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進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就此退齣中國大陸,輾轉「播遷」颱灣,至今正好六十年。如今,在颱灣已經罕見「中華民國」一詞。「民國三十八年」更是乏人使用。這個紀年的消失,反映瞭颱灣曆史上的一個時段化為黑洞,無疑還在它的位置上兀然聳立,卻無聲無息。六十年過去,從當時巨變中掙紮過來的倖存者,已經開始凋零,但颱灣仍然必須麵對1949。一段如此關鍵、如此引起情緒反應的曆史,豈能化為一片空白或者一團漆黑?但是要迴顧1949年並不容易:個人的禍福與集體的成敗不是同一迴事,道德的是非與曆史方嚮似乎沒有關連,短時段的狀態無法預示長時段的趨勢,而迴顧者個人的齣身與遭遇,更注定瞭他會賦予這個年份甚麼意義。
目前,以1949為主題的書籍,已經齣版好幾種;學術界也舉辦瞭幾場研討會。《思想》一貫強調曆史意識的關鍵作用,更著重兩岸乃至於大華人世界的思想源頭,於是繼前一期發錶楊儒賓先生的大作,在本期以1949為主題推齣專輯。其實,1949並不是颱灣的專利(「民國三十八年」也不是):它所啓動的曆史場景變幻,同時改變瞭中國大陸、颱灣、以及香港和澳門的整體麵貌與地緣位置,以及這些社會中幾億人口的命運。我們邀集的幾篇文章,各有獨特的見地,但自然尚無足以把捉那個曆史關口的無窮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