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哀之书
诗意翻涌 谜雾笼罩
哭泣与耳语之书
孤独世代在冰冷中重寻回爱之书」 ~ 骆以军
这是一个关于各种不同的人生,用不同的方式疗癒死亡的故事。
一个神秘的死亡案件,如何串起五个人的人生?
为什么安娜的死亡,竟让这五人也感觉到自己死过一回?
而死亡与悲恸,真的能让人得到救赎?
西元1980年六月,居住在S镇中的少女安娜,先是离家出走后继而失踪,经过多日搜寻,残破的尸体在荒凉的草原中被人发现。
经由失踪人口通知前来认尸的两位家属:未曾谋面过的葛罗莉与罗亚安,都坚称这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是她们的家人:是葛罗莉的女儿安娜,而罗亚安则坚持是她失踪多年的妹妹罗亚恩。在这两人奇怪毅然的坚持之中,间接开启一段神秘的相识过程,揭发出更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围绕在神秘死亡中心的五个人,人生与命运因为安娜之死而纠结在一起。在过程中,一同缓慢地揭开了最终让人诧异也让人心碎的谜底,各自的人生也因为这个死亡而得到救赎。
本书特色
★作者曾获得多项文学创作竞赛奖项,获得评审与读者高度好评与肯定!
★纯熟的魔幻写实手法,媲美村上春树作品!
作者简介
谢晓昀
华梵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为台湾省台北县私立复兴商工职业学校美工科教师。
作品曾获:全球华人新纪元青年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基隆市海洋文学长篇小说奖,大冠鹫文学奖,台湾文学文艺营小说首奖,台北县文学奖小说首奖。《恶之岛-彼端的自我》并入围2009年台湾文学奖决审名单。
出版作品有《潜在征信社》、《恶之岛-彼端的自我》(台湾商务)。
主持明日报新闻台:「你知道死亡的颜色吗?」mypaper.pchome.com.tw/news/shadowq/
恶之岛专属讨论站台:blog.sina.com.tw/queena10/
『警官─苏利文』(一)
西元1980年.夏季初
『母亲─葛罗莉』与『姐姐─罗亚安』
(1)西元1990年.冬季末
(2)西元1990年.春季初
(3)西元1991年.春季中旬
(4)西元1991年.春季中旬
(5)西元1991年.夏季初
『警官─苏利文』(二)
西元1991年.春季
『绿怪人─哈特曼』
(1)西元1980年.夏季
(2)西元1980年.夏季
『警官─苏利文』(三)
西元1991年.夏季
『跟踪者─凡内莎』
(1)西元1980年.夏季初
(2)西元1980年.秋季末 最后一夜
『警官─苏利文』(四)
西元1991年.秋季初
导读
横置在生与死中间的是什么
我曾经参加过丧礼几次。
在偌大空旷的殡仪馆礼堂中,许多来自不同家族的悲伤,一起被搁置在礼堂的各个角落里,大家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一起用相同的仪式来怀念与追悼死者。印象中,他们各自的轮廓皆模煳惨白,脸孔的边缘缓慢地被袅袅的香火,还有一致浓厚的悲悽给晕散开来。我记得在追悼过程中,总有一、两个异常悲伤的家属,在安静的礼堂里爆出恐怖、如受伤动物嘶吼般悲愤的哭声;那声音尖锐地刺穿了所有沉默甚至还用力把庄严平静的悲伤,给搅和成好几组类似乱码的意外符号,横插进所有原本已经收拾好的情绪中。
他们突兀的悲伤哀戚,企图想要挽回什么?
在上本长篇小说《恶之岛---彼端的自我》进入二校结束阶段,书本还未真正上市,我自己便急迫地开始写起这本《安娜之死》:一个人私自着魔般迫切进入另一本书写的状态中。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太想知道那些家属突然浓烈的悲伤情绪是什么?夹在生与死中间的东西,状态,甚至横置在这中间,自成一格的灰色地带又是什么?
或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生命秘密。
这是上帝留给世人的一个问号,也是我给自己的一个难题:一个可以横跨过所有日常一切,让我不得不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上面的,属于还活着的人,面对身边死亡来临的时刻会是什么模样。
在这本《安娜之死》中,由不同的五个人环绕着这相同的死亡,注视着这个陨落与悲伤……然后呢?在这因逝去变得显而易见的悲伤后面,随着每个生命流动而去的分钟与小时,它们是否就蒙上一层灰黑,因此无法真实地见到属于生命额外的喜悦?
死亡把我们活着的勇气挖空,而感觉自己的存在是如此渺小……究竟是生命的力量巨大?还是已逝的力量剧烈?
这就是我疑惑且必须书写此本书的原因。
在这些生命与死亡的中间,在这本《安娜之死》里头,我企图把这之中的微调,赋予更鲜明的色彩在其中。这极端的地方在于:每个人生命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如同安娜这样美好得如同天使般的角色:她(他)或许是你的父母亲、挚爱的另一半、重要时刻伸手扶你一把的贵人、每天给你无比喜悦的孩子、聆听你生命过程困难的友人、关键时刻出现的任何人……而这人在你无法磨灭的记忆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生命总有殒落的一天,当这天来到时,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亲友,你的天使就此步入死亡的尽头,这个冲击将会如何巨大地把你吞噬?
安娜的设定便是如此。
她是这五个不同之人生命中的天使,无可取代的生命奇蹟;然而,她的消失与死亡,却又宿命性地蒙上一层不确定的悬疑与疑点时,生命与人性的横冲直撞与不可预期性,就将在这本书中曲折地延展开来。
谢晓昀
后记
我是如此的饥饿
不晓得有没有人与我相同,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永远感到剧烈的饥饿感?
在二○○九年的三月,《恶之岛---彼端的自我》正式出版前,我已经着手开始写这本《安娜之死》,时间约是二○○九年的一月中旬至六月底时完成。所以当时一边忙着出版《恶之岛》的后续工作的同时,也一边挂念着手上这本《安娜之死》的进度。里头与命案胶着在一起的五个不同之人,几乎完全佔满我当时的所有思绪。
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忙碌?为什么无法好好真正的休息?我也曾怀疑过自己一头栽进去的真实原因,但这似乎是种属于我本身,宿命且无解的生命状态:与其他同龄的女孩不同,我不喜欢睡觉,讨厌休息,进入过久的睡眠会让我不安(听某些朋友说可以在床上慵懒地躺上一天,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会深感罪恶地觉得自己浪费时间。
我无法不待在一种书写的状态中生活,只要手边写完一部长篇,成就与满足感来临且同时激起的,也是深深的,无法形容的失落感;所以我必须不断地写、不断地创作,在无法写的状态中就阅读与看电影,才会让自己回归到某种平静的状态,这是与自己共处最好的方式。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自己,我只能说,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创作者,我愿意花费全部的生命来实践创作。这是我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对创作永远处在如此硕大的饥饿状态中,永远都对建构起心中平衡却真实黑暗的世界拥有旺盛好奇心---饥饿感不是企图改变世界,只是想尽全力书写出最确切的人性与世界原貌。
《安娜之死》这本书于我的创作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我对于笔下的主角,作为操控他们生死的主宰者,第一次产生非常浓厚的情感。我喜欢苏利文,这个贯穿全本的主角几乎代表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拥有的性格与对真相不管是倾斜或平衡,都是我最原始纯然,对待真实世界的雏形。
我也非常喜欢安娜,对她的设定有点类似天使的角色,一个可以洞悉人性与情绪欲望的天使,但是真实的她时常感觉困惑,无法理解生命与她开的玩笑:仅只可以对他人伸出援手,却对自己的生命无可奈何---而这样的矛盾冲突,几乎涵盖了所有真实世界所会遭遇的状态。
当然,其他三个人:葛罗莉、凡内莎、以及哈特曼,他们各自代表的意义都是我不同面向对人生理解的态度,所以在创作这本书的同时,也是我独自进行内在调整步伐,面对世界的重要步骤。
感谢《恶之岛---彼端的自我》出书后,许多读者与我的互动,在部落格中写下心得、当面开心地讨论读后感还有内容,这些那些,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成为某种支撑我继续书写的重要力量。在此对这些可爱的读者们致上最诚意的感谢与祝福。
最后要深深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主编,还有责编大哥,您的意见,总是让我这个粗枝大叶的人感到深深的感激,以及陈贞全大哥,真的非常感谢您对我与这本书全力的支持,真的非常谢谢。
其他的前辈亲人好友们,在此对您们一鞠躬,深切感谢您们对我的生活与创作上的包容与支持,让我永远可以充满力量地面对我的饥饿感,谢谢您们。
《安娜之死》是一部让我深思的作品,它所探讨的主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敏感的部分。我喜欢作者在不煽情的前提下,将复杂的人性展露无遗的能力。那些人物的悲剧,并非源于偶然,而是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感、不被理解的痛苦以及环境的束缚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看到了在某些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那些无声的呐喊,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直击人心。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书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也让我感触颇深。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那些被命运摆布的灵魂的同情。这本书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的情感有了更细腻的感知。
评分当我翻开《安娜之死》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期待,只是被书名所吸引。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局,作者用他精妙的构思,将我一步步引入其中。我时常会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未知和不安的世界。书中人物的塑造极为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内心挣扎,都让我觉得仿佛他们真实存在于我的身边。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代入其中,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思考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那些留白之处,更是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喜欢作者在故事中埋下的那些伏笔,它们在不经意间串联起整个故事,最终揭示出令人震惊的真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死亡”,更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来读《安娜之死》的,毕竟“死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感,我担心它会是一部过于压抑,甚至是令人窒息的作品。然而,我的顾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张力,他并没有直接将血腥或悲剧摆在眼前,而是通过巧妙的铺垫和氛围的营造,让读者在一种逐渐升高的紧张感中,感受到事件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以及最终的走向,都充满了戏剧性。我一直在猜测故事的走向,但每一次的猜测似乎都被作者精准地规避,转而走向一个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十分出色,那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仿佛触手可及,让人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揪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心理刻画的深度,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写作手法,让我觉得我在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
评分《安娜之死》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它并非那种让你看完之后就能轻易释怀的故事,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忘怀。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绝望,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微小的波动,并将其放大,呈现给读者。我仿佛能够看到安娜内心的痛苦,感受到她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她最终走向那个决定的无奈。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让我看到了在绝望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我喜欢作者在故事中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安娜之死》真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探讨人性深处,特别是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下的暗流涌动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阅读渴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解剖师,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欲望和矛盾一一剥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角色时的立体感,他们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动机和难以言喻的苦衷。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压抑的环境,被那些无声的绝望和隐忍所裹挟。故事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慢火熬汤,层层递进,每一次的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出人意料。我反复回味着那些精心设计的细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情节,却在后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人,以及我自己,思考那些我们不愿提及,却又真实存在的东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