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北京大學纔女林昭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為堅持自己的觀點,為捍衛民主自由,不屈服地與舊勢力抗爭到底,至死不悔。
一九八九年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爆發空前盛大的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北京大學為首的數十萬名學生走上街頭,提齣民主、自由的口號,震撼瞭全世界。
林昭與這些學生承繼的,正是北京大學百年傳承下來,勇銳追求民主自由的抗爭精神——「北大魂」。
作者簡介
甘粹
1932年12月生於中國大陸浙江紹興,1955年保送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58年被劃為「右派」,同時期與林昭相識;隔年被發配到新疆進行勞動改造20年。1979年「右派」獲得改正後,迴到北京並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宣傳部工作。其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資料室主任、副研究館員等職位。1992年退休,目前定居於北京。曾主編齣版《中國長篇小說辭典》(1991年,敦煌文藝齣版社)。
前言
1、判決書
2、錄音報告
3、北大大字報
4、詩:〈是時候瞭!〉
5、北大參觀記
6、林希翎
7、人民大學鳴放會
8、林昭追悼會
9、北大教授的鳴放
10、譚天榮
11、鬍風不是反革命
12、「這是為什麼?」
13、思想有如春水
14、曆史不會忘記
15、對話:好的開端
16、年輕人天真無邪
17、瞪著眼睛說瞎話
18、請願書和給黨中央的信
19、喋血的記憶
20、「七十年瞭……」
21、陣痛後的昏迷
22、民主、科學之艱難
23、從悲憤走嚮絕望
24、遐想引嚮那久遠的昨天
25、初生牛犢不怕虎
26、冷靜地審視著一切……
27、寫下瞭光輝的一頁
28、我們要摸老虎的屁股
29、一個怪影在北大遊蕩
30、十二位學者的緊急呼籲
31、空留遺恨泣同窗
32、痛心於政治清明之無望
33、熱血喚不醒冷漠
34、學生危急!形勢危急!國傢危急!
35、「怕死不反共産黨!」
36、平凡而偉大的靈魂
37、「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38、手起刀落,殷紅的血
39、「小平引退,李鵬下颱」
40、平靜的一天
41、靜坐、遊行仍在繼續
42、「這個方針我執行不瞭」
43、時勢逆轉,製止「動亂」
44、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45、摩托車隊的覆滅
46、這是無聲的反抗
47、《新觀察》的查封
48、馬寅初的悲劇
49、我控訴,我抗議
50、槍聲震懾瞭人們的心靈
51、《判決書》的批判
後記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作者以非凡的勇氣和洞察力,將“北大魂”與“林昭”和“六·四”這兩個沉重的曆史印記緊密相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懷揣著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將這段不容遺忘的曆史,以一種真實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現給後人。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似乎凝聚著時代的悲歡離閤,個體的悲壯與堅韌。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遙遠的過去,而是塑造我們當下,影響我們未來的存在。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曆史的認知,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我會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引,也會被作者的文字所震撼,更會被那種永不磨滅的精神所鼓舞。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望,更是一次對未來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給我帶來的思考是多層次的。它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事件的追溯,更像是一次關於理想、信仰與代價的深刻探討。我從中看到瞭青年人純粹的理想主義,他們對社會的關切,對未來的憧憬,以及為瞭心中的信念,不惜付齣一切的勇氣。林昭,作為一個鮮明的個體,她的經曆摺射齣那個時代無數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和選擇。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內心的復雜性,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最終的選擇。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我會做齣怎樣的選擇?我是否有勇氣像他們一樣,在巨大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聲音?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站在曆史的長河邊,審視那些重要的瞬間,思考那些重大的抉擇,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個體命運與時代背景之間的緊密聯係。它提醒我,自由並非理所當然,理想的實現需要付齣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北大魂”不僅僅是一種對母校的情感寄托,更是一種對精神傳承的呼喚。它代錶著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一種不屈服於強權的勇氣。林昭的故事,以及“六·四”這一曆史事件,都成為瞭這種“魂”的載體。作者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能夠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曆史細節時,那種審慎的態度和深沉的情感。她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傷痛,而是用一種坦誠而又充滿人性的方式,去呈現那些復雜的真相。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曾經為理想而奮鬥的靈魂進行瞭心靈的交流。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與自由,也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堅持真理、保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肅穆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抽象的白色綫條,仿佛是曆史的傷痕,又像是希望的火種。我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北大魂”。“北大”二字承載瞭多少人的青春夢想、知識追求和理想情懷,而“魂”字則賦予瞭它一種超越物質的存在,一種精神的傳承。接著是“林昭”和“六·四”這兩個關鍵詞,立刻勾勒齣一段沉重而又極其重要的曆史畫捲。我對於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尤其是那些敢於發聲、堅持真理的知識分子,有著莫大的好奇和敬意。林昭這個名字,雖然我不是直接的親曆者,但從各種零星的資料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種對自由和獨立的執著追求。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故事,更可能是在試圖捕捉一種集體記憶,一種不被遺忘的精神力量。它會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歲月裏,年輕的靈魂如何燃燒,如何在睏境中展現齣人性的光輝。我期待著,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曆史,感受那個時代青年人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掙紮。
评分翻開書頁,我首先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所打動。她沒有選擇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冰冷陳述,而是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緩緩鋪陳開來。每一段文字都仿佛經過精心打磨,字裏行間流淌著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塵封的曆史細節重新激活,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讀到關於林昭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她年輕的麵龐,聽到她擲地有聲的呐喊,感受到她內心深處的波瀾。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史料,但又避免瞭枯燥的堆砌,而是將它們融入故事之中,讓曆史人物仿佛就站在我們眼前,與我們對話。這種敘事風格,讓我完全沉浸其中,時而為她的勇敢而心潮澎湃,時而為她的遭遇而扼腕嘆息。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種冷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敬畏,對人物命運的同情,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這本書,讓我對“北大魂”有瞭更具象、更感性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