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三十年前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推行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亦取得重大进展。近四五年来,谈中国崛起的书籍和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对于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各界更自有不同意见,本书特别就此专题,邀请了中港台澳专家提供了一次总回顾。全书共22章,检视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宏观角度看政改、外交、政教及中梵关系;分析经济结构改变如贸易、产业发展与收入不均问题;以及探讨社会问题如普及文化、环保、教育及妇女地位等;综合性与总结性兼备,所探究的命题也务求超越主流,希望重点透视改革开放之后鲜为人详析的领域和变化,在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找出少为所动的常态。
本书深入浅出,知趣兼备,不单为学术研究仝仁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亦为一本阶段总结性、历史感甚强的论文集,适合任何对中国政治、社会及经济各个范畴有兴趣的人士阅读,亦适合研究生、大专生及高中学生参考。对本地政界、商界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人士而言,本书更是它们深入了解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各方面变化必备的参考书。
第一章 总论 —郑宇硕
第二章 历史回顾 —魏楚雄
第三章 对外贸易 —余淼杰
第四章 科技产业 —苏伟业
第五章 收入不均 —李耀辉
第六章 民主化 —张泊
第七章 政治改革 —王耀宗
第八章 公务员制度—党政干部制度的变革 —李绥州
第九章 行政区域 —钟谦
第十章 外交—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 —丁伟
第十一章 侨务政策 —范世平
第十二章 两岸关系 —张五岳
第十三章 教育—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 —李荣安、 何志恆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卢永鸿、李煜绍
第十五章 传媒—市场化、分权化、全球化 —张裕亮
第十六章 普及文化—南中国与香港的跨境互动 —马杰伟
第十七章 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 —风笑天、袁潇
第十八章 劳动关系 —宋玥
第十九章 妇女地位 —赵振洲
第二十章 政教关系 —邢福增
第二十一章 中国与梵蒂冈关系 —梁洁芬
第二十二章 领导人形象—美国主流媒体「装置」的标准 —罗金义
晚清,梁启超谓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非变法不足以图存。百年后中国共产党治下改革开放三十年,说是翻天覆地的,内地不少知名学者谓今天的中国才是厕身于真正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非常了不得的一个时代」,开放改革令中国经历「凤凰涅盘」云云。战国时代有商鞅变法,汉代有王莽新法,北宋有庆历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言事纷陈,思绪随之:历史变迁,常常是直线的,单向的,整合的,空前的,绝后的,黑白的,是非分明的吗?三十年改革开放对当下、此后、之前的中国固然影响重大,但怎样去检讨它,大家都需要多一点沉淀,甚至多一点战战兢兢。
在这战战兢兢的思绪中浮现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白鲁恂教授的名着《中国政治的变与常》—沉?地理清国族历史的「变与常」,相信比大谈谁领扭转千年变局之功,意义深远得多。梁超论变法:「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任公明言之所谓「大成」者,书生读之只能引颈;至于「育才」,书生读之当仁不让吧?深深感谢二十多位来自大中华各方的专家,将如此艰难的课题阐释得多么的深入浅出。我们曾经拜读了好些在港、台出版,回顾三十年改革的论文集,一些重要而未获深究的课题,我们都在这?尝试出一分力(例如教育、宗教、侨务、科技产业......);即使是广受注目的课题,我们都请来不一样的分析观点,尝试与主流冲激出不一样的反思。相信不同基础、背景的读者,都能考察到作者们学理之高,以及对国族情义之重。李瑞瑜、畲慧婷和出版社的编辑在文集的组织和文稿编修工作上帮了大忙,我们十分感激。
千年变局之际,深恶日本军国主义,痛惜文化中国的芥川龙之介游华,採访过自命帝师的章太炎,前清遗老郑孝胥,中共元勋李汉俊。在京拜访目光炯炯意气轩昂的辜鸿铭,感喟辜已是佝偻之躯难再介入时政,庆幸自己尚是年少有为。当时他想必没念及六年后自己会仰药自杀,36岁英年早逝。芥川游西湖断桥,白居易诗:「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玲珑。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回想百载萧条,思量当前「盛世」,检讨三十年改革之前此后,芥川心田「变与常」的意境,编者彷彿也有感应。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发展历程的书,虽然我不能直接提及书名,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它对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描绘上。我常常思考,是什么驱动着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跃升?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它不仅仅是关于GDP的增长,不是关于招商引资的数字,而是深入到人们的意识层面。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述了人们从“等靠要”的思维模式,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走出去”、“闯出去”的过程。这种心态的转变,从物质层面的匮乏到精神层面的觉醒,是这场改革开放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书中对基层创新和个体创业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改革的真正力量源于人民。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耕耘的小商贩,那些在工厂车间里精益求精的工人,那些在乡野田间大胆尝试的农民,他们才是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最闪耀的星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奋斗与成长。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对比描述,那种从压抑到释放,从迷茫到坚定的过程,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文化革命。
评分书架上那些沉甸甸的历史读物,我向来是带着敬畏之心的。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与常》这本书,却在我翻阅的第一页就抓住了我。虽然书名点明了主题,但它所承载的内容远不止于简单的年代罗列。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变”与“常”的辩证思考所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比如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生产方式、甚至社会结构,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对于这种“变”的描绘,并非只是宏观的政策调整,而是深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之中。我记得有几个章节,详细地描述了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那些农民如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涌入城市,成为改革浪潮的弄潮儿。这种个体命运的转变,折射出的是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转型。读到那些鲜活的案例,我仿佛能听到过去几十年间,机械轰鸣的声音,看到工厂里闪烁的灯光,感受到人们脸上洋溢的希望与汗水。书中对于“常”的解读,也并非是僵化的保守,而是对那些在变迁中得以保留并焕发新生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的审视。它让我们思考,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在过去三十年里,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又在历史的深处寻找着自己的根基。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与常》这本书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的线索。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济成就的罗列,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场变革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土壤。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变”的描绘,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进步,而是充满了无数的试错、调整和探索。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面对未知时的迷茫与好奇,以及在改革浪潮中,人们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我记得其中有几章,详述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真实经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并不仅在于“变”,更在于它对“常”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剧烈的变革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书中对这些“常”的探讨,并非是怀旧,而是对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核的挖掘。它让我思考,我们如何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故事,引人深思。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探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时,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歌颂成就,也没有过度渲染困难,而是巧妙地将“变”与“常”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常”的解读,它不是指固步自封,而是指那些历经岁月考验,仍然支撑着中国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基因。比如,家庭观念在经历现代化冲击后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如何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幸福感。书中还探讨了在快速的市场经济浪潮下,一些传统的美德,如诚信、勤勉,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审视和传承的。这种对“常”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经济数字。而对于“变”的描绘,它也不是简单的政策回顾,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利益分配、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展现了改革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读到一些关于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差距变化的内容,以及书中对这种差距背后深层原因的剖析,觉得非常有启发。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非常严谨,将宏观的时代变迁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过去三十年的一个简单的回顾,更像是一场关于“变”与“常”的哲学思辨。我被书中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吸引。它没有回避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复杂性,而是将这些挑战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常”的解读,它并非是指一成不变,而是指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能够支撑起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内在DNA。比如,书中对集体主义在不同时期演变的研究,以及这种演变对社会组织形式和个人行为的影响。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强调个体价值的市场经济下,集体性的力量依然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书中对“变”的描绘,也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变化,更深入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我读到关于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形态的章节,觉得非常生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历史研究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它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和提问,对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