用,却较为少见,一方面年轻诗人的书写概念趋向于后现代或是数位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习于书写自身生活与都市的共构,再加上中国古典知识、能力与思维的普遍不足,所以类似崎云这样写作的方式,在比例上真的不多。而崎云的书写模式却又蕴含着一些新的思维,因出身是中文系,故古典语汇的移用本就不成问题,但崎云会交错着古典语汇与现代语词,去形成一种既古典有现代的奇异氛围,例如〈记得所有记得又或者忘记〉一诗:
去而不复来,属于你的那个等分
我确信有人坐着
在我的世界里坐着
日光节约,心脉停止挪移
疏漏于林间
万方春色锈蚀于喃喃的口音
如果你记得回来,时年上山
你记得留下发髻或者压花的丝绢
你记得推窗,记得迟迟
记得悄声的从我面前走过
记得所有记得又或者忘记
凡所有被雨幕笼罩的
终将消弭。雷声再大
再也无法有所搏动
或是树影,或是满山的落樱
此诗里崎云大量运用中国古典风的语言或句式,如「疏漏于林间」、「万方春色锈蚀于喃喃的口音」、「发髻」、「压花的丝绢」、「记得迟迟」、「搏动」等等,想塑造出一种古典的情怀以及语境,但却又在其中置入相当现代的语言及语句,例如「我确信有人坐着」、「在我的世界里坐着」、「记得悄声的从我面前走过」等等,去淡化中国古典语词挪用后的现代偏离,换言之,在古典与现代的语言交错中,崎云试着借古典的语言提升诗境,却又以现代的意象及句式降低过度古典与偏离现代的氛围与状态。导致他的诗具备了高度浓缩之后的画面感,却有着现代化的诗情境,尤其在他诗集里的情诗,往往更利用了这种用典的概念,加上现代口语的语言,导致情诗的深刻性提高到中国古代哲思或是宗教的意蕴,但又不至于让阅读者产生阅读障碍与隔阂,反而会沉浸于其塑造的节奏感与画面感之中,如〈大难〉一诗:
来日大难
缠绕肉身的藤蔓汲取血骨萎落于
不可盈握的月光
拉长路灯的独行为寒巷,来日
捡拾散落的发束为柴禾
大火烈烈却冷
如我的魂魄游走在妳飘盪的衣袖
坦裸而且尖锐
如提琴之错絃
如妳的手骨抚着我的足胫
无无来日,击起声纹的骨节收尽声纹
击起骨节的声纹收进我的耳袋
而后势必将用妳的眼补我的眼
用妳幽微的青光炼我与搥打
铸成与妳一般长的宿命
与意外。来日大难
我的眼听不见石头的响声
我的耳看不见妳
以「大难」来隐喻「爱情」的「形成」及「消亡败坏」,大量古典意象语法运用,加强了一种画面感,但这样的感受却并非具象,反而是一种抽象的画面呈现,在既清晰又不甚清晰的「魂魄游走」中,各种感官交错于炽烈的爱情中,「搥打」、「铸炼」,却未能唤回圆满,带来的却是一种生命与存在的劫难。崎云此诗似乎不仅汲取古典意象作为诗作流动的节奏,似乎也在诗中呈现了古代诗人各种独特的美学特色,缠绵婉约如义山,意象运用之炽烈又如李贺,却又不失去诗的现代性,可以说是他诗作高度特色的展现。
也正因为崎云在运用古典意象与句法之后或者之前,会以现代化的语言或意象衔接,也都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密合,不会有着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与变异,也不会脱离当代人阅读状态的障碍与错乱。而两者之间又造成了高度的互文性 ,因而在古典语汇与现代语词的对话中,会发现许多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声音,这些声音所营造的便是一种「古典意境中的现代感」,如〈有雪〉:
读妳微笑的隐喻
如读大海
黄昏化成半座宫灯
明灭的眸光为我
氾滥一窗又一床
哽咽的梦境
而此刻我们对立
折柳为簪,为稻草人之
以禾株为信物的爱恋
闭上眼睛倾听
远方有雏鸟郁郁
归来。那些扯着小指的美丽哀愁
至此有雪
首段其实是相当标准的现代诗语句,运用了大海的意象隐喻「妳」的微笑,画面感清晰,情绪的掌控恰到好处。但接下来就可以看到接连不断的古典意象与语句,「宫灯」、「眸光」、「折柳为簪」、「雏鸟郁郁」,带领我们进入古典化的情爱世界,然而这样的意境塑造,却不只停留在古典诗词叙述的爱恋中,反而在这一个文本之内运用古典意象句与现代化的词句互文,在古典意象塑造的意境后,立刻接以现代感十足的句子「闭上眼睛倾听」、「扯着小指的美丽哀愁」,把时间与空间又拉回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爱纠葛中,崎云一方面却又可以借此透过古典怀旧提升书写的层次与美感,加强深刻度,另一方面也不会使读者在阅读诗作时,因为脱离现代的时空而产生排斥或障碍,这种书写方式,提供了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使两者在互文中相互组构成更多的意义,产生高度的歧义性,的确相当有特色。
走笔至此,因序言之篇幅有限,并无法一一列举崎云之诗作讨论,也只能先点出其诗作的两大特色「古典语汇(意象)之移用」,与「古典意境中的现代感」,做为读者在阅读此诗集中的一个简单导览。对于崎云而言,我想这一本诗集只是起点,虽然此一起点已经有相异于同一世代其他年轻诗人的重要位置,也展现出高度独立的风格特色,但未来希望崎云能够在书写题材,以及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有更丰富且自在的进展,不一定要受限于古典语汇之移用,也未必要以情诗为主轴,毕竟风格也是一种框架,创作题材更需深度的开拓,希望未来的崎云能够走出自身塑造的框架之外,展现更庞大的书写主题与更深刻的生命意境,相信假以时日,必有高度的成就。
推荐序二
波罗:美妙的彼岸
李长青
1988年生于台南的崎云,本名吴俊霖,印象中,我们第一次碰面是在台中,当时,知道他的本名后我忍不住「赞叹」,竟然和伍佰同名。
今年(2009)21岁的崎云,即将出版诗集《回来》,可谓早熟。翻阅《回来》中的诗作,我几度回想起自己更年轻时的许多文学记忆,那些曾经流窜在血管与心脉的种种与诗有关的悸动,似乎也一一「回来」了。
《回来》中,崎云的笔触多带感伤,甚至是大量的悲悽与绝望,例如<夜航>中的意象:
当记忆如烟般消散于来时
交错的胫骨、绕缠的指节纷纷
坐化成岛屿与礁石
在不及清晰的夜里揣测各种搁浅的航向与北极
星和月的距离是否一如往常
涨泛海图的边界
(节录)
<夜航>里,崎云曾点出「想像妳是时间」,乃阅读此诗的重要线索,其后的句子,莫不以此作为起始,纵使「窗外有大雨烈烈」、「海底蕴藏着风暴」,都无法阻止思念的「夜航」,是以,「交错的胫骨、绕缠的指节」都要「坐化成岛屿与礁石」。
<夜航>里的意象,除了上述所及之胫骨、指节、岛屿、礁石外,也以星、月、灯火、塔光衬出夜航的场景,显示崎云已然具备写诗的基本功。<暗室>里的巧妙则是属于整体结构性的:
像一群流离失所的鱼
在彼此的鳞片上
寻找青春的身影
「游出这个门
天就亮了。」妳说
「纵使我们只是尘埃」
<暗室>里的暗示,在第二段清楚点出,而第二段短短三行,却蕴含着层次,实属不易。「游出这个门/天就亮了」是扣题的第一层层次,到了「纵使我们只是尘埃」,整首诗的意义便转跳到第二层层次,脱离了游鱼的譬喻修辞格,直揭喻旨,让人惊异。
在<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擦脸了>当中,崎云用「大气稀微」与「长灯寂寂」铺陈意境,以母亲对孩子说话的口吻,叙说着四川大地震的哀悽:
你的梦还温热,早上捕捉到的蜻蜓还轻轻
飞舞着呢,怎么此刻
你已了无声息
是睡了吧,是梦到了那个花开满遍野
的地方吗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擦脸了,孩子
如果你仍忧郁因风起时的树影
你可以醒来喊我一声妈妈,要不
说说梦语,踢踢被吧
我将整夜为你守候,是整夜的
为你守候那些你爱的星星与童话,是整夜的
听你喊一声妈妈、妈妈呀
(节录)
诗中的情绪在「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你擦脸了」此句到达让人崩溃的边缘,21岁的崎云,尽管年轻,显然已经拥有细腻且易感的诗人特质。如此特质,在<鹿鸣>中的卖花小妹,<羯谛>中的坠海女子,<因缘>中意外身亡学子的描写上,都让人感同身受。此外,读者也可以在<我们>、<途迷>、<九书>、<疗程>、<窗外>等诗作中再次印证崎云细致的文字特色,例如绝对感伤的<我们>:
悲哀而美好
在光怪的影像中,我们
都学会说谎,学会转身
学会换上自己的影子
在夜里交错的人群中辨认自己
辨认自己的人生是如此长久
如此长久得比不上一朵
将萎的花
宗教般的肃穆氛围,也是崎云诗作样貌的一大特色,诸如<九书>、<大难>、<疗程>、<前生记>、<羯谛>、<因缘>、<心经>、<途迷>、<五灭经常>等,都有採撷、脱胎或引用自佛典的诗句,其中,让人最感悲叹的莫过于<羯谛>里的生死情状:
(一)
恆河沙数,而波罗羯谛羯谛
妳们托生为莲子,宝光内蕴于
通透的锁骨。千年恆常而极乐未逮
恆河之水浊兮,舟中之人空心空心
彼岸未到便推之入海,菩萨道难行
(二)
五色莲座朵朵盛开,恆河的泪水已成
仙露。究竟涅槃是在于
这他乡与故乡间的极乐之道
新的一批莲子将来
旧的一批却早已
成仙
崎云在<羯谛>诗末的註解说道:「诗悼因家清贫不得已跨海卖淫的五位女子,因人蛇集团逃避查缉,而将其弃入海中自顾逃逸之事件,五条年轻生命如此陨殁,哀哉。」让人对于诗中所揭露的人性黑暗与无依生命,均能深刻体会。正如<因缘>中的哀悼:
驰骋的青春毅然
入了净土,桃花片片
不落别处的别处有你的笑声
如火,如你的热情与身影
一脚一印。千脚万脚便有千印万印
而你始终回到了终点,波罗密多
波罗密多,我们凝视着彼此,犹然
天寒无雪,地冻无霜
暮日绽放着光亮
今后无论在山在海,在人群
在太初我们来时
之处,空手来时之后
(节录)
诗中罗列着虔敬的探问与安慰,庄严真挚,嵌入了「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自成段落,让读者的恻隐之心更容易被唤起。另外一首<心经>则透显出崎云在诗书写上的创意:
色无量故心去如风无量,无量光阴中流转因缘如灯,
缘无边故心如灯焰无边,无边草木翩翩隐蛱蝶如梦,
众生不生故心如梦不生,不生飞鹜当天云彩如流水,
想不住故心如流水不住,不住实像显微毛孔如虚空,
受无量故心如虚空无量,无量情思蹈诸脑瓣如狂象,
行精进故心如狂象精进,精进生活庸碌奔忙如蚼蚁,
识不觉故心如蚼蚁不觉,不觉情人眼神暧暧不可知,
道不可知故心离散不可知,不可知无寐相思散发如鬼,
恐不安故心如恶鬼不安,不安此情辗转难寻如众众生,
菩萨有情故心如众生有情,有情座落石头奈何妨独行,
念不相顾故心常独行不相顾,不相顾回首静默来去如风,
如风悲歌渐远覆趋于宁静,宁静稍歇有 大音盈满天心。
诗中一前一后的雅/俗、正/反、原/衍对照诗(文)句,不但造成阅读上的新奇感,也进一步对我们日常诸多「课题」作出另番心证,让人会心,也让人思索。像是「缘无边故心如灯焰无边,无边草木翩翩隐蛱蝶如梦」的禅风造境,「行精进故心如狂象精进,精进生活庸碌奔忙如蚼蚁」的反讽企图,「菩萨有情故心如众生有情,有情座落石头奈何妨独行」的淡然哲思,相当程度上都翻转了正典予人的权威感、压迫感与所谓的「安置」,让读者获致许多得以稍息片刻的「真寐」。<心经>全诗仿心经之外在形式,行抒发己见甚至是牢骚之实,生动有趣。
在《回来》的阅读过程中,我画了不少佳句,因此,对于年轻的崎云也有了更多期待,这些我个人偏爱的诗句数量之多:
妳轻踏的那朵云曾是我的掌丘
当梦境与童话夹册在卧
妳跨越了边界,成为意义(<回来>)
爱着你。所以披挂夜的眼睛(<你知道>)
无无来日,击起声纹的骨节收尽声纹
击起骨节的声纹收进我的耳袋(<大难>)
我的背后空无
一物生而有妳的手纹延接发末
请明白的过户给我
温度或者是光,吻痕或者是
猫过的你的眼睫,静此刻
揉成月色(<窗外>)
而如此无无,亦
无无明尽,乃至妳遗留的身影
无停伫的响声(<疗程>)
天很黑,世界如是一同
有爱。即有疗程(<疗程>)
春天是序,是浅眠期的战车
开腹让你驶入,无所谓因缘
生生如此,所拥有的都壮年如诗
诗你温柔的骨嵴如屋如室
如颂与祝祷(<前生记>)
昨天母亲节「妈妈
学校要缴书钱和午餐费」「妈妈
老师说我们已经拖了三个多月」「妈妈您
赶紧给我钱」「妈妈我们一起去
死好不好?」(<招牌>)
普洱壶中烧
菩提叶在顶上翻腾
时年上山,时年下山
飘零复飘零的芥子
已成喫茶的山客(<途迷>)
你点播给我的那首歌
杂音四起,主持人口齿细碎
连我的小名与代号
都换了一组唇形(<暗夜六叠.贰>)
小庙无人,罗汉趺跏
钟鼓高悬细盼我凡间的名字
五衰难免,五灭经常(<五灭经常.二>)
菩萨为因,佛为果
而我为你为我们千秋万世的青春痘
敲醒晨钟(<九书.一>)
投我以业
报以木瓜
投我拾块
射中轮回三圈转
一枝芋冰(<九书.五>)
上山礼佛遇雨始知
我们都是无明的蜗牛(<九书.七>)
一只羊在山坡上吃草,黄昏
一只老虎一只豹一只小猫讨论着
牠是不是小狗,是不是
脚印缠绵过脚印而受惊的
一片落叶(<八方书.(二)兑>)
此外,像是<抽屉>里的诘问,尽管优雅,却也让人感到无比沉重:
闪电霹雳,慢慢自眉心
聚集蚊蚋而有光
蔓延成温暖的阔叶林
像一个尘封多年的盒子
弯着身体我走进去
记忆翻动,我们唿吸
以为空气中会有爱
就像是这种承担
崎云收束诗尾的能力从「以为空气中会有爱/就像是这种承担」就可以看见。而<无漏>中第一段的水声到第二段的缺水、天的意识、涝患、名姓的渴,再至第三段的干旱、脱水,均密实回扣「无漏」的题旨,诗末甚至转而以为光,无漏如常,诸象通透,丰富了「无漏」的殊途与歧义,设计巧妙。
谈及崎云写诗的创意设计,便不得不读<途迷>。除了<途迷>第三段里的「众生」与「众声」分置效果,尚有<途迷>第三段至第四段引人注目的诗句安排:
莫燃山门前坐立的两只石狮
若举起手。指。妄然。便
不见山不见水不见日月不见星辰不见不
见。山水日月星辰就焉
有鱼扑腾
参照中国宋朝《五灯会元》里记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箇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较之上引崎云诗句「不见山不见水不见日月不见星辰不见不//见」,尤其句末不见「不见」,可再演绎为另一个(次)「不」、「见」,已然将此诗的思想带往禅的层次,臻至「无有」、「无无」的境地,最是让人深思。
从《回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大学甫毕业的年轻诗人崎云,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生存的意义与命题,甚至是关于宗教的探问与思虑,应该都还在不断的体会当中,然后,发而为(唯)诗,渡人渡己。
诗,让我们到达美妙的彼岸,中途也许落英缤纷,也可能法喜充盈,羯谛羯谛,羯谛波罗,然后,我们终将「回来」,就像里尔克说的,最终的旅行,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
推荐序三
从回来开始
ZY
(一)浓淡间
冬天来时,妳仍俯卧如昔
梳理那些卷曲的绒毛
像梳理一种厚重的情绪 --[For sheep]08
我常觉得,最浓的情绪,往往在最清淡的语言中传达得最透彻。绒毛当不是头发,但也可以是头发的隐喻。卷曲而厚重,需要梳理﹐可能就是剪不断理还乱那样的事情。冬天于是既是气候也是心情心思﹐再回头看﹐卷曲的﹐当然也可能是大衣外套或许毛线衣上的绒毛。在这样里外都寒凉的日子﹐有人俯卧﹐因此不可能是看着天花板﹐也不可能看着天空(当浮游着厚重的灰云)。俯卧在床的话﹐便是看着白床单﹖为什么不是仰卧呢﹖我们潜意识里理解﹐仰卧是面对张开的宽大的空间﹐俯卧则反之了。说如昔﹐是所述的俯卧这回事这个状态。但人是否也还是如昔呢﹖
我可以很轻易地想像﹐ 类似这样的一个电影镜头﹐用心的导演﹐可能会取镜自一面卧室里的妆镜﹐妆镜里﹐我们看见映照的床﹐与映照的俯卧的女子﹐身上穿着厚重的或者羊绒的高领毛线衣或许竟还穿着绒毛大衣(为什么不脱下大衣就倒身俯卧呢﹖)﹐手指间卷弄着披落肩膀旁的长发。
崎云是个懂得简练的诗人﹐类似以上样的片段﹐因此涵蕴了直接可以视觉化的意象与情境﹐而词语之间的相应与复义﹐则丰化了这个画面里读者直接或间接接收到的情绪。艾略特举 objective correlative﹐此其近乎﹖
同一诗组中﹐我还特喜01﹕
如果妳只是静静的
像窗外那祇终年不动
无花生长的栽盆,妳
是否仍做着有花的梦
担心着夏初
暴风雪会来袭那些漆黑的梦境
以及妳的颜色
当诗人用终年不动与无花生长来描述对话对象的“妳”﹐不免让人忧心。次段第二行里用“漆黑”修饰梦境﹐既唿应前段里“有花的梦”﹐也联系下一句里“妳的颜色”。同样平淡简洁而前后唿应的语言﹐也同样反应浓浓的情绪。我们直接视觉化地接收到一个栽盆终年静立的意象﹐而后暴风雪来袭﹐其漆黑的色泽﹐便预备着让读者的反应﹐清晰地反射诗中第一人称主述者的情绪。
(二)语言
而如此趋光
你的眼纳着我的眼
你的手掌着我的灯
--指涉
光于眼于灯﹐其间的联系﹐自然而深刻﹐纳于第一与第二人称的妳我之间﹐反覆而建立有节奏的音乐性。但二与三句之间﹐句型一变﹐翻出新义。异与同之间﹐变换而相应。类似这样精简而兼俱反覆与转变的段落﹐在崎云诗篇中常见。这样的句子与段落﹐因其反覆句型的音乐性﹐便可以琅琅上口﹐可以深印于心。
记得不久前读艾略特评论高手肯纳﹐肯纳谈起﹐为何艾略特以晦涩难解出名﹐却又是二十世纪诗人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者。盖艾略特尤其在语言上用心﹐以致那种轻易可以琅琅上口(the most quotable)的诗句比比皆是。我对于修辞没有任何概念﹐但读诗时﹐对于这样能够琅琅上口的佳句﹐常觉得在视觉的意象与听觉的声韵间﹐象与声交错并行时达到一种贴切的感应感动﹐这可能是分析与理解现代诗时﹐需要全方位面面俱顾的明证。
在[记得所有记得又或者忘记]篇中﹐我读到﹕
………
我确信有人坐着
在我的世界里坐着
日光节约,心脉停止挪移
………
如果你记得回来,时年上山
你记得留下发髻或者压花的丝绢
你记得推窗,记得迟迟
记得悄声的从我面前走过
……
同样地﹐反覆的语句建立出节奏与音乐性﹐而其间“日光节约,心脉停止挪移”和“留下发髻或者压花的丝绢”等接续的意象﹐同时推出充满联想的情境。
(三)附身
……让红丝线
妖娆的缠上我们的手脚
流窜全身的经络与掌纹
让宽阔的大衣不再宽阔
--附身
这首诗在首段里连接了爱情、驱魔、和暴雨。我想像雨丝﹐亦即上段里的红丝线﹐缠绕身体手脚经络与掌纹(是的未来与命运)﹐于是爱情如同暴雨缚身如同魔灵的附身。至此﹐诗题的隐喻贯串全篇。我极爱“让宽阔的大衣不再宽阔”﹐就那么贴切的另一个附身的形像﹐如同紧紧的拥抱﹐且是温暖的﹐且是寒冬时节的情事。当然﹐这里遥遥用典。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这里反用﹐大衣不再宽阔﹐是幸福的事情罢。末段的两句﹐“窗外的大雨” 也再次唿应“你的身体就这样贴近我的”。
这首诗中﹐以及诗集中其他数处﹐见到崎云引用佛学里的观念与意象﹐因此而把爱情套上某程度宗教性的深度。
(四)八方书
我们在某些时候都会尝试一种较大的企图心﹐八方书从八卦连接体相器官﹐各短章都是精练而具象的。但即使这样的佈局之中﹐崎云不失抒情的基调。
西北地有大雪来袭
我踩着妳的脚印被覆盖
凌汛之后成矿
--干
有些长条型的图腾被遗失
绳结之类的什么
记载我的骸骨如何风化
如何化出一朵朵鲜花
--离
一切都蓝色得神经衰落
妳的脚穿着我的袜子
--震
而夜已如此的深
剪掉一切有风的日子
曾经的我们都患了风寒
--巽
肾水氾滥成灾,妳是如此的冷
一只鱼怀疑窗外都是雪,都是 --坎
以上都是精练而意象上用心(有时突兀﹐因而有效)的佳句。类似于八方书﹐For sheep也是成功的组诗。
(五)回来
………
而妳的步行已缓缓
到达终点或者,彼岸
就奔回一支独角兽的足蹄
或者角,吹响螺旋的心事
然后微笑,然后忘记
妳轻踏的那朵云曾是我的掌丘
崎云诗中数次用到“掌”的比喻﹐譬如掌纹﹐直接或间接连系到第二人称的受词“妳”。我想像崎云在诗中记录的﹐毕竟是一种回归(又复不断地离去而环绕)的过程。彼岸是否就是终点﹐终点(这一个时空的点)是否就是回来这个过程的结束呢﹖“回来”这首诗的末段﹐先说﹕“妳跨越了边界,成为意义”﹐但又结语说﹕“
氤氲渐浓,星光渐淡/妳没有回来”。我自己多年离家﹐但似乎与心中的故乡台北越来越不觉得分离。崎云也是负笈离家的学子﹐乡情(与时空间隔的爱情)祇怕相仿﹐然我们都需要跨越过某些边界﹐为自我界定生命生活的意义。毕竟有没有回来﹐可能是不绝对﹐或是不绝对重要、也多少无奈的一面。
嗯﹐什么时候了﹖我们在行经什么样心物时空的交界点﹐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突然停顿在一个车站或者街边、或者风雨的海岸﹐告诉自己是时候了﹐作某一件事﹐为自己﹐可能也为心里其他的主角。我读这里的诗章﹐清楚知觉到文字与情境间浮游的形影﹐如萤光样时刻不离夏夜稍微带点濡湿的长草河岸。有人不断地回来﹐不断地回来又复环绕着流动的意象、出入在情感与玄思溶涌的深林。在这些旅路间﹐间或留下记录﹐文字声韵意象情境从冷漠的时间与荒凉的空间中为我们作归途的伴当。崎云的记录是可观的--可观﹐我这里作字面的理解﹐可以把玩﹐可以吟咏﹐或许加上老生常谈但依然很有实践性的兴观群怨。
崎云知道我是低调、而不喜表面化的夸辞的。年轻就得过文学大奖的他﹐亦也毋需我那样来客套。“回来”是崎云二十一岁可观的一叠记录﹐但也只是这个路程早期的一步﹐我们用我们的六识继续记录﹐继续用诗生活﹐远景无限。
推荐序四
未渡
栩栩
在自Bernhard Schlink的原着小说改编而来,由Stephen Daldry掌镜的电影《The reader》里,描述一个青涩的中学男孩麦可因缘际会地认识了大他十来岁的女子汉娜,借由阅读与性爱,两人遂结为忘年之交。在那连空气中的粒子也因着新发现的恋情而欢悦得相互碰撞的夏日里,两人结伴出外旅行,途中他们经过一座乡野间的教堂,许是为着什么节庆做预备吧,一大群孩子聚集着练唱圣歌,歌声稚嫩、清越。汉娜闻声而去,过不多久麦可即沿着她的脚步尾随而至,那时他心上必定什么也没有想罢,他没有想到自己会看见汉娜坐在教堂最后一排的木制长椅上,如此专注,如此细微地聆听自十几排长椅外、唱诗席上传来的歌声,眼泪潸潸滑过脸颊,滴落在拧紧裙摆的手背上。门外的麦可一时怔住了,不知道这歌声究竟触动了什么,居然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
音乐确实具有轻易使人落泪的效力,文字亦然。
借由崎云的诗,确然我们能够轻易地证明这点。早在那个其他同龄诗人还嘈杂地争论「好诗所具备的条件」等等入门疑难杂症时,角落里安静坐着的崎云已经写下了不知多少令人惊喜的篇章。与他们相比,崎云亦似乎更积极地尝试移植许多古典经验与元素到诗中去,如何转化古典为现代对其他人而言,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独独对崎云一人,却彷若浑然无事一般,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地呈现出一个深邃的世界。
恐怕那亦即是他个人的内心世界速写,譬如<窗外>:
尖锐而且寒冷,是夜
我们逡巡窗间
收集各种越界的响声
如你所知
梦是微微倾斜的了,假使
我的背后空无
一物生而有妳的手纹延接发末
请明白的过户给我
温度或者是光
梦中探险,然不论究竟是否在这半睡半醒的恍惚中发掘到宝物与否,在这虚幻的旅途当中,自己却始终固守着颠簸、寒冷而难以确定的位置。这样的指涉自然不仅限于情诗中永不对称的两人互动,作为第一本诗集,面对经典、面对深奥而无定论的思索、面对尚未成形的许诺,崎云十分诚实地坦承了这种不知该当如何进退的焦虑,而这恐怕
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带着温度的雨露,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意的浪漫,又不失现实的质感。他擅长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描绘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每一次“回来”,都显得格外珍贵和深刻。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那些微妙的情感纠葛,那些无声的默契,以及那些难以化解的误会,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为角色的命运而揪心,为他们的每一次选择而紧张,也为他们的每一次释怀而感到欣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回来”,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一种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和肯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处于一个需要思考的阶段,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到迷茫,似乎找不到清晰的方向。而“回来”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一种想要找回初心,找回那个曾经坚定而无畏的自己的冲动。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对话,是与作者,也是与自己的一次深入交流。书中某些情节的设计,让我拍案叫绝,它们并非那种一惊一乍的戏剧性冲突,而是隐藏在日常琐碎之中的深意,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真实得让人心疼。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人物在想什么,而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通过他们眼神的流转,通过他们不经意的动作,一点点地揭示出角色的情感起伏和思想挣扎。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一个小小的犹豫,或者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而反复揣摩其背后的原因。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温柔,却又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和解的篇章,都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思考着那些我曾经放下,或者正在追寻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失,也给我指引了一条可能的“回来”之路。它并非提供了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了我自己去寻找答案的能力。
评分《回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震撼。我很少会因为一本书而产生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因为书中某些情节而潸然泪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悲欢离合时,展现出了非凡的细腻和真实。他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妥协,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也能分享他们短暂的喜悦。作者在处理“回来”这个概念时,也展现出了多层面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救赎,是自我认同的找寻。书中的一些隐喻和象征,更是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哲思。我喜欢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他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领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与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丝希望存在,而“回来”,或许就是那份希望的象征。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带给读者一些超出故事本身的东西,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感悟。《回来》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深刻课程。作者在处理“回来”这个主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他让我意识到,“回来”并非总是充满温情和喜悦,有时候,它也伴随着痛苦,伴随着挣扎,甚至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沉重。书中的一些情节,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但却充满了张力,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我被书中人物的坚持和放弃所打动,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都让我深感敬佩。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他擅长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失去”的描写,那种淡淡的哀伤,却又带着一丝释然,仿佛是经历过风雨后的平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那些我曾经以为已经遗忘的,或者不愿提及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一一唤醒。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回来”,并非遗忘过去,而是与过去和解,带着伤痕,继续前行。
评分《回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宁静感。尽管故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曲折和挑战,但作者的笔触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而内敛的风格。他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我被书中人物的成长历程所打动,他们从迷茫到坚定,从失落到找回自我,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也充满了力量。作者在描绘“回来”这个主题时,也展现出了多层面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救赎,是自我认同的找寻。书中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更是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哲思。我喜欢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他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领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与我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有时候,“回来”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带着过去的经历,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开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独特,仿佛是一幅精美的拼图,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块碎片,而读者需要自己去将它们拼接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了非凡的驾驭能力,他能够巧妙地穿插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叙事视角,却又能让整个故事保持流畅和连贯。我喜欢这种挑战性的阅读方式,它让我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地去思考,去分析,试图理解作者的意图。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其成功,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的身边。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被书中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所打动,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从未放弃寻找“回来”的勇气。作者在处理情感时,也极其细腻,那些淡淡的忧伤,那些无法言说的爱,那些深埋心底的愧疚,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为角色的命运而感到惋惜,也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欣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时候,“回来”并非意味着过去的结束,而是带着过去的印记,以全新的身份,去迎接新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营造出独特氛围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回来》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浓郁的、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气氛所笼罩,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又或是通往某个未知世界的入口。作者在构建这个“回来”的世界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想象力和艺术造诣。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描绘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仿佛一幅幅动态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那些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滴落在窗户上的节奏,阳光穿过云层的瞬间,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这些景物并非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我被书中角色的命运所吸引,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每一次“回来”,都显得格外珍贵和深刻。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那些微妙的情感纠葛,那些无声的默契,以及那些难以化解的误会,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为角色的命运而揪心,为他们的每一次选择而紧张,也为他们的每一次释怀而感到欣慰。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回来”,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一种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和肯定。
评分《回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完全被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所吸引,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与角色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在叙事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叙事手法,让故事充满张力,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书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其成功,每一个角色都立体而真实,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我被书中人物的成长和蜕变所打动,他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从未放弃寻找“回来”的勇气。作者在处理情感时,也极其细腻,那些淡淡的忧伤,那些无法言说的爱,那些深埋心底的愧疚,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为角色的命运而感到惋惜,也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欣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时候,“回来”并非意味着过去的结束,而是带着过去的印记,以全新的身份,去迎接新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略显斑驳的色彩,仿佛承载了无数时光的印记,再配上一个简洁却意味深长的书名“回来”,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喜欢这种留白感,它允许读者在阅读前自由地去想象,去猜测,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雏形。翻开第一页,没有那种铺天盖地的背景介绍,也没有过于直白的开篇,而是仿佛直接被拉入了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技巧,遣词造句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珍珠,散落在文字的丝线上,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对于环境的细腻描绘,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板,更是故事情绪的延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黄昏时分的光影变化的描写,那种光线透过窗户洒在地上的形状,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尘埃在光柱中跳跃的景象,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和一丝淡淡的忧伤。这种沉浸感是很多作品难以达到的,它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一部分,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作者的叙事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有张有弛,不会让人感到疲惫,也不会因为过于平缓而失去阅读的动力。在某个节点,故事会突然出现一个转折,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细节,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你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回来”这个主题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它究竟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归,还是情感上的寄托,亦或是某种精神上的寻觅?这种未知感,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评分这本《回来》绝对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它会是一个讲述离家远游之人归乡的故事,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别致,他并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以及多视角的切换,将整个故事徐徐展开。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推理,试图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片段连接起来,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渴望去解开层层谜团。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独立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动机,以及自己独特的“回来”方式。我被他们身上的复杂性所吸引,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真实而立体的个体,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难以想象的 Reasons。作者在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时,尤其擅长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让角色的情感更加鲜明,也让他们的选择更具张力。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角色的某个决定而感到震撼,那种挣扎和选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有时候,“回来”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带着过去的经历,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