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河口

江源河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一个经常要面对新道路的探险家,我的座右铭是:『愿效犬马作先锋。』也许假以时日,许多支持者会看到支持探险的必要,明白探险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没有它,这些东西很可能在我们有机会看一眼或记录下来之前已经消失了。」──黄效文

  本书是黄效文先生2006-2008年从事探险及保育的第一手报告。

  持续二十多年的观察与纪录,作者眼见惊天动地的变化,近三年的报告大致在「探险家纪实」的主题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两本书结集,但两者之间互有相关,亦不可截然画分。有《穿越国界的钟乳洞──云南镇康》、《川陇青,寻獒踪──青海久治》、《在湄公河的发源地──青海杂多澜沧江源》、《湄公河口──越南芹苴》......二十多篇珍贵精彩的纪录。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

  .本书是一位探险家、文化保护者、摄影师、旅行作家面对人类与自然拔河中所呈显的人文关怀。

  .透过本书,身为资深探险家的作者,带领读者进入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实」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级的图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黄效文 Wong How Man

  2002年《时代杂志》提名黄效文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赞誉他是「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内对他的工作报导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时节目。纽约《华尔街日报》曾经在头版登载他的消息。发现频道及国家地理频道都对他的工作做过多次主题报导。

  自1974年起,黄效文就以记者身份开始探索中国。他是中国探险学会的创办人兼会长,这所名声卓着的非营利机构,成立目的是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探险、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黄效文在1986年于美国创立中国探险学会之前,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队进行六次重要探险行动。在该杂志社期间,他身兼探险、写作、摄影三职,并且发现了长江的一条新源流。他为杂志所撰文章曾获美国外国记者俱乐部报导奖的提名。近年来,他并且为湄公河、黄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黄效文已有十多本着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于1999年获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出版于英国,其问世时间远在全世界对此议题发生兴趣之前;题为Exploring the Yangtze与Tibet的两张光碟,分别获得11个与5个奖项。

  中国探险学会成功地进行了数十个保育计画,许多计画后来成为正式的纪录片。黄效文经常在重要的国际演讲行程中受邀主讲,对象包括大企业与特邀的听众团体。不少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都听过他演讲。赞助他所从事工作的包括个人、私人基金会与大企业,后者如国泰航空、可口可乐、港龙航空、Land Rover、欧米茄钟表、声宝国际电器、施华洛世奇、瑞士联合银行等。

  他的座右铭是「完成有价值的计画并不够,还要有创新的解决手段。」这句话的前半能让人安心,后半才是好玩、具挑战性的部分。

译者简介

秦唐

  笔名。替天下文化译过多本书籍,如《沙漠隐士》、《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组织大师韩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高希均
序── 严长寿
前言── 黄效文

藏獒年寄思──云南中甸
再谈鹤──贵州草海
穿越国界的钟乳洞──云南镇康
四轮驱动过寮国──寮国龙坡邦
探险者的更年期?──新疆昆仑山 / 阿尔金
探险外一章──西藏阿里
川陇青,寻獒踪──青海久治
潮涨潮落谈探险:中国探险学会20年成果总结──云南昆明
缅甸猫之家狂想──缅甸因莱湖
再访海南岛──海南海口
咫尺千里寻猫记──英国伦敦
湄公河探源途中──四川理塘
在湄公河的发源地──青海杂多澜沧江源
缅甸小猫、藏獒小狗
单车冒险侧记──黑龙江、香港石澳
湄公河口──越南芹苴
地震灾后──甘肃兰州
祁连山的裕固族──甘肃肃南
我传递了奥运圣火──青海湖

后记 黄效文

图书序言

※ 在湄公河的发源地
二○○七年五月十三日于青海杂多澜沧江源

我们正在最前方的营地,离五千公尺的高度只差几十公尺。队员带来的电脑多数都冻住不能使用了。我的电脑一直留在睡袋里御寒;即使如此,高容量电池通常能提供六个多小时的电力,现在却只显示稍多于三小时的储量。在这种绝地气候,这是可以预期的。连队上最活蹦乱跳的几个人的电压都降低了,因为寒冷正在消耗体内的卡路里。尽管此刻是五月中旬,昨晚吹来的暴风雪,带给营地超过十公分的积雪。今天早上我六点起来,置身于一片纯白松软的冰雪世界。

才不过是昨天下午,我们到达这里时阳光照耀,大家都为今天的徒步探源湄公河感到很兴奋。抵达基地营的最后一段路并不容易,我们必须驾路华越野车越过湄公河最后一道支流的河床,多处河宽约三公尺。扎营后,我们派向导去最近的游牧帐篷,他们是货真价实的湄公河第一家庭。我们请求他们跟游牧的邻居一起组成十五匹马的马队,今天早上九点送来营地。我们还私下开玩笑,藏民的九点搞不好是中午。今早我们环顾四周的雪,心想假使马匹真的中午抵达,让我们攻上湄公河的源流冰川,大家就可以偷笑了。

直到开始下雪前,我们这一路都异常幸运。原本预计骑马十天往返发源地,结果不需要了,因为到了离发源地最近的县城杂多时,我们得知就在一年前,有条路筑到了发源地。尽管这个消息是出自副县长丁先生之口,实际上还是有点夸张。他说,几天以前他才去过发源地,车子一直开到了冰河前面。但当我们终于开去那里时,却发现离发源地还有三十公里,路就没了。接下来必须开车穿越河床和颠簸的草原。牧民骑摩托车所留下的几道模煳胎痕,指引着我们朝哪儿驾车。

Martin Ruzek过去在美国航太总署工作,现在是中国探险学会的地球系统科学家,他使用即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监看路径、方向,确保我们正在逐步接近发源地,没有偏离目标。从一九九○年代初期至今,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若干个科学考察队发表了几份报告,Martin比较了那些报告。各方激烈地争论发源处在哪里;现在有了从太空拍摄的卫星和雷达照片,细节毕现,我们很确定自己正在探寻的源流是科学上的正确发源地,是从湄公河口上溯的最长的一条支流。

前一天,向导带我们的考察队绕路去看传统上认为的湄公河发源地,或说精神上的发源地。该处是一块隆起的土地,明显高出周围地面,上有一组水泉,流水汩汩而出。本地藏人认为这是「杂曲」(藏语)的发源地,也就是湄公河的最高点。尽管我们有些人有精神层次的追求,目标却是按科学条件而决定的。这两个发源地都很重要,都能提振人心,彼此相辅相成。我们决心要将双脚踩上两个源头。

发源地带十分偏远,走在两个发源地之间的那天,我们甚至看到不少藏羚羊、一群野驴、一只狼、两对黑颈鹤。通常狼对人群总是戒慎恐惧,可是这只狼在我们附近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发现一对野氂牛的角,可见牠们应该离我们不远。野氂牛可能是个头比一般氂牛都大的当地家氂牛的祖先。因为当野牛和驯养牛生长在一起的时候,偶尔在牧民赶牛进山时会彼此交配。

等到我们的路华越野车再也前进不了,其中一辆甚至陷在河床的岩石和流水之间,我们终于决定应该停车扎下最后的营地。此时,卫星定位系统显示,我们离冰河的河流发源地,直线距离只有六点五公里。虽然距离似乎很短,彷彿不难克服,地表却寸步难行,四面八方遍布着凹凸不平的土块,以及数以千计的水洞。徒步前行简直不可能,每走两步,脚就非踩进泥巴不可。除了骑马,别无他法。可是马匹会在这么狂暴的风雪中抵达吗?

一会儿,雪飘得比较缓和了,当我向北边游牧帐篷所在地张望时,突然看到马头浮出前面低矮的山嵴。我向队友大喊,宣布马队驾到。每个人都立即跳起,准备随时动身。不过,上鞍和綑绑用具又花了半小时,然后大家才坐上马背。

这一长列马匹蜿蜒穿越沼泽,颇为壮观,可是我只心系于雄伟的湄公河的最终冰河起源。彷彿奇蹟般,风雪在我们向发源地出发时停止。一会儿,我们甚至看到头上露出小块小块的蓝天。水流越来越细,宽度几乎不到一公尺,突然又分叉为二。Martin手上拿着GPS,非常确定应该跟着右边那道溪流走,因为这些支流的卫星图片他已经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次。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