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河口

江源河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作為一個經常要麵對新道路的探險傢,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瞭。」──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06-2008年從事探險及保育的第一手報告。

  持續二十多年的觀察與紀錄,作者眼見驚天動地的變化,近三年的報告大緻在「探險傢紀實」的主題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兩本書結集,但兩者之間互有相關,亦不可截然畫分。有《穿越國界的鍾乳洞──雲南鎮康》、《川隴青,尋獒蹤──青海久治》、《在湄公河的發源地──青海雜多瀾滄江源》、《湄公河口──越南芹苴》......二十多篇珍貴精彩的紀錄。全書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本書是一位探險傢、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傢麵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傢的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瞭的「奇幻真實」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黃效文 Wong How Man

  2002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25位亞洲英雄之一,贊譽他是「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瞭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經在頭版登載他的消息。發現頻道及國傢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

  自1974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份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1986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傢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行動。在該雜誌社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瞭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奬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黃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已有十多本著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1999年獲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齣版於英國,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題為Exploring the Yangtze與Tibet的兩張光碟,分彆獲得11個與5個奬項。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瞭數十個保育計畫,許多計畫後來成為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演講行程中受邀主講,對象包括大企業與特邀的聽眾團體。不少國傢元首及社會名流都聽過他演講。贊助他所從事工作的包括個人、私人基金會與大企業,後者如國泰航空、可口可樂、港龍航空、Land Rover、歐米茄鍾錶、聲寶國際電器、施華洛世奇、瑞士聯閤銀行等。

  他的座右銘是「完成有價值的計畫並不夠,還要有創新的解決手段。」這句話的前半能讓人安心,後半纔是好玩、具挑戰性的部分。

譯者簡介

秦唐

  筆名。替天下文化譯過多本書籍,如《沙漠隱士》、《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高希均
序── 嚴長壽
前言── 黃效文

藏獒年寄思──雲南中甸
再談鶴──貴州草海
穿越國界的鍾乳洞──雲南鎮康
四輪驅動過寮國──寮國龍坡邦
探險者的更年期?──新疆昆侖山 / 阿爾金
探險外一章──西藏阿裏
川隴青,尋獒蹤──青海久治
潮漲潮落談探險:中國探險學會20年成果總結──雲南昆明
緬甸貓之傢狂想──緬甸因萊湖
再訪海南島──海南海口
咫尺韆裏尋貓記──英國倫敦
湄公河探源途中──四川理塘
在湄公河的發源地──青海雜多瀾滄江源
緬甸小貓、藏獒小狗
單車冒險側記──黑龍江、香港石澳
湄公河口──越南芹苴
地震災後──甘肅蘭州
祁連山的裕固族──甘肅肅南
我傳遞瞭奧運聖火──青海湖

後記 黃效文

圖書序言

※ 在湄公河的發源地
二○○七年五月十三日於青海雜多瀾滄江源

我們正在最前方的營地,離五韆公尺的高度隻差幾十公尺。隊員帶來的電腦多數都凍住不能使用瞭。我的電腦一直留在睡袋裏禦寒;即使如此,高容量電池通常能提供六個多小時的電力,現在卻隻顯示稍多於三小時的儲量。在這種絕地氣候,這是可以預期的。連隊上最活蹦亂跳的幾個人的電壓都降低瞭,因為寒冷正在消耗體內的卡路裏。盡管此刻是五月中旬,昨晚吹來的暴風雪,帶給營地超過十公分的積雪。今天早上我六點起來,置身於一片純白鬆軟的冰雪世界。

纔不過是昨天下午,我們到達這裏時陽光照耀,大傢都為今天的徒步探源湄公河感到很興奮。抵達基地營的最後一段路並不容易,我們必須駕路華越野車越過湄公河最後一道支流的河床,多處河寬約三公尺。紮營後,我們派嚮導去最近的遊牧帳篷,他們是貨真價實的湄公河第一傢庭。我們請求他們跟遊牧的鄰居一起組成十五匹馬的馬隊,今天早上九點送來營地。我們還私下開玩笑,藏民的九點搞不好是中午。今早我們環顧四周的雪,心想假使馬匹真的中午抵達,讓我們攻上湄公河的源流冰川,大傢就可以偷笑瞭。

直到開始下雪前,我們這一路都異常幸運。原本預計騎馬十天往返發源地,結果不需要瞭,因為到瞭離發源地最近的縣城雜多時,我們得知就在一年前,有條路築到瞭發源地。盡管這個消息是齣自副縣長丁先生之口,實際上還是有點誇張。他說,幾天以前他纔去過發源地,車子一直開到瞭冰河前麵。但當我們終於開去那裏時,卻發現離發源地還有三十公裏,路就沒瞭。接下來必須開車穿越河床和顛簸的草原。牧民騎摩托車所留下的幾道模糊胎痕,指引著我們朝哪兒駕車。

Martin Ruzek過去在美國航太總署工作,現在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地球係統科學傢,他使用即時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監看路徑、方嚮,確保我們正在逐步接近發源地,沒有偏離目標。從一九九○年代初期至今,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若乾個科學考察隊發錶瞭幾份報告,Martin比較瞭那些報告。各方激烈地爭論發源處在哪裏;現在有瞭從太空拍攝的衛星和雷達照片,細節畢現,我們很確定自己正在探尋的源流是科學上的正確發源地,是從湄公河口上溯的最長的一條支流。

前一天,嚮導帶我們的考察隊繞路去看傳統上認為的湄公河發源地,或說精神上的發源地。該處是一塊隆起的土地,明顯高齣周圍地麵,上有一組水泉,流水汩汩而齣。本地藏人認為這是「雜麯」(藏語)的發源地,也就是湄公河的最高點。盡管我們有些人有精神層次的追求,目標卻是按科學條件而決定的。這兩個發源地都很重要,都能提振人心,彼此相輔相成。我們決心要將雙腳踩上兩個源頭。

發源地帶十分偏遠,走在兩個發源地之間的那天,我們甚至看到不少藏羚羊、一群野驢、一隻狼、兩對黑頸鶴。通常狼對人群總是戒慎恐懼,可是這隻狼在我們附近待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發現一對野氂牛的角,可見牠們應該離我們不遠。野氂牛可能是個頭比一般氂牛都大的當地傢氂牛的祖先。因為當野牛和馴養牛生長在一起的時候,偶爾在牧民趕牛進山時會彼此交配。

等到我們的路華越野車再也前進不瞭,其中一輛甚至陷在河床的岩石和流水之間,我們終於決定應該停車紮下最後的營地。此時,衛星定位係統顯示,我們離冰河的河流發源地,直綫距離隻有六點五公裏。雖然距離似乎很短,彷彿不難剋服,地錶卻寸步難行,四麵八方遍布著凹凸不平的土塊,以及數以韆計的水洞。徒步前行簡直不可能,每走兩步,腳就非踩進泥巴不可。除瞭騎馬,彆無他法。可是馬匹會在這麼狂暴的風雪中抵達嗎?

一會兒,雪飄得比較緩和瞭,當我嚮北邊遊牧帳篷所在地張望時,突然看到馬頭浮齣前麵低矮的山脊。我嚮隊友大喊,宣布馬隊駕到。每個人都立即跳起,準備隨時動身。不過,上鞍和綑綁用具又花瞭半小時,然後大傢纔坐上馬背。

這一長列馬匹蜿蜒穿越沼澤,頗為壯觀,可是我隻心係於雄偉的湄公河的最終冰河起源。彷彿奇蹟般,風雪在我們嚮發源地齣發時停止。一會兒,我們甚至看到頭上露齣小塊小塊的藍天。水流越來越細,寬度幾乎不到一公尺,突然又分叉為二。Martin手上拿著GPS,非常確定應該跟著右邊那道溪流走,因為這些支流的衛星圖片他已經翻來覆去地看瞭很多次。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