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从下野到复行视事

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从下野到复行视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蒋中正的一九四九」为题,并不准备对蒋中正在一九四九年的各项作为进行研究,而是将重点置于蒋中正自一九四九年一月下野至一九五○年三月复行视事一年多的时间中,探讨他如何再起?再起的过程与机遇。全书除前言、结论外,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三次下野」,探讨蒋氏决定下野的原因,以及下野之经过;第二章「从溪口到台北」,叙述蒋氏下野后,居留溪口的生活,以及转赴上海、舟山、台湾等地之过程;第三章「建立党政关系常轨」,分析蒋氏在杭州会谈、成立非常委员会,以及阎钖山出任行政院院长等事中的地位;第四章「维护大陆最后据点」,探讨蒋氏两度至西南的情形,以及其在李宗仁出国后,角色如何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第五章「在台复行视事」,探讨蒋氏个人对于复任总统问题的认知,以及复职一事进行之经过。

  本书重点在探讨蒋中正在一九四九年下野之后,如何重新再起,复任总统的过程,以及他个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判断。资料方面以蒋氏所留存相关资料,包括国史馆庋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蒋经国总统档案》与蒋氏家属所保存《蒋中正日记》; 及史政单位所收集或保存之蒋氏相关资料,如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藏《总裁档案》、《会议记录》等为主。此外并参阅相关当事人留存之资料,如张群之《中行庐经世资料》,邱昌渭往来函电,张群、吴忠信、徐永昌、阎钖山、居正、胡宗南、丁治磐、雷震等日记,以及李宗仁、黄旭初、程思远、蒋经国等回忆录。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常有一些年代具有历史转折的特殊意义,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一九四九年即是其中之一。在国共战争的较量中,中国在一九四九年出现重大的变化。

  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政府迁到广州;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开启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局面。而中华民国政府在军事失败一路转进的情况下,从广州、重庆、成都,于十二月初播迁台北,形成此后将近一甲子的海崃两岸对峙局面。有研究者称一九四九年为「中国的关键年代」,谓: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得到胜利并没有带来和平。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间,战后中国政局演变至为激烈,国共的惨烈斗争随着东西冷战的形成而益趋复杂。此期间一九四九年的变局:中共建国、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加上接着发生的韩战,造成其后半世纪海崃两岸的长期对峙,实是历史上的一大转折。

  亦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表示:

  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更有研究者如此形容一九四九年的重要性:「一九四九,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时代的爆破点,它造成了前所未见的历史海啸。」但是不论如何陈述,从本质上来看,一九四九年是一个动盪的年代。

  作为一个动盪的年代,一九四九年可以讨论的人与事很多,但是相较于西方学界对于战后国共关系或失去中国的研究,或许一九四九年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海崃两岸学界关于「一九四九年」的学术研究,在一九九九年之前是较为少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些过去视为敏感的议题不再是禁忌时,一九四九年相关的人与事逐渐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

  一九九九年为「一九四九年」的五十週年,是年十二月,台北与北京各自举行一场以「一九四九年」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一九四九年的相关研究,会后分别出版《一九四九年:中国的关键年代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及《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一九四九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两本会议论文集,呈现出关于「一九四九年」的初期研究成果。此后,以一九四九年为主题的研究陆续出现,如傅国涌从十四位知识份子一九四九年的日记,探讨他们个人在这一年的生活、感觉;张仁善从军事、经济、城市、农民、知识份子、学校、工商界、媒体及社会问题等九个方向,探讨一九四九年的中国社会变迁;陈锦昌以「迁台」为主轴,参阅相关史料及论文,建构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的过程;吴兴镛根据其父吴嵩庆遗留的资料及相关档案,探讨一九四八年底至一九四九年,中央银行库存黄金运台的经纬; 林桶法以「大撤退」为题,探讨蒋中正暨政府机关与人民于一九四九年迁台的经过等。

  此外,亦有以一九四九年国共军事战略、知识份子抉择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日本学者也注意到「一九四九年」在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性,自二○○二年起进行连续四年的研究计画,并于二○○六年十二月出版久保亨编着的《一九四九年前后之中国》,从「断裂与延续」的角度探讨一九四九年前后的中国,为一九四九年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在一九四九年的研究中,蒋中正及其相关人与事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蒋中正身为中华民国总统,虽然在一九四九年一月宣布下野,但是仍然担任中国国民党总裁,政治上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而代行总统职权之副总统李宗仁一再指称他在幕后操纵政局,甚至要求其出国,更显示他在这个关键年代的特殊地位。在蒋中正的相关传记中,对于他在一九四九年前后的相关活动,大多辟有专章,作相当篇幅陈述,但是以此为主题,进行讨论之学术论文或专着并不多见,反而有不少非学术性作品出现,以类似小说的笔法叙述蒋氏在这一年的经历。

  对蒋中正而言,一九四九年是他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他于一九四九年日记之总反省录中回顾一年来身受各种遭遇,记道:

  本年一年中之生活,所见所闻与身受各种遭遇,无非为人唾弃,为世讥刺,耻辱悲惨,于兹为甚。

  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一日,重阅一九四九年之日记,记道:

  重阅三十八年日记,更觉当年环境与形势之可怕,至于悲惨与侮辱之经历,则不足道矣。

  至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回忆一九四九年底西南失陷的情形,记道:

  回忆三十八年杪,渝蓉陷落之情势,匪军纵横,所向披靡,敌骑未至,疆吏早降,民心土崩,士气瓦解,其败亡形势,不惟西南沦陷莫可挽救,即台湾基地亦岌岌欲坠,不可终日。当此之时,共匪定余为战犯,欲得而甘心,而一般叛将败类,设辞攻讦,更予人不堪之侮辱,乃以中正为仇寇之不容,而反以共匪为可君矣。

  从这三段日记来看,蒋氏不仅在一九四九年当年,即使在时隔数年之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显示一九四九年对他而言,有着难以磨灭的悲愤。

  除了日记上的自我反省外,蒋氏亦曾多次在对中国国民党党员讲演中,以「亡国」两字形容一九四九年的处境,表示:「本党的革命事业到了今天可以说已经失败了!总理领导我们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已经在我们手里被敌人灭亡了!」并强调自己不仅是带罪之身,而且是以「亡国之奴」的心情来对同志讲话;借此激励党员同志。

  在一九四九年一直随侍蒋氏的长子蒋经国,于一九五九年撰写之〈危急存亡之秋〉,以「日记」体裁,陈述个人在这一年的经历,但就其内容而言,充分呈现蒋中正在一九四九年的心情与处境,为蒋氏一九四九年日记未公佈前的忠实记录。他在该文〈自序〉中称:「民国三十八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危急存亡之秋』;在这一年之中,国家民族所遭遇的危险困难,以及我父亲所处的地位环境,乃是空前未有的恶劣和复杂。」

  蒋中正对于一九四九年虽然感到屈辱、悲愤,是革命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但是从他一生事业来看,一九四九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称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论者尝谓蒋中正是一个「大冒险家」,若就一九四九年的挫折与再起来看,确实如此。蒋氏从一九二四年五月出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至一九七五年四月病逝于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任内,执掌中国军政大权达五十年之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在这五十年中,可以一九四九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五年,蒋氏的活动空间在中国大陆,从领导北伐、剿共、抗战至戡乱,是他生涯中的第一个阶段;一九四九年底,国共战争失败,政府播迁台湾,从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五年的二十五年间,蒋氏在台湾,创造了他生涯中另一个阶段。但是蒋氏如何扭转他个人的命运?

  蒋中正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下野之后,除了在溪口的三个月,生活较为安定外,其余时间大多是奔走于政府所控制的各个地区,从上海、舟山,到达台湾,再以台湾为基地进出大陆,至福州、广州、重庆、成都、昆明、厦门等地,力挽危局;期间还以中国国民党总裁的身份,赴菲律宾及韩国访问,结合反共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下野之后,没有任何政府的职务,只是中国国民党总裁,依宪政体制,执政党的领导人应遵守党政分际,不应亦不宜干预或主导属于政府部门的军政事务,但是以他掌握中国军政大权二十余年,所累积的政治实力与能量,实不容许他置身事外。蒋经国曾引述蒋中正的话语说:

  本年忧患艰危忍辱茹辛,在内奸外敌重重包围夹击之下,几乎无倖存之理,而乃竟能出死入生坚忍不撼。

  蒋经国亦说

  父亲自三十八年初,第三次下野以来,一直到舟山撤退为止,可说是最艰苦的时期;然而用最大的忍耐力,把这个最严重的难关渡过了。

  蒋氏为何「忍辱茹辛」?为何「用最大的忍耐力」?他如何在党、政之间取得他的位置,持续在军政事务上的影响力?如何能「以在野之身对内对外」?以及如何复任总统?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三次下野 
一、桂系的逼宫行动
 (一)白崇禧的「亥敬电」
 (二)蒋中正决定下野
 (三)桂系提出的下野方案
二、主张和谈的压力
 (一)蒋中正的元旦文告
 (二)政府的和谈试探行动
三、蒋中正下野
 (一)下野前的准备
 (二)最后的考虑
 (三)继任或代行总统职权

第二章 从溪口到台北
一、溪口岁月
 (一)宋美龄的意见
 (二)优游山林
 (三)亲友团聚
 (四)接见访客
二、关心党政事务
 (一)协助李宗仁
 (二)研究党政改革
 (三)旁观北平谈判
三、告别溪口
 (一)上海之行
 (二)〈谈话纪录〉风波
 (三)停驻舟山
 (四)抵达台湾

第三章 建立党政关系常轨
一、杭州会谈
 (一)会谈召开的背景
 (二)经过与决议
二、成立非常委员会
 (一)非常委员会之设置
 (二)人事安排的波折
三、推动阎钖山组阁
 (一)何应钦的继任人选
 (二)蒋、阎关系之发展
 (三)蒋中正与阎内阁的组成
 (四)外交、国防两部的人事争议

第四章 维护大陆最后据点
一、第一次赴西南
 (一)视察重庆
 (二)解决云南问题
二、再莅重庆
 (一)知其不可为而为
 (二)主持重庆防务
三、保卫成都
 (一)部署成都防御力量
 (二)成都失陷

第五章 在台复行视事
一、李宗仁出国就医
 (一)促请蒋中正复职
 (二)李宗仁赴港
二、复职前的准备
 (一)解决「代总统」问题
 (二)阎钖山辞职案
三、蒋中正复行视事
 (一)蒋中正决定复职
 (二)复职的法律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