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要面对新道路的探险家,我的座右铭是:『愿效犬马作先锋。』也许假以时日,许多支持者会看到支持探险的必要,明白探险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没有它,这些东西很可能在我们有机会看一眼或记录下来之前已经消失了。」──黄效文
本书是黄效文先生2006-2008年从事探险及保育的第一手报告。
持续二十多年的观察与纪录,作者眼见惊天动地的变化,近三年的报告大致在「探险家纪实」的主题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两本书结集,但两者之间互有相关,亦不可截然画分。有《穿越国界的钟乳洞──云南镇康》、《川陇青,寻獒踪──青海久治》、《在湄公河的发源地──青海杂多澜沧江源》、《湄公河口──越南芹苴》......二十多篇珍贵精彩的纪录。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
.本书是一位探险家、文化保护者、摄影师、旅行作家面对人类与自然拔河中所呈显的人文关怀。
.透过本书,身为资深探险家的作者,带领读者进入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实」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级的图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黄效文 Wong How Man
2002年《时代杂志》提名黄效文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赞誉他是「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内对他的工作报导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时节目。纽约《华尔街日报》曾经在头版登载他的消息。发现频道及国家地理频道都对他的工作做过多次主题报导。
自1974年起,黄效文就以记者身份开始探索中国。他是中国探险学会的创办人兼会长,这所名声卓着的非营利机构,成立目的是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探险、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黄效文在1986年于美国创立中国探险学会之前,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队进行六次重要探险行动。在该杂志社期间,他身兼探险、写作、摄影三职,并且发现了长江的一条新源流。他为杂志所撰文章曾获美国外国记者俱乐部报导奖的提名。近年来,他并且为湄公河、黄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黄效文已有十多本着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于1999年获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出版于英国,其问世时间远在全世界对此议题发生兴趣之前;题为Exploring the Yangtze与Tibet的两张光碟,分别获得11个与5个奖项。
中国探险学会成功地进行了数十个保育计画,许多计画后来成为正式的纪录片。黄效文经常在重要的国际演讲行程中受邀主讲,对象包括大企业与特邀的听众团体。不少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都听过他演讲。赞助他所从事工作的包括个人、私人基金会与大企业,后者如国泰航空、可口可乐、港龙航空、Land Rover、欧米茄钟表、声宝国际电器、施华洛世奇、瑞士联合银行等。
他的座右铭是「完成有价值的计画并不够,还要有创新的解决手段。」这句话的前半能让人安心,后半才是好玩、具挑战性的部分。
译者简介
秦唐
笔名。替天下文化译过多本书籍,如《沙漠隐士》、《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组织大师韩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序── 高希均
序── 严长寿
前言── 黄效文
藏獒年寄思──云南中甸
再谈鹤──贵州草海
穿越国界的钟乳洞──云南镇康
四轮驱动过寮国──寮国龙坡邦
探险者的更年期?──新疆昆仑山 / 阿尔金
探险外一章──西藏阿里
川陇青,寻獒踪──青海久治
潮涨潮落谈探险:中国探险学会20年成果总结──云南昆明
缅甸猫之家狂想──缅甸因莱湖
再访海南岛──海南海口
咫尺千里寻猫记──英国伦敦
湄公河探源途中──四川理塘
在湄公河的发源地──青海杂多澜沧江源
缅甸小猫、藏獒小狗
单车冒险侧记──黑龙江、香港石澳
湄公河口──越南芹苴
地震灾后──甘肃兰州
祁连山的裕固族──甘肃肃南
我传递了奥运圣火──青海湖
后记 黄效文
序言
严长寿
二十年前,就认识了黄效文先生,是在一个青年总裁协会的场合,吴东昇先生把这位杰出的青年探险家介绍给台湾的朋友,当时他进行了长江源头新发现的壮举,令我印象深刻。
很年轻的时候,我也有探险的向往与梦想,曾经当过领队,也曾与一群国际友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到当时很荒瘠的印北尼泊尔登山,以及到孟加拉去打猎。开着老式的Land Rover,装备很破烂,要克服地型、气候、高山病、体力极限….等种种困难,虽然只是浅浅的尝试,却也因此知道探险是要靠着周密计画及高度毅力才能完成的事。
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及时间的不允许,不能再从事年轻时的活动,变成了生命中的遗憾。当我有机会看到一位真正的探险家,用他擅长的摄影以及文字,记述山川荒漠人迹罕至之地的奇闻异录,真让我有身历其境的感动。
黄效文先生不只是一位探险家,他于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国探险学会,自始就决定以自然与文化的保育作为使命。他们的机会及成绩令许多人歆羡,包括能进入别人无法前去的自然保护区,探察黄河源头,利用美国NASA最新太空科技发现了中国长江的新源头等等……,他做的事引起全世界主流媒体重视,他写的书也在英语世界及中文世界发行,《时代杂志》将他列为二十五名亚洲英雄之一,更给予一个赞语:「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
在这些风光的背后,我相信,他所遭遇的的辛苦劳累、危机难测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到达之处最高海拔五千六百八十公尺,最低则降到海平面下一百五十四公尺;霜风雨雪、土石泥流是家常便饭,有连续二十九天没洗澡的纪录,也曾在国境边界遭到拘留。
越到后期因为成绩显眼,支持者众,装备进步,他在旅途中的辛苦或可得到舒缓,但非营利事业的经营也煞费苦心。现在中国探险学会已经从当初草创只有一部旧的越野车发展成拥有十一辆车,并且经营好几所中心与博物馆的事业体,集合了不少志工,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探险家,他的贡献又不只于探险及着作而已。
借着黄效文先生出版新书的机会,让我借此重温年轻时的梦想,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这些精彩绝伦的照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读者们千万不要错过。
作者序
黄效文
跟几乎任何一个有头有尾的东西没有两样,每一条河都有个源头,也有个出口,不管它是往外流,流到大海,还是往内流,消失在沙漠。我这两本孪生书,其中一本的取名灵感就来自于此。该书以写自然为主,另一书则以文化为主,两者正是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关注的两个面向。
第二本书的名称反映了中国和邻国的古老文化传统。几度春秋(「春秋」跟中国古代周朝的一个时期恰好同名),不知有多少事情发生,形成动人的故事。我的个人经验只不过是这座庞大的知识财富之冰山一角。
在关于探险与自然世界的许多章节中,有两篇写的是寻觅湄公河的源流,并造访湄公河出海口。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这两章很恰当地代表了我最近的工作内容,已从中国延伸至其周围国度。
有些章节似乎围绕着一个熟悉的主题打转。原因在于我的工作不只涉及一地的初步探索,往往要多次重访以便就地进行研究、保育的计画,构成一种动态的面貌,与时俱进,因此有续集可以不断出现。
我们的行星上有自然与文化两种传承,两者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正在消逝。但愿这两册书所选的文章,不但见证地球财富的逐步侵蚀,也能加强读者感知环境保护的迫切。保护这些资产将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好的遗赠。
后记
这个系列写到了第七、第八本,我几乎已经用光了好书名了。就像替不断出生的子女命名一样,对于一个习于屡作人父的人而言,这件事的难度越来越高。两本书里的报导多半在田野工作期间写成,我希望读者会觉得《江源河口》和《古国春秋》这两个名字配得上书的内容。
对我来说写作是一大享受,非常令我满足。我常常羡慕能把所有时间、精力都专注于写作一职的作家。然而由于命运使然,我没有那样的特殊优势。我必须尽到其他种种义务、责任,个人生活及专业生涯两方面皆然。
在我所创立的中国探险学会的管理方面,我的时间遭到分割。我得演讲、筹募经费、跟赞助者见面、管理工作人员、主持手上多项研究与保育计画等等。幸好我的探险考察,还有我在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计画地点的停留,都不断提供灵感和题材,激励我的写作志趣。
从很早以前在大学读新闻时开始,我就受到写作的专业训练。今天,写作仍带给我表达自我的特殊喜悦,我很高兴能跟读者分享这种快乐。我很感谢在写作之路上鼓励我的许多人。我要向发行我多本书的高希均先生致最大的谢意;在我的成长定型时期,他刚好也是我的授业教授。
(第四段评价,偏向语言风格与艺术感染力) 《江源河口》的语言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不像许多作品那样华丽辞藻堆砌,而是有一种朴素而又富有张力的美感,如同江水一般,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暗流涌动。作者的文字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意象的运用,那些关于水、石头、光影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它们不仅仅是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以及对生命本质的隐喻。这种语言风格,既有文学作品应有的精致,又不失生活化的气息,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艺术的享受,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难以接近。它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一种冥想的状态,去感受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情感与意义。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韵味,仿佛一首隽永的老歌,越听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情。
评分(第一段评价,偏向意境与情感的探索) 读完《江源河口》,我仿佛被一股柔韧而又磅礴的力量牵引着,穿越了那些我从未亲身抵达过的土地。书里没有刻意渲染的波澜壮阔,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生命律动,从源头的涓涓细流,到汇入大海的澎湃激荡,都充满了细腻的描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微小事物的捕捉,比如雨滴落在岩石上的声音,风吹过草地的沙沙响,抑或是水边偶尔跃起的一尾鱼。这些细节并非为了堆砌辞藻,而是构建起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一同感受那份自然的呼吸。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日益都市化的生活里,我们是否渐渐遗忘了那些最本真的联结?《江源河口》像一首无声的诗,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时间流转的哲学思考,以及一种淡淡的、属于故土的乡愁。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段落里找到新的慰藉,或者是一些被遗忘的角落被悄然唤醒。它不是一本需要被“读懂”的书,而更像是一种“感受”,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旅程。
评分(第二段评价,偏向人物塑造与社会观察) 《江源河口》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他们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和地理的变迁中,展现出各自的挣扎、坚韧与温情。我仿佛看到了父辈祖辈的影子,他们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眼神里有饱经风霜的智慧,也有对生活朴素的期待。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到位,那些不易察觉的表情、细微的动作,甚至是沉默中的叹息,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几位女性形象印象深刻,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承担起责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理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如何相互依靠,如何面对困境,又如何在微小的希望中延续生命。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人物的面孔,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我对人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第五段评价,偏向结构意象与主题挖掘) 《江源河口》在结构设计上,以“河口”这一核心意象贯穿始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层递进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河口,既是汇流之地,也是分离之处;既是江河的终点,也是大海的开端;既是地理上的交汇,也是文化、历史、情感的多重碰撞。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意象与书中描绘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我读到的是,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河流入海,更是生命在不同阶段的交汇与融合,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是对未来的某种预示。这种结构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联想、去思考,去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含义。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现象,并从中看到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作者的结论。
评分(第三段评价,偏向叙事结构与思想深度) 《江源河口》的叙事结构设计得相当巧妙,不是线性推进的流水账,而是如同河流本身的蜿蜒曲折,充满了回环往复的张力。作者在时间线上进行了多层次的跳跃与交织,将历史的片段、现实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隐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加贴合了“河口”这一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既是汇聚,也是分流;既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将散落的线索重新串联,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智性的挑战与乐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作者想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主题。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源”与“流”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历史与现实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当下的境遇。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等待被发掘的宝藏,需要读者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其完整的风貌。它促使我去思考那些关于时间、记忆、存在意义的根本性问题,是一种真正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