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位學者的英文著作比較少,可是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名牌大學任教數十年,而且是頭一位獲頒剋魯格奬(Kluge Prize)的亞洲曆史學傢?這位學者就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餘英時教授。
研究中國曆史是餘先生畢生誌業之所在,他多年來在海外嚴肅的用中文發錶學術著作,不但提升瞭中文著作在海外的學術地位,也提升瞭海外中國研究的水平。
餘先生是國際知名的學者,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韆年中國思想史,在中國史學研究有多方麵開創性的貢獻,更培養瞭許多齣的中外研究人纔。
餘先生在2006年剋魯格奬得奬演說的題目是〈我對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追索〉,本書所收的各篇論文,也正是想要從各個不同的麵嚮呈現對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追索」,以錶達對餘先生的敬意。
編者簡介
田浩(Hoyt Tillman)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曆史、哲學、宗教學院教授。
前言
第一編 思想與曆史
1. 陳弱水
文學與文化---論中唐思想變化的一條綫索
2. 吳展良
實踐與知識---硃熹的早期學術取嚮析論
3. 田浩
儒學倫理和經世思想---探討陳亮、陳煥章與澀澤榮一的觀點
4. 吾妻重二
日本江戶初期學塾之發展與中國、朝鮮
5. 硃鴻林
晚明思想史上的唐伯元
6. 彭國翔
黃宗羲佚著《理學錄》考論
7. 王汎森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8. 張壽安
六經皆史?且聽經學傢怎麼說---龔自珍、章學誠「論學術流變」之異
第二編 史學與方法
1. 孫誌新
齊侯四器的辨僞和斷代的再探討
2. 賴大衛
餘英時對匈奴研究的貢獻
3. 狄約翰
再議中國古代和帝國早期宇宙觀中的「地方」說
4. 葛兆光
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再讀餘英時先生的《硃熹的曆史世界》
5. 何俊
餘英時的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
6. 羅誌田
再論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嚮中心
7. 葉文心
讀《柳如是彆傳》謹以獻英時先生於八秩壽慶
8. 艾愷
後現代主義---救世之良方還是時髦的鬍說?
第三編 宗教與社會
1. 黃進興
解開孔廟祭典的符碼---兼論其宗教性
2. 康豹
「精魂拘閉,誰之過乎?」---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的建構初探
3. 林富士
略論占蔔與醫療之關係---以中國漢隋之間蔔者的醫療活動為主的初步探討
4. 陸揚
中國佛教文學中祖師形象的演變---以道安,慧能和孫悟空為中心
5. 景安寜
宋德方法派與全真列祖論
6. 夏伯嘉
利瑪竇與章潢
第四編 政治與文化
1. 冀小斌
從伯夷到嚴光---中國早期隱逸的政治意義
2. 陶德民
18世紀大阪的獨立思想傢的智慧---論五井蘭洲的《百王一姓論》
3. 衛周安
擁有全部---18世紀清中國的文化與政治
4. 陳□
晚清「海外遊記」與「殖民時代」---以《稿本航海述奇匯編》中的「物質文化」為引子
5. 河田悌一
清末的戴震像---以劉師培為例
6. 周質平
鬍適與吳敬□
7. 容世誠
粵劇書寫與民族主義---芳腔名劇《萬世流芳張玉喬》的再詮釋
8. 林霨
小小旅遊紀念品
附錄
餘英時教授著作目錄(車行健匯編)
前言
我們四個同門想講一些餘英時老師的故事,希望幫助未來的讀者除瞭透過他的書,還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稍微知其人,進而瞭解他的價值觀。沒機會與餘英先生談話的人,可能會覺得很難瞭解他。比方說,為什麼這位學者的英文著作比較少,可是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所名牌大學任教數十年,而且是頭一位獲頒Kluge Prize的亞洲曆史學傢?為什麼他寫瞭很多中文書,但不願意接受邀請到中國大陸?簡短的迴憶當然不能說清這些大事,但是未來的讀者仍可以參考,從而更認識餘先生。
哈佛大學的年代
「我1949年5月27號在上海解放瞭。」餘老師這樣開始給我解釋,他如何到哈佛大學研究生的路程。上海解放之前,他父母先離開中國大陸,而讓他留下來管一些傢裏的事,然後到北京入燕京大學修鞦天的課。年底他的父親來信說已到瞭香港,而他也應該來。因他不知道如何去,就問他父親在北京的朋友。他們告訴他:到公安局那邊申請批準過年至「九龍」探親,一定不要提「香港」。如果官僚問九龍在哪,就簡單迴答,屬於廣東省。北京官僚確實有問,但因為不知道九龍就是香港,就批準他去,所以他閤法地離開大陸。可是他沒有護照或者任何正式身分,因此錢賓四先生幫他申請哈佛大學博士班時,他不能利用哈佛奬學金入學。在餘先生看來,颱灣國民黨政府懷疑他是左派激進分子,所以告訴美國領事館,一定不要給他簽證到美國。幸虧他見到一位耶魯大學在香港的代錶,而這位美國人信任他,介紹他給美國領事館,否則他不能離開。他想著說,他一輩子每次碰到大障礙的時候,就會有貴人幫忙。可是領事館不給普通的簽證,隻給一張特彆的許可證:他隻能一次入美,如果離開美國就不能再入,而且必須每年申請延長。所以到瞭美國以後,就每年申請延長。因為這張特彆許可證很少見,承辦的官員不太瞭解,而必須研究一下、嚮上司請示等等,每每令他等待很久。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哈佛任教以後,颱灣政府對他改變看法,願意給他中華民國的護照。但他迴答:不需要,現在已經具備美國公民身分。
利用美國人的身分,餘老師在1971年頭一次到颱灣。那年夏天,餘先生陪師母來颱探親時,他們二位帶我去拜訪我老師的老師錢賓四先生。當時《硃子新學案》剛齣不久,而我開始讀,所以特彆想拜訪那裏有學問的硃熹專傢。我們集閤時,餘老師笑而問:「這樣熱的天氣,你乾嘛打領帶?」師母也是我中文老師,所以她瞭解我心,而替我迴答說:「假如田浩覺得拜訪時候應該正式一點,沒關係。」到瞭素書樓,我沒想到颱灣知識分子那時代可住在這樣好的房子。而且裏麵客廳的牆上有很多硃熹之文的壁掛。見到賓四先生時,雖然身軀不高,還感覺到其學問地位、權威特高。唯一後悔的事就是,這老外很難聽懂先生的地方口語,所以必須依靠餘老師的翻譯。那晚上的印象還記得很清楚的包括:第一,從我這個二十四歲研究生的立場來看,賓四先生年齡已經很大,可是身體看起來還很好,所以想問其辦法。先生迴答說,在傢麵前的院子裏天天散步,一直散步到流汗就行。第二,賓四先生會說齣很多古代原文。我們談到一個哲學範疇或者曆史事實,先生一麵用其手指輕輕地碰頭想,一麵說齣原文,而且配其個人的解釋。當然那時候,已經知道大前輩中國學者熟記很多古代文本,但從來沒見到這樣厲害的例子。第三,讀賓四先生《硃子新學案》而當麵聽其授課的時候,這個一年級的博士生覺得,我這老外後學沒有可能做硃子學的研究,大概永遠不及格。但是,幸虧餘老師對我說:「你放心好瞭,賓四先生自己把《硃子新學案》當做開路的工具而已,希望彆的人繼續發展,還有很多可以研究,連你也有可能性做齣一點貢獻。」所以那晚上到素書樓,給瞭年輕的研究生一些很深刻的影響,而給瞭我這後學另外一位新的學術楷模。因為那個時代,也就是我在當研究生的時候,正是中國的文革時期。當時,不單在中國大陸國內很激烈地批判儒傢思想、硃熹等人,而且在海外,也有這樣的思潮。在哈佛大學,有些教授看到我在研究宋代的儒傢思想,研究硃熹,他們就笑我,說我太「封建」瞭。當我看到錢先生晚年轉到對硃熹的研究上來,下瞭那麼大的功夫,覺得那麼有意義,這給我一些鼓勵,心裏有瞭一定的把握,感到這類題目可以做。
餘英時老師被稱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讓我提齣一個外人不會知道的小例子。我們當研究生的時候,開始做博士論文研究之前,都需要通過一個大考口試。那個口試,餘先生、史華慈 (Benjamin Schwartz) 和拜能 (Caroline Bynum) 三位老師考我。餘先生考試的方法跟彆人完全不同。其他人都是提齣一個題目,讓我講一講。可是餘先生從大的題目開始,問一個問題。當我開始迴答,他覺得我能夠答齣,馬上就問一個窄一點的題目。這樣一直下去。當我不能迴答一個很窄的、很具體的題目的時候,他就換到另外一個大題目,繼續這樣做。他的這一做法很聰明,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搞清楚我對有關知識具體瞭解到怎樣的程度。那次大考另外一件事也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拜能教授也是提問的天纔,所以她所問關於歐洲古代思想史的題目,餘老師特彆感興趣。考試以後,他委託我替他買下拜能老師要求我念的書。
因為餘老師對我念的歐洲古代思想史有那麼多興趣,我以為老師會贊成我博士論文的題目。預備大考歐洲古代思想史的時候,我對一個題目有一點啓發,就是比較歐洲中古思想傢湯麥斯Thomas Aquinas (多瑪斯.阿奎那, 1225-74) 與南宋硃熹關於「心」的看法。為瞭理解「心」,湯麥斯把古代希臘哲學(包括伊斯蘭教學者的解釋)、聖經與歐洲人的看法閤一當作新的概念,而硃熹利用儒、道、佛三教的看法。我先去跟史華慈老師討論,而他說這個題目很值得研究。然後,到餘老師的辦公室請教,但沒想到餘老師會那麼激烈地反對。他說這個題目一輩子做不完;萬一完成的話,我的老師們都已走瞭,所以沒有人可以判斷我的研究結果。再者,我已經結婚瞭,所以不能隻考慮自己愛玩什麼抽象的概論,也需要考慮傢庭。然後,餘老師提齣一個具體的題目,他覺得我可能可以做成:硃熹和他的一個學生的關係,任何門人都行。然我迴答,這樣的題目,我不一定有很多興趣。餘老師就說,那樣的話,我最好暫時不想題目,先天天到哈佛燕京圖書館來讀有關宋代的書,等到六個月過去以後,坐下來從讀過的資料想齣一個具體的題目。所以我就每天到圖書館看書。但是因為我太懶惰或者不夠耐性,我四個月以後,想齣一個題目。新題目就是研究硃熹與陳亮的辯論,來瞭解硃熹的政治思想,很開心地嚮史華慈老師報告,但他很失望地說:硃熹的政治思想比這個又偏僻又小的題目豐富多瞭。你三個月完成這個小題之後,你打算做什麼?那樣,我沒話講,就心不在「馬」地迴傢。兩位老師對論文題目的意見有這樣巨大的區彆;我看不齣任何中庸之道。三天後再嚮史華慈老師報告:請讓我先做這個窄題,如果不過,我會快樂地擴充而包括硃熹另外一些政治思想。他就說,行。那時候,餘老師已經離開哈佛到香港中文大學任兩年的行政職,我寄信去。餘老師沒反對,所以我繼續走這條路,而論文研究很順利。後來,一直來不及做那個湯麥斯與硃熹對「心」的大題目;這事實上更證明餘老師的立場既正確又省我麻煩。決定博士論文題目的經驗給我一個重要的教訓。兩位指導老師的意見差彆很大,實在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可以更自由地發展自己的立場。
沒想到餘老師在香港當新亞書院校長會遇到與一些老師的鬥爭。那時三個學院要建立中文大學,可是教授們之間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餘老師1950年代從新亞畢業,而學院的老師信任他,所以請他來幫他們把意見調和。雖然廣聽四方、探究情況,他所提齣的擬議,馬上被一些保守的教授很激烈地反對。雖然他們也反對大陸的文革,他們反而用紅衛兵的辦法,寫大字報很激烈地批評他們以前的學生餘老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很重視老師和人情,無論如何他一定要支持他所認識的公道。像孟子所提,他的「誌」根據「義」,所以他一直有勇氣,嚮任何人提他的建議。
在哈佛大學的時候,餘老師的研究方嚮有一些主要的改變。他1962年的博士論文(“Views of 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可以說是一種宗教史的題目。五年以後,他的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Berkeley, 1967)齣來,所以他的注意力轉到經濟史、民族關係史和製度史。然後,他從漢代跳到清代,而從經濟製度史深入學術思想史。他至少告訴過我一次:美國學術界對具體製度史不太有興趣或瞭解,給他們唸思想史比較適當。但很有趣,他自己後來不繼續寫英文的專著,而在美國拿到永久職位以後,就進一步更加功夫寫中文書,麵對東亞讀者。比方說,他下兩本書就是:《方以智晚節考》(香港,1972)和《論戴震與張學誠》(香港,1976)。1976年他也齣版瞭《曆史與思想》;這是頭一本在颱灣齣版的書,故他與颱灣齣版社最早、永久的關係就是聯經齣版事業公司。給我這個研究生更深刻的影響,老師騰越我所注重的宋代;好像老師覺得宋學太抽象。
事實上餘老師那時候在哈佛大學不太重視宋代學術思想史,也可以說含有內在邏輯。他的老師也有一點類似的轉變。錢賓四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時候,他研究的重點或是漢代、或是清代,都屬於「漢學」的範疇,強調清代的漢學,比較多受到清代漢學傢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硃熹屬於另外一個陣營---「宋學」。可見他晚期退休以後的學術興趣發生瞭轉變,轉到瞭「宋學」,研究硃熹。很有趣,餘英時先生本來也不太重視宋代,特彆是硃熹與清代漢學傢所說狹義的「宋學」。他也像錢先生,榮退以後,把硃熹當作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曆史語言研究所的黃進興先生請老師為《硃子文集》齣版寫一個序言,頭一次寫,太長瞭;第二次寫,又太長瞭;第三次很成功。為瞭寫這個序,他閱讀瞭宋代許多其他思想傢的文集,不知不覺間,就下瞭很大的功夫,獲得瞭很多認識,後來寫成一部書。他的結論,一方麵跟我的《硃熹的思維世界》很接近;另一方麵,認為我走的那條路沒有完成,所以他題書名為《硃熹的曆史世界》。他覺得「思維」還是受到太多哲學方法的影響,政治鬥爭、曆史事實涉及得還太少。在這方麵,他的那本書也是超過我的。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方麵認可瞭我走的路,讓我更有自信;另一方麵,他當然超過我,走在我的前麵,展示齣一個更為激烈的立場,嚮偏重於哲學、宗教的學者提齣瞭一個更明確的說法,甚至是挑戰。
那本書不僅錶現餘老師的研究方嚮的演變,同時也證明他的永久史學方法與他永遠不放棄的價值觀和政治文化的立場。例如,他繼續強調文化、宗教和思想一定跟曆史、政治、經濟等等互相有關係和影響。雖然他反對馬剋思主義對宗教和思維的批判,老師同時反對哲學傢的抽象、形而上的論點。他一輩子掛心實在、具體的政治、製度、經濟、教育等問題。大概甚至可以將他視為一個經世思想傢。他崇尚民主、民權,而主張我們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硃熹、呂祖謙、張栻那樣道學群體裏的士人,要求有參與政治的職責。在史學方法上,雖然重視宋代學術思想史,但還是避免抽象的探討,而繼續漢學的考證傳統。
1980年代下半葉,我曾經詢問餘老師有關他所參預的新加坡「儒學」計劃。我個人對李光耀總理推行儒傢倫理的誠意,頗有保留。當時餘老師正瑣事纏身,十分忙碌。因此,我問他是否如同杜維明對以儒學改造新加坡持著樂觀的看法?餘教授迴答:政府的官員並不會真正的改變。他迴答主要是為瞭文化。很可惜我忘瞭他所說的中文,但此基本意思卻永遠烙印在我腦海深處。這也是本書之所以取名《曆史與文化的追索》的緣故。
田浩
師門六年記:1977-1983
初次看到餘英時老師是1975年2月,他剛當選中研院院士不久,為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做瞭一次講演,題目是「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這個演講整理成稿後,成為以後20年研究中國思想史「內在理路」的典範,影響極為深遠。而我當時猶忝列「批餘小將」,以打倒學術權威為己誌,聽瞭這個講演,心中若有所失。
後來因緣際會到哈佛大學念瞭六年書,纔算真正接觸瞭餘老師。我能夠進哈佛大學完全得力於餘英時教授的推薦。1976年我到美國匹茲堡,還沒有註冊,聽到紐約的同學說,哈佛大學的餘英時教授要找一個人談話,這個人的名字恰巧就是我。之前我申請哈佛的研究計畫,寫得有些不搭調,要去的院係不大對,所以沒被錄取。大概餘先生看瞭有點印象,他當時再次到颱灣做演講,我就在颱下聆聽,卻不知究裏。同學幫我找到瞭餘先生的電話,我打過去,餘先生說:「既然你在匹茲堡還沒有開學,就過來波士頓玩玩。」我就先跑到紐約,再到波士頓,在哈佛的燕京圖書館跟餘先生談瞭三個多小時,對我後來的治學是個轉捩點。
那時我不知天高地厚,大放厥詞。年輕的時候在颱大常批評餘先生,現在迴想那次談話我會臉紅:主要批評陳寅恪。餘先生跟我半聊天半麵試時,我說:「看陳寅恪的東西,覺得他的錶達方式很奇怪,常是先有引文,纔有自己的觀點。這引文裏的資訊ABCD非常多,最後拿的可能隻是其中的B,讀者在讀這一段資料的時候,不知道他的邏輯推論是怎樣進行的。」餘先生覺得這個初生之犢,連史學大傢都亂批評,當然知道這是很膚淺的。但餘先生很包容,聊瞭三個多小時後說:「你明年轉到哈佛來吧。」我那時沒有申請就知道可以進哈佛大學瞭。後來迴到匹茲堡大學見到許倬雲先生,老實講瞭情況。許先生說:「既然你的興趣在思想史、學術史,還是跟餘先生比較好。」在匹茲堡大學這七個月裏,我就跟著許先生做一些導讀,瞭解他的學問,也是有收獲的。
但我剛到哈佛大學那一年,餘英時先生即受耶魯大學禮聘為講座教授,一時無法親炙教誨。
哈佛大學的六年讀書生涯,是我夢寐以求的快樂時光。以前在颱灣大學讀書時,無法早起,常常十二點纔去課堂,而到瞭哈佛大學,早上五六點就起床,醒來就去讀書,士氣如虹。有位朋友到我的宿捨,看見書堆到天花闆,說:「幸好波士頓沒有地震,不然你的書倒下來,會把你壓死。」
初始我的研究方嚮是西方思想史和史學史,後來起瞭變化,跟兩位老師有很大關係。一個是比較思想史的大傢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那時我的西方思想史題目也定瞭,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你有這樣的底子,做西方的學術當然很好,但是在西方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人。為什麼不迴去做中國學問?一般做中國學問的人沒有你這樣的底子,你有不同的眼光和訓練,說不定會看齣一些有趣的問題。」我受到瞭一些啓發,又去請教餘英時教授。那時餘先生由哈佛大學轉任耶魯大學,他沒有教過我,我讀書跟的是餘先生的老師楊聯陞教授。可是我上楊教授的課隻有第一堂和最後一堂。第二堂去的時候空無一人,我覺得奇怪,怎麼請假也不講。後來我從係裏知道那時他的精神不好。
史華慈先生說:「你要在中國學方麵打點基礎,我介紹你到耶魯去跟餘英時教授好瞭。」他不知道我事先就認識瞭餘先生。我喜齣望外,史華慈先生打瞭電話給餘先生。我每隔兩、三個月就會去餘先生傢住一兩晚。這是我一輩子讀書最愉快的經驗。我和同學康樂兩個人一起去,每一次都聊到晚上三、四點。因為聊得太晚,就乾脆在餘先生傢打地舖,醒來再聊,下午纔走。
康樂為人熱情有理想,對政治獨有見解;常跟餘先生做颱灣輿情分析。我則把握難得的機會作瞭很多的提問。餘先生在耶魯,恰值創造力的高峰,佳作如活水源源不絕。他每次有文章總會讓我們先睹為快,我們算是最初的讀者。有時我們就提供一些意見,我充當主要批評者,雞蛋裏挑骨頭。我那時等於讀瞭兩個學校,耶魯和哈佛,常常來來去去。餘老師和師母除瞭學問上給我們指導,生活上也幫瞭我們很多。我們在高談闊論時,師母便忙著做飯、準備晚餐與宵夜。師母對我們很體貼,很照顧。
在哈佛,我打瞭一個比較全麵、紮實的學問底子。那時受餘英時先生影響,且戰且走,一方麵彌補舊學的不足。史華慈是我真正的指導教授。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十八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Li 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 1983)實際上是餘英時先生給我的。他的設計頗有深意,找一個沒人做過的題目。我就無所依傍,沒有二手資料,唯一的隻有太老師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有一章專門寫到李紱。我隻有把李紱的著作一本一本地看,歸納齣自己的看法。我的博士論文寫得很快,一年九個月就完成瞭。我當然不是天縱英明,而是有個學識淵博的好老師。我每寫一章就給餘先生過目,他看我是不是「在軌道上」,而不是亂講一通。他說這個方嚮是對的,我就寫下去。另外加上史華慈教授對我的批評,但就這個論文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餘英時先生。後來寫齣來瞭,幸運地被劍橋大學齣版社接受齣版。這至少對得起兩位老師。現在大陸有人也要寫李紱,要翻譯這本書。我說:日本也有人寫李紱的,我自己沒有看,你可以參考一下。我想日本人會有自己的看法,因為李紱是清代陸王學派最重要的人,但沒有人做,很隱晦,是一個次要的思想傢,因為是次要的,反而更能反映一個大時代的氣候。因為第一流的思想傢、學者往往超越那個時代,走在前麵,要談硃熹、王陽明反映瞭當時什麼,很難。但李紱更能反映當時學術的氣氛。
那時的哈佛大學可謂大師雲集,我遊學於各名師之間,但實際上受史華慈和餘英時兩位史學大傢教益最多。有次餘先生偶過波士頓時,有一晚電話召我聚談,難得有機會在名傢前麵錶達己見,我隨意暢談,隻見餘先生頻頻點頭說:「年輕人立誌不妨高,但不要犯上近代學者鋼筋(觀念架構)太多,水泥(材料)太少的毛病。」那天深夜和餘先生步行到唐人街吃宵夜,我聽餘先生一再說:「做學問說穿瞭就是『敬業』兩字。」從古人的「聞道」到餘先生的「敬業」,我靈光一閃,似乎看到近代學術的真精神。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身體並不好,卻很崇拜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夢想去非洲當無國界醫生。餘英時先生聽瞭說:「你的身體這麼差,不要增加人傢負擔就很不錯瞭。」後來,機緣巧閤之下,我練起瞭羅漢功,身體大有起色。四十歲以後身體纔慢慢變好。我太太說,嫁我很不值得,一年有半年都在病床上。學問做得很辛苦,所以我纔去練羅漢功,沒想到身體就好瞭,度過瞭人生最辛苦的階段。
1982年,我完成瞭博士論文初稿,本來繳上去瞭就可以畢業,但係上秘書告訴我明年的奬學金已批示下來,我為瞭貪得多留一年在哈佛,又將論文取迴來。但餘老師業已推薦我申請到「國際硃子學會」論文發錶的機會。
那一次大會值得大筆特書:大陸甫開放,代錶團裏有李澤厚、任繼愈等,最引人注目則是馮友蘭。但在幾天的會議,大陸代錶卻刻意與他區隔,在餐桌上他與女兒兩位孤零零用餐。不明緣故的我,心裏很不忍。餘老師、陳榮捷老先生偶爾會過去跟他寒暄兩句。
日本方麵的代錶團陣容龐大,不容小覷,居中漢學泰鬥島田虔次教授更絕少齣席國際會議。由於他唸過天津中學,中文甚佳,常有請益的機會。有迴他言道,雖與餘教授的學術論點不盡相同,卻不能不推崇他是當今中國最瞭不起的學者。這個評斷,迄今記憶猶新。
另外,鮮為人知的,餘老師在耶魯任教期間,對颱灣民主與人權的發展,甚為關切;他且一度為美麗島事件投書《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替黨外仗義直言。有趣的是,當時代錶國府立場反駁他的,卻是當今颱灣的總統馬英九先生。
餘老師並為颱灣作育不少人材,他臨彆哈佛之際,除瞭收瞭我,還有洪金富、丁□兩位同學。在耶魯時,更收瞭康樂、陳弱水、周婉窈、陳國棟、吳展良等颱灣的留學生。他認為這是為颱灣培養一些讀書種子。這些人後來迴到颱灣也各自在學術教育學界堅守崗位,不負所望。
黃進興
迴憶耶魯歲月的餘英時老師
我是從1981年鞦天到1987年春天在美國耶魯大學曆史係從學於餘英時師的。1987年鞦天,餘師轉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當時我的博士論文大約完成百分之六十。餘師離開耶魯後,我一麵受聘教授他負責的課程,一麵繼續寫作論文。我的論文在1987年底完成,授課則至1988年春天。我一共從學於餘師六年半,其間在耶魯大學相處六年。
耶魯大學在康乃狄剋州的新港(New Haven, Connecticut)。新港是個小型城市,位於紐約市地方交通網的北方頂點,搭火車到紐約大約一百分鍾。由新港往北,距離餘師原先任教的哈佛大學車程約三小時,迴頭往南,越過紐約,離普林斯頓大學也是差不多的車程,耶魯剛好在哈佛、普林斯頓兩校間的中點。就工作地點而言,餘師是一路往暖和的地方移動。耶魯雖然是名校,跟哈佛、普林斯頓相比,位置比較孤立,哈佛在波士頓郊外,普林斯頓接近紐約,來往的人都相當多。耶魯的孤立造成小型學術社群的氣氛,在其間,師生、同學關係易於密切,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和餘師共處,受到無窮的益處。
迴想起來,我跟餘師接觸最密的時段大概是在耶魯的第三、四年。我到耶魯的前兩年,忙於適應環境,鍛鍊語文,花很多力氣在歐洲史的課業上,跟餘師在課外的接觸不算特彆多。從第三年下學期開始,一方麵由於準備博士候選人資格考,一方麵因為自己求知的需求,幾乎每星期都跟餘師見麵一、兩個小時,談話的內容絕大部分在學術方麵,這樣的日子可能持續將近兩年。不少人知道,餘老師慣於在晚上進行研究寫作,直至深夜淩晨,他在耶魯期間,除瞭有排在上午的大學部講演課(每隔一學期一門),通常在中午前到校,下午上討論課,處理事務,會見學者、學生。我跟他應該多是在正規的會客時間(office hours)之外見麵,這樣纔能久談。我自己教書以後,纔瞭解這種情況是很特殊的,我很感謝他的慷慨,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在1980年代前半,耶魯中國研究領域的研究生不多,纔使我有可能佔用餘師那麼多的時間。
除瞭單獨會麵,最主要和餘師接觸的機會是上課。在餘老師的學生當中,我最特彆的經曆就是長期擔任他的助教。在老師工作過的學校,不算密西根大學的話,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之中以耶魯最為重視大學部教育,起碼在1980年代是如此。它有完整的助教製度,所有大學部的基礎課,不管修課人數多少,都配有助教,專門的課有時也有。我到耶魯的第二年就擔任餘師的助教。其實,以我當時的英文能力以及對美國瞭解的程度,都不足以當此任,但餘師原來的助教Kandice Hauf學長因故無法續任,我隻好硬著頭皮頂上。餘師找我任此職時,我也看得齣他的為難,這件事後來勉力撐過,也奠下我爾後長任助教的基礎。我一共擔任過餘老師三或四次的助教,記得除瞭一次是「中國思想史」(Chinese Though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其他都是傳統中國史的導論課(The History of China to 1600)。透過一再聆聽餘師的講演課,我得知他對中國曆史有著通貫的瞭解,這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往後我自己做研究,無論課題有多專門,很自然就會考慮起這些課題或所牽涉現象的各種曆史意義。
跟餘老師接觸,還有一個令我深為懷念的時機,這就是到老師傢聚會談天。我在耶魯就學期間,年節時分,餘師和師母陳淑平女士往往邀請學生和同事到他們傢過節,有時大群人,有時小群,年節則包括感恩節、耶誕節和中國農曆新年,都在鼕日,老師的兩位女兒也常加入聚會。其他時候我也有些機會到老師傢,例如我在耶魯前兩年時,當在哈佛的黃進興學長前來找老師,我跟在耶魯的康樂學兄也會一同前往。餘師住在距離新港約二、三十分鍾車程的橘鄉(Orange),聚會多在晚上,從新港到橘鄉之間有路燈的地方很少,往往漆黑一片,我開著車,感覺車燈就像神奇的挖路機,從寒林之中開齣一條通往餘府的路。我印象最深的是跟婉窈以及康樂、黃進興一同前往,談話一定到深夜,然後盡興而歸。談話的內容無所不包,但往往有嚴肅的課題,我也在談聽之中得以成長。譬如有一次觸及「文化」或「中國文化」的問題,餘師立刻強調,文化是為生活而存在,而服務的,不能顛倒過來,讓生活屈就文化。即使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這還是個值得人們省思的洞見。如今,康樂兄已經長往,除瞭有不勝今昔之感,我也覺得,學術文化和人間其他種種一樣,都是集體的事業,同世代中有人早走,後死者就多做一些事吧。
在耶魯時,餘師在我心中最鮮明的影像是,他是一位深刻、博學而充滿活力的知識人、學者。這是他創造力爆發的時期,他的許多重要著作都寫於這幾年,以下是其中篇幅較大的:《從價值係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鬍適》、《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方以智自沉惶恐灘考〉、〈陳寅恪的學術精神和晚年心境〉、〈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陳寅恪晚年心境新證〉。這段時期的作品有的原為單獨刊行,後來都集入《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增訂新版)》二書之中 。在耶魯時期,餘師也發錶瞭不少英文論文,沒有中文版而具份量的有:“Morality and Knowledge in Chu Hsi’s Philosophical System”,以及收入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捲的“Han Foreign Relations” 。後麵一篇應該是在1970年代寫就,齣版已在1986年。就對餘師學術生涯的瞭解而言,這些著作有的是他青年時期漢史研究的持續,有些是中年早期明清學術思想史研究的擴展,有的則是新開創的課題。關於後者,最明顯的是《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這本書除瞭本身的原創性貢獻,也開啓瞭餘師後來對於商人文化、明清儒學轉嚮的研究。透過對鬍適、陳寅恪的探討,他也開始大量撰寫有關中國近代思想的論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rality and Knowledge in Chu Hsi’s Philosophical System”,這原係1982年7月在夏威夷國際硃子學會議提齣的論文,於1986年正式刊布 。這是餘師第一篇關於硃熹的著作。在我的印象裏,他為寫此文重讀《硃子語類》,應該至少是他第二次讀此大著。餘師後來會有《硃熹的曆史世界》、《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問世,背後是有極深的積蓄的。
我在耶魯,親身觀察到餘師勤奮澎湃的寫作曆程。餘師常跟我談論他的研究構想,有驚奇或得意的發現,或研究中齣現趣事,他也會特彆告訴我,我也見過他因思緒深陷問題而略為恍惚的神態。論文完成,我常可拿到稿件,先睹為快,偶爾錶達自己的看法。我記得曾多次細讀餘師的英文文稿,領略當中的見解和論證之外,也趁機揣摩英文寫作的要領。這些稿件,有的至今尚未發錶。在耶魯追隨餘老師的六年,我自覺像是從後颱看到瞭一場絕妙的學術好戲,且不論受用如何,問學之樂,論學之樂,此生恐難再。
世事如夢,我雖然在耶魯度過瞭充實的求學生涯,其間的細節大都已隨時光化去。現在試著捕捉關於餘師幾件印象極深的事。有一次,我以助教的身分去上他的大學部講演課。當時餘師剛從颱灣迴來,課後他告訴我,他這次到颱灣,在去程的17小時旅途中,一口氣讀完Hannah Arendt的The Human Condition,空中小姐覺得很奇怪,哪有人坐那麼久的飛機不休息的。餘師應該是坐頭等艙,服務人員很清楚他的動靜。他以聊天的輕鬆口吻告訴我這件事,我聽瞭卻大吃一驚,The Human Condition是一本三百多頁的思想巨著,餘師在一次飛行中就通讀此書,實在反映瞭他在求知思考上的超人動力。
另一件事發生於我在耶魯的第四年,可能是上學期。當時在成功大學任教的張永堂先生來耶魯曆史係擔任訪問學人,一天我和他以及餘師一起進午餐。餘師的辦公室在研究生院大樓(Hall of Graduate Studies, 簡稱HGS)三樓,他通常在大樓外York Street的一傢餐廳吃簡餐,我們那次也在這個地方。席間不記得張先生問瞭什麼,餘師迴應之間說瞭一句話,意思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